文慶把曾國藩扶到炕上,自己也坐下。文案及閑雜人員知道兩位欽差有話要談,都悄悄退出去。


    文慶當先發問:“滌生,汶上究竟出了什麽大事把你急成這樣?——你、我奉旨放賑,其他的事由別人幹去。你身子骨這麽羸弱,可不能再這樣了!”


    曾國藩喝了一口茶,道:“大人啊,你我既來放賑,就須查賑。下官氣就氣那和春!剛才聽戈什哈講,東平縣的葉子頌出缺了,汶上縣的洪財卻升署濟寧州州同了!文大人哪,這和春幹的是什麽事啊!”


    一聽這話,文慶忽然笑了:“滌生啊,葉子頌出缺,洪財升官,那都是他山東巡撫衙門分內的事,咱何必為這些事著急上火呢?為別人的事傷自己的身子,劃不來!我讓廚子燉了兩碗加了冰糖的燕窩粥,你敗敗火,精神好了,明天咱們去遊濟南的黃帝陵,遊完黃帝陵,再遊白馬寺,遊完——”


    曾國藩止住文慶的話頭,笑道:“文大人,你別拿下官逗悶子了!濟南什麽時候建的黃帝陵啊?又哪來的白馬寺啊?”


    文慶也笑道:“也別管什麽陵什麽寺,終歸,你曾滌生隻要開心就好!”回頭對外麵喊一聲:“告訴廚下,給曾大人上燕窩粥!”又對曾國藩笑了笑:“文某也跟著曾大人叨光喝碗燕窩粥!——這可是和中丞專為大人準備的喲!”


    曾國藩苦笑了一聲道:“文大人吩咐,下官敢不從命!得,下官就陪著大人喝一碗燕窩粥!——不過,說句不怕大人笑話的話,下官長這麽大,隻喝過蓮子粥,還沒喝過燕窩粥呢!”


    文慶一愣,反問:“大人剛才不是喝過一碗燕窩蓮子粥了嗎?”


    曾國藩一怔:“怎麽,剛才李保端給我的就是燕窩粥?”復又自言自語:“早知如此,下官該好好品品才是!——咳,白白糟踏了這上等的補品了!”


    文慶被說得哈哈大笑起來。


    燕窩粥送進來,文慶和曾國藩一人一碗。兩個人邊吃邊談,話題自然而然轉到賑災上。曾國藩就把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向文慶講述了一遍,文慶隻管仔細地喝燕窩粥,不置一詞。


    曾國藩也隻好不再說下去,也慢慢地品起來。


    一碗燕窩粥下肚,曾國藩開口說道:“文大人,這燕窩和以前吃過的蓮子粥與紅薯粥沒有什麽不一樣啊!相信紅薯粥多放冰糖,也是這個味兒!這燕窩粥我是再不吃了。——喝一碗燕窩粥的錢,夠下官喝一年紅薯粥的了!”


    文慶放下碗,用手帕擦了擦嘴,才道:“你個曾滌生啊,官至侍郎了還分不清燕窩粥和紅薯粥的區別所在!這話傳出去,不讓人笑掉大牙才怪!大清開國至今還沒出過不喝燕窩粥的侍郎呢!——好了,你現在就回臥房躺著,什麽時候緩過神,咱再辦差。”


    曾國藩隻好由李保扶著進臥房歇息。


    進了臥房,李保忙著整理床鋪,又要給曾國藩寬衣。


    曾國藩卻道:“李保啊,給我換朝服,傳轎夫,我要去巡撫衙門拜見和中丞。”


    李保愣了愣,沒言語,急忙為曾國藩拿出朝服、頂戴;給曾國藩穿戴齊整,又趕著去傳喚轎夫及跟班的戈什哈、欽差儀仗等。


    一會兒,欽差的大轎便出了行轅,奔巡撫衙門而來。


    到了巡撫衙門,扶轎的劉橫先跨前一步高喊一聲:“賑災大臣曾大人到!”


    和春迎出來,把曾國藩讓進大堂落座。


    坐下後,曾國藩單刀直入:“和中丞,本部堂此來有要事與大人商量。——本部堂在汶上縣查賑,有些帳目正要和洪明府核對,洪明府這時卻被大人掛牌升署了濟寧州州同。——按說,屬員的升降調配,是大人分內的事,本部堂無權過問,但現在畢竟是查賑期間。”


    和春沒等曾國藩說完便攔住話頭,笑道:“曾大人多心了。其實呢,洪財升署的事,是與查賑無幹係的。洪財是從六品的底子,而汶上是小縣,一直由七品官員任知縣。洪財原本就該分發濟寧州的,偏偏洪財來時,濟寧州州同沒到期限,隻好先到汶上護印。大人到汶上的當天,濟寧州州同出缺,你說不放洪財又放哪個呢?——所幸,汶上也是濟寧州的轄區,大人可以隨時傳調嘛。——曾大人是查賑大臣,和某敢不配合嗎?”


    曾國藩苦笑一聲道:“中丞大人太抬舉本部堂了!——中丞大人久歷封疆,是非他人可比的。和大人治理不好的省份,別人還想治理好嗎?本部堂和文大人來山東放賑、查賑,原本就是多此一舉。怎奈朝命如天,本部堂也隻好依旨行事。——還望中丞大人見諒。”


    和春忙道:“曾大人快不要這樣說話。放賑如同救火,若非能員能撈到這差事嗎?——不過話又說回來,洪財確是我山東的能員,他是知州的材料啊!”


    曾國藩頓了頓,忽然問:“聽說東平縣出缺了?——葉子頌是升了還是降了?”


    和春答道:“本部院奉旨,已將那欺君罔上的葉子頌革職拿問下在大牢了!——是問斬還是充軍,隻等聖旨一下便見分曉。——莫不是大人也查出了東平的不法事?這個葉子頌啊,可把東平百姓坑苦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曾國藩的升遷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汪衍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汪衍振並收藏曾國藩的升遷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