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主意已定,隨手便把帖子放過一邊,仿佛放下一樁心事。他到茶房那裏要了半盆熱水,要用熱水搓一搓因抄寫過度已經腫起老高的右手腕子。右手腕子如不及時活血化淤,他第二天就別想穩穩地握筆了。——不辦公事,趙楫不把他告到文慶那裏才怪!
哪知道,不經熱水搓,手腕疼痛尚能忍受,熱搓之後,許是血液散開的緣故,倒大疼大痛起來。
他不得不讓茶房打著燈籠到對麵的藥鋪買了貼止痛膏藥貼上,這才略有緩解。
曾國藩越想越氣,已經躺到床上歇息,又披衣爬起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提筆在一張八行紙上,刷刷點點寫了個告示。
告示雲:曾國藩出身貧寒,長相不雅,箱內無銀,雖任檢討一職,卻是七品小官,俸祿有限,除衣食住行,已無贏餘,即日始,凡京官上憲、同僚坐席陪酒應酬之事,概不參加,請帖亦不收存。見諒。
這張告示被他一早便方方正正地貼到會館的柱子上。
不久,曾國藩因“辦事糊塗,辦差敷衍”,遭到禦史參奏,被道光革去翰林院檢討實缺,成了翰林院候補檢討。每日雖也照常去翰林院點卯,卻沒了實際差事,沒了俸祿,境況竟不如庶吉士。依禮向趙楫等上憲請安、道乏時,這些人不僅把臉揚起老高,嘴裏還總時不時地冒出一二句嘲諷、譏笑的話來。曾國藩幾次被弄得尷尬萬分。以往的同僚、同鄉,有幾個與他很是不錯的,此時也不知是怕丟了自家頭上的烏紗帽,還是怕上憲怪罪,影響自己的前程,竟然也開始躲他。他有時想湊過去說句話,這些人不是推託公事忙,就是找個理由走開,分明是不想理睬他。
苦悶、孤獨中,他寫了這樣一首詩:今日今時吾在茲,我兄我弟倘相思。
微官冷似支麻石,去國情為失乳兒。
見慣浮雲渾欲語,漫成討句末須奇。
經求名酒一千斛,轟醉王成百不知。
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他用毛邊紙裝訂了幾個本子,給自己訂了一年的“日課冊”,決定“每日一念一事,皆寫之於冊,以便觸目克治”。日課冊被他命名曰《過隙影》。《過隙影》其實就是自己寫給自己看的日記:“凡日間過惡,身過、心過、口過,皆記出,終身不間斷”,備“念念欲改過自新”,以求進取。
無缺份、無俸祿、無同鄉、無朋友的這個“四無”期間,他隻能自己和自己講話。
讓他想不到的是,一日一篇的《過隙影》,竟使他成癖成癮,再難割捨。
曾國藩的遭遇也同時激起了部分有較高社會地位和職位的官員的不滿。這些人雖不在翰林院供職,但講起話來,還是有些分量的。
著名國學大師,官居正三品的太常寺卿唐鑒先生,當時對曾國藩道:“滌生做此常人不敢做之事,實國家之幸!——老夫當尋機會在皇上麵前為汝開釋。”
倭仁、吳廷棟等唐鑒的一班弟子、老友,也在人前人後為曾國藩鳴不平。
曾國藩心稍慰。
皇家寺院裏的鍾聲悠遠而漫長,一年一度的國慶大典(皇太後壽辰)就在這樣的鍾聲裏開場了。
依道光帝的意思,今年的國慶還和往年一樣,在京的官員每人賞一碗麵條,給有功的督、撫們賞上兩件黃馬褂,武將們中優秀的賞個“巴圖魯”算了,但大學士穆彰阿卻認為不妥。
穆彰阿鄭重其事地上摺子說:“皇上自登基以來,無日不操心費神,勤儉克己,更是超過列祖列宗。今年是皇太後七十壽辰大典,非盛世不能相逢,非明君不能遇到。我天朝聖國的國慶非小夷小邦可比,豈能一碗麵條了事?尤其是戰亂之後,為向小夷小邦顯我天朝強大,大典非隆重不能震懾。隻有這樣,國太才能心安,夷人才不敢正瞧我天朝。”
駐藏大臣琦善琦大人,也從邊疆發來摺子,極力慫恿皇上轟轟烈烈地舉行國慶,並且強調說,悄悄地過國慶,雖有了節儉之名,卻也算示弱於外夷了,舉國上下都無光。
道光帝拗不過大臣們的苦勸,隻好勉強同意,但還是告誡承辦大典事宜的順天府:“凡事能儉就儉,斷不可勉強。”
順天府正三品府尹一連叩了八個響頭,一連說了八句“臣一定遵旨辦理”,這才喜滋滋地退出。
於是,大典的前奏曲便在順天府的操持下開始了。
先是清理臨街店鋪的招牌。
順天府工部辦事房規定:“凡京師店鋪招牌,限五日內一律到城南李記招牌鋪統一樣式,統通更新換好,不許到其他招牌鋪製做。有違抗者,輕者封鎖鋪子,重者罰銀入獄,無論鋪麵大小,概莫能免。”
規定裏所謂的李記招牌鋪,就是順天府工部衙門張尚書的老泰山和大清國工部衙門匡侍郎的小內兄合開的專為商家製做招牌的鋪子。
據說,僅皇太後這一次生日,“李記”就把錢掙海了。——就算李記招牌鋪十年不接生意,也倒閉不了。
此規定當天即張貼出去,五日後便派員一條街一條巷地驗視,好不認真。
有幾家自認為招牌是新做的,隻是樣式有違,想矇混過關,店主便被捕快鎖拿,費了上千兩的銀子贖罪不說,還照樣把舊招牌砸碎,到“李記”做上個新的,這才了事。
哪知道,不經熱水搓,手腕疼痛尚能忍受,熱搓之後,許是血液散開的緣故,倒大疼大痛起來。
他不得不讓茶房打著燈籠到對麵的藥鋪買了貼止痛膏藥貼上,這才略有緩解。
曾國藩越想越氣,已經躺到床上歇息,又披衣爬起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提筆在一張八行紙上,刷刷點點寫了個告示。
告示雲:曾國藩出身貧寒,長相不雅,箱內無銀,雖任檢討一職,卻是七品小官,俸祿有限,除衣食住行,已無贏餘,即日始,凡京官上憲、同僚坐席陪酒應酬之事,概不參加,請帖亦不收存。見諒。
這張告示被他一早便方方正正地貼到會館的柱子上。
不久,曾國藩因“辦事糊塗,辦差敷衍”,遭到禦史參奏,被道光革去翰林院檢討實缺,成了翰林院候補檢討。每日雖也照常去翰林院點卯,卻沒了實際差事,沒了俸祿,境況竟不如庶吉士。依禮向趙楫等上憲請安、道乏時,這些人不僅把臉揚起老高,嘴裏還總時不時地冒出一二句嘲諷、譏笑的話來。曾國藩幾次被弄得尷尬萬分。以往的同僚、同鄉,有幾個與他很是不錯的,此時也不知是怕丟了自家頭上的烏紗帽,還是怕上憲怪罪,影響自己的前程,竟然也開始躲他。他有時想湊過去說句話,這些人不是推託公事忙,就是找個理由走開,分明是不想理睬他。
苦悶、孤獨中,他寫了這樣一首詩:今日今時吾在茲,我兄我弟倘相思。
微官冷似支麻石,去國情為失乳兒。
見慣浮雲渾欲語,漫成討句末須奇。
經求名酒一千斛,轟醉王成百不知。
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他用毛邊紙裝訂了幾個本子,給自己訂了一年的“日課冊”,決定“每日一念一事,皆寫之於冊,以便觸目克治”。日課冊被他命名曰《過隙影》。《過隙影》其實就是自己寫給自己看的日記:“凡日間過惡,身過、心過、口過,皆記出,終身不間斷”,備“念念欲改過自新”,以求進取。
無缺份、無俸祿、無同鄉、無朋友的這個“四無”期間,他隻能自己和自己講話。
讓他想不到的是,一日一篇的《過隙影》,竟使他成癖成癮,再難割捨。
曾國藩的遭遇也同時激起了部分有較高社會地位和職位的官員的不滿。這些人雖不在翰林院供職,但講起話來,還是有些分量的。
著名國學大師,官居正三品的太常寺卿唐鑒先生,當時對曾國藩道:“滌生做此常人不敢做之事,實國家之幸!——老夫當尋機會在皇上麵前為汝開釋。”
倭仁、吳廷棟等唐鑒的一班弟子、老友,也在人前人後為曾國藩鳴不平。
曾國藩心稍慰。
皇家寺院裏的鍾聲悠遠而漫長,一年一度的國慶大典(皇太後壽辰)就在這樣的鍾聲裏開場了。
依道光帝的意思,今年的國慶還和往年一樣,在京的官員每人賞一碗麵條,給有功的督、撫們賞上兩件黃馬褂,武將們中優秀的賞個“巴圖魯”算了,但大學士穆彰阿卻認為不妥。
穆彰阿鄭重其事地上摺子說:“皇上自登基以來,無日不操心費神,勤儉克己,更是超過列祖列宗。今年是皇太後七十壽辰大典,非盛世不能相逢,非明君不能遇到。我天朝聖國的國慶非小夷小邦可比,豈能一碗麵條了事?尤其是戰亂之後,為向小夷小邦顯我天朝強大,大典非隆重不能震懾。隻有這樣,國太才能心安,夷人才不敢正瞧我天朝。”
駐藏大臣琦善琦大人,也從邊疆發來摺子,極力慫恿皇上轟轟烈烈地舉行國慶,並且強調說,悄悄地過國慶,雖有了節儉之名,卻也算示弱於外夷了,舉國上下都無光。
道光帝拗不過大臣們的苦勸,隻好勉強同意,但還是告誡承辦大典事宜的順天府:“凡事能儉就儉,斷不可勉強。”
順天府正三品府尹一連叩了八個響頭,一連說了八句“臣一定遵旨辦理”,這才喜滋滋地退出。
於是,大典的前奏曲便在順天府的操持下開始了。
先是清理臨街店鋪的招牌。
順天府工部辦事房規定:“凡京師店鋪招牌,限五日內一律到城南李記招牌鋪統一樣式,統通更新換好,不許到其他招牌鋪製做。有違抗者,輕者封鎖鋪子,重者罰銀入獄,無論鋪麵大小,概莫能免。”
規定裏所謂的李記招牌鋪,就是順天府工部衙門張尚書的老泰山和大清國工部衙門匡侍郎的小內兄合開的專為商家製做招牌的鋪子。
據說,僅皇太後這一次生日,“李記”就把錢掙海了。——就算李記招牌鋪十年不接生意,也倒閉不了。
此規定當天即張貼出去,五日後便派員一條街一條巷地驗視,好不認真。
有幾家自認為招牌是新做的,隻是樣式有違,想矇混過關,店主便被捕快鎖拿,費了上千兩的銀子贖罪不說,還照樣把舊招牌砸碎,到“李記”做上個新的,這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