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誌們!”笑了一陣後,我又接著說道:“有句話說的好,叫動口不如動手,我們明天就開始構築坑道工事吧!至於該怎麽用坑道工事作戰嘛,咱們可以邊挖邊學習,有什麽不懂的可以問我,也可以問我的警衛員!有什麽困難嗎?”
我這麽說其實是有私心的,26軍的戰士過幾個月在上甘嶺戰役打響之前就要回國了,此後再也沒有入朝作戰。所以會不會用坑道工事作戰已經不是那麽重要。現在重要的是在上甘嶺上做好工事,為今後的上甘嶺戰役打下基礎。
“沒有困難!”戰士們紛紛回答著。
“不過崔團長”王一鳴有些遲疑地說道:“咱們這兩座高地幾米深的地方就是岩層,有些地方雖說不是岩層,但也是土石混和的不堅固,必須要用原木支撐”
“唔!”聞言我不由一愣,不由苦笑著掃了麵前這群憨實的戰士一眼。這還叫沒困難?這對我們這些沒有現代化工具的人來說,隻怕是天大的因難了吧!不過想想自己,我又何嚐不是不管上級交待什麽任務,都是一個勁的回答“沒有困難!”
利用自然岩土層作防護層的工事,簡稱坑道。在中國,習慣上將構築在山體內的這類工事稱為坑道工事,將構築在平坦地形地麵下的這類工事稱為地道工事。
但不管是坑道工事還是地道工事,其目的大多都是在裝備處於劣勢時,構築的一種保存實的工事。在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就有開展轟轟烈烈的地道戰的經驗。現在構築的坑道表麵上看起來與挖地道差不多。但實際上卻是大有區別。
當然,地道是用來對付日本鬼子的,坑道是用來對付美國鬼子,這也可以說是一個區別。但最大的不同,還是地道是在平坦的地麵下,其基本上隻能隱藏、保護自己,除非敵人鑽進地道,否則基本上沒有攻擊作用。但是坑道就不一樣了,坑道是構建在山上,這就決定了它可以和地麵上的野戰工事相結合,與防禦兵力相適應,更加符合戰術要求。是一種能打(消滅敵人)、能防(保存自己)、能機動、能生活的完整體係。
比如說我們可以利用地形把三個坑道口構築成“品”字形,這樣這三個坑道口就可以互相以火力支援,敵人在折騰任何一個坑道的時候,都會把自己的後背亮在其它坑道的戰士麵前,戰士們甚至不需要走出坑道,就可以把敵人當靶子一樣一個個射殺。甚至還可以做到這個高地的坑道口與另一個高地或是另一個山頭的坑道口遙相呼應,讓敵人防不勝防。
再比如說,我們可以把為大炮、迫擊炮、坦克等構築坑道,隻要設置好射向,炮兵甚至不需要走出坑道就可以朝指定地點發射出炮彈。還可以把車載火箭炮“喀秋莎”掩藏在坑道中,要發射時迅速開到指定地定,發射完火箭彈再迅速退回到坑道裏隱蔽。這樣可以避免敵人從我軍發射出的炮彈彈道上分析出我炮兵的位置。進而用炮兵或是用飛機轟炸
這些好處都是地道所沒有的,有時候就是差這麽一個字,區別也隻是一個建在地下,一個建在山上,但卻決定了他們的功能和性質有很大的不同。
坑道工事的作用在朝鮮戰場上勿庸置疑,特別是在這上甘嶺上,有一天,中、美雙方將有一天會在這僅僅3.7平方公裏的兩個高地上推來推去,而且往往是白天被美軍占領了全部的表麵陣地,但一到晚上,我軍又從坑道裏鑽出來奪回陣地。反反覆覆竟然一共達到了四十多次。
有一名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美軍將領就這麽形容這場仗:“確切的說,要占領這兩個高地並不是很難,但是我們占領了這個高地四十次,就會被敵人打退三十次!”
但是現在,我卻站在上甘嶺的坑道內一籌莫展。正如王一鳴所說的,這兩座高地幾米深的地方就是岩層,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麽石頭,總之就是很堅硬的那種。這不,在張明學手電筒的亮光下,矮個子連長張小於,揮起一把十字鎬就朝那岩石上挖去。但隨著一陣陣“鏗鏗”之聲,過了好半天才見那岩層上掉下了幾塊皮球般大小的石頭。再一看那十字鎬,卻已經崩出幾個缺口了
娘滴!見此我不由暗罵了一聲,如果真要這樣挖下去,要構築好理想的坑道工事隻怕一年的時間是遠遠不夠了。也怪不得王師長會隻在這裏布置一百多人那麽少的兵力,就算是以後15軍的換上來,也隻是在這兩個山頭分別放上一個連隊。
這裏根本就挖不了多少坑道嘛!挖不了坑道就躲不了多少人,那就是想要在這裏布置更多的兵力都辦不到了。這時候我真有些不明白,史上打這上甘嶺戰役的時候,他們的那些坑道是怎麽弄的
更氣人的還是,有岩石的地方就很硬開不動,有些地方卻又是土石混合的,用鐵鍬輕輕一鏟那土石就是“唰唰唰”地往下掉,這些地方就非得用原木支撐不可了。
“崔團長!這樣挖也不是個辦法!”王一鳴走到我身旁來說道:“這樣的情況,就是人多了也用不上,一天要是能挖個一米都頂天了!”
“嗯!”我皺著眉頭嘆了一口氣,看看身旁的王月寒,他同樣也是一籌莫展。
“崔團長”正在眾人發愁的時候,張小於卻撓著腦袋遲疑地說道:“俺就想,咱們可不可以用炮炸他娘滴”
我這麽說其實是有私心的,26軍的戰士過幾個月在上甘嶺戰役打響之前就要回國了,此後再也沒有入朝作戰。所以會不會用坑道工事作戰已經不是那麽重要。現在重要的是在上甘嶺上做好工事,為今後的上甘嶺戰役打下基礎。
“沒有困難!”戰士們紛紛回答著。
“不過崔團長”王一鳴有些遲疑地說道:“咱們這兩座高地幾米深的地方就是岩層,有些地方雖說不是岩層,但也是土石混和的不堅固,必須要用原木支撐”
“唔!”聞言我不由一愣,不由苦笑著掃了麵前這群憨實的戰士一眼。這還叫沒困難?這對我們這些沒有現代化工具的人來說,隻怕是天大的因難了吧!不過想想自己,我又何嚐不是不管上級交待什麽任務,都是一個勁的回答“沒有困難!”
利用自然岩土層作防護層的工事,簡稱坑道。在中國,習慣上將構築在山體內的這類工事稱為坑道工事,將構築在平坦地形地麵下的這類工事稱為地道工事。
但不管是坑道工事還是地道工事,其目的大多都是在裝備處於劣勢時,構築的一種保存實的工事。在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就有開展轟轟烈烈的地道戰的經驗。現在構築的坑道表麵上看起來與挖地道差不多。但實際上卻是大有區別。
當然,地道是用來對付日本鬼子的,坑道是用來對付美國鬼子,這也可以說是一個區別。但最大的不同,還是地道是在平坦的地麵下,其基本上隻能隱藏、保護自己,除非敵人鑽進地道,否則基本上沒有攻擊作用。但是坑道就不一樣了,坑道是構建在山上,這就決定了它可以和地麵上的野戰工事相結合,與防禦兵力相適應,更加符合戰術要求。是一種能打(消滅敵人)、能防(保存自己)、能機動、能生活的完整體係。
比如說我們可以利用地形把三個坑道口構築成“品”字形,這樣這三個坑道口就可以互相以火力支援,敵人在折騰任何一個坑道的時候,都會把自己的後背亮在其它坑道的戰士麵前,戰士們甚至不需要走出坑道,就可以把敵人當靶子一樣一個個射殺。甚至還可以做到這個高地的坑道口與另一個高地或是另一個山頭的坑道口遙相呼應,讓敵人防不勝防。
再比如說,我們可以把為大炮、迫擊炮、坦克等構築坑道,隻要設置好射向,炮兵甚至不需要走出坑道就可以朝指定地點發射出炮彈。還可以把車載火箭炮“喀秋莎”掩藏在坑道中,要發射時迅速開到指定地定,發射完火箭彈再迅速退回到坑道裏隱蔽。這樣可以避免敵人從我軍發射出的炮彈彈道上分析出我炮兵的位置。進而用炮兵或是用飛機轟炸
這些好處都是地道所沒有的,有時候就是差這麽一個字,區別也隻是一個建在地下,一個建在山上,但卻決定了他們的功能和性質有很大的不同。
坑道工事的作用在朝鮮戰場上勿庸置疑,特別是在這上甘嶺上,有一天,中、美雙方將有一天會在這僅僅3.7平方公裏的兩個高地上推來推去,而且往往是白天被美軍占領了全部的表麵陣地,但一到晚上,我軍又從坑道裏鑽出來奪回陣地。反反覆覆竟然一共達到了四十多次。
有一名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美軍將領就這麽形容這場仗:“確切的說,要占領這兩個高地並不是很難,但是我們占領了這個高地四十次,就會被敵人打退三十次!”
但是現在,我卻站在上甘嶺的坑道內一籌莫展。正如王一鳴所說的,這兩座高地幾米深的地方就是岩層,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麽石頭,總之就是很堅硬的那種。這不,在張明學手電筒的亮光下,矮個子連長張小於,揮起一把十字鎬就朝那岩石上挖去。但隨著一陣陣“鏗鏗”之聲,過了好半天才見那岩層上掉下了幾塊皮球般大小的石頭。再一看那十字鎬,卻已經崩出幾個缺口了
娘滴!見此我不由暗罵了一聲,如果真要這樣挖下去,要構築好理想的坑道工事隻怕一年的時間是遠遠不夠了。也怪不得王師長會隻在這裏布置一百多人那麽少的兵力,就算是以後15軍的換上來,也隻是在這兩個山頭分別放上一個連隊。
這裏根本就挖不了多少坑道嘛!挖不了坑道就躲不了多少人,那就是想要在這裏布置更多的兵力都辦不到了。這時候我真有些不明白,史上打這上甘嶺戰役的時候,他們的那些坑道是怎麽弄的
更氣人的還是,有岩石的地方就很硬開不動,有些地方卻又是土石混合的,用鐵鍬輕輕一鏟那土石就是“唰唰唰”地往下掉,這些地方就非得用原木支撐不可了。
“崔團長!這樣挖也不是個辦法!”王一鳴走到我身旁來說道:“這樣的情況,就是人多了也用不上,一天要是能挖個一米都頂天了!”
“嗯!”我皺著眉頭嘆了一口氣,看看身旁的王月寒,他同樣也是一籌莫展。
“崔團長”正在眾人發愁的時候,張小於卻撓著腦袋遲疑地說道:“俺就想,咱們可不可以用炮炸他娘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