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一次戰役引言
“嗚”一聲汽笛長鳴,將我從睡夢中拉回了現實,耳邊隨際響起了甜美的朝鮮女中音:“同誌們,火車已經到達平壤,歡迎再次乘坐191次列車,祝願偉大的領袖金正日一家萬歲。”
透過布滿灰塵的車窗,我將視線投往車外,火車的速度緩緩減慢,窗外的景物也跟著越來越清晰。與我所有見過城市不同的,是那一幅幅21世紀的金太陽金正日萬歲和祝福金正日一家的標語。如果不是我一遍又一遍地告訴自己:“我現在是在朝鮮的首都平壤”,我幾乎就要以為自己置身於*時代了。
我是一名記者,這次能有機會獨自一人來到朝鮮做採訪,並不是因為我資歷深,也不是因為我很優秀。我心裏很清楚,如果不是因為我懂朝鮮語,怎麽也輪不到隻有一年工作經驗的我,來到朝鮮這個神秘的國土上做採訪。
我推了推鼻樑上的眼鏡,周圍的人開始從行李架上取下行包,有條不紊地在過道上排著隊。我也站起身來背上了行李走到了人流中去
一下車我就想起了我的筆記本和手機,它們早在新義州辦理過境手續時就“交了公”,朝鮮是絕不允許像筆記本之類有可能帶走他們國家機密的東西由我們隨身攜帶的。用慣的東西突然沒有帶在身邊,就像我那交往了兩個月的女朋友突然分手一樣不習慣。
順著人流走出了車站,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個高大的、威嚴挺拔的銅像——金日成銅像,隻見偉大的領袖一手叉腰一手高舉,目光眺向遠方,仿佛看到了未來,正堅定地指引著身後的朝鮮人民的前進。
“同誌,請把相機交給我。”一位全副武裝的朝鮮軍人筆挺地站在我的麵前,啪地向我行了個軍禮。他見我沒反應,便伸出了手,加重了語氣重複了一遍:“同誌,交出你的相機!”
“哦”我有點不知所措,還沒有適應朝鮮語的我,好半天才反應過來原來他是在向我要相機。戰戰兢兢地把相機遞了過去,心裏一直在尋思著:剛才沒有犯什麽錯吧!剛下火車看見了金正日的銅像,我隻不過習慣性的舉起相機拍了幾張照而已,難道照相也是不允許的?我望了望四周,並沒有寫著不允許照相的警示語,心裏也不由暗暗鬆了一口氣。
“同誌!”那位軍人接過相機二話沒說,就熟練地取出了相機裏的膠捲,然後嚴肅地說道:“照相請照主席的全身,否則就是對我們偉大的領袖金主席的不敬,這副膠捲我必須沒收!”
“啊”我木然地接過相機,看著轉身離去的軍人,張大著嘴半天也合不攏,原來是在這地方出了岔子,原來給主席照相是隻能照全身的。我有些毛骨慫然地看了看周圍,這才注意到有好多全副武裝的軍人正盯著遊客手中的相機。
我望著手中被取出膠捲的相機,再看看那一個個全副武裝的軍人,周圍的氣氛頓時就緊張起來。
第一卷第一次戰役第一章白頭山
朝鮮,意為寧靜的晨曦之國。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熊和老虎希望變成人,神告訴它們,如果它們能在白頭山上一個黑暗的洞穴裏呆上一百天,而且隻吃大蒜和艾蒿,那麽它們就會變成人。熊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變成了一個美女,老虎卻因為缺乏毅力失敗了。後來,這個熊女嫁給了檀雄,生下檀君,他於西元2333年在平壤建立了成為朝鮮的王國。自此之後,朝鮮人都自稱為熊的傳人。
我現在就站在這個傳說中的朝鮮祖先誕生的地方,也是被朝鮮人稱作神山、聖山的白頭山。白頭山這個名字大家也許都會覺得陌生,但是如果說起它的另外一名字——“長白山”,我想就沒有幾個人會不知道了。
攀爬在不算狹窄的林間小道上,四周到處都是鬱鬱蔥蔥的樹木。身旁時不時地走過幾隊排成行的遊人。
遊人自覺地排隊遊玩這種現像,可能也隻有在這裏才能見到。不過對此我早已是見怪不怪了,因為這跟我這幾日在朝鮮的見聞比起來,實在是算不上什麽。
你能想像一個國家隻有一個網吧嗎?而且上網的費用高達每小時上百美元;你能想像地鐵建在幾十米深的地下嗎?為的就是在戰爭開始時,它可以馬上轉為民用防空洞;你能想像一個國家的電視隻能收到一個台嗎?而且這個台還一遍又一遍地重複播放著開國大典;你能想像這個國家的人民,從孩提時代就開始學習他們領袖的成長史嗎?你能想像一個國家到處都是紅色標語,全國上下都在盛讚著同一個人——他們偉大的領袖嗎?
這是一個充滿了神秘的國家。在這裏,隻允許存在一種聲音,那就是領袖的聲音,隻允許存在一種思想,那就是主體思想,隻允許存在一個方向,那就是社會主義方向,也隻能有一種崇拜,那就是對領袖的崇拜。
此情此景,對於一個身為中國人的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的感覺。是的,隻要是成長於六七十年代的老一輩人,如果看到這番景像就不會去嘲諷它的落後封閉。因為就在不遠的過去,我們也有過似曾相識的經歷。不過現在隻能在電視或是電影上才能看到,而眼前的,卻是活生生的事實
“記者同誌”導遊的一聲叫喚打斷了我的思緒。
這次採訪可以說並不讓人愉快,我們所有的行動都要在官方的安排下才能進行,每次採訪都必須要有官方人員的陪同才可以。這些日子我也學會了怎麽在這裏說話,比如我想看看學校裏的孩子過著怎麽樣的生活,如果你直說,得到的答案肯定是一個拒絕的臭臉。但是如果你說:“同誌,我想看看這裏的學生,在偉大領袖的教導下過著怎樣的幸福生活”,那麽很快就會有人笑眯眯地帶著你去學校了。
“嗚”一聲汽笛長鳴,將我從睡夢中拉回了現實,耳邊隨際響起了甜美的朝鮮女中音:“同誌們,火車已經到達平壤,歡迎再次乘坐191次列車,祝願偉大的領袖金正日一家萬歲。”
透過布滿灰塵的車窗,我將視線投往車外,火車的速度緩緩減慢,窗外的景物也跟著越來越清晰。與我所有見過城市不同的,是那一幅幅21世紀的金太陽金正日萬歲和祝福金正日一家的標語。如果不是我一遍又一遍地告訴自己:“我現在是在朝鮮的首都平壤”,我幾乎就要以為自己置身於*時代了。
我是一名記者,這次能有機會獨自一人來到朝鮮做採訪,並不是因為我資歷深,也不是因為我很優秀。我心裏很清楚,如果不是因為我懂朝鮮語,怎麽也輪不到隻有一年工作經驗的我,來到朝鮮這個神秘的國土上做採訪。
我推了推鼻樑上的眼鏡,周圍的人開始從行李架上取下行包,有條不紊地在過道上排著隊。我也站起身來背上了行李走到了人流中去
一下車我就想起了我的筆記本和手機,它們早在新義州辦理過境手續時就“交了公”,朝鮮是絕不允許像筆記本之類有可能帶走他們國家機密的東西由我們隨身攜帶的。用慣的東西突然沒有帶在身邊,就像我那交往了兩個月的女朋友突然分手一樣不習慣。
順著人流走出了車站,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個高大的、威嚴挺拔的銅像——金日成銅像,隻見偉大的領袖一手叉腰一手高舉,目光眺向遠方,仿佛看到了未來,正堅定地指引著身後的朝鮮人民的前進。
“同誌,請把相機交給我。”一位全副武裝的朝鮮軍人筆挺地站在我的麵前,啪地向我行了個軍禮。他見我沒反應,便伸出了手,加重了語氣重複了一遍:“同誌,交出你的相機!”
“哦”我有點不知所措,還沒有適應朝鮮語的我,好半天才反應過來原來他是在向我要相機。戰戰兢兢地把相機遞了過去,心裏一直在尋思著:剛才沒有犯什麽錯吧!剛下火車看見了金正日的銅像,我隻不過習慣性的舉起相機拍了幾張照而已,難道照相也是不允許的?我望了望四周,並沒有寫著不允許照相的警示語,心裏也不由暗暗鬆了一口氣。
“同誌!”那位軍人接過相機二話沒說,就熟練地取出了相機裏的膠捲,然後嚴肅地說道:“照相請照主席的全身,否則就是對我們偉大的領袖金主席的不敬,這副膠捲我必須沒收!”
“啊”我木然地接過相機,看著轉身離去的軍人,張大著嘴半天也合不攏,原來是在這地方出了岔子,原來給主席照相是隻能照全身的。我有些毛骨慫然地看了看周圍,這才注意到有好多全副武裝的軍人正盯著遊客手中的相機。
我望著手中被取出膠捲的相機,再看看那一個個全副武裝的軍人,周圍的氣氛頓時就緊張起來。
第一卷第一次戰役第一章白頭山
朝鮮,意為寧靜的晨曦之國。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熊和老虎希望變成人,神告訴它們,如果它們能在白頭山上一個黑暗的洞穴裏呆上一百天,而且隻吃大蒜和艾蒿,那麽它們就會變成人。熊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變成了一個美女,老虎卻因為缺乏毅力失敗了。後來,這個熊女嫁給了檀雄,生下檀君,他於西元2333年在平壤建立了成為朝鮮的王國。自此之後,朝鮮人都自稱為熊的傳人。
我現在就站在這個傳說中的朝鮮祖先誕生的地方,也是被朝鮮人稱作神山、聖山的白頭山。白頭山這個名字大家也許都會覺得陌生,但是如果說起它的另外一名字——“長白山”,我想就沒有幾個人會不知道了。
攀爬在不算狹窄的林間小道上,四周到處都是鬱鬱蔥蔥的樹木。身旁時不時地走過幾隊排成行的遊人。
遊人自覺地排隊遊玩這種現像,可能也隻有在這裏才能見到。不過對此我早已是見怪不怪了,因為這跟我這幾日在朝鮮的見聞比起來,實在是算不上什麽。
你能想像一個國家隻有一個網吧嗎?而且上網的費用高達每小時上百美元;你能想像地鐵建在幾十米深的地下嗎?為的就是在戰爭開始時,它可以馬上轉為民用防空洞;你能想像一個國家的電視隻能收到一個台嗎?而且這個台還一遍又一遍地重複播放著開國大典;你能想像這個國家的人民,從孩提時代就開始學習他們領袖的成長史嗎?你能想像一個國家到處都是紅色標語,全國上下都在盛讚著同一個人——他們偉大的領袖嗎?
這是一個充滿了神秘的國家。在這裏,隻允許存在一種聲音,那就是領袖的聲音,隻允許存在一種思想,那就是主體思想,隻允許存在一個方向,那就是社會主義方向,也隻能有一種崇拜,那就是對領袖的崇拜。
此情此景,對於一個身為中國人的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的感覺。是的,隻要是成長於六七十年代的老一輩人,如果看到這番景像就不會去嘲諷它的落後封閉。因為就在不遠的過去,我們也有過似曾相識的經歷。不過現在隻能在電視或是電影上才能看到,而眼前的,卻是活生生的事實
“記者同誌”導遊的一聲叫喚打斷了我的思緒。
這次採訪可以說並不讓人愉快,我們所有的行動都要在官方的安排下才能進行,每次採訪都必須要有官方人員的陪同才可以。這些日子我也學會了怎麽在這裏說話,比如我想看看學校裏的孩子過著怎麽樣的生活,如果你直說,得到的答案肯定是一個拒絕的臭臉。但是如果你說:“同誌,我想看看這裏的學生,在偉大領袖的教導下過著怎樣的幸福生活”,那麽很快就會有人笑眯眯地帶著你去學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