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到了朝廷的詔書後,已有準備的方成開始沿途原路返回,還沒到河南境,就聽聞河南賊勢復起,叫得上名號的就有許九沖、王九仁、王成龍、薛仁貴等諸部流寇,連營數十裏,聲勢浩蕩,已攻破扶溝縣,如今正在圍攻鄢陵。
守著鄢陵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屠夫左良玉,左良玉官職不大,僅僅位居副將而已,但一直都以殺賊之多而位居諸軍之冠,其所部不似官軍,更似賊寇,曹文詔沒戰死前一直餘其配合作戰,斬殺流寇無數,割稻草般斬殺了頗多,唯獨官職得不到升遷,就是因為左良玉所部太嗜殺。
左良玉殺的賊寇多的,自己損失的也多,所部也曾有過過萬兵馬,但現如今在鄢陵隻有三千有餘,比起許九沖、王九仁、王成龍、薛仁貴各部要少得多,概是在崇禎九年中與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等攻伐中折損、逃散。
既然所部不似官軍,更似流賊,同理,其所部聚攏的快,散得也快,往往若勝則大肆收編流賊,軍勢赫赫,兵敗了就是一潰千裏,所剩無幾,所以左良玉雖然如今坐鎮鄢陵,手下兵馬卻隻有三千有餘的原因。
許九沖、王九仁、王成龍、薛仁貴等各部義軍加起來卻有七八萬人,雖不足十萬,比不上之前與左良玉攻伐的高迎祥、張獻忠等部合兵,更沒有其所部流賊來得善戰,人數卻壓過了左良玉足有二十餘倍。
左良玉幹脆就閉城不出,但這一直死守著又不是辦法,城被賊寇圍著,又沒法向朝廷求援,而且左良玉自家知道自家事,那些個文人領兵的巡撫向來看他不對盤,比如河南巡撫楊蠅武就向朝廷彈劾他左良玉兵強馬壯卻屢戰屢敗,非乃戰之罪,實乃是左良玉‘避敵’懼怕所致。
這幫子書生無能貨,左良玉是一個都看不起,這要是自己真的實力比流賊來的強,何必壁戰?還不是怕打殺不過,突然損兵折將丟了本錢,這才不敢出戰來著?
所以他跟朝廷以及河南巡撫楊蠅武求援也沒用,隻得指望城內的豪紳,鄢陵有豪紳楚某一樣怕賊寇攻破了鄢陵屠城,於是東拚西湊給左良玉湊足了五百人,鄢陵是一小城,人丁加起來也就幾萬人,左良玉挖地三尺也湊不了多少兵馬,最後滿打滿算也就四千出頭,這已經是最多得了。
至於城外的流賊許九沖、王九仁、王成龍、薛仁貴部此時卻並不輕鬆,並不是因為城裏的左良玉,在諸部義軍看來,左良玉實乃甕中捉鱉,小小的鄢陵城,三四千兵馬,攻破了就能斬殺,而是因為各部義軍聽聞有一支明軍如今已經到了河南府境內,怕是有萬餘兵馬。
諸部義軍的首領許九沖、王九仁等人此時才想起,這次幾家合兵本也邀請了革左五營的老回回部前來,結果老回回卻拒絕了,概是因為其所部兵力雖說是收攏一些,但當初前往與高迎祥會盟的三萬六七千人,到最後收攏完各家敗兵,也就一萬八千出頭,丟了一半的兵馬,元氣大傷,而且,更別提老回回一部兵馬了,革左五營加起來都沒了當初的聲勢,自然是來不了。
兵馬太少,左良玉又是個狠人,老回回擔心陰溝裏翻船,所以這才拒絕,言辭閃爍之間告知了那吃了他們革左五營大部分兵馬的除了陝西巡撫孫傳庭,還有另一家是東江鎮的客兵總兵,這又讓諸部首領記起一個多月前,有一支明軍路過河南府,沿途殺了不少義軍,等著義軍各部湊齊了兵馬去追,早就不見了蹤影,想來就是這個東江鎮總兵麾下的兵馬,此時想想,若是當初追上了,怕也是勝敗兩說,尤為慶幸。
現如今卻是自己這幫人不去找他的麻煩,麻煩找上門來了,雖說這支明軍不是一定會來鄢陵,如今這隻是路過河南之地而已,依舊引的諸部義軍小心翼翼了一番,這倒不是他們怕死,而是如今勝券在握,鄢陵指日可下,哪肯甘心多出支萬餘人的明軍來攪局。
好在讓諸部義軍放心了的是,明軍還真沒來,或者說,方成壓根不打算去救左良玉,反正其人也死不掉,左良玉如今名聲是大,但還沒達到日後的高度,左良玉其人也的確算是明軍中的大將,臨死都是大明臣子,對剿滅流寇也是有一手的,雖然因為為人嗜殺,殺尋常百姓與殺賊寇都是一般無二,不過這些對於目前隻是偏安一隅的方成來說沒太大的關係。
在諸部義軍看來是必得而殺之的左良玉不但不會死,而且還會乘勢聲名鵲起,不過這些都是後話。
總之,對於河南義軍來說,方成就是打醬油的,純屬路過,你不犯我,我也不去攻打你,大傢夥和和氣氣的禮送出境就行,所以沿途方成所到之處,賊寇紛紛掩耳硒鼓,等著方成前腳走了再度復起就是,即使如此,也有不長眼的流賊成了耽羅軍屠刀下的亡魂,他方某人殺起來人來那可也從不手軟。
河南流賊勢大,那隻是相對來說,比起陝地自然是大有不如,要不然也不會高迎祥一個會盟就能有十五六萬兵馬,而河南之地的流寇連十萬都湊不齊,以六七萬之數就已經是聲勢浩大了。
這些流寇沒被剿清的原因也是因為左良玉手上的兵力不多,又並非全都是戰力比起流賊要好上一大截的大明兵卒,即使是在其全盛時期,左良玉麾下坐擁數萬兵馬,這裏麵大多數都是充數的,和流賊一般的戰鬥力,其中甚至是流寇的降兵還要占上大部分,真正善戰的強兵隻多三千,也就是如今鄢陵城裏的三千兵。
守著鄢陵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屠夫左良玉,左良玉官職不大,僅僅位居副將而已,但一直都以殺賊之多而位居諸軍之冠,其所部不似官軍,更似賊寇,曹文詔沒戰死前一直餘其配合作戰,斬殺流寇無數,割稻草般斬殺了頗多,唯獨官職得不到升遷,就是因為左良玉所部太嗜殺。
左良玉殺的賊寇多的,自己損失的也多,所部也曾有過過萬兵馬,但現如今在鄢陵隻有三千有餘,比起許九沖、王九仁、王成龍、薛仁貴各部要少得多,概是在崇禎九年中與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等攻伐中折損、逃散。
既然所部不似官軍,更似流賊,同理,其所部聚攏的快,散得也快,往往若勝則大肆收編流賊,軍勢赫赫,兵敗了就是一潰千裏,所剩無幾,所以左良玉雖然如今坐鎮鄢陵,手下兵馬卻隻有三千有餘的原因。
許九沖、王九仁、王成龍、薛仁貴等各部義軍加起來卻有七八萬人,雖不足十萬,比不上之前與左良玉攻伐的高迎祥、張獻忠等部合兵,更沒有其所部流賊來得善戰,人數卻壓過了左良玉足有二十餘倍。
左良玉幹脆就閉城不出,但這一直死守著又不是辦法,城被賊寇圍著,又沒法向朝廷求援,而且左良玉自家知道自家事,那些個文人領兵的巡撫向來看他不對盤,比如河南巡撫楊蠅武就向朝廷彈劾他左良玉兵強馬壯卻屢戰屢敗,非乃戰之罪,實乃是左良玉‘避敵’懼怕所致。
這幫子書生無能貨,左良玉是一個都看不起,這要是自己真的實力比流賊來的強,何必壁戰?還不是怕打殺不過,突然損兵折將丟了本錢,這才不敢出戰來著?
所以他跟朝廷以及河南巡撫楊蠅武求援也沒用,隻得指望城內的豪紳,鄢陵有豪紳楚某一樣怕賊寇攻破了鄢陵屠城,於是東拚西湊給左良玉湊足了五百人,鄢陵是一小城,人丁加起來也就幾萬人,左良玉挖地三尺也湊不了多少兵馬,最後滿打滿算也就四千出頭,這已經是最多得了。
至於城外的流賊許九沖、王九仁、王成龍、薛仁貴部此時卻並不輕鬆,並不是因為城裏的左良玉,在諸部義軍看來,左良玉實乃甕中捉鱉,小小的鄢陵城,三四千兵馬,攻破了就能斬殺,而是因為各部義軍聽聞有一支明軍如今已經到了河南府境內,怕是有萬餘兵馬。
諸部義軍的首領許九沖、王九仁等人此時才想起,這次幾家合兵本也邀請了革左五營的老回回部前來,結果老回回卻拒絕了,概是因為其所部兵力雖說是收攏一些,但當初前往與高迎祥會盟的三萬六七千人,到最後收攏完各家敗兵,也就一萬八千出頭,丟了一半的兵馬,元氣大傷,而且,更別提老回回一部兵馬了,革左五營加起來都沒了當初的聲勢,自然是來不了。
兵馬太少,左良玉又是個狠人,老回回擔心陰溝裏翻船,所以這才拒絕,言辭閃爍之間告知了那吃了他們革左五營大部分兵馬的除了陝西巡撫孫傳庭,還有另一家是東江鎮的客兵總兵,這又讓諸部首領記起一個多月前,有一支明軍路過河南府,沿途殺了不少義軍,等著義軍各部湊齊了兵馬去追,早就不見了蹤影,想來就是這個東江鎮總兵麾下的兵馬,此時想想,若是當初追上了,怕也是勝敗兩說,尤為慶幸。
現如今卻是自己這幫人不去找他的麻煩,麻煩找上門來了,雖說這支明軍不是一定會來鄢陵,如今這隻是路過河南之地而已,依舊引的諸部義軍小心翼翼了一番,這倒不是他們怕死,而是如今勝券在握,鄢陵指日可下,哪肯甘心多出支萬餘人的明軍來攪局。
好在讓諸部義軍放心了的是,明軍還真沒來,或者說,方成壓根不打算去救左良玉,反正其人也死不掉,左良玉如今名聲是大,但還沒達到日後的高度,左良玉其人也的確算是明軍中的大將,臨死都是大明臣子,對剿滅流寇也是有一手的,雖然因為為人嗜殺,殺尋常百姓與殺賊寇都是一般無二,不過這些對於目前隻是偏安一隅的方成來說沒太大的關係。
在諸部義軍看來是必得而殺之的左良玉不但不會死,而且還會乘勢聲名鵲起,不過這些都是後話。
總之,對於河南義軍來說,方成就是打醬油的,純屬路過,你不犯我,我也不去攻打你,大傢夥和和氣氣的禮送出境就行,所以沿途方成所到之處,賊寇紛紛掩耳硒鼓,等著方成前腳走了再度復起就是,即使如此,也有不長眼的流賊成了耽羅軍屠刀下的亡魂,他方某人殺起來人來那可也從不手軟。
河南流賊勢大,那隻是相對來說,比起陝地自然是大有不如,要不然也不會高迎祥一個會盟就能有十五六萬兵馬,而河南之地的流寇連十萬都湊不齊,以六七萬之數就已經是聲勢浩大了。
這些流寇沒被剿清的原因也是因為左良玉手上的兵力不多,又並非全都是戰力比起流賊要好上一大截的大明兵卒,即使是在其全盛時期,左良玉麾下坐擁數萬兵馬,這裏麵大多數都是充數的,和流賊一般的戰鬥力,其中甚至是流寇的降兵還要占上大部分,真正善戰的強兵隻多三千,也就是如今鄢陵城裏的三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