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貴人們給各自的部落下令,這五千名蒙古遊騎,大約來自七八個部落,也不知道這些貴人們用的什麽法子,一時間這些一直萎靡不振的蒙古牧民開始聒噪起來,舉著彎刀喊叫,至少比剛剛好多了。
五千人的們蒙古牧民,迎著發起反衝鋒的耽羅府步卒就沖了過去,耽羅府的八千五百步卒以身穿重甲的步卒舉盾在前,之後是手持長矛的步卒,連著好幾波都是披甲持矛的步卒之後才是手持鳥銃,腰挎戚家刀的鳥銃手,這部分也是殺傷力最大的,黑黝黝的鳥銃口有著十足的殺傷力。
“噢噢噢!”
蒙古人畢竟和大明打了三四百年的交道,這些成吉思汗的子孫衰敗是衰敗,但也沒忘了祖宗的叮囑,那就是大明的軍隊鳥銃手厲害,蒙古人的弓箭射不過,所以這些蒙古勇士們噢噢的直叫,打的主意就是沖潰擋在前麵的步卒,然後把那些鳥銃手當牲口一樣圍住了宰殺就行!
主意打的不錯,要真對陣的大明的普通軍隊,還真說不定能一衝而勝,這些年大明確實在關外屢戰屢敗,成建製的出關都很少見,別說大勝了,在遼東,明軍都是一敗再敗,丟盔棄甲還丟了上千裏河山!
最先發威的自然是鳥銃,出乎意料的是鳥銃並未像往常隻打了一兩發就啞了火,而是連續掃落了五六百人的蒙古人,這才讓蒙古騎兵沖近。
用現代軍紀約束的耽羅府步卒對陣舊日的輝煌蒙古騎兵!
當先蒙古貴人一臉的殺氣,對於已經相距不遠漢人軍陣,這些蒙古貴人自以為隻要衝近了那就毫無懸念,這也是與明軍作戰的常識,往常向來如此,隻是耽羅府步卒顯然出了蒙古貴人們的意料,不但沒被一下子衝散,而是沖的快的蒙古騎兵被鐵盾砸在馬上,然後重重的摔在地上。
這些都是重步兵的傑作,穿著全身製式鐵甲的重步兵是每個團都會標配三百人,這類重步兵實際上並不算是實打實的,而是一種外批棉甲,內裏鑲嵌一塊鐵皮,一手持重盾,一手持長矛的步卒,東方人的體力使得三四十斤的全身鐵甲負重壓根不現實,不像板甲騎兵那樣有著馬匹馱著,重步兵完全是憑著兩條腿走路,鐵甲過於沉重而導致移動速度緩慢,在和騎兵對陣中實用性並不大,騎兵的機動性將完全壓製重步兵,重步兵改用棉甲代替鐵甲,隻要挑選身強體壯者就能背負,多出來的可以攜帶重鐵盾,這樣就可以抵禦一部分蒙古騎兵的衝擊力。
不止是這些重步兵,其餘鳥銃手也都裝備了棉甲,隻是因為重量不同而有各自規格,棉甲的式樣有幾分不倫不類,和大明的製式盔甲有些相像,但也少了一些地方,比如這些棉甲的衣領以及袖口都很短,看上去簡潔很多。
兩個團共計六百人的重步兵站在最前,雖說不算穩穩的擋住了蒙古韃子的衝鋒,但也止住了被衝進鳥銃手裏的可能。
隻要外圍的重步兵不會被沖開,這些蒙古騎兵也就是時間問題,一波鳥銃打不散,那就多來上幾發就是!
隻是六百人的重步兵實在是太少,遠遠擋不住五千騎的蒙古騎兵的衝鋒,偶也有衝破了阻礙進來了的,大多數被剩下的長矛手從馬上勾下來刺死,時間過得越久,能沖的進來的蒙古騎兵也越多,局麵遠不如一開始那般順暢,至少在蒙古貴人們看來,衝破了最外圍手持重盾的步卒,剩下的那就再簡單不過了!
大明軍隊,這個時候差不多也該潰散了!
第一百六十章 復州之戰(四) 耽羅島被圍(上)
“長矛手上前。”
一時間耽羅府的軍陣開始人頭湧動,幾百個各級兵將開始指揮著麾下代替重步兵和蒙古騎兵開始短兵交接。
陣中最多的就是用來護住鳥銃手的長矛手,占去了一個團四個營中裏的兩個營,這兩個營除了手持長矛外與鳥銃手的區別隻在於每人都手持一根長矛,而鳥銃手為了更加方便,使用的是輕便很多的戚家刀。
長矛手以耽羅府特製的兩截拚裝而成的鐵製長矛,全身通體都是鐵製要重上很多,挑選的也都是些身強體壯的兵卒來擔當,披棉甲,遠比鐵甲防寒也要輕便。
長矛手與鳥銃手同樣配備了鳥銃,攜帶的火藥有所減少,畢竟在大部分時間長矛手隻是作為近戰兵種使用,鳥銃大多數在守城時才會用得到,那時候根本無須隨身攜帶火藥。
出城的親衛營全部都是製式的鳥銃手,加上另兩個團,共計約有四千人的鳥銃手,剩下的則都是些重步兵及長矛手。
這個兵力搭配大致合理,與衝進來的蒙古騎兵交鋒的有近三千人的長矛手,組成了三道防禦線,之後才是全副武裝的鳥銃手。
蒙古騎兵在衝破重步兵的防線後折損不大,六七百人,就算加上被鳥銃手打下馬的,也就一千五出頭,還剩三千多大軍,在蒙古貴人們看來,雖說折損有些慘重,也還在能接受的範圍之內,反正,已經衝破了外圍的步卒,剩下的長矛手也糾纏不了多久,這是常識。
後麵的多爾袞眼看著蒙古人衝破了外圍,眼看著快破了陣,卻沒來由的心裏一陣不舒服。
按理說不該如此簡單就破陣,雖說此次是這些步卒擺出了攻擊姿態,沒完全性質的防禦,但如今對殺了好幾陣,女真人這邊丟了三四千人,對方實際上不堪一擊,這實在讓多爾袞有種一拳打在空虛處的痛感。
五千人的們蒙古牧民,迎著發起反衝鋒的耽羅府步卒就沖了過去,耽羅府的八千五百步卒以身穿重甲的步卒舉盾在前,之後是手持長矛的步卒,連著好幾波都是披甲持矛的步卒之後才是手持鳥銃,腰挎戚家刀的鳥銃手,這部分也是殺傷力最大的,黑黝黝的鳥銃口有著十足的殺傷力。
“噢噢噢!”
蒙古人畢竟和大明打了三四百年的交道,這些成吉思汗的子孫衰敗是衰敗,但也沒忘了祖宗的叮囑,那就是大明的軍隊鳥銃手厲害,蒙古人的弓箭射不過,所以這些蒙古勇士們噢噢的直叫,打的主意就是沖潰擋在前麵的步卒,然後把那些鳥銃手當牲口一樣圍住了宰殺就行!
主意打的不錯,要真對陣的大明的普通軍隊,還真說不定能一衝而勝,這些年大明確實在關外屢戰屢敗,成建製的出關都很少見,別說大勝了,在遼東,明軍都是一敗再敗,丟盔棄甲還丟了上千裏河山!
最先發威的自然是鳥銃,出乎意料的是鳥銃並未像往常隻打了一兩發就啞了火,而是連續掃落了五六百人的蒙古人,這才讓蒙古騎兵沖近。
用現代軍紀約束的耽羅府步卒對陣舊日的輝煌蒙古騎兵!
當先蒙古貴人一臉的殺氣,對於已經相距不遠漢人軍陣,這些蒙古貴人自以為隻要衝近了那就毫無懸念,這也是與明軍作戰的常識,往常向來如此,隻是耽羅府步卒顯然出了蒙古貴人們的意料,不但沒被一下子衝散,而是沖的快的蒙古騎兵被鐵盾砸在馬上,然後重重的摔在地上。
這些都是重步兵的傑作,穿著全身製式鐵甲的重步兵是每個團都會標配三百人,這類重步兵實際上並不算是實打實的,而是一種外批棉甲,內裏鑲嵌一塊鐵皮,一手持重盾,一手持長矛的步卒,東方人的體力使得三四十斤的全身鐵甲負重壓根不現實,不像板甲騎兵那樣有著馬匹馱著,重步兵完全是憑著兩條腿走路,鐵甲過於沉重而導致移動速度緩慢,在和騎兵對陣中實用性並不大,騎兵的機動性將完全壓製重步兵,重步兵改用棉甲代替鐵甲,隻要挑選身強體壯者就能背負,多出來的可以攜帶重鐵盾,這樣就可以抵禦一部分蒙古騎兵的衝擊力。
不止是這些重步兵,其餘鳥銃手也都裝備了棉甲,隻是因為重量不同而有各自規格,棉甲的式樣有幾分不倫不類,和大明的製式盔甲有些相像,但也少了一些地方,比如這些棉甲的衣領以及袖口都很短,看上去簡潔很多。
兩個團共計六百人的重步兵站在最前,雖說不算穩穩的擋住了蒙古韃子的衝鋒,但也止住了被衝進鳥銃手裏的可能。
隻要外圍的重步兵不會被沖開,這些蒙古騎兵也就是時間問題,一波鳥銃打不散,那就多來上幾發就是!
隻是六百人的重步兵實在是太少,遠遠擋不住五千騎的蒙古騎兵的衝鋒,偶也有衝破了阻礙進來了的,大多數被剩下的長矛手從馬上勾下來刺死,時間過得越久,能沖的進來的蒙古騎兵也越多,局麵遠不如一開始那般順暢,至少在蒙古貴人們看來,衝破了最外圍手持重盾的步卒,剩下的那就再簡單不過了!
大明軍隊,這個時候差不多也該潰散了!
第一百六十章 復州之戰(四) 耽羅島被圍(上)
“長矛手上前。”
一時間耽羅府的軍陣開始人頭湧動,幾百個各級兵將開始指揮著麾下代替重步兵和蒙古騎兵開始短兵交接。
陣中最多的就是用來護住鳥銃手的長矛手,占去了一個團四個營中裏的兩個營,這兩個營除了手持長矛外與鳥銃手的區別隻在於每人都手持一根長矛,而鳥銃手為了更加方便,使用的是輕便很多的戚家刀。
長矛手以耽羅府特製的兩截拚裝而成的鐵製長矛,全身通體都是鐵製要重上很多,挑選的也都是些身強體壯的兵卒來擔當,披棉甲,遠比鐵甲防寒也要輕便。
長矛手與鳥銃手同樣配備了鳥銃,攜帶的火藥有所減少,畢竟在大部分時間長矛手隻是作為近戰兵種使用,鳥銃大多數在守城時才會用得到,那時候根本無須隨身攜帶火藥。
出城的親衛營全部都是製式的鳥銃手,加上另兩個團,共計約有四千人的鳥銃手,剩下的則都是些重步兵及長矛手。
這個兵力搭配大致合理,與衝進來的蒙古騎兵交鋒的有近三千人的長矛手,組成了三道防禦線,之後才是全副武裝的鳥銃手。
蒙古騎兵在衝破重步兵的防線後折損不大,六七百人,就算加上被鳥銃手打下馬的,也就一千五出頭,還剩三千多大軍,在蒙古貴人們看來,雖說折損有些慘重,也還在能接受的範圍之內,反正,已經衝破了外圍的步卒,剩下的長矛手也糾纏不了多久,這是常識。
後麵的多爾袞眼看著蒙古人衝破了外圍,眼看著快破了陣,卻沒來由的心裏一陣不舒服。
按理說不該如此簡單就破陣,雖說此次是這些步卒擺出了攻擊姿態,沒完全性質的防禦,但如今對殺了好幾陣,女真人這邊丟了三四千人,對方實際上不堪一擊,這實在讓多爾袞有種一拳打在空虛處的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