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飛行員:勇敢的真實故事 作者:[美]詹姆斯·布拉德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新兵訓練營,“上麵講到,我們是擁有責任和權利的,”文斯解釋道。“我們知道身為一名海軍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知道如果違反了軍紀該受到何種懲罰。但是作為個人,我們也擁有相應的權利。我們被清楚地告知,如果沒有受到合適的對待,就有權請求保護。”美日兩國的訓練體係中另一點顯著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們對待領導者的態度。“我們曾經上過一節課,課堂上老師假設了一種情形,”文斯說。“我們從中學習如何與那些你認為做事有問題的人打交道,還學習了怎樣有效地處理問題。”而日本軍隊培養出來的士兵隻是出於敬畏和受到威懾一味地服從上麵的命令和指示。在後來的太平洋戰爭中,一旦日軍部隊的指揮官被殺了,手下的士兵就會亂作一團,而美國的小夥子們就算是沒有人指揮也能按部就班地繼續作戰。
海軍為了選拔尖子,讓炮兵連對新兵進行考核。“在被選中當飛行員的人當中,大多數人的分數都名列前茅,”文斯回憶道。戰爭結束60年了,來自麻薩諸塞州的羅迪·道爾還清楚地記得那場考核有多難。羅迪是一名正規軍水手,但他當時卻想當一名機槍手。“我一直堅持自學機槍手的書,”他說。“我甚至現在都還能感覺到那本書就在我的口袋裏。”最後,考試的那天到了。“他們在天上開了一槍然後就問,‘說,你看到了什麽?’事實上,那是一發從飛機的防彈板後射出的子彈,防彈板就是用來防止子彈打到螺旋槳的東西。結果沒有一個人通過那次考試,於是大家又回去接著努力學習。”
“所有的測試結束後,我的成績排在前三名,”文斯·卡納紮說。“他們說我終於可以如願以償了。我那時候年輕氣盛,看過一些電影之後就想去為祖國報仇。我當時就想當一名空中機槍手。”文斯、羅迪,還有其他機槍手們個子都不算高,坐在魚雷轟炸機狹小的炮塔裏剛剛好。“炮塔就是一個直徑30英寸的球形艙,形狀就像個網球似的,”羅迪說。“炮塔外有一個樹脂玻璃罩,機槍就是從那裏伸出的。炮塔內的座椅很小,你的後背必須緊貼在牆上。你的一隻手放在能夠扭轉塔樓射擊方向的操縱杆上,另一隻手就放在機槍的扳機上。”正如機槍手羅伯特·奧弗鮑解釋的那樣,“整個炮塔都可以旋轉,它是在一個圓形軌道上旋轉的。有的時候你的膝蓋就墊在下巴下麵,但整個身體卻是頭朝下的,這時候炮塔就是以一個球形旋轉的。”
飛行員往前看的時候,機槍手就麵向後麵,因此就成了飛行員的“後視鏡”。機槍手l.e.布林森說道,“機槍手隻能看到我們都去過哪裏,但卻看不到我們要去哪裏。”
一年半多的時間裏,機槍手格倫和格雷迪一直在接受訓練。新兵訓練營的訓練結束後,他們又被送往航空軍械學校,在那裏他們學習的節奏快、強度大。“我們每星期都要新學一門課,”萊爾·康斯托克回憶道。“第一周我們與各種工具打交道,扳手、螺絲刀啊什麽的。後來我們開始接觸小型槍,然後就是機關槍了。我們必須得知道槍上每部分零件的名稱,並且要當場將它們拆卸下來。教官把我們眼睛蒙上,然後要求我們在一分鍾內把一桿機槍拆卸後再組裝起來。”
羅迪記起,“我們天天和那些槍打交道,直到最後對它們的一切了如指掌——在我們眼中,那些槍和牙刷沒什麽兩樣了。”
從軍械學校畢業後,格雷迪和格倫繼續去射擊學校學習。格雷迪去了佛羅裏達州的傑克遜維爾,格倫去了俄克拉何馬州的普賽爾。“在那裏,我們開始打雙向飛碟,”萊爾·康斯托克說,“我們就在地麵上的炮塔裏練習,學習怎麽開槍,怎麽瞄準,怎麽提高精確度。”
格倫和格雷迪的下一站是佛羅裏達州的勞德代爾堡,因為“飛機就在那兒”。康斯托克說道,“他們駕駛一架後麵拖著靶子套的飛機,”他解釋道。“每個機槍手都要把自己的彈藥蘸上不同顏色的顏料,這便於我們查看是誰射中了靶子套。如果打出的200發子彈裏能有10發打中,那你就已經非常非常幸運了。由於運動和速度的原因,你隻有三秒鍾的時間瞄準靶子套然後立即射擊。”
若想在以每小時200英裏的速度飛行的飛機上射中目標,就需要大量的練習。羅迪·道爾在報名當機槍手之前曾經是地麵射擊場的教練,因此他可以省去在射擊學校學習的這一步驟。然而,他在去飛行中隊報到之前從未在飛機上開過槍。“我對上校說,我需要經過訓練才能上飛機,可他卻說:‘你就上去吧,扣動扳機,朝目標開火,’”羅迪說道,“於是我就上了飛機,結果卻打中了我自己那架飛機的機尾。於是我們不得不緊急降落,當時旁邊還有救護車等在那裏準備救護。真是太可怕了。”
“上校走上前來對我笑著說:‘你幹得沒錯;你提醒了我,是我的錯。’”
“一位軍官竟能在一個新兵麵前承認錯誤,那感覺真不錯。”羅迪說道。
這些機槍手們訓練的內容就是要把日本飛機從天上打下去,他們雖然都很年輕,但卻像大人一樣做著了不起的事情。格雷迪·約克和格倫·弗雷澤那時候隻有18歲。和他們一起的機槍手喬·波恩回憶道,“格雷迪看上去就像個16歲的小男孩。”當時,同樣年輕的不隻是格雷迪和格倫兩個。肯·梅雷迪思告訴我,“那時候我們都還隻是孩子。”
海軍為了選拔尖子,讓炮兵連對新兵進行考核。“在被選中當飛行員的人當中,大多數人的分數都名列前茅,”文斯回憶道。戰爭結束60年了,來自麻薩諸塞州的羅迪·道爾還清楚地記得那場考核有多難。羅迪是一名正規軍水手,但他當時卻想當一名機槍手。“我一直堅持自學機槍手的書,”他說。“我甚至現在都還能感覺到那本書就在我的口袋裏。”最後,考試的那天到了。“他們在天上開了一槍然後就問,‘說,你看到了什麽?’事實上,那是一發從飛機的防彈板後射出的子彈,防彈板就是用來防止子彈打到螺旋槳的東西。結果沒有一個人通過那次考試,於是大家又回去接著努力學習。”
“所有的測試結束後,我的成績排在前三名,”文斯·卡納紮說。“他們說我終於可以如願以償了。我那時候年輕氣盛,看過一些電影之後就想去為祖國報仇。我當時就想當一名空中機槍手。”文斯、羅迪,還有其他機槍手們個子都不算高,坐在魚雷轟炸機狹小的炮塔裏剛剛好。“炮塔就是一個直徑30英寸的球形艙,形狀就像個網球似的,”羅迪說。“炮塔外有一個樹脂玻璃罩,機槍就是從那裏伸出的。炮塔內的座椅很小,你的後背必須緊貼在牆上。你的一隻手放在能夠扭轉塔樓射擊方向的操縱杆上,另一隻手就放在機槍的扳機上。”正如機槍手羅伯特·奧弗鮑解釋的那樣,“整個炮塔都可以旋轉,它是在一個圓形軌道上旋轉的。有的時候你的膝蓋就墊在下巴下麵,但整個身體卻是頭朝下的,這時候炮塔就是以一個球形旋轉的。”
飛行員往前看的時候,機槍手就麵向後麵,因此就成了飛行員的“後視鏡”。機槍手l.e.布林森說道,“機槍手隻能看到我們都去過哪裏,但卻看不到我們要去哪裏。”
一年半多的時間裏,機槍手格倫和格雷迪一直在接受訓練。新兵訓練營的訓練結束後,他們又被送往航空軍械學校,在那裏他們學習的節奏快、強度大。“我們每星期都要新學一門課,”萊爾·康斯托克回憶道。“第一周我們與各種工具打交道,扳手、螺絲刀啊什麽的。後來我們開始接觸小型槍,然後就是機關槍了。我們必須得知道槍上每部分零件的名稱,並且要當場將它們拆卸下來。教官把我們眼睛蒙上,然後要求我們在一分鍾內把一桿機槍拆卸後再組裝起來。”
羅迪記起,“我們天天和那些槍打交道,直到最後對它們的一切了如指掌——在我們眼中,那些槍和牙刷沒什麽兩樣了。”
從軍械學校畢業後,格雷迪和格倫繼續去射擊學校學習。格雷迪去了佛羅裏達州的傑克遜維爾,格倫去了俄克拉何馬州的普賽爾。“在那裏,我們開始打雙向飛碟,”萊爾·康斯托克說,“我們就在地麵上的炮塔裏練習,學習怎麽開槍,怎麽瞄準,怎麽提高精確度。”
格倫和格雷迪的下一站是佛羅裏達州的勞德代爾堡,因為“飛機就在那兒”。康斯托克說道,“他們駕駛一架後麵拖著靶子套的飛機,”他解釋道。“每個機槍手都要把自己的彈藥蘸上不同顏色的顏料,這便於我們查看是誰射中了靶子套。如果打出的200發子彈裏能有10發打中,那你就已經非常非常幸運了。由於運動和速度的原因,你隻有三秒鍾的時間瞄準靶子套然後立即射擊。”
若想在以每小時200英裏的速度飛行的飛機上射中目標,就需要大量的練習。羅迪·道爾在報名當機槍手之前曾經是地麵射擊場的教練,因此他可以省去在射擊學校學習的這一步驟。然而,他在去飛行中隊報到之前從未在飛機上開過槍。“我對上校說,我需要經過訓練才能上飛機,可他卻說:‘你就上去吧,扣動扳機,朝目標開火,’”羅迪說道,“於是我就上了飛機,結果卻打中了我自己那架飛機的機尾。於是我們不得不緊急降落,當時旁邊還有救護車等在那裏準備救護。真是太可怕了。”
“上校走上前來對我笑著說:‘你幹得沒錯;你提醒了我,是我的錯。’”
“一位軍官竟能在一個新兵麵前承認錯誤,那感覺真不錯。”羅迪說道。
這些機槍手們訓練的內容就是要把日本飛機從天上打下去,他們雖然都很年輕,但卻像大人一樣做著了不起的事情。格雷迪·約克和格倫·弗雷澤那時候隻有18歲。和他們一起的機槍手喬·波恩回憶道,“格雷迪看上去就像個16歲的小男孩。”當時,同樣年輕的不隻是格雷迪和格倫兩個。肯·梅雷迪思告訴我,“那時候我們都還隻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