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飛行員:勇敢的真實故事 作者:[美]詹姆斯·布拉德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國際聯盟代表對日本進行了譴責。國際聯盟在一項決議中聲明,“日本對中國毫無防備的城市發動空襲,轟炸造成無辜平民,包括眾多婦女和兒童的喪生,國際聯盟對此深表痛心,日本沒有任何藉口為此行為開罪,因為該行為已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和憤慨,全世界對這些行為表示強烈譴責。”
可日本對此做出的反應就是繼續轟炸中國。是啊,日本為什麽要停下來呢?《紐約時報》在同一期上就西方的策略闡發了討論,同時指出,東京目前所麵臨的隻是全世界的譴責而並非真正的製裁。《紐約時報》認為:“就算日本繼續對這些抗議不予理睬,美國也未必就此採取措施。至於英國,它除了在道義上發表抗議,基本上不可能做出更大的舉動了。它目前主要把眼光放在歐洲,英國的政府和人民都不希望捲入到遠東戰事中來。”從現實情況判斷,各國至少不會馬上對日本的暴行予以幹涉。那段時間碰巧趕上美國軍方在紐約舉行年會,報紙上頭版頭條的題目是“軍方領導製定綱領,讓國家遠離戰爭”。《紐約時報》報導:“紐約全市昨日放假一天,全體市民目睹了美國軍隊遊行的盛況,同時美國老兵專家顧問團在一個遠離遊行現場的賓館聚集,他們將通過分組討論製定一個使美國遠離戰爭的方案,這樣做的目的是想捍衛他們在20年前奮力拯救的美國民主。”在此之前的4月,德國飛機轟炸了格爾尼卡巴斯克鎮,並用機槍朝那些正前往市場的平民掃射,這一舉動震驚了全世界,也為這座小鎮賦予了歷史意義,後來畢卡索在他的作品中使這次屠殺成為了“永垂不朽”的畫卷,但是當時沒有一個列強過問此事。實際上就在同一個月,美國全國100萬大學生走出了校園,進行第四次年度“和平示威”,他們將牛津大學的反戰口號改編成了美國版本,高聲疾呼:“美國政府若發動戰爭,我就拒絕支持美國政府。”
日本認為美國並不需要投身戰爭——美國通過無數次的屠殺,已經攫取了資源豐富的遼闊疆域。現在高傲的大和勇士正在為他們的小小島國賺取額外的土地和資源,他們痛恨西方國家對他們指手畫腳。日本感到自己就像一個晚到餐桌旁的小男孩,一旁的父母已經塞飽了肚子,卻告訴小男孩不要吃得太多。時任國際聯盟日本代表的鬆岡洋右承認,日本是讓中國“極度的苦惱”。“試想有哪個正在擴張中的國家沒拿它的鄰國開過刀?問問那些美洲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吧,看看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在多年以前是怎樣殘忍地折磨他們的。”
被激怒了的日本將軍抱怨說:“日本隻是想擺脫他們那種‘罐裝植物’的生存方式,美國的人口總數是日本的兩倍半,人口密度是每平方英裏31人,可日本的卻是每平方英裏居住400人。眼下,美國為了更為充分地實現自己野心勃勃的計劃,正企圖殘忍地切斷日本的根。美國、英國以及其他的列強曾擁有無數次擴張自己重要利益的機會,可當日本現在以同樣的方式覬覦鄰國的土地時,那些列強卻在喊,‘賊!’這究竟是為什麽?”
對日本來說,西方基督教國家的偽善程度真是驚人。正如美國對荒蕪的西部進行開發一樣,日本也正在開拓它的西部:它正對一個野蠻的民族發起聖戰,想給那裏帶去文明的曙光。實際上,就在美國批評日本時,他自己卻在驕傲自豪地紀念那些屠殺西部民族的英雄們。美國在印第安人部落的土地上,雕刻出宏偉的紀念碑,讚頌基督精神的傳揚,這就好像是在譏笑那些被打敗的土著人。那座雕像就是拉什莫爾山上的那座巨大雕像,它的存在象徵了白種人的優越,可在印第安人心目中,拉什莫爾山就坐落在神聖的布萊克山脈,那是他們心中的聖地。美國人在那座雕像底座的青銅板上把拉什莫爾山稱做是“講道台”,並聲稱先驅們代表了“文明在這個大陸上傳播的新時代”。印第安人那片神聖的土地被稱做是“空曠的荒野”,這一切就好像是在白人到來之前,那裏根本就沒有出現過人類一樣。那塊銅板上還寫道,“美國獲得印第安人的土地是通過簽訂條約,富有進取和冒險精神的美國人在這片土地上傳播著文明和基督教”,這樣一來,美國就將無數次屠殺印第安人、巧取豪奪他們土地的這段歷史洗刷幹淨了。
這是一個令人驚愕的騙局。1868年,美國政府曾判定布萊克山周圍的地區沒有多少價值,因此就決定讓印第安人在這個地方和平永久地居住下去。政府在1868年協定中莊嚴承諾:“任何白人或任何人在沒有印第安人的許可的情況下都不允許在這片土地上定居,也不允許占領這片土地的任何一部分。”但此後的四年間,尋找黃金的白人礦工們就違反了這個協定。美國政府這時不但不強製執行這個協定,反而派軍隊到布萊克山周圍地區偵察了一番。戰爭部部長發出警告說,美國政府這樣做就相當於一次武裝入侵:“有報導講述,該地區蘊藏著豐富的貴重金屬,這使白人礦工受到了強烈的誘惑,如果政府不採取些措施讓這些礦工擁有這片土地的一部分,他們就會給政府帶來麻煩。”不久後,原已得到美國政府“永久”割讓的布萊克山脈的印第安人變成了對美國政府“充滿敵意的印第安人”,他們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遷往美國政府劃給他們的預留地居住。
可日本對此做出的反應就是繼續轟炸中國。是啊,日本為什麽要停下來呢?《紐約時報》在同一期上就西方的策略闡發了討論,同時指出,東京目前所麵臨的隻是全世界的譴責而並非真正的製裁。《紐約時報》認為:“就算日本繼續對這些抗議不予理睬,美國也未必就此採取措施。至於英國,它除了在道義上發表抗議,基本上不可能做出更大的舉動了。它目前主要把眼光放在歐洲,英國的政府和人民都不希望捲入到遠東戰事中來。”從現實情況判斷,各國至少不會馬上對日本的暴行予以幹涉。那段時間碰巧趕上美國軍方在紐約舉行年會,報紙上頭版頭條的題目是“軍方領導製定綱領,讓國家遠離戰爭”。《紐約時報》報導:“紐約全市昨日放假一天,全體市民目睹了美國軍隊遊行的盛況,同時美國老兵專家顧問團在一個遠離遊行現場的賓館聚集,他們將通過分組討論製定一個使美國遠離戰爭的方案,這樣做的目的是想捍衛他們在20年前奮力拯救的美國民主。”在此之前的4月,德國飛機轟炸了格爾尼卡巴斯克鎮,並用機槍朝那些正前往市場的平民掃射,這一舉動震驚了全世界,也為這座小鎮賦予了歷史意義,後來畢卡索在他的作品中使這次屠殺成為了“永垂不朽”的畫卷,但是當時沒有一個列強過問此事。實際上就在同一個月,美國全國100萬大學生走出了校園,進行第四次年度“和平示威”,他們將牛津大學的反戰口號改編成了美國版本,高聲疾呼:“美國政府若發動戰爭,我就拒絕支持美國政府。”
日本認為美國並不需要投身戰爭——美國通過無數次的屠殺,已經攫取了資源豐富的遼闊疆域。現在高傲的大和勇士正在為他們的小小島國賺取額外的土地和資源,他們痛恨西方國家對他們指手畫腳。日本感到自己就像一個晚到餐桌旁的小男孩,一旁的父母已經塞飽了肚子,卻告訴小男孩不要吃得太多。時任國際聯盟日本代表的鬆岡洋右承認,日本是讓中國“極度的苦惱”。“試想有哪個正在擴張中的國家沒拿它的鄰國開過刀?問問那些美洲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吧,看看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在多年以前是怎樣殘忍地折磨他們的。”
被激怒了的日本將軍抱怨說:“日本隻是想擺脫他們那種‘罐裝植物’的生存方式,美國的人口總數是日本的兩倍半,人口密度是每平方英裏31人,可日本的卻是每平方英裏居住400人。眼下,美國為了更為充分地實現自己野心勃勃的計劃,正企圖殘忍地切斷日本的根。美國、英國以及其他的列強曾擁有無數次擴張自己重要利益的機會,可當日本現在以同樣的方式覬覦鄰國的土地時,那些列強卻在喊,‘賊!’這究竟是為什麽?”
對日本來說,西方基督教國家的偽善程度真是驚人。正如美國對荒蕪的西部進行開發一樣,日本也正在開拓它的西部:它正對一個野蠻的民族發起聖戰,想給那裏帶去文明的曙光。實際上,就在美國批評日本時,他自己卻在驕傲自豪地紀念那些屠殺西部民族的英雄們。美國在印第安人部落的土地上,雕刻出宏偉的紀念碑,讚頌基督精神的傳揚,這就好像是在譏笑那些被打敗的土著人。那座雕像就是拉什莫爾山上的那座巨大雕像,它的存在象徵了白種人的優越,可在印第安人心目中,拉什莫爾山就坐落在神聖的布萊克山脈,那是他們心中的聖地。美國人在那座雕像底座的青銅板上把拉什莫爾山稱做是“講道台”,並聲稱先驅們代表了“文明在這個大陸上傳播的新時代”。印第安人那片神聖的土地被稱做是“空曠的荒野”,這一切就好像是在白人到來之前,那裏根本就沒有出現過人類一樣。那塊銅板上還寫道,“美國獲得印第安人的土地是通過簽訂條約,富有進取和冒險精神的美國人在這片土地上傳播著文明和基督教”,這樣一來,美國就將無數次屠殺印第安人、巧取豪奪他們土地的這段歷史洗刷幹淨了。
這是一個令人驚愕的騙局。1868年,美國政府曾判定布萊克山周圍的地區沒有多少價值,因此就決定讓印第安人在這個地方和平永久地居住下去。政府在1868年協定中莊嚴承諾:“任何白人或任何人在沒有印第安人的許可的情況下都不允許在這片土地上定居,也不允許占領這片土地的任何一部分。”但此後的四年間,尋找黃金的白人礦工們就違反了這個協定。美國政府這時不但不強製執行這個協定,反而派軍隊到布萊克山周圍地區偵察了一番。戰爭部部長發出警告說,美國政府這樣做就相當於一次武裝入侵:“有報導講述,該地區蘊藏著豐富的貴重金屬,這使白人礦工受到了強烈的誘惑,如果政府不採取些措施讓這些礦工擁有這片土地的一部分,他們就會給政府帶來麻煩。”不久後,原已得到美國政府“永久”割讓的布萊克山脈的印第安人變成了對美國政府“充滿敵意的印第安人”,他們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遷往美國政府劃給他們的預留地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