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歷史] 《法海與許仙》作者:黃楚駿【完結】
文案:
類別:兩晉隋唐
從禪的視角重構“白蛇傳”,發現隱藏在歷史遺蹟中的純愛。
從情的角度解構古典傳說,揭示一段封存在傳統道德櫃底的秘密。
全本十二章,每章四節,前有題記和引子,後有尾聲和後記。
題記
在歷史的長河中,他算不得什麽。用他的話來說,他不過是歷史海洋中的一滴水而已。那個古老的傳說也絕非有意去詬病他,而他知道後也許仍是輕輕微笑。對他的禪心來說,那隻是世人對他的看法,不是他的自我。然而他在自我的尋求中,卻歷經了苦行僧的艱辛和思想者的迷茫——這就是法海。
在生命的成長中,他隻是一個小小的個體。在他的生命中,他拚命地保護著那顆心,甚至不惜與舊道德、責任絕裂。那個美麗的故事也許把他寫得太過懦弱,甚至近乎愚笨。但他知道,他心中有一團仍在燃燒的火,在天地間閃爍,雖比不上明月和星光,但那是他的火,他的光,他生命的光華——這就是許仙。
多少塵煙往事已過,雲也罷,水也罷,循環往復的命運依然那麽鮮活,那麽生動。拂去舊道德體係笨拙的鑿痕,讓我們掀開塵封歷史的輕紗……
引子
他叫裴文德。可人們已不記得他的名字,隻記得在歷史的長河裏寫著“法海”二字。
他有著顯赫的身世,卻留下了“狼籍”的聲名。
他父親篤信佛教,暢通佛理,又是當朝宰相。了悟人世沉浮的父親不願意看到年紀輕輕就被點中翰林的文德輕浮驕傲,如長安城中紈絝浪子般墮落。於是放棄了讓他入朝為官的做法,把他送到了京城外的寺院做了小沙彌。還做了一詩相贈:
江南江北鷓鴣啼,送子忙忙出虎溪,
行到水窮山盡處,自然得個轉身時。
唐宋之際,禪風日盛,猶以江西和湖南禪僧修為最高,欲得禪宗法要者,必往來學習於江西與湖南之間,是以後人有“江湖”之說,後又借為武林之代稱。官場不是託身場,由來多少公侯將相不管當時多麽榮耀,臨到末了,卻是山窮水盡。深諳禪理的裴休瞭然世態炎涼,又身處唐朝末世,怕是早就想到了水窮山盡之時了——他怎麽還會讓兒子在這濁地浸染,泥塗自陷呢!
[第一章]第一節
[回目名:]無德僧一試斐文德,小沙彌初識許小乙
文德隨父親進入相國寺,住持無德禪師正在禪房打坐。
等了許久,茶也吃了一盞,無德仍未答理。
文德有些坐不住了。但礙於父親在旁邊,隻得又走到房中,合什道:“弟子裴文德前來拜見禪師。”
無德慢慢張開眼,“你有何文德?”
文德答道:“弟子今年十六歲,得皇恩勝眷,得中狀元,乃吾皇親點翰林。”語氣中不無傲岸。
無德冷冷一笑,“即是翰林,那為何來見我。”
“父親說您是國中一等大禪師,有無上智慧,弟子是來向老禪師學道的。”
“老衲無德,何來智慧?”
從小到大,文德還從沒受人這樣冷落,便說,“國中誰不知道您是一等的禪師。如果老師嫌棄文德,文德隻請求在相國寺藏經閣學習一年,想我堂堂翰林,不敢說能超過老師,也做得起一方住持的。”
“哦”,無德輕輕一笑,“智慧從何而來?”
“當然是書裏。”文德不服氣地說。
“既然在書裏,那你為何不拜販書印字之人為師?”
文德靈機一動,“不,在心裏,這裏——”他趕忙一指胸口。
“智慧既然在那裏,你還向我求什麽?”文德也是聰明人,早聽說過“心外無法”、“求法向內”之說,一時語塞。當即跪伏地上,“弟子知錯了,請老師開示。”
無德與裴休默然相笑。
無德說道,“你在本寺先做個俗家弟子,若吃得苦來,再與你剃度,若吃不得苦,哪裏來,還回哪裏去吧。”
這樣文德便在寺中做了俗家弟子,但卻是個擔水打柴的僧人。無德既不開示於他,也不指點他閱讀經書。他一介侯門子弟,哪裏經得日曬雨淋,煙薰火燎。但父親執意要讓他在此,他也無法。
這日,正在山間打柴,便聽有笛聲傳來。悠揚輕快,讓本來心情就煩悶的他徒生了好些快意。
四下尋找,隻見山中一開闊處,有十幾頭牛正在悠然吃草,一少年正坐在一頭大牛的背上吹笛。文德自從進了寺院,遇到的都是些蠢笨的和尚,聽到的不是阿彌陀佛聲,就是呆板單調的木魚和鍾磬聲。見著這自在少年和悠揚笛聲,便扔下了柴刀,向他走去。
走到近處,少年也看見了他,停下笛聲。文德見他一身傭工打扮,卻清秀俊俏,便是在長安城中紈絝子弟中也難得這樣的美少年。少年也看見了他,這個透著斯文氣卻穿著粗布僧衣的同齡人。
“我是相國寺的俗家弟子,你呢?”畢竟是大家之子,文德很大方地打著招呼。
那少年忙從牛背上跳下來,作了個揖,“你好,我是後山的放牛郎。”
文案:
類別:兩晉隋唐
從禪的視角重構“白蛇傳”,發現隱藏在歷史遺蹟中的純愛。
從情的角度解構古典傳說,揭示一段封存在傳統道德櫃底的秘密。
全本十二章,每章四節,前有題記和引子,後有尾聲和後記。
題記
在歷史的長河中,他算不得什麽。用他的話來說,他不過是歷史海洋中的一滴水而已。那個古老的傳說也絕非有意去詬病他,而他知道後也許仍是輕輕微笑。對他的禪心來說,那隻是世人對他的看法,不是他的自我。然而他在自我的尋求中,卻歷經了苦行僧的艱辛和思想者的迷茫——這就是法海。
在生命的成長中,他隻是一個小小的個體。在他的生命中,他拚命地保護著那顆心,甚至不惜與舊道德、責任絕裂。那個美麗的故事也許把他寫得太過懦弱,甚至近乎愚笨。但他知道,他心中有一團仍在燃燒的火,在天地間閃爍,雖比不上明月和星光,但那是他的火,他的光,他生命的光華——這就是許仙。
多少塵煙往事已過,雲也罷,水也罷,循環往復的命運依然那麽鮮活,那麽生動。拂去舊道德體係笨拙的鑿痕,讓我們掀開塵封歷史的輕紗……
引子
他叫裴文德。可人們已不記得他的名字,隻記得在歷史的長河裏寫著“法海”二字。
他有著顯赫的身世,卻留下了“狼籍”的聲名。
他父親篤信佛教,暢通佛理,又是當朝宰相。了悟人世沉浮的父親不願意看到年紀輕輕就被點中翰林的文德輕浮驕傲,如長安城中紈絝浪子般墮落。於是放棄了讓他入朝為官的做法,把他送到了京城外的寺院做了小沙彌。還做了一詩相贈:
江南江北鷓鴣啼,送子忙忙出虎溪,
行到水窮山盡處,自然得個轉身時。
唐宋之際,禪風日盛,猶以江西和湖南禪僧修為最高,欲得禪宗法要者,必往來學習於江西與湖南之間,是以後人有“江湖”之說,後又借為武林之代稱。官場不是託身場,由來多少公侯將相不管當時多麽榮耀,臨到末了,卻是山窮水盡。深諳禪理的裴休瞭然世態炎涼,又身處唐朝末世,怕是早就想到了水窮山盡之時了——他怎麽還會讓兒子在這濁地浸染,泥塗自陷呢!
[第一章]第一節
[回目名:]無德僧一試斐文德,小沙彌初識許小乙
文德隨父親進入相國寺,住持無德禪師正在禪房打坐。
等了許久,茶也吃了一盞,無德仍未答理。
文德有些坐不住了。但礙於父親在旁邊,隻得又走到房中,合什道:“弟子裴文德前來拜見禪師。”
無德慢慢張開眼,“你有何文德?”
文德答道:“弟子今年十六歲,得皇恩勝眷,得中狀元,乃吾皇親點翰林。”語氣中不無傲岸。
無德冷冷一笑,“即是翰林,那為何來見我。”
“父親說您是國中一等大禪師,有無上智慧,弟子是來向老禪師學道的。”
“老衲無德,何來智慧?”
從小到大,文德還從沒受人這樣冷落,便說,“國中誰不知道您是一等的禪師。如果老師嫌棄文德,文德隻請求在相國寺藏經閣學習一年,想我堂堂翰林,不敢說能超過老師,也做得起一方住持的。”
“哦”,無德輕輕一笑,“智慧從何而來?”
“當然是書裏。”文德不服氣地說。
“既然在書裏,那你為何不拜販書印字之人為師?”
文德靈機一動,“不,在心裏,這裏——”他趕忙一指胸口。
“智慧既然在那裏,你還向我求什麽?”文德也是聰明人,早聽說過“心外無法”、“求法向內”之說,一時語塞。當即跪伏地上,“弟子知錯了,請老師開示。”
無德與裴休默然相笑。
無德說道,“你在本寺先做個俗家弟子,若吃得苦來,再與你剃度,若吃不得苦,哪裏來,還回哪裏去吧。”
這樣文德便在寺中做了俗家弟子,但卻是個擔水打柴的僧人。無德既不開示於他,也不指點他閱讀經書。他一介侯門子弟,哪裏經得日曬雨淋,煙薰火燎。但父親執意要讓他在此,他也無法。
這日,正在山間打柴,便聽有笛聲傳來。悠揚輕快,讓本來心情就煩悶的他徒生了好些快意。
四下尋找,隻見山中一開闊處,有十幾頭牛正在悠然吃草,一少年正坐在一頭大牛的背上吹笛。文德自從進了寺院,遇到的都是些蠢笨的和尚,聽到的不是阿彌陀佛聲,就是呆板單調的木魚和鍾磬聲。見著這自在少年和悠揚笛聲,便扔下了柴刀,向他走去。
走到近處,少年也看見了他,停下笛聲。文德見他一身傭工打扮,卻清秀俊俏,便是在長安城中紈絝子弟中也難得這樣的美少年。少年也看見了他,這個透著斯文氣卻穿著粗布僧衣的同齡人。
“我是相國寺的俗家弟子,你呢?”畢竟是大家之子,文德很大方地打著招呼。
那少年忙從牛背上跳下來,作了個揖,“你好,我是後山的放牛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