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三哥咱不哭,擦擦眼淚繼續擼
清穿:讀我心後,康熙九龍齊心了 作者:芷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康熙跟太子也雙雙詫異了:這個,這個水是不是放的有點大?
一百二十遍大法下,康熙諸子裏就沒有世俗意義上的草包。但胤?那文采……
就稱不上什麽文采。
能把文章寫通順,康熙都得念阿彌陀佛。
而三阿哥在仕林中也是有些名聲的,否則的話,在十八心聲所說的曆史線上,康熙也不會派他帶人編纂《律曆淵源》跟《古今圖書集成》。
小十八今兒這結論,絕對是他開蒙以來被羞辱得最慘的一次。
怪不得都幾個孩子的阿瑪了,還被生生氣哭。
“嗚嗚嗚,不止啊,汗阿瑪!”三阿哥一臉憤恨:“兒子悶頭改了六遍,足足六遍,午膳都沒顧得上用。十八弟不是說太深奧了,就是說掉書袋。”
“最後更讓人拿著兒子的文章給那些個識字的老宮女、老太監們念。什麽時候他們都毫無遲滯地聽懂了,什麽時候才給兒子合格。”
“十弟說這有何難?當場刷刷點點寫了一篇,結果被大肆褒揚。”
就很難讓三阿哥不以為自己是被針對了!
但胤祄表示他不是,他沒有,根本不存在這個情況。隻是他想要的報紙內容得通俗易懂,像白居易詩一樣。便是老弱婦孺也能過一遍耳朵,就能明白其中內容。
而三阿哥的文章……
胤祄搖頭:“也不能說不好,隻是詞藻過於華麗,用典也太生僻了些。不夠通俗易懂,這方麵十哥就做得很好。”
諸皇子:!!!
你還說,你還說,你沒看他都被氣哭了嗎?
連被表揚的十阿哥都紅了臉:“十八弟喜歡哥的文章,哥歡喜著。但跟三哥比起來,為兄真是差得遠著。三哥自幼刻苦天分也卓然,文課上在所有兄弟裏邊都是前排。”
胤祄扶額:“我也沒說三哥不好啊!可是……這報紙辦出來是要流於市井的,得讓百姓都能看懂、能理解透徹,才符合辦報紙的初衷不是麽?”
“弟弟絕沒有羞辱三哥之意,隻想著宮女太監都不曾讀書認字。若他們都能聽懂,這報紙才更好流通。”
[否則再怎麽妙筆生花,旁人根本不懂,也是白搭好麽?]
[唉!]
[清朝怕重複蒙元老路,怕被攆回關外放羊。愚民大棒揮得狠,文字獄的緊箍咒念得也勤。讀書不一定三元及第,詩作不好卻容易滿門抄斬。如此高壓之下,可不就遍地是文盲?]
[清朝末年,據說文盲率達到九成九。這數據雖然無考,也可能過於誇張,但民間識字者少是肯定的。主流市場都不識字,咬文嚼字給誰看啊?]
胤祄腹誹,心裏可多可多不滿了。
但三哥都氣哭了,他也不好再說什麽。
隻在心裏碎碎念:[不怪網友說漢賦、晉字、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清條約。又說泱泱華夏霸於秦,強於漢,雄於隋,盛於唐,富於宋,剛於明,奴於清。]
[我都叭叭說這麽久了,一個個都在哄小孩,誰也不肯認真聽取本阿哥意見。帶不動,簡直一點都帶不動啊!連十三哥都不覺得我真知灼見……]
康熙與諸皇子皆暗暗咬牙:你小子說清楚,什麽叫明小說清條約?
又怎麽剛於明,奴於清了?
是朱祁鎮沒當過瓦剌俘虜,還是崇禎沒打量著跟太祖爺議和?
隻不過阻力重重,沒能成功。
才落得個往煤山自縊,留下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之句而已。
還剛!真剛,他就該大刀殺向那些個佞臣,抄家抄出軍費來。外打邊患,內撫流民。而不是自忖無顏見先祖,隻能以發覆麵。
但問不出來,也抒發不出這滿心不讚同。
父子幾人隻能憋憋屈屈地聽著小家夥越叭叭怒氣越甚,最後竟有點努力不成,就要徹底擺爛的樣子。
康熙且等著他泄露出更多的天機來,好查漏補缺,助力九龍齊心呢,哪會允許他半路撂挑子?
趕緊一個眼神使過去,太子認命上前。
笑眯眯蹲身與胤祄平視,一臉的認真鄭重:“初聽還不覺,越聽越覺得十八弟所言有理。貨賣用家,棺材賣給死人。文章自然也一樣,好壞取決於看文章的人。”
“三弟固然文采斐然,但十八弟想要做大清人都能看懂、聽懂的大清報。”
對對對。
胤祄小雞啄米式點頭:“還得是太子二哥!太子二哥說得對極了。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我可從頭到尾都沒說三哥文章不好,更沒有任何侮辱之意。隻是不適合,隻是想改進,隻要個更好、更合適的。”
說完,他還踮起腳尖,送上帕子:三哥咱不哭,擦擦眼淚繼續擼!
三阿哥:……
其實不想,但在皇父與太子二哥的雙重壓力下,他不想也得想。
還得努力扯動唇角說沒關係,誤會解除就好。
也是他脾氣急雲雲。
總之眾人拾柴……哦不,群策群力地哄著小家夥,讓他保持十足幹勁兒別撂挑子。
然後,所有人包括康熙都被安排了命題作文。
大家一起來,為第一版大清報獻策出力。
把剛剛三阿哥的苦又都受了一遍。
當然十阿哥除外。
他行文簡單直白著呢,天然去雕飾。宮裏的老太監、老嬤嬤們都能輕鬆聽懂無壓力。
被胤祄強烈吹捧中,直接占了頭版頭條。
力壓康熙。
讓十阿哥瑟瑟發抖,生怕被秋後算賬。
也讓康熙跟諸皇子惴惴不安,怕這大清報剛出頭一版就成絕響,再也沒有下文了。
為了避免這悲劇,康熙還拐彎抹角搞起了促銷。
比如接見某大臣,談完了朝堂政務後拉家常時,就不免提及自家愛子們鼓搗的大清報。
官員能說什麽呢?
隻能誇小阿哥別出心裁,諸皇子兄友弟恭唄。並表示報紙麵市後,必然早早購買一賞佳文。
這個時候,他渾然忘了自己也拗不過小兒子,提筆寫了個首讚暖壺的打油詩。
太子倒是沒忘,但太子爺沒敢提醒啊!
於是,第一版五千份大清報售罄後,傳播範圍最廣的不是十阿哥、不是三阿哥,而是康熙爺的詩才。
熱氣騰騰來,寒夜變暖春。
水瓶功不小,溫情入夢鄉。1
嗯,簡單直白,通俗易懂,這才是百姓讀得懂的好詩。順便,皇上老爺子都這麽誇的水瓶哪裏賣?
一百二十遍大法下,康熙諸子裏就沒有世俗意義上的草包。但胤?那文采……
就稱不上什麽文采。
能把文章寫通順,康熙都得念阿彌陀佛。
而三阿哥在仕林中也是有些名聲的,否則的話,在十八心聲所說的曆史線上,康熙也不會派他帶人編纂《律曆淵源》跟《古今圖書集成》。
小十八今兒這結論,絕對是他開蒙以來被羞辱得最慘的一次。
怪不得都幾個孩子的阿瑪了,還被生生氣哭。
“嗚嗚嗚,不止啊,汗阿瑪!”三阿哥一臉憤恨:“兒子悶頭改了六遍,足足六遍,午膳都沒顧得上用。十八弟不是說太深奧了,就是說掉書袋。”
“最後更讓人拿著兒子的文章給那些個識字的老宮女、老太監們念。什麽時候他們都毫無遲滯地聽懂了,什麽時候才給兒子合格。”
“十弟說這有何難?當場刷刷點點寫了一篇,結果被大肆褒揚。”
就很難讓三阿哥不以為自己是被針對了!
但胤祄表示他不是,他沒有,根本不存在這個情況。隻是他想要的報紙內容得通俗易懂,像白居易詩一樣。便是老弱婦孺也能過一遍耳朵,就能明白其中內容。
而三阿哥的文章……
胤祄搖頭:“也不能說不好,隻是詞藻過於華麗,用典也太生僻了些。不夠通俗易懂,這方麵十哥就做得很好。”
諸皇子:!!!
你還說,你還說,你沒看他都被氣哭了嗎?
連被表揚的十阿哥都紅了臉:“十八弟喜歡哥的文章,哥歡喜著。但跟三哥比起來,為兄真是差得遠著。三哥自幼刻苦天分也卓然,文課上在所有兄弟裏邊都是前排。”
胤祄扶額:“我也沒說三哥不好啊!可是……這報紙辦出來是要流於市井的,得讓百姓都能看懂、能理解透徹,才符合辦報紙的初衷不是麽?”
“弟弟絕沒有羞辱三哥之意,隻想著宮女太監都不曾讀書認字。若他們都能聽懂,這報紙才更好流通。”
[否則再怎麽妙筆生花,旁人根本不懂,也是白搭好麽?]
[唉!]
[清朝怕重複蒙元老路,怕被攆回關外放羊。愚民大棒揮得狠,文字獄的緊箍咒念得也勤。讀書不一定三元及第,詩作不好卻容易滿門抄斬。如此高壓之下,可不就遍地是文盲?]
[清朝末年,據說文盲率達到九成九。這數據雖然無考,也可能過於誇張,但民間識字者少是肯定的。主流市場都不識字,咬文嚼字給誰看啊?]
胤祄腹誹,心裏可多可多不滿了。
但三哥都氣哭了,他也不好再說什麽。
隻在心裏碎碎念:[不怪網友說漢賦、晉字、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清條約。又說泱泱華夏霸於秦,強於漢,雄於隋,盛於唐,富於宋,剛於明,奴於清。]
[我都叭叭說這麽久了,一個個都在哄小孩,誰也不肯認真聽取本阿哥意見。帶不動,簡直一點都帶不動啊!連十三哥都不覺得我真知灼見……]
康熙與諸皇子皆暗暗咬牙:你小子說清楚,什麽叫明小說清條約?
又怎麽剛於明,奴於清了?
是朱祁鎮沒當過瓦剌俘虜,還是崇禎沒打量著跟太祖爺議和?
隻不過阻力重重,沒能成功。
才落得個往煤山自縊,留下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之句而已。
還剛!真剛,他就該大刀殺向那些個佞臣,抄家抄出軍費來。外打邊患,內撫流民。而不是自忖無顏見先祖,隻能以發覆麵。
但問不出來,也抒發不出這滿心不讚同。
父子幾人隻能憋憋屈屈地聽著小家夥越叭叭怒氣越甚,最後竟有點努力不成,就要徹底擺爛的樣子。
康熙且等著他泄露出更多的天機來,好查漏補缺,助力九龍齊心呢,哪會允許他半路撂挑子?
趕緊一個眼神使過去,太子認命上前。
笑眯眯蹲身與胤祄平視,一臉的認真鄭重:“初聽還不覺,越聽越覺得十八弟所言有理。貨賣用家,棺材賣給死人。文章自然也一樣,好壞取決於看文章的人。”
“三弟固然文采斐然,但十八弟想要做大清人都能看懂、聽懂的大清報。”
對對對。
胤祄小雞啄米式點頭:“還得是太子二哥!太子二哥說得對極了。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我可從頭到尾都沒說三哥文章不好,更沒有任何侮辱之意。隻是不適合,隻是想改進,隻要個更好、更合適的。”
說完,他還踮起腳尖,送上帕子:三哥咱不哭,擦擦眼淚繼續擼!
三阿哥:……
其實不想,但在皇父與太子二哥的雙重壓力下,他不想也得想。
還得努力扯動唇角說沒關係,誤會解除就好。
也是他脾氣急雲雲。
總之眾人拾柴……哦不,群策群力地哄著小家夥,讓他保持十足幹勁兒別撂挑子。
然後,所有人包括康熙都被安排了命題作文。
大家一起來,為第一版大清報獻策出力。
把剛剛三阿哥的苦又都受了一遍。
當然十阿哥除外。
他行文簡單直白著呢,天然去雕飾。宮裏的老太監、老嬤嬤們都能輕鬆聽懂無壓力。
被胤祄強烈吹捧中,直接占了頭版頭條。
力壓康熙。
讓十阿哥瑟瑟發抖,生怕被秋後算賬。
也讓康熙跟諸皇子惴惴不安,怕這大清報剛出頭一版就成絕響,再也沒有下文了。
為了避免這悲劇,康熙還拐彎抹角搞起了促銷。
比如接見某大臣,談完了朝堂政務後拉家常時,就不免提及自家愛子們鼓搗的大清報。
官員能說什麽呢?
隻能誇小阿哥別出心裁,諸皇子兄友弟恭唄。並表示報紙麵市後,必然早早購買一賞佳文。
這個時候,他渾然忘了自己也拗不過小兒子,提筆寫了個首讚暖壺的打油詩。
太子倒是沒忘,但太子爺沒敢提醒啊!
於是,第一版五千份大清報售罄後,傳播範圍最廣的不是十阿哥、不是三阿哥,而是康熙爺的詩才。
熱氣騰騰來,寒夜變暖春。
水瓶功不小,溫情入夢鄉。1
嗯,簡單直白,通俗易懂,這才是百姓讀得懂的好詩。順便,皇上老爺子都這麽誇的水瓶哪裏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