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三楚雄風:漢王陳友諒 作者:鄭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話說到了這裏,可以說已經說絕,鄒普勝再也不敢多言。他心中清楚,自己這一趟重慶之行,可算是白忙活了!
鄒普勝返回太平之後,明玉珍一麵調整兵力加強了三峽防守,防止陳友諒引兵西犯;一麵集中精力剿除四川全境的元軍,確立了自己對四川大部分地區的統治。至正二十年七月,在陳友諒稱帝兩個月之後,明玉珍在重慶自稱隴蜀王,其間仍以天完為國號。至正二十二年(1363)三月,明玉珍在重慶稱皇帝,立國號“夏”、改元“天統”,以重慶為國都,正式建立了大夏政權。後於大明洪武四年(1371年)被朱元璋所滅,順此將他交待完畢。
2
再說陳友貴離開太平,穿越過朱元璋軍的占領區之後,一路來到了平江。
平江乃是元廷江浙行省“路”一級的衙門所在地,張士誠於至正十六年二月從元廷手中奪取平江之後,便將“平江”更名為“隆平”,至今已歷四載。
友貴打聽得張士誠的王府在城北承天宮,而張士誠的的主要助手李伯升的丞相府則在原元廷平江路衙門。考慮到說話方便,友貴便徑直來到了城中李伯升的丞相府。
李伯升在相府二堂接見了友貴。
李伯升言道:“不知貴客到此,有失遠迎,還望恕罪。”友貴答道上:“丞相不必客氣,某乃大漢皇帝的禦弟陳友貴是也。受皇兄差遣,特前來拜見大周國誠王殿下,為的是皇兄最近親率大軍自安慶一路向東,從朱元璋手中連奪池州、銅陵、蕪湖、太平四城,眼下,正準備向朱元璋的老巢應天發起最後的攻擊。皇兄的意思,是想約請誠王殿下一同起兵,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擊,定能置朱元璋於死地,現有皇兄禦筆書信一封請丞相轉呈誠王。”
李伯升和張士誠一樣,本是淮南及江北行省揚州路所屬、泰州海陵縣草堰鹽場上挑鹽的苦力出身。大元至正十三年正月,他們相約一批窮弟兄,在當地殺了鹽霸、鹽官,被稱作“十八條扁擔起義”。隨後,攻取泰州、興化、高郵,曾在高郵城下大敗元廷脫脫丞相率領的數十萬元軍。至正十四年新年,張士誠在高郵建立大周國,並自稱誠王,李伯升即被張士誠封為丞相。張士誠率軍進軍江南之後,在至正十七年,遭到了朱元璋和元廷江浙行省以及同為義軍的方國珍的三麵夾擊,不得已於八月歸順了元廷,張士誠被元順帝封為太尉、李伯升則被封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但明眼人都很清楚,張的降元事出無奈,重舉義旗隻是遲早的事。李伯升雖然也受了元廷的封賞,但在張士誠內部,仍以丞相職權行事則是明證。
此刻,伯升聽了陳友貴的訴說,接過了陳友貴遞過來的書信,隨即拆開觀看,又沉吟了半晌,方才答道:“事關重大,請陳禦弟暫到館驛中休息,待李某見過我主,由我主定奪吧!”
友貴聽了,覺得也隻有如此,於是又叮囑了一句:“行前,皇兄囑咐,要我速去速回,請丞相抓緊答覆才是!”伯升答道:“這個自然,陳禦弟但請放心。”
李伯升安排了陳友貴之後,隨即來到了張士誠的太尉府。這個地方在張士誠降元之前叫承天宮,老底子其實是隆平城北的一處寺院。
伯升穿過前殿之後,便進入了張士誠日常居住和處理各項政務的順民樓,此刻,隻見張士誠正在和幾位文人騷客閑聊,這幾位客人伯升大多認識。他們都是隆平當地的名士,和士誠過從甚密,彼此之間,很是投機,並無保密可言。伯升打過招呼之後,隨即便將陳友貴所說之事向張士誠作了稟報並呈上了陳友諒的親筆書信。
士誠尚未開言,那座中詩人楊清夫言道:“吾聞陳友諒其人乃一奸詐狂妄之徒,他追隨徐壽輝多年,受盡徐的知遇之恩,居然做出接連殺死倪文俊、趙普勝的事,直至殺徐壽輝以自代。此等毫無信義可言之小人,豈可信之、豈可與之共事?”
大書家周天宇跟著說:“吾聞陳友諒稱帝前後,自恃兵強馬壯,整日裏尋歡作樂,在家鄉沔陽設行宮、置金床,在江西龍興滕王閣附近的章江門外建娛鹿山莊,著眾多美婦騎鹿,以博一笑。有如此奢侈之風,焉能成事?”
此時,大畫家沈岩接了上來:“陳友諒此刻急於和朱元璋一決雌雄,太尉何不穩坐山崗以觀虎鬥,且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彼時太尉坐收漁翁之利豈不為美,何必現在勞師傷財去聽從他的調遣呢?”
三人領頭開了口,其他幾位又七嘴八舌地插了上來,千句並一句,都道是陳友諒此人不足信任、不可共事。
對陳友諒的為人,李伯升大約也聽說過一些。但是,按李伯升的本意,陳友諒既然來人約請,而這種約請,對眼前的自己一方是有益無害。似可從戰略上考慮,趁此機會好歹先擊垮朱元璋再說。現在一聽幾位名士異口同聲的指責陳友諒,自己一時間反而不大好說了,隻好暫且不言以聽候士誠的態度。
隻見張士誠沉吟片刻,隨即言道:“幾位先生實屬高見,對於友諒的為人我也有所耳聞,隻是對他信中所提之事,尚不宜不理不睬,總體上可以答應他東西夾擊,具體何時起兵,兵發何地,則為隨機應變也。友諒在信中另提及兩家兒女婚事,他欲為他的兒子陳理娶我的女兒為妻,此事亦可商量,隻是我是女方,他是男方,我自然要等他正式下聘方好作出回應。伯升,你照我此意復他一信,打發下書人回去也就是了。”
鄒普勝返回太平之後,明玉珍一麵調整兵力加強了三峽防守,防止陳友諒引兵西犯;一麵集中精力剿除四川全境的元軍,確立了自己對四川大部分地區的統治。至正二十年七月,在陳友諒稱帝兩個月之後,明玉珍在重慶自稱隴蜀王,其間仍以天完為國號。至正二十二年(1363)三月,明玉珍在重慶稱皇帝,立國號“夏”、改元“天統”,以重慶為國都,正式建立了大夏政權。後於大明洪武四年(1371年)被朱元璋所滅,順此將他交待完畢。
2
再說陳友貴離開太平,穿越過朱元璋軍的占領區之後,一路來到了平江。
平江乃是元廷江浙行省“路”一級的衙門所在地,張士誠於至正十六年二月從元廷手中奪取平江之後,便將“平江”更名為“隆平”,至今已歷四載。
友貴打聽得張士誠的王府在城北承天宮,而張士誠的的主要助手李伯升的丞相府則在原元廷平江路衙門。考慮到說話方便,友貴便徑直來到了城中李伯升的丞相府。
李伯升在相府二堂接見了友貴。
李伯升言道:“不知貴客到此,有失遠迎,還望恕罪。”友貴答道上:“丞相不必客氣,某乃大漢皇帝的禦弟陳友貴是也。受皇兄差遣,特前來拜見大周國誠王殿下,為的是皇兄最近親率大軍自安慶一路向東,從朱元璋手中連奪池州、銅陵、蕪湖、太平四城,眼下,正準備向朱元璋的老巢應天發起最後的攻擊。皇兄的意思,是想約請誠王殿下一同起兵,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擊,定能置朱元璋於死地,現有皇兄禦筆書信一封請丞相轉呈誠王。”
李伯升和張士誠一樣,本是淮南及江北行省揚州路所屬、泰州海陵縣草堰鹽場上挑鹽的苦力出身。大元至正十三年正月,他們相約一批窮弟兄,在當地殺了鹽霸、鹽官,被稱作“十八條扁擔起義”。隨後,攻取泰州、興化、高郵,曾在高郵城下大敗元廷脫脫丞相率領的數十萬元軍。至正十四年新年,張士誠在高郵建立大周國,並自稱誠王,李伯升即被張士誠封為丞相。張士誠率軍進軍江南之後,在至正十七年,遭到了朱元璋和元廷江浙行省以及同為義軍的方國珍的三麵夾擊,不得已於八月歸順了元廷,張士誠被元順帝封為太尉、李伯升則被封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但明眼人都很清楚,張的降元事出無奈,重舉義旗隻是遲早的事。李伯升雖然也受了元廷的封賞,但在張士誠內部,仍以丞相職權行事則是明證。
此刻,伯升聽了陳友貴的訴說,接過了陳友貴遞過來的書信,隨即拆開觀看,又沉吟了半晌,方才答道:“事關重大,請陳禦弟暫到館驛中休息,待李某見過我主,由我主定奪吧!”
友貴聽了,覺得也隻有如此,於是又叮囑了一句:“行前,皇兄囑咐,要我速去速回,請丞相抓緊答覆才是!”伯升答道:“這個自然,陳禦弟但請放心。”
李伯升安排了陳友貴之後,隨即來到了張士誠的太尉府。這個地方在張士誠降元之前叫承天宮,老底子其實是隆平城北的一處寺院。
伯升穿過前殿之後,便進入了張士誠日常居住和處理各項政務的順民樓,此刻,隻見張士誠正在和幾位文人騷客閑聊,這幾位客人伯升大多認識。他們都是隆平當地的名士,和士誠過從甚密,彼此之間,很是投機,並無保密可言。伯升打過招呼之後,隨即便將陳友貴所說之事向張士誠作了稟報並呈上了陳友諒的親筆書信。
士誠尚未開言,那座中詩人楊清夫言道:“吾聞陳友諒其人乃一奸詐狂妄之徒,他追隨徐壽輝多年,受盡徐的知遇之恩,居然做出接連殺死倪文俊、趙普勝的事,直至殺徐壽輝以自代。此等毫無信義可言之小人,豈可信之、豈可與之共事?”
大書家周天宇跟著說:“吾聞陳友諒稱帝前後,自恃兵強馬壯,整日裏尋歡作樂,在家鄉沔陽設行宮、置金床,在江西龍興滕王閣附近的章江門外建娛鹿山莊,著眾多美婦騎鹿,以博一笑。有如此奢侈之風,焉能成事?”
此時,大畫家沈岩接了上來:“陳友諒此刻急於和朱元璋一決雌雄,太尉何不穩坐山崗以觀虎鬥,且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彼時太尉坐收漁翁之利豈不為美,何必現在勞師傷財去聽從他的調遣呢?”
三人領頭開了口,其他幾位又七嘴八舌地插了上來,千句並一句,都道是陳友諒此人不足信任、不可共事。
對陳友諒的為人,李伯升大約也聽說過一些。但是,按李伯升的本意,陳友諒既然來人約請,而這種約請,對眼前的自己一方是有益無害。似可從戰略上考慮,趁此機會好歹先擊垮朱元璋再說。現在一聽幾位名士異口同聲的指責陳友諒,自己一時間反而不大好說了,隻好暫且不言以聽候士誠的態度。
隻見張士誠沉吟片刻,隨即言道:“幾位先生實屬高見,對於友諒的為人我也有所耳聞,隻是對他信中所提之事,尚不宜不理不睬,總體上可以答應他東西夾擊,具體何時起兵,兵發何地,則為隨機應變也。友諒在信中另提及兩家兒女婚事,他欲為他的兒子陳理娶我的女兒為妻,此事亦可商量,隻是我是女方,他是男方,我自然要等他正式下聘方好作出回應。伯升,你照我此意復他一信,打發下書人回去也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