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自身分解發熱把窯內溫度推到了最高點,大約攝氏400度,木質材料急劇地進行熱分解,木材表麵有粘稠的油狀物流出,那是反應生成的大量醋酸、甲醇和木焦油,時不時的還會鼓起一個氣泡,這是甲烷、乙烯等可燃性氣體,它們在爐內缺氧的環境下緩慢燃燒,釋放熱量、保持窯溫。
而此時,工人們就可以做其他的事情了。接下來的東西就是木材自己的事情,而工人的工作卻不僅僅是如此。
視木材濕度、厚薄,12-24小時後準備出窯。學徒們堵住了窯頂的煙囪,本來煙囪很小,窯內就是在非常缺氧的環境下反應,這下徹底堵住了氧氣,窯內氧化反應就慢慢停下來,窯溫逐漸變低。
緊急情況下,可以早點開窯,再往燒成的木炭上澆水;如果不急,可以等它在窯內自然冷卻到攝氏一百度以下,再開窯。
可用於冶煉優質鐵料的木炭,就這樣燒成了。它的炭含量極高,磷、硫等雜質含量低,還原性強,還具有疏鬆多孔的結構,在高爐煉鐵中比焦炭更加優秀。
空地上,東邊堆著四五丈高,一大堆的黑乎乎木炭;西邊堆著三丈多高,一大堆棕褐色帶著星星點點黃斑的磁鐵礦石。
前者便是蕭羽煉製的木炭,後者就是土著們歡欣鼓舞賣過來的磁鐵礦石。
在琉球鐵礦王五的主持下,座肚皮寬大,頸部逐漸收窄,外觀有點類似景德鎮花瓶的高爐,在這片鋼鐵廠離河岸不遠的位置,沉積岩台地的地基上樹立起來了。
這個王五就是王才的父親,雖然王才犯過打錯。但無可厚非的是,王五在打鐵上就是在東南幾省中也是佼佼者的。所以,蕭羽念在王才最後的功勞上,將這個重要的活給了他。自然,王五也是千恩萬謝的努力做這份工作,至於王才之死也實在沒有什麽怨念的,畢竟算起來王才之死的兇手是劉由,不是蕭羽。
博聞強識的人可能知道蕭羽現在所做的事情。不錯,就是高爐。
奉勸一句,永遠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高爐雖然是個很現代的詞彙,但實際上在宋代已經出現,並且在國有鐵廠普及了。
北宋元豐年間,朝廷軍器監在汴河兩岸架設高爐,煉鐵的紅光映日,晝夜不息。生產的高峰期,僅華北地區年鋼鐵產量就達到了15萬噸;要知道,大英帝國在整整七百年後才達到7.6萬噸的鋼鐵年產量,那時候它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
整個宋朝期間,包括了北宋初年和南宋時期國土麵積狹小,包括了戰亂時期生產遭到破壞的不利因素,居然能達到3.5-7萬噸平均鋼鐵年產量!
南宋時期福建鋼鐵產業發達,有的大型高爐,一次就可以冶煉上萬斤生鐵。
高爐的建造並不複雜,五十年代末的“大躍進”,號召全國人民煉鋼鐵,甚至有的小學學生、生產隊村民、副食品商店售貨員都組成一個個煉鐵小組,建造高爐來煉鋼煉鐵。
琉球史上第一座高爐,高四丈五尺,高爐容積約15立方米――比這個時代任何一座高爐都大,但要是在二十一世紀,國內200立方以下的高爐都必須強製關停,小時本甚至已經在使用5000立方米的高爐了。
但僅僅這些,蕭羽和王五一眾工匠的工作遠遠沒有結束。
第三十一章 奇蹟的產量
更新時間2010-11-17 12:11:17 字數:3515
首先蕭羽根據土著人提供的線索,找到了高鋁粘土,這玩意氧化鋁含量高,研磨後加上石灰石煆燒,就是耐火水泥;直接壓製成磚,在1300度的高溫下可以燒製成耐火磚。
按說,在這個時代直接用粘土或者磚廠燒製的紅磚都沒有什麽大問題。但蕭羽卻不想日後維護太過麻煩,所以這個貌似偷工減料的注意很快被蕭羽否定掉了。
為了提高壽命,便於維護,蕭羽在高爐內部使用了現代才用的高級耐火磚。
但接下來的鼓風機,蕭羽又是困惑了。這個時代可以使用的有兩種方案。不像現代,用的都是馬力強大的專用鼓風機。
這時用的還是風箱。
風箱有兩種類型,一種像手風琴,上下是木板,四周圍著摺疊的皮革,用的時候一下一下的踩踏鼓風,另一種是個大木箱子,有活門,推拉鼓風。
第一種風箱被蕭羽否決了。使用久了皮革會老化,蕭羽害怕到時候換都來不及。到時候送風不足高爐炸爐,滾熱的鐵水流出來附近的工人全得成焦炭。
還是活門推拉的保險,早前建的水車提供動力,利用偏心輪把旋轉運動變成往復運動。整個高爐布置了四颱風箱、四個風道,另外做了兩台備用的風箱,以防意外。
蕭羽拍拍手,為自己設計的備用風箱有些得意,一旁的工匠現在多是目瞪口呆起來了。這些手段若說是個一輩子浸淫此道的老匠人他們還有些相信這樣的近乎神計的手段,但這些放在一個弱冠之年的娃娃身上,即使這個娃娃是琉球的鄉正,殺人不眨眼的凶神。他們也很難相信。
但接下來的事情,卻讓他們徹底嘆服了。
進氣道最後入爐前的一段並在一起,下方設有和進氣道隔離的火池,內盛燃煤,空氣在進爐前,就被加熱到八百至一千度。
空氣預熱,這是現代鋼鐵生產中,提高煉鐵效率的最關鍵一步。但在蕭羽的記憶中,至少在明末以前全世界都沒掌握這門技術。蕭羽身為穿越人士的強大此刻再一次體現出來。
而此時,工人們就可以做其他的事情了。接下來的東西就是木材自己的事情,而工人的工作卻不僅僅是如此。
視木材濕度、厚薄,12-24小時後準備出窯。學徒們堵住了窯頂的煙囪,本來煙囪很小,窯內就是在非常缺氧的環境下反應,這下徹底堵住了氧氣,窯內氧化反應就慢慢停下來,窯溫逐漸變低。
緊急情況下,可以早點開窯,再往燒成的木炭上澆水;如果不急,可以等它在窯內自然冷卻到攝氏一百度以下,再開窯。
可用於冶煉優質鐵料的木炭,就這樣燒成了。它的炭含量極高,磷、硫等雜質含量低,還原性強,還具有疏鬆多孔的結構,在高爐煉鐵中比焦炭更加優秀。
空地上,東邊堆著四五丈高,一大堆的黑乎乎木炭;西邊堆著三丈多高,一大堆棕褐色帶著星星點點黃斑的磁鐵礦石。
前者便是蕭羽煉製的木炭,後者就是土著們歡欣鼓舞賣過來的磁鐵礦石。
在琉球鐵礦王五的主持下,座肚皮寬大,頸部逐漸收窄,外觀有點類似景德鎮花瓶的高爐,在這片鋼鐵廠離河岸不遠的位置,沉積岩台地的地基上樹立起來了。
這個王五就是王才的父親,雖然王才犯過打錯。但無可厚非的是,王五在打鐵上就是在東南幾省中也是佼佼者的。所以,蕭羽念在王才最後的功勞上,將這個重要的活給了他。自然,王五也是千恩萬謝的努力做這份工作,至於王才之死也實在沒有什麽怨念的,畢竟算起來王才之死的兇手是劉由,不是蕭羽。
博聞強識的人可能知道蕭羽現在所做的事情。不錯,就是高爐。
奉勸一句,永遠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高爐雖然是個很現代的詞彙,但實際上在宋代已經出現,並且在國有鐵廠普及了。
北宋元豐年間,朝廷軍器監在汴河兩岸架設高爐,煉鐵的紅光映日,晝夜不息。生產的高峰期,僅華北地區年鋼鐵產量就達到了15萬噸;要知道,大英帝國在整整七百年後才達到7.6萬噸的鋼鐵年產量,那時候它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
整個宋朝期間,包括了北宋初年和南宋時期國土麵積狹小,包括了戰亂時期生產遭到破壞的不利因素,居然能達到3.5-7萬噸平均鋼鐵年產量!
南宋時期福建鋼鐵產業發達,有的大型高爐,一次就可以冶煉上萬斤生鐵。
高爐的建造並不複雜,五十年代末的“大躍進”,號召全國人民煉鋼鐵,甚至有的小學學生、生產隊村民、副食品商店售貨員都組成一個個煉鐵小組,建造高爐來煉鋼煉鐵。
琉球史上第一座高爐,高四丈五尺,高爐容積約15立方米――比這個時代任何一座高爐都大,但要是在二十一世紀,國內200立方以下的高爐都必須強製關停,小時本甚至已經在使用5000立方米的高爐了。
但僅僅這些,蕭羽和王五一眾工匠的工作遠遠沒有結束。
第三十一章 奇蹟的產量
更新時間2010-11-17 12:11:17 字數:3515
首先蕭羽根據土著人提供的線索,找到了高鋁粘土,這玩意氧化鋁含量高,研磨後加上石灰石煆燒,就是耐火水泥;直接壓製成磚,在1300度的高溫下可以燒製成耐火磚。
按說,在這個時代直接用粘土或者磚廠燒製的紅磚都沒有什麽大問題。但蕭羽卻不想日後維護太過麻煩,所以這個貌似偷工減料的注意很快被蕭羽否定掉了。
為了提高壽命,便於維護,蕭羽在高爐內部使用了現代才用的高級耐火磚。
但接下來的鼓風機,蕭羽又是困惑了。這個時代可以使用的有兩種方案。不像現代,用的都是馬力強大的專用鼓風機。
這時用的還是風箱。
風箱有兩種類型,一種像手風琴,上下是木板,四周圍著摺疊的皮革,用的時候一下一下的踩踏鼓風,另一種是個大木箱子,有活門,推拉鼓風。
第一種風箱被蕭羽否決了。使用久了皮革會老化,蕭羽害怕到時候換都來不及。到時候送風不足高爐炸爐,滾熱的鐵水流出來附近的工人全得成焦炭。
還是活門推拉的保險,早前建的水車提供動力,利用偏心輪把旋轉運動變成往復運動。整個高爐布置了四颱風箱、四個風道,另外做了兩台備用的風箱,以防意外。
蕭羽拍拍手,為自己設計的備用風箱有些得意,一旁的工匠現在多是目瞪口呆起來了。這些手段若說是個一輩子浸淫此道的老匠人他們還有些相信這樣的近乎神計的手段,但這些放在一個弱冠之年的娃娃身上,即使這個娃娃是琉球的鄉正,殺人不眨眼的凶神。他們也很難相信。
但接下來的事情,卻讓他們徹底嘆服了。
進氣道最後入爐前的一段並在一起,下方設有和進氣道隔離的火池,內盛燃煤,空氣在進爐前,就被加熱到八百至一千度。
空氣預熱,這是現代鋼鐵生產中,提高煉鐵效率的最關鍵一步。但在蕭羽的記憶中,至少在明末以前全世界都沒掌握這門技術。蕭羽身為穿越人士的強大此刻再一次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