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更新啦
··········
開府儀同三司的資料
更新時間2010-8-3 17:06:24 字數:2825
簡介開府儀同三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高級官位,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階,從一品。
開府
“開府”指開設府第,設置官吏。“儀同三司”是說儀仗同於三司。三司指太尉、司空、司徒,亦稱三公。漢製,惟三公可開府,漢末,李莈、張揚、董承等以將軍開府,始有開府之名。魏晉以後,開府者益多,因而別置開府儀同三司。從元懷暉墓誌看,到中唐時期,從三品以上即可開府。[1]
開府,古代指高級官員(如三公、大將軍、將軍等)建立府署並自選僚屬之意。漢朝三公、大將軍可以開府。漢末局勢混亂,將軍李傕等開府(《後漢書·董卓傳》:“傕(李傕)又遷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汜後將軍,稠右將軍,張濟為鎮東將軍,並封列侯。傕、汜、稠共秉朝政。濟出屯弘農。”)。魏、晉放寬開府資格,晉諸州刺史兼管軍事帶將軍銜者即可開府。開府置官屬,本係三公所享殊遇,因而有“開府儀同三司”的名號,以隋、唐、宋、金、元均以開府儀同三司為文散官的官階。清人習稱任督撫為開府。
西魏、北周府兵共二十四軍,每軍設一開府將軍,簡稱開府,全稱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將軍下有儀同將軍,全稱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2]
三司
三司,各代所指不同。1東漢稱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司。2唐代稱禦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3唐代後期至宋代稱鹽鐵、戶部、度支為三司,統管國家財政,後廢。4金代稱勸農、鹽鐵、度支戶部三科為三司,後廢。5明代以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稱三司。6清末以各省的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學使司合稱三司。
演化
兩漢以來,比擬三公的榮譽虛銜都必須有本官,及其成為官號,仍借本官自重。西晉三司不必指實職。東晉南朝,開府儀同三司是虛號,漸不為人所重。北魏開府與儀同三司分別為兩個官號。前者單指開府辟官,不必同於諸公;後者單指禮儀同於諸公,不得開府辟官。兼任二者,意義便略同於東晉南朝,唯辟官少於諸公。北齊設開府儀同三司和儀同三司。北周分置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等散官號,以酬勳勞。隋初沿襲。煬帝留開府儀同三司,餘均罷廢。唐、宋、元因之,開府儀同三司一直是一品文散官,至明代罷廢。清代稱出任外省督、撫者為開府,但與魏晉南北朝開府辟召僚佐已非同義。[3]
歷史
三公在西漢本來是國家政務首腦,開府辟官,品崇禮重。
漢文帝元年,始用宋昌為衛將軍,位亞三司。後漢章帝建初三年,始使車騎將軍馬防班同三司,同三司之名自此始也。殤帝延平九年,鄧騭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儀同之名自此始也(又獻帝以伏完為輔國將軍,儀比三司)。魏黃權以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開府之名自此始也。[4]
東漢以後,政務權移入尚書省,三公雖不掌具體政務,卻仍為皇帝高級顧問。但三公名額少,不能滿足需求,因而產生了與之相比擬的榮譽虛銜。106年(殤帝延平元年),車騎將軍鄧騭的儀同三司為儀同三司之始,其比擬三公均僅限於班位與禮儀,不具有開府辟僚屬之權。[3]
西晉時,開府與儀同三司連稱較多,逐漸通用,發展為官號。
漢末奮威將軍,晉江右伏波、輔國將軍,並加“大”而儀同三司。江左以來,將軍則中、鎮、撫、四鎮以上或加“大”,餘官則左、右光祿大夫以上,並得儀同三司。齊開府儀同三司如公。梁開府儀同三司位次三公,諸將軍、左右光祿大夫優者則加之,同三公置官屬。自晉以來,又有如開府同三司之儀者,自羊祜始焉(漢末,呂布開府如三司,其他無聞。至晉,羊祜為車騎將軍、荊州諸軍事,加開府如同三司之儀,累年謙讓,不辟士,不備僚屬。及始有所命辟士,未到而卒,不得除署。後當陽侯杜元凱表哀其家無子嗣,官無命士,請更議之。詔不許)。江左亦多有之(梁沈約為侍中、右光祿大夫,徐勉為約請三司之儀,武帝不許。又邵陵王綸為平南將軍,胡州刺史王茂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驃騎將軍,並同三司之儀)。後魏亦有之。普泰初,特以爾朱世隆為儀同三司,位次上公。北齊亦有儀同三司者(任城王氵皆等諸王多為之。氵皆,戶皆反);又有開府儀同三司及儀同三司。後周建德四年,改開府儀同三司為開府儀同大將軍,仍增置上開府儀同大將軍;又改儀同三司為儀同大將軍,仍增置上儀同大將軍。隋文帝並以為散官。又諸衛各置開府(左勛衛開府,右翊一開府、二開府、三開府、四開府,及武衛、武侯、領軍、東宮領兵開府準此),府置開府一人。又有儀同府。儀同以下置員與開府同。初,開府儀同三司為四品散實官,至煬帝又改為從一品,同漢、魏之製,位次三公。唐武德七年,改上開府儀同三司為上輕車都尉,開府儀同三司為輕車都尉,儀同三司為騎都尉。後又以開府儀同三司為文散官。開元以前舊例,開府、特進雖不帶職事,皆給俸祿,得與朝會,班列依本品之次,皆崇官盛德、罷劇就顏呔又(天寶六載正月製:“內外文武五品以上官,父、祖資蔭者,其所用蔭,宜同子孫用蔭之例。”)。
··········
開府儀同三司的資料
更新時間2010-8-3 17:06:24 字數:2825
簡介開府儀同三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高級官位,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階,從一品。
開府
“開府”指開設府第,設置官吏。“儀同三司”是說儀仗同於三司。三司指太尉、司空、司徒,亦稱三公。漢製,惟三公可開府,漢末,李莈、張揚、董承等以將軍開府,始有開府之名。魏晉以後,開府者益多,因而別置開府儀同三司。從元懷暉墓誌看,到中唐時期,從三品以上即可開府。[1]
開府,古代指高級官員(如三公、大將軍、將軍等)建立府署並自選僚屬之意。漢朝三公、大將軍可以開府。漢末局勢混亂,將軍李傕等開府(《後漢書·董卓傳》:“傕(李傕)又遷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汜後將軍,稠右將軍,張濟為鎮東將軍,並封列侯。傕、汜、稠共秉朝政。濟出屯弘農。”)。魏、晉放寬開府資格,晉諸州刺史兼管軍事帶將軍銜者即可開府。開府置官屬,本係三公所享殊遇,因而有“開府儀同三司”的名號,以隋、唐、宋、金、元均以開府儀同三司為文散官的官階。清人習稱任督撫為開府。
西魏、北周府兵共二十四軍,每軍設一開府將軍,簡稱開府,全稱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將軍下有儀同將軍,全稱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2]
三司
三司,各代所指不同。1東漢稱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司。2唐代稱禦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3唐代後期至宋代稱鹽鐵、戶部、度支為三司,統管國家財政,後廢。4金代稱勸農、鹽鐵、度支戶部三科為三司,後廢。5明代以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稱三司。6清末以各省的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學使司合稱三司。
演化
兩漢以來,比擬三公的榮譽虛銜都必須有本官,及其成為官號,仍借本官自重。西晉三司不必指實職。東晉南朝,開府儀同三司是虛號,漸不為人所重。北魏開府與儀同三司分別為兩個官號。前者單指開府辟官,不必同於諸公;後者單指禮儀同於諸公,不得開府辟官。兼任二者,意義便略同於東晉南朝,唯辟官少於諸公。北齊設開府儀同三司和儀同三司。北周分置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等散官號,以酬勳勞。隋初沿襲。煬帝留開府儀同三司,餘均罷廢。唐、宋、元因之,開府儀同三司一直是一品文散官,至明代罷廢。清代稱出任外省督、撫者為開府,但與魏晉南北朝開府辟召僚佐已非同義。[3]
歷史
三公在西漢本來是國家政務首腦,開府辟官,品崇禮重。
漢文帝元年,始用宋昌為衛將軍,位亞三司。後漢章帝建初三年,始使車騎將軍馬防班同三司,同三司之名自此始也。殤帝延平九年,鄧騭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儀同之名自此始也(又獻帝以伏完為輔國將軍,儀比三司)。魏黃權以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開府之名自此始也。[4]
東漢以後,政務權移入尚書省,三公雖不掌具體政務,卻仍為皇帝高級顧問。但三公名額少,不能滿足需求,因而產生了與之相比擬的榮譽虛銜。106年(殤帝延平元年),車騎將軍鄧騭的儀同三司為儀同三司之始,其比擬三公均僅限於班位與禮儀,不具有開府辟僚屬之權。[3]
西晉時,開府與儀同三司連稱較多,逐漸通用,發展為官號。
漢末奮威將軍,晉江右伏波、輔國將軍,並加“大”而儀同三司。江左以來,將軍則中、鎮、撫、四鎮以上或加“大”,餘官則左、右光祿大夫以上,並得儀同三司。齊開府儀同三司如公。梁開府儀同三司位次三公,諸將軍、左右光祿大夫優者則加之,同三公置官屬。自晉以來,又有如開府同三司之儀者,自羊祜始焉(漢末,呂布開府如三司,其他無聞。至晉,羊祜為車騎將軍、荊州諸軍事,加開府如同三司之儀,累年謙讓,不辟士,不備僚屬。及始有所命辟士,未到而卒,不得除署。後當陽侯杜元凱表哀其家無子嗣,官無命士,請更議之。詔不許)。江左亦多有之(梁沈約為侍中、右光祿大夫,徐勉為約請三司之儀,武帝不許。又邵陵王綸為平南將軍,胡州刺史王茂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驃騎將軍,並同三司之儀)。後魏亦有之。普泰初,特以爾朱世隆為儀同三司,位次上公。北齊亦有儀同三司者(任城王氵皆等諸王多為之。氵皆,戶皆反);又有開府儀同三司及儀同三司。後周建德四年,改開府儀同三司為開府儀同大將軍,仍增置上開府儀同大將軍;又改儀同三司為儀同大將軍,仍增置上儀同大將軍。隋文帝並以為散官。又諸衛各置開府(左勛衛開府,右翊一開府、二開府、三開府、四開府,及武衛、武侯、領軍、東宮領兵開府準此),府置開府一人。又有儀同府。儀同以下置員與開府同。初,開府儀同三司為四品散實官,至煬帝又改為從一品,同漢、魏之製,位次三公。唐武德七年,改上開府儀同三司為上輕車都尉,開府儀同三司為輕車都尉,儀同三司為騎都尉。後又以開府儀同三司為文散官。開元以前舊例,開府、特進雖不帶職事,皆給俸祿,得與朝會,班列依本品之次,皆崇官盛德、罷劇就顏呔又(天寶六載正月製:“內外文武五品以上官,父、祖資蔭者,其所用蔭,宜同子孫用蔭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