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河南息州趙醜廝、郭菩薩的起義,提出了“彌勒佛當有天下”的口號,揭開了元末農民起義的序幕。順帝至元三年(1337年),又有廣東朱光卿、聶秀卿的起義,稱“定光佛出世”。同年又有河南棒胡的起義,棒胡燒香聚眾,起義者“舉彌勒小旗”。至元四年(1338年),彭和尚、周子旺在袁州起義,起義農民五千餘人,“背心皆書佛字”。到了至正初,小規模起義、暴動已遍及全國,僅京南一帶的起義即達三百餘起。[9]舉行起義的農民多是漢人、南人,因此蒙古統治者對漢人、南人更加仇視。元丞相伯顏等人曾提出了要殺絕漢人張、王、劉、李、趙五姓的主張,同時又重申漢人不得執兵器,不得執寸鐵,並且下今北人毆打南人不許還報等。這些禁令的實施,更激發了反抗的火焰。


    反抗蒙古統治者的各種各樣的民謠到處傳播。劉福通以“貧極江南,富跨塞北”為號召。當時有人說:“塔兒白,北人是主南是客。塔兒紅,南人來做主人翁”。又說:“天雨線,民起怨,中原地,事必變”[10]。這些民謠都強烈地反映了當時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元末紅巾軍大起義正是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總爆發,而更主要是階級矛盾。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是至正十年(1350年)普遍流行於黃河災區的一個民謠。[11]到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果然因為挑動黃河,天下反了。這一年,元朝政府命工部尚書賈魯發汴梁、大名等十三路農民共十五萬人修治黃河,同時又派兵沿黃河鎮壓。就是這些黃河工地上服役的農民,點燃了紅巾軍起義的導火線。紅巾起義爆發以後,一時“貧者從亂如歸”,不出數月,黃河長江兩淮之間,到處揭起起義的旗幟。


    紅巾軍大起義


    更新時間2010-7-14 17:02:35 字數:2630


    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發的紅巾軍大起義,主要分為兩支,一支起於穎州,領導人是劉福通,一支起於蘄、黃,領導人是徐壽輝、彭瑩玉(即彭和尚)。


    同年五月,劉福通率領農民軍攻下潁州。劉福通長期以來即以白蓮教組織農民進行反元鬥爭。他最初在永年推韓山童為首,稱韓為宋徽宗八世孫,“河、淮、襄、陝之民,翕然從之”。不料事機泄露,韓山童被捕,其子韓林兒逃至武安,福通即來潁州,攻下朱皋,在朱皋開倉賑濟貧民,“從者數十萬”。以後又相繼占領羅山、真陽、確山、汝寧、息州、光州等地。


    八月,徐壽輝、彭瑩玉攻下蘄州。彭瑩玉是袁州“莊民家子”,自幼出家,以清泉為人治病,袁州百姓“事之如神”。他長期利用白蓮教組織農民起義。至元四年(1338年)起義失敗,逃匿淮西,淮民“爭庇之”[12]。至此彭瑩玉又推布販徐壽輝為首,在蘄、黃起義,建元治平,國號天完,很快便占領了武昌、安陸、沔陽、江州、饒州各地。這兩支農民軍頭裹紅巾,稱為紅巾軍或紅軍,他們都信奉彌勒佛,燒香聚眾,又稱“香軍”。此外,以紅軍為號的還有蕭縣芝麻李、南陽布王三、荊樊孟海馬、濠州郭子興,“兩淮、豐、沛、許、汝、荊、漢”的農民都起來響應。紅巾軍的基本群眾都是貧苦的農民。元末文人葉子奇說當時“人物貧富不均,多樂從亂”[13]。明太祖朱元璋也說濠州地區,“民棄農業執刃器趨凶者萬餘人”[14]。農民起兵抗元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元末社會的貧富不均,階級矛盾激化。但蒙古統治者的殘酷的民族壓迫也是重要原因。


    與紅巾軍起義同時,又有至正八年(1348年)浙東方國珍和至正十三年(1353年)泰州張士誠的起義。方國珍出身佃農,傳說他因殺收租的地主而逃命海上[15]。張士誠以操舟運鹽為業,因賣鹽於富家,“富家不給值”,遂率眾起兵。他們所領導的反元鬥爭,都牽製了元朝的軍力,壯大了紅巾軍的聲勢。


    當紅巾軍以燎原之勢向四方八麵發展之時,蒙元政府派遣禦史大夫也先不花前往鎮壓。也先不花率蒙古軍三十萬進駐沙河,企圖一舉撲滅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但懾於紅巾軍的聲威,元軍夜驚,盡棄軍資器械逃走。元朝政府又派丞相脫脫率軍攻徐州芝麻李,元軍會集徐州,這就使紅巾軍的兩支主力得到發展的機會。


    至正十二年(1352年),徐壽輝、彭瑩玉領導的紅巾軍攻占了杭州。他們在杭州等地,紀律嚴明,不淫不殺,隻把歸附的人登名於戶籍,[16]得到人民的擁護,隊伍很快便增加到百萬人。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也在戰鬥中壯大起來。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順帝聽信奸臣讒言,把脫脫解職,脫脫統率的“大軍百萬,一時四散”,很多人都投入紅巾軍,劉福通的聲勢日盛[17]。至正十五年(1355年)劉福通擁立韓林兒在亳州稱帝,改元龍鳳,國號大宋,史稱“小明王”。中原各地的紅巾軍都接受了大宋的領導。至正十七年(1357年),劉福通分兵三路伐元。東路由毛貴率領,掃蕩了山東、河北等地的元軍,直抵柳林、棗莊,離大都不過百餘裏。在大都(今中國北京)的蒙古貴族都紛紛建議北逃。但紅巾軍在河北中部遇到元朝援軍的阻擊,又撤回山東。中路由關先生、破頭潘等率領,攻絳州,入保定路,折經大同,直趨塞北。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這支起義軍攻占了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附近),燒毀了“富跨塞北”的蒙元宮闕,旋即轉戰遼東各地,並兩度攻入高麗(今朝鮮)。西路由李喜喜、白不信等率領,由荊州、樊城出武關,進攻長安(今陝西西安)。李喜喜入四川,餘部又攻占了甘肅、寧夏等地。與三路進軍同時,劉福通也攻占汴梁,並以汴梁為都,於是“造宮闕,易正朔,巴蜀、荊楚、江淮、齊魯、遼海,西至甘肅,所在兵起,勢相連結”[18]。正如紅巾軍檄文所說:“慨念生民,久陷於胡,倡義舉兵,恢復中原,東逾齊魯,西出函秦,南過閩廣,北抵幽燕,悉皆款附,如飢者之得膏粱,病者之遇藥石”[19],紅巾軍的反元鬥爭至此已達到高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地盤在元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君子逑/幾字微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君子逑/幾字微言並收藏我的地盤在元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