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他們的射程有多遠?”


    “大概在一百步左右,力氣小的也可以達到八十步左右。”


    “不會吧,一般射箭的距離隻有七十步啊?為什麽他們能射到這麽遠呢?”我好奇地問。


    “那是因為他們藉助了馬的速度和力量,要是在城下橫向運動,他們的有效射程也絕對超不過七十步,甚至不到六十步。”


    “那咱們的有效射程是多遠?”


    管軍侯瞅著我樂了樂:“一百步到一百二十步,咱們有城牆幫忙嘛,而且城外就是個土台子,高出來不是一點。”


    “那他們不是很吃虧?”我有點興奮了,不要小看這多出來的一點射程,在實戰中可是非常有用的。


    “當然,但是咱們人少啊。所以他們總會衝到城下的,要不是他們沒有攻城武器,這城池早就失陷了。”管軍侯心有餘悸地說:“看到我臉上這道刀疤了嗎?就是跟爬上城牆的鮮卑人激戰的結果。”


    “那咱們的石包起的作用大嗎?”我必須要問清楚這個。


    “看著唬人,但是用處真的不大。鮮卑人一開始還顧忌咱們的石包,後來發現殺傷力並不大,每次也就那麽一兩個人受傷或者被砸死,所以也就不害怕了。反正派大部隊往上沖總得有人死,一兩個人的傷亡實在是太小了,根本就構不成威脅。”管軍侯看來有些遺憾。


    “它的射程有多遠?”


    “大概二百步吧,不過他真的沒什麽用,你問它有什麽用?”管軍侯對我老問石包有點奇怪。


    “有大用。”我看了一眼管軍侯,笑著說:“以前咱們是為了直接殺傷敵軍,所以用的石料都是非常大塊的,雖然直接傷害力很大,有可能讓敵人直接斃命。但是同時它也隻能夠殺傷少數人。可是現在,我們不需要直接殺死敵人,我們隻需要殺傷敵人就可以了。”


    “什麽意思?”管軍侯對我的想法感興趣了。


    “我們把一塊大石料,改成很多小石塊,隻要能夠砸傷敵人,或者驚嚇到戰馬,讓他們退出戰場,或者倒在戰場上失去戰鬥力就可以了。”


    “嗯,接著說。”管軍侯幹脆直接湊過來了。


    “鮮卑人靠的是提高馬的速度才能把箭射得那麽遠,我們要是把他們從馬上打下來,他們還能射那麽遠嗎?在咱們的有效打擊範圍內,他們射不到咱們的時間越長,他們的危險性也就越大,咱們對他們的傷害也就越大。就算不能把他們全部從馬上打下來,隻打落一部分,也會給後麵的人員造成很大的麻煩,他們必須繞過倒地的人員,這樣他們的速度就下降了。弄不好他們還會踩到自己人,來個人仰馬翻,這樣就成了跑不動的傢夥,隻要在咱們的箭下就不能讓他們活著回去。”


    管軍侯聽了我的講解非常高興:“要是當年有你就好了,我們得少死多少好兄弟啊。”


    書上說:“人過一萬,無邊無沿。”,果然如此,和連帶著他的大軍整整齊齊的排在了雞鹿塞的城外。真是黑壓壓的一片,看得我心裏也有點緊張。我不禁問自己,這麽多人,我們打得贏嗎?


    第九十三章 拓跋


    和連並沒有把彈丸之地的雞鹿塞看在眼裏,他從得到的情報裏很明確的知道雞鹿塞的守軍不過一千人。一千人跟兩萬二千多人之間相差太懸殊了,所以和連根本沒有吩咐手下人紮營立寨,而是直接等後麵的部隊一起慢慢的聚上來,然後一個個排列整齊,在雞鹿塞的門口耀武揚威。


    和連這樣做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在他的想法裏,這樣大的聲勢足以將對方嚇住,隻需要派個人去勸降就可以了,完全可以不用攻打。實際上這個傢夥就是怕死,他根本不想賣命攻城,但是又想在雞鹿塞裏過夜,所以希望漢人膽子小,這樣就能把漢人嚇倒。


    可是他的設想又一次落空了,那個到雞鹿塞城下勸降的人被守將大人一箭射掉了一隻耳朵。


    和連怒極反笑:“無恥的漢人,居然膽敢這樣對待我的部下,我要讓你們為今天的所作所為後悔。”


    日律推演還是一貫的小心:“大人不要小看漢人,他們的弓箭是鐵質的,比咱們的骨箭厲害,小心為上。”


    和連那裏聽得進去,衝著周邊的各部大人道:“日律推演叔叔老了,怕死了。小小的一個雞鹿塞的一千人已經把日律推演叔叔嚇住了。”


    周圍的大人們一個個大笑,紛紛向和連表示他們決不怕死,實際上他們早就盯上了日律推演西部大人的位置,認為再讓這個糟老頭子做下去會丟鮮卑人的臉,這麽多的牛馬兵將應該給我們才好。


    基於這種原因,一個個的都討好和連,積極要求出戰。


    “給我五千兵馬,我可以輕鬆的拿下雞鹿塞。”宇文部的大人輕鬆的說。


    “我隻要三千人足矣。”今年新投到檀石槐部下的拓跋部大人拓跋詰汾擺明了是要搶這個功勞。


    ps:拓跋部二次南遷:推寅後又經六世,至獻皇帝鄰時,一方麵“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即紇骨氏、普氏、拔拔氏、達奚氏、伊婁氏、丘敦氏、俟亥氏,連同拓跋氏形成“鮮卑八國”,後鄰又命叔父之胤為乙旃氏,疏屬為車焜氏,形成帝室十姓;另一方麵因呼倫池附近荒遐,不足以建都邑,再加上隨著拓跋氏社會的發展,部落首領為掠奪財富,擴張勢力,就必然向南擴展,遂準備第二次南移。由於年老體衰,乃以位授子聖武帝詰汾。諸汾遵命率眾南遷,幾經險阻,才到達匈奴故地,即今河套北部固陽陰山一帶。這裏水草豐美,樹木繁茂,是牧獵的好場所,並接近了中原文化。由於兩次遷徙策略“多出宣、獻二帝,故人並號曰‘推寅’,蓋俗雲‘鑽研’之義”。第二推寅鄰命其子詰汾統領部眾南遷時,約在公元160至170年之後,即東漢桓、靈二帝之際,當時正是檀石槐部落聯盟強盛時期。有學者認為率領族人第二次遷徒的推寅,即是東漢檀石槐統轄的西部大人中的日律推演或律推演,而有的學者則持否定態度,認為無論是時間、地點或事跡都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誌亂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雲中的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雲中的船並收藏三國誌亂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