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12)


    1936年,黃埔軍校在墓園正門前增建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和碼頭。紀念坊麵臨珠江,用花崗石和紅磚建成,有3個鬥拱形門,上蓋琉璃瓦,門頂上方刻著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題寫的“東江陣亡烈士紀念坊”9個鑲金大篆體字。沿著墓道直上,就是規模宏大的烈士墓塚,墓塚成正方形,鋼筋水泥構築,安葬兩次東征時陣亡的黃埔軍校師生的遺骸或骨灰,總麵積100多平方米。墓群四周繞鐵欄杆,中間是一座由4根古羅馬式圓柱拱起的鬥笠式碑亭,是墓群的主墓。碑亭正中立石碑,刻“東征陣亡烈士墓”。碑亭是東征陣亡將士墓群的主體建築。


    碑亭後有一座兩層3個門洞的城樓式記功坊,門洞的牆壁上鐫刻烈士的英名。坊內側分別有樓梯上行,坊上刻“東征陣亡烈士記功坊”,坊內壁鑲有3塊石碑:其一是“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陣亡將士紀念碑”,鐫刻黃埔軍校官兵在東征中的輝煌戰績,他們都是當年在討伐東江東征陣亡烈士記功坊軍閥陳炯明戰鬥中犧牲的黃埔將士,其中共產黨員占絕大多數;其二是“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陣亡將士題名碑”,列有237位烈士的英名(含1926年6月在獵德陣亡的連長王聲聰),此碑立於1928年,當時國共兩黨分裂,許多共產黨員烈士的姓名沒有列入;其三是“陸軍中將劉君墓碑”,記述的是國民革命軍第4團團長劉堯宸的生平和他在攻打惠州時的犧牲經過。


    當年的黃埔軍校為緬懷先烈,讓後人銘記東征將士的英雄事跡,在第一次東徵結束後就決定建立東征陣亡將士公墓,並於1925年4月間,在黃埔島勘察選擇建墓地點。4月21日,周恩來奉命組織“撫恤東征陣亡將士委員會”,調查各位東征陣亡將士及其埋葬地點,開始籌建東征陣亡將士公墓。12月15日,黃埔軍校決定在本島的平崗修建東征陣亡將士公墓,並派人前往東江惠州、河源、淡水、五華、棉湖等地的戰場上收集烈士遺骸,運回墓園安葬。東征陣亡烈士墓園於1925年12月動工興建,1926年4月下葬烈士遺骸,墓塋6月竣工。6月16日,黃埔軍校舉行東征陣亡烈士墓園竣工暨軍校成立兩周年大會。國民政府要員、高級將領、社會名流和黃埔軍校師生數千人參加。蔣介石主持大會,率眾致祭。他致辭說:“所有兩次東征及掃除楊、劉及沙基慘案各位殉難烈士,差不多統統集中葬在這裏,這一點是我們同誌所可安慰各位烈士英魂的。”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蘇聯高級顧問鮑羅廷、國民革命軍第1軍軍長何應欽、第7軍軍長李宗仁等分別在會上致辭。東征陣亡烈士墓園的整個工程,分為兩個階段建造完成。第一階段,即1926年6月竣工的工程,墓園簡陋,規模較小;第二階段,即1936年的擴建工程,建成現在所見到的較為完整的墓園。1936年8月,蔣介石到廣州時,決定把仲愷公園併入東征陣亡烈士墓園,擴大墓園規模。9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廣州行營撥出專款,由廣州市政府負責建造。擴建後的墓園內青鬆翠柏,綠竹紅花,更加氣勢宏偉,莊嚴肅穆。“十七少將墓”位於東征烈士墓園西側,陵墓內安葬的是1936年在“兩廣事變”中陣亡的黃埔軍校出身的17位國民革命軍少將。碑的正麵刻“正氣長存”,碑座正麵刻吳滄桑等17位少將的名字,背後刻陸軍中將第155師師長李漢魂撰寫的吳滄桑事略。這是根據蔣介石的命令於1936年附葬於墓園的。這17位少將的姓名是:吳滄桑、張國維、王鴻德、張中邦、梁士浩、孫螽振、湯增林、葉稼書、古尚英、葉簡修、符素真、黃循尚、葉繼梅、林季謙、丘達、李子韶、陳曉天。吳滄桑是廣東大埔人,黃埔軍校第4期學生,曾任軍校戰術教官,獨立師參謀長,1936年6月在韶關戰鬥中被俘,後死於黃花崗。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將校紀


    念碑之一(2002年攝影)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東征陣亡烈士墓園的保護和修繕。1954年廣州市政府撥款進行維修,改變了墓園殘舊的狀況;1975年修復了墓道;1984年維修墓園紀念坊、記功坊、紀念碑,又重修了“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東征陣亡將士題名碑”,在記功坊內新增建墓碑記,並把入伍生墓集中遷到主墓園後麵,構成入伍生墓群;1985年6月,復原入伍生墓碑61座;1986年,修復了曾被破壞的墓道;1988年,按原貌修復了“十七少將墓”;1989年,廣州市政府又撥款對墓園進行復原修繕,將穿過墓道的公路改道在墓園東側經過,並築起了墓園圍牆以保護墓園。墳前墓碑石刻,銘記著每位烈士的英名和生卒年月,那短暫的歲月,閃光的年華,令今日來訪者肅然起敬。1991年,又新建“東征史跡陳列室”,以文物、歷史照片、模型等形式,詳細展示出黃埔軍校師生兩次東征和平定楊、劉叛亂的光輝歷史。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13)


    東征陣亡烈士墓園初建時,正值國共兩黨合作為革命共同奮鬥的時期,兩黨精英同集軍校,為統一和鞏固廣東政權誓同生死,衝鋒陷陣,並同眠在這裏。東征烈士墓園,可說是難得的國共兩黨英靈共葬的墓塚。


    21世紀初,有一群中學生參觀東征陣亡烈士墓園後有感而發,寫下“雛鷹之情”:我們遠遠地瞻仰著——雄偉的大理石基座和碑身,將戰旗和軍帽鑄成了永恆。來到這裏,尤感地火熊熊,燃燒著新一代青年的愛國之情。歷史車輪駛越黃埔,昔日風雲卷過軍校,但對我們來說,生活依然繼續,而且背負著歷史的責任——傳承愛國主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黃埔軍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宇並收藏中國黃埔軍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