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碼頭,曾經定格了黃埔軍校建立之初許多經典鏡頭:1924年6月16日清晨,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乘坐“江固”艦在此登岸,主持軍校開學典禮;同年11月13日,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之際,乘“永豐”艦經由這裏,回到校園向師生們告別。當年“到黃埔去”的口號一呼天下應,成千上萬中國各地以及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青年,不遠萬裏在此登島,接受鐵血磨鍊;滿載著支援的武器、飄揚著斧頭鐮刀旗幟的蘇聯船隻,在這裏曾經一次又一次駛入黃埔老人的舊夢深處。
從軍校正門進入校園後不遠處便是二門,這裏最初是陸軍小學的校門。軍校時期,在二門右側的牆壁上,曾較常時期掛過蔣介石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二門門口掛的一副對聯,上書:“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對聯言簡意賅,令人油然而生征戰沙場的豪情。當時的軍校裏,到處都張貼著這種宣傳革命、鼓舞士氣的對聯,使人一進軍校就強烈感受到其革命激情。二門東西兩邊的房子,原為管理部和衛隊長室,現為錄像資料放映室和接待室,是如今用以改善黃埔軍校舊址娛樂、休閑的設施配置。
當遊客步入校園,來到此地,仍然能感到當年濃烈的革命氣氛,牆壁上隨處可見醒目的筆鋒回異的標語口號:“碧血千秋”、“臥薪嚐膽”、“精神不死”、“艱苦卓絕,完成革命”等。
校本部——黃埔島腹地和軍校中心
由二門再向裏麵走就是校本部,麵臨珠江,背倚扯旗山。由於黃埔軍校分校眾多,在長洲島上的校舍被稱作校本部,以示區分。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4)
校本部是一座由兩個四合院組成、嶺南風格的祠堂式樓房建築,從空中俯瞰成“日”字形,是軍校整個舊址的核心部分,占地總麵積9444平方米,建築麵積10600平方米。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堂校舍,軍校創辦時略加維修。這座建築是黃埔軍校的中心,房屋高大,騎著戰馬可從樓下穿堂而過,因此被稱作“走馬樓”。整個布局是坐南朝北的四合院構架,上、下兩層的磚木結構,雕窗坡頂,青磚素瓦,分為左中右三路。四周迴廊相圍,各層廊內相通,走廊相連,木質樓梯;深四進,每進之間以天井相隔。底層中路通道又稱大花廳,左右兩邊房間較大,每間約有100多平方米,底層房間南北兩麵下部為磚牆,上部是寬敞明亮的滿洲窗。二樓的房間為隔扇窗,每間4扇。四方形的院子,和校門同樣樸素。這幢大房屋原是廣東陸軍小學的校舍,當年陳炯明叛軍曾將這座陸軍小學舊址牆壁擊穿幾個大洞。軍校初建時,這裏雜草叢生,房內空空。在物資和資金奇缺的情況下,軍校艱苦創建,經過修葺,添置簡單的辦公和生活用品之後,才能勉強使用。
其實,這些校舍算是黃埔軍校學生當初最好的住處了,實際居住情況差得多。黃埔軍校初創時接手的民初廣東陸軍小學每期招生不超過100名,而黃埔軍校第1期學生入校時將近500名,當時軍校經費短缺,學生的教室、宿舍隻好使用臨時搭建的葵棚(用蒲葵、毛竹和蘆席搭成的棚子),一直到第4期學生入校時住的仍是這種棚子。這些棚子經不起風雨的侵蝕,早已無影無蹤。即使是當時陸軍小學的一些像樣的主要建築,也僅是一些簡陋的磚瓦結構,幾十年後隻留下了一些殘磚碎瓦的痕跡。軍校舊址上的建築,基本上都是黃埔軍校成立後所建。
黃埔軍校後期學生宿舍後修建的走馬樓是黃埔軍校最高統率機關校本部各大單位所在地。全校自總理、校長、黨代表之下,設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6部,機構總數約40個,儼然一個與世隔絕的森嚴王國。建校後,樓底層改為大廳,供會議和娛樂使用,二樓有校長室及軍校各部領導的辦公室,後進則以學生課室和宿舍為主。平麵圖分布如下:樓下第二進門前左右兩邊分別是衛兵室、管理部和衛兵長室。第一進從左到右依次是政治部、大講堂之一、大講堂之二、課堂之一。過天井後進入第二進,從左到右依次是職員宿舍之一、學生宿舍之一、學生宿舍之二、課堂之二。又過天井後進入第三進,從左到右依次是職員宿舍之二、學生宿舍之三、學生宿舍之四、課堂之三。再過天井後進入第四進,從左到右依次是飯堂之一、飯堂之二、飯堂之三、軍械室。樓上第一進從左到右依次是校長辦公室、秘書室、校長辦公會議廳、總理室、大會議廳(官長飯廳)、校長會客廳(官長會議室)、教授部。第二進從左到右依次是教練部、學生宿舍之五、學生宿舍之六、入伍生總部。第三進從左到右依次是軍需部、學生宿舍之七、學生宿舍之八、自習室之一。第四進從左到右依次是儲藏室之一、儲藏室之二、軍醫部、自習室之二。
黃埔軍校飯堂一角
走馬樓在1938年被日軍飛機炸毀,廣州淪陷後,日軍進駐,又加破壞。此後,歲月滄桑,環境日變,走馬樓僅存地名,建築蕩然無存。現在遊人所看到的是20世紀末按考古發掘出來的地基在原位置上按原貌新建的。1996年,廣州市政府長洲文化旅遊風景區開發建設領導小組決定復建校本部。6月16日奠基,按國家文物局批覆的“原位、原尺寸、原麵貌”的原則重建,麵積10600平方米,耗資2000餘萬元,於同年11月12日落成。校本部內部復原了孫中山、蔣中正、廖仲愷的辦公室以及周恩來的政治部辦公室和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各部的辦公室和課堂(教室)、飯堂、寢室等。
從軍校正門進入校園後不遠處便是二門,這裏最初是陸軍小學的校門。軍校時期,在二門右側的牆壁上,曾較常時期掛過蔣介石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二門門口掛的一副對聯,上書:“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對聯言簡意賅,令人油然而生征戰沙場的豪情。當時的軍校裏,到處都張貼著這種宣傳革命、鼓舞士氣的對聯,使人一進軍校就強烈感受到其革命激情。二門東西兩邊的房子,原為管理部和衛隊長室,現為錄像資料放映室和接待室,是如今用以改善黃埔軍校舊址娛樂、休閑的設施配置。
當遊客步入校園,來到此地,仍然能感到當年濃烈的革命氣氛,牆壁上隨處可見醒目的筆鋒回異的標語口號:“碧血千秋”、“臥薪嚐膽”、“精神不死”、“艱苦卓絕,完成革命”等。
校本部——黃埔島腹地和軍校中心
由二門再向裏麵走就是校本部,麵臨珠江,背倚扯旗山。由於黃埔軍校分校眾多,在長洲島上的校舍被稱作校本部,以示區分。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4)
校本部是一座由兩個四合院組成、嶺南風格的祠堂式樓房建築,從空中俯瞰成“日”字形,是軍校整個舊址的核心部分,占地總麵積9444平方米,建築麵積10600平方米。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堂校舍,軍校創辦時略加維修。這座建築是黃埔軍校的中心,房屋高大,騎著戰馬可從樓下穿堂而過,因此被稱作“走馬樓”。整個布局是坐南朝北的四合院構架,上、下兩層的磚木結構,雕窗坡頂,青磚素瓦,分為左中右三路。四周迴廊相圍,各層廊內相通,走廊相連,木質樓梯;深四進,每進之間以天井相隔。底層中路通道又稱大花廳,左右兩邊房間較大,每間約有100多平方米,底層房間南北兩麵下部為磚牆,上部是寬敞明亮的滿洲窗。二樓的房間為隔扇窗,每間4扇。四方形的院子,和校門同樣樸素。這幢大房屋原是廣東陸軍小學的校舍,當年陳炯明叛軍曾將這座陸軍小學舊址牆壁擊穿幾個大洞。軍校初建時,這裏雜草叢生,房內空空。在物資和資金奇缺的情況下,軍校艱苦創建,經過修葺,添置簡單的辦公和生活用品之後,才能勉強使用。
其實,這些校舍算是黃埔軍校學生當初最好的住處了,實際居住情況差得多。黃埔軍校初創時接手的民初廣東陸軍小學每期招生不超過100名,而黃埔軍校第1期學生入校時將近500名,當時軍校經費短缺,學生的教室、宿舍隻好使用臨時搭建的葵棚(用蒲葵、毛竹和蘆席搭成的棚子),一直到第4期學生入校時住的仍是這種棚子。這些棚子經不起風雨的侵蝕,早已無影無蹤。即使是當時陸軍小學的一些像樣的主要建築,也僅是一些簡陋的磚瓦結構,幾十年後隻留下了一些殘磚碎瓦的痕跡。軍校舊址上的建築,基本上都是黃埔軍校成立後所建。
黃埔軍校後期學生宿舍後修建的走馬樓是黃埔軍校最高統率機關校本部各大單位所在地。全校自總理、校長、黨代表之下,設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6部,機構總數約40個,儼然一個與世隔絕的森嚴王國。建校後,樓底層改為大廳,供會議和娛樂使用,二樓有校長室及軍校各部領導的辦公室,後進則以學生課室和宿舍為主。平麵圖分布如下:樓下第二進門前左右兩邊分別是衛兵室、管理部和衛兵長室。第一進從左到右依次是政治部、大講堂之一、大講堂之二、課堂之一。過天井後進入第二進,從左到右依次是職員宿舍之一、學生宿舍之一、學生宿舍之二、課堂之二。又過天井後進入第三進,從左到右依次是職員宿舍之二、學生宿舍之三、學生宿舍之四、課堂之三。再過天井後進入第四進,從左到右依次是飯堂之一、飯堂之二、飯堂之三、軍械室。樓上第一進從左到右依次是校長辦公室、秘書室、校長辦公會議廳、總理室、大會議廳(官長飯廳)、校長會客廳(官長會議室)、教授部。第二進從左到右依次是教練部、學生宿舍之五、學生宿舍之六、入伍生總部。第三進從左到右依次是軍需部、學生宿舍之七、學生宿舍之八、自習室之一。第四進從左到右依次是儲藏室之一、儲藏室之二、軍醫部、自習室之二。
黃埔軍校飯堂一角
走馬樓在1938年被日軍飛機炸毀,廣州淪陷後,日軍進駐,又加破壞。此後,歲月滄桑,環境日變,走馬樓僅存地名,建築蕩然無存。現在遊人所看到的是20世紀末按考古發掘出來的地基在原位置上按原貌新建的。1996年,廣州市政府長洲文化旅遊風景區開發建設領導小組決定復建校本部。6月16日奠基,按國家文物局批覆的“原位、原尺寸、原麵貌”的原則重建,麵積10600平方米,耗資2000餘萬元,於同年11月12日落成。校本部內部復原了孫中山、蔣中正、廖仲愷的辦公室以及周恩來的政治部辦公室和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各部的辦公室和課堂(教室)、飯堂、寢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