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鄧小平在回憶您的文章中說:“記得他在學習中,凡教員指定的參考書必一一閱讀,並以紅藍鉛筆標出要點。所以在軍事政治考試中,必能旁徵博引,知其旨趣。我們在高加索戰術作業時,戰術指導員很器重他,常稱揚於同學中。他在自修與教學時,非常勤勉虛心,筆記教材都整理有次。”


    1930年9月,您從蘇聯回國到上海,旋即由中共中央派往中央蘇區工作。離滬前,您給家中的信說:“我雖回國,卻恐十年不能回家,老母贍養托於長兄,我將全力貢獻革命。”您實現了這一諾言。從此,您的身影始終跳躍在人民軍隊中,在炮火硝煙裏渡過了一生。


    您先後擔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教官,紅1方麵軍司令部作戰參謀、作戰科長、參謀處長、紅軍第15軍政委,後又兼任軍長。1933年調任紅1軍團參謀長。長徵到達陝北後,任紅1軍團代理軍團長。抗戰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您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時年僅32歲。


    您馳騁疆場,為中國革命立下赫赫戰功。1932年2月的黃陂戰役,您巧妙布兵,殲敵兩個師,活捉敵軍兩個師長。4月,您率紅15軍擔任中央紅軍前鋒,劈關斬將,乘勝攻占閩南重鎮漳州。紅軍長征途中,您和聶榮臻互相配合,兵分左右兩翼,掃蕩大渡河兩岸,最後夾攻瀘定橋,控製了大渡河天險,護衛全軍安全渡河。


    東征時期的左權紅軍勝利到達陝北,您和聶榮臻等成功地指揮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最後一仗——山城堡戰鬥。劉伯承高度讚揚您卓越的指揮藝術:“左權同誌布置作戰,是細緻周密的。1936年‘雙十二事變’前夜的陝北山城堡戰鬥,就是一個範例。”


    抗日戰爭時期的長樂村戰鬥,您指揮八路軍粉碎了日軍的9路圍攻。“百團大戰”的指揮部裏,五萬分之一的軍用地圖覆蓋了你住處的一方牆壁,您的手臂揮向哪裏,哪裏就是一片報捷的炮聲。太行山上,黃崖洞前,您直接指揮總部特務團,創造性地運用“咬牛筋”戰術,層層布防,處處主動,以1500餘人抗擊敵5000多人的進攻,殲敵1000餘人,“開中日戰況上敵我傷亡對比空前未有之記錄”。中央軍委指出,這次戰鬥“應作為我1941年以來反掃蕩的模範戰鬥”。


    您常說:“書本是知識的海洋,學習是進步的階梯。”您戎馬倥傯,卻手不釋卷,抗戰期間,您幾乎每一個月就有一篇甚至兩篇軍事論文問世,係統地論述了我軍對敵鬥爭策略,諸如:《論軍事思想原理》、《論百團大戰的勝利》、《論我軍的後勤建設》、《埋伏戰術》等近百篇文章,劉伯承、鄧小平說您是“善於從經驗中抽取總結出原則的理論,發現規律,來指導新的實踐”的“八路軍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您一生譯著豐富,僅在報刊上公開發表的就有40餘篇,並和劉伯承合譯了《蘇聯步兵戰鬥條令》,還有10多萬字的譯著在您生前未來得及發表。


    您的戰友、楊得誌總參謀長談到和您相處的日子,說:“左權同誌的知識很豐富,每說一件事都很有條理,有根有底。他說歷史能說上幾個朝代。說天文,他也能講一套日月星辰。談戰術,自然更內行,有時我們也談房屋,說著說著他談到了建築,什麽麵積啊,結構啊,好抗日戰爭時期的左權像是個建築師。”您曾向黃崖兵工廠的工人講述用小鐵軌鑄造地雷殼的物質結構原理,您曾向通信兵指出為什麽電話線不能埋設在風化石地段,淺顯的語言講清了深奧的科學道理。


    在運用知識上,您是一位辛勤的筆耕者;在指揮戰鬥中,您又是一位忘我的勇士。1938年2月,八路軍總部向太行山區挺進,在府城左側山上,您指揮僅有的兩個連隊與日軍3000餘人展開血戰,您命令和部署護送朱德總司令轉移到10多公裏以外的安全地帶後,親臨第一線,身邊曾僅剩下1名騎兵、1支長槍,與300餘名敵騎兵鏖戰,在予敵以大量殺傷後又順利撤離。在關家堖激烈戰鬥中,您又掩護彭德懷副總司令安全轉移。敵炮火把指揮所掀掉一角,您抱起電話機,繼續指揮戰鬥,打得800多名日軍大隊最後隻剩30多人逃竄。


    第十四章 拜訪黃埔一期畢業生(3)


    1942年,日軍3萬餘人發動了以山西遼縣麻田八路軍總部為目標的“五月大掃蕩”。5月24日,八路軍總部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分頭突圍:彭德懷率總部直屬隊和北方局從西北方向突圍到太行第2分區;野戰部隊政治部主任羅瑞卿率野戰部隊政治部直屬隊由政治部警衛連掩護,向東南方向突圍到太行第6分區。而您則要求留下,負責掩護總部轉移。此時,您身邊隻有1個警衛連,在與成千上萬名日軍激戰兩個小時後,方撤出麻田。25日上午,總部機關終於突出重圍,但當您帶領最後一批隊伍於下午衝到最後一道封鎖線十字嶺時,不幸被炮彈擊中,以身殉國。


    噩耗傳出,全國為之震悼。


    聶榮臻司令員泣訴道:“我素以鐵石心腸自誇,然而今天,畢竟好似無數針尖深深刺入我的心頭——這就是我們的老戰友、八路軍的名將——左權同誌戰死在太行山上。”


    朱老總痛悼輓詩:“名將以身殉國家,願拚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並說:“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左權同誌對民族對人民對革命的無限忠誠,他生活艱苦,從來不為私人作任何打算,他同士兵一樣吃穿,到34歲才結婚。抗戰以來,每月領5塊錢的津貼,沒有一點私積,沒有任何財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黃埔軍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宇並收藏中國黃埔軍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