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四期生林彪(前)、軍校秘書聶榮臻(後)
在抗日戰爭初期率部開赴抗日前線黃埔四期生林彪和一期生杜聿明分別在山西平型關與廣西崑侖關打了兩場抗日的著名戰役。兩次戰役是黃埔軍校課堂上教官講授的兩種不同形式的典型進攻戰例再現:林彪是占據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勢,打的是巧仗,是戰略戰術上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杜聿明是仰攻“一夫當關,萬人莫開”的崑崙關,是實打實、硬碰硬的攻堅戰。林彪指揮的是小米加步槍的“土八路”第115師;杜聿明帶領的是中國惟一機械化軍第5軍。對手同是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師團。林彪打的是第21旅團輜重隊和後衛部隊;杜聿明攻擊的是第21旅團主力。平型關大捷是中國軍隊節節敗退時奏響的一曲凱歌,打破了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崑崙關之戰又使中國軍心、民心振奮,愈戰愈勇。黃埔生林彪、杜聿明也由此在全國威名大震。
1941年,日本法西斯發動太平洋戰爭,派重兵進逼緬甸,企圖截斷滇緬公路,這是中國當時惟一一條通往外部世界運輸軍用物資的輸血管和生命線。為了保證這條西南交通大動脈的暢通,中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第三天就下令入緬作戰。作戰部隊為第5、第6兩軍。黃埔第3期畢業生戴安瀾任師長的第5軍第200師隨即開赴雲南集結,並在1942年3月,作為先頭部隊進入緬甸。此時的戴師長已抱定必死決心,臨行前留給夫人一份遺書,寫道:“為國戰死,是極光榮。”在行軍途中,他激情滿懷,遂賦《七絕·遠征》詞,以明壯誌:“策馬奔車走八荒,遠征功業邁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長弓射夕陽。”入緬作戰,條件異常艱難,山路崎嶇,林木密布,氣候悶熱,瘴氣逼人。第200師屢建戰功,在同古保衛戰中,戴安瀾率部殲敵5000多人,成功掩護了盟軍的撤退。
黃埔三期生戴安瀾4月29日,日軍切斷了中國遠征軍的退路,戰局開始惡化,遠征軍總指揮部下令撤退。回國途中的5月18日,第200師遭到日軍突然伏擊,戴安瀾匆匆趕到前沿指揮,不幸胸部、腹部中彈。5月26日,部隊到達茅邦地界,此地離祖國僅剩下半天路程。這時,戴安瀾的槍傷由於軍中無藥已有8天沒有得到治療,他不幸在下午5時40分停止呼吸。臨死前,他吩咐士兵幫他整理好衣帽,扶起他向北做最後的眺望,口中仍喃喃地吐出8個字:“反攻,反攻,祖國萬歲!”戴將軍死後,全國各地民眾紛紛電致輓詞、輓聯。毛澤東寫的輓詩是:“外侮需人禦,將軍賦採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誌也無違。”周恩來的輓詞是:“黃埔之英,民族之雄。”
第十三章 解析黃埔精神(13)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為時最長的戰爭,也是自中國幾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來一次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參戰人數最多的戰爭,更是中華民族自屈辱的鴉片戰爭以來惟一一次取得全麵勝利的戰爭。黎東方著《細說抗戰》中說,“八·一三”淞滬會戰以後,有21次會戰,1117次大戰鬥,38931次小戰鬥。在這個磨礪與檢驗著民族精神的戰場上,黃埔師生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據資料記載,僅在中國軍隊赴緬作戰期間,陣亡的黃埔軍校師生就有5700人之眾。8年抗戰,黃埔出身的97位將軍壯烈犧牲。雖然無法統計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有多少黃埔師生為國捐軀,血沃中華,但可以完全肯定地說,在3000萬殉難的中國軍民中,在血肉組成的抗戰長城上,每一塊磚石都灑下過黃埔師生的汗水、淚水,浸透過黃埔師生的鮮血。這鮮血化為了永不凋謝的鮮花,更化為了對一個不屈民族的英雄讚歌。
黃埔軍人在國家和民族存亡麵前,都表現出革命軍人視死如歸的精黃埔一期生杜聿明在崑崙關戰役前線神,無數黃埔軍人血灑疆場。各位黃埔軍校抗戰先烈,每一個人站起來都是一尊銅像。黃埔革命先烈創造了歷史,歷史上應該有他們每一個人的名字。當年日本帝國主義想滅亡中國,一般中國人束手無策,恨自己軟弱無能,希望有強者出頭。在天下蒼生引頸而望的時候,各位抗戰先烈站了起來,以“大俠”的勇者姿態走上前去,“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成功不必在我”。在如此一大群先烈的引領下,中國人民用血肉築長城,用鮮血洗國土,終於取得最後勝利。日本投降,中國成為世界五強之一,聯合國的發起人。中國人民永遠記得,各位抗戰先烈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公而忘私,犧牲小我的高大形象,感念並弘揚著他們那種為國家、為民族而勇於奮鬥犧牲的精神。
黃埔精神的歷史意義及現實意義
20世紀初,國共合作、精誠團結的黃埔軍校,那種昂揚的革命精神,洋溢在每位黃埔師生的臉上,貫徹於課堂和作戰的始終。軍校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培養了大批政治軍事人才,為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和北伐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卓著的功勳,宣傳和傳播了革命思想,支持和推動了工農運動。兩次國共合作期間,黃埔出身的國共兩黨將士在黃埔精神的激勵下,在東征、北伐和抗戰中的出色表現,一起建樹了為國家為民族建功立業的歷史豐碑,共同為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在抗日戰爭初期率部開赴抗日前線黃埔四期生林彪和一期生杜聿明分別在山西平型關與廣西崑侖關打了兩場抗日的著名戰役。兩次戰役是黃埔軍校課堂上教官講授的兩種不同形式的典型進攻戰例再現:林彪是占據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勢,打的是巧仗,是戰略戰術上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杜聿明是仰攻“一夫當關,萬人莫開”的崑崙關,是實打實、硬碰硬的攻堅戰。林彪指揮的是小米加步槍的“土八路”第115師;杜聿明帶領的是中國惟一機械化軍第5軍。對手同是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師團。林彪打的是第21旅團輜重隊和後衛部隊;杜聿明攻擊的是第21旅團主力。平型關大捷是中國軍隊節節敗退時奏響的一曲凱歌,打破了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崑崙關之戰又使中國軍心、民心振奮,愈戰愈勇。黃埔生林彪、杜聿明也由此在全國威名大震。
1941年,日本法西斯發動太平洋戰爭,派重兵進逼緬甸,企圖截斷滇緬公路,這是中國當時惟一一條通往外部世界運輸軍用物資的輸血管和生命線。為了保證這條西南交通大動脈的暢通,中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第三天就下令入緬作戰。作戰部隊為第5、第6兩軍。黃埔第3期畢業生戴安瀾任師長的第5軍第200師隨即開赴雲南集結,並在1942年3月,作為先頭部隊進入緬甸。此時的戴師長已抱定必死決心,臨行前留給夫人一份遺書,寫道:“為國戰死,是極光榮。”在行軍途中,他激情滿懷,遂賦《七絕·遠征》詞,以明壯誌:“策馬奔車走八荒,遠征功業邁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長弓射夕陽。”入緬作戰,條件異常艱難,山路崎嶇,林木密布,氣候悶熱,瘴氣逼人。第200師屢建戰功,在同古保衛戰中,戴安瀾率部殲敵5000多人,成功掩護了盟軍的撤退。
黃埔三期生戴安瀾4月29日,日軍切斷了中國遠征軍的退路,戰局開始惡化,遠征軍總指揮部下令撤退。回國途中的5月18日,第200師遭到日軍突然伏擊,戴安瀾匆匆趕到前沿指揮,不幸胸部、腹部中彈。5月26日,部隊到達茅邦地界,此地離祖國僅剩下半天路程。這時,戴安瀾的槍傷由於軍中無藥已有8天沒有得到治療,他不幸在下午5時40分停止呼吸。臨死前,他吩咐士兵幫他整理好衣帽,扶起他向北做最後的眺望,口中仍喃喃地吐出8個字:“反攻,反攻,祖國萬歲!”戴將軍死後,全國各地民眾紛紛電致輓詞、輓聯。毛澤東寫的輓詩是:“外侮需人禦,將軍賦採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誌也無違。”周恩來的輓詞是:“黃埔之英,民族之雄。”
第十三章 解析黃埔精神(13)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為時最長的戰爭,也是自中國幾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來一次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參戰人數最多的戰爭,更是中華民族自屈辱的鴉片戰爭以來惟一一次取得全麵勝利的戰爭。黎東方著《細說抗戰》中說,“八·一三”淞滬會戰以後,有21次會戰,1117次大戰鬥,38931次小戰鬥。在這個磨礪與檢驗著民族精神的戰場上,黃埔師生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據資料記載,僅在中國軍隊赴緬作戰期間,陣亡的黃埔軍校師生就有5700人之眾。8年抗戰,黃埔出身的97位將軍壯烈犧牲。雖然無法統計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有多少黃埔師生為國捐軀,血沃中華,但可以完全肯定地說,在3000萬殉難的中國軍民中,在血肉組成的抗戰長城上,每一塊磚石都灑下過黃埔師生的汗水、淚水,浸透過黃埔師生的鮮血。這鮮血化為了永不凋謝的鮮花,更化為了對一個不屈民族的英雄讚歌。
黃埔軍人在國家和民族存亡麵前,都表現出革命軍人視死如歸的精黃埔一期生杜聿明在崑崙關戰役前線神,無數黃埔軍人血灑疆場。各位黃埔軍校抗戰先烈,每一個人站起來都是一尊銅像。黃埔革命先烈創造了歷史,歷史上應該有他們每一個人的名字。當年日本帝國主義想滅亡中國,一般中國人束手無策,恨自己軟弱無能,希望有強者出頭。在天下蒼生引頸而望的時候,各位抗戰先烈站了起來,以“大俠”的勇者姿態走上前去,“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成功不必在我”。在如此一大群先烈的引領下,中國人民用血肉築長城,用鮮血洗國土,終於取得最後勝利。日本投降,中國成為世界五強之一,聯合國的發起人。中國人民永遠記得,各位抗戰先烈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公而忘私,犧牲小我的高大形象,感念並弘揚著他們那種為國家、為民族而勇於奮鬥犧牲的精神。
黃埔精神的歷史意義及現實意義
20世紀初,國共合作、精誠團結的黃埔軍校,那種昂揚的革命精神,洋溢在每位黃埔師生的臉上,貫徹於課堂和作戰的始終。軍校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培養了大批政治軍事人才,為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和北伐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卓著的功勳,宣傳和傳播了革命思想,支持和推動了工農運動。兩次國共合作期間,黃埔出身的國共兩黨將士在黃埔精神的激勵下,在東征、北伐和抗戰中的出色表現,一起建樹了為國家為民族建功立業的歷史豐碑,共同為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