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軍於6月15日克復廣州。在廣州工人和各地農民的支援下,迅速平息了楊、劉叛亂,使革命政府轉危為安。
消滅滇桂軍楊、劉叛亂的戰鬥結束後,為了收容俘虜,安定市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革命軍在黃埔軍校和教導團中抽調了一部分骨幹,組成全副武裝的宣傳隊。這個宣傳隊,大部分是共產黨員,少數是青年軍官中的積極分子,由共產黨員李之龍任隊長,左權等是這個隊的成員,他們統一穿黃哢嘰軍服,俄式軍帽,穿皮鞋,紮綁腿,步伐整齊地進入廣州市,維持社會治安。具體任務是:安定民心,防匪防盜,驅逐散兵遊勇,穩定社會秩序。他們走上街頭,受到市民們的熱烈歡迎。
平定楊、劉叛亂後,在中國共產黨提議下,廣東革命根據地原稱為“大元帥府”的革命政府於7月1日改組為國民政府。國民政府以黃埔軍校教導團為基礎,成立了國民革命軍第1軍,周恩來擔任第1軍的政治部主任。隨後,又將湘、滇、粵、閩各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第3、第4、第5軍。程潛領導的攻鄂軍與豫軍、贛軍等部也先後奉調回廣東。
第二次東征
當東征軍主力回師廣州討伐楊、劉叛亂時,粵東的軍閥陳炯明又死灰復燃,乘機重新占據梅縣、潮汕、惠州等地乃至整個東江地區,《中國軍人》雜誌刊載的惠州戰役圖片而盤踞在廣東南部的軍閥鄧本殷部也配合陳炯明的進攻,在英帝國主義分子和北方軍閥的支持下,分左、中、右、側4路,形成對廣州的夾擊之勢,企圖推翻國民政府。
第八章 校軍東征北伐(9)
為了徹底消滅廣東境內的反動軍閥勢力,統一廣東,鞏固革命根據地,廣東革命政府於1925年10月初舉行第二次東征,討伐陳炯明。蔣介石任東征軍總指揮,汪精衛任東征軍黨代表,周恩來任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兼第1軍黨代表。在此之前,廣州革命政府將所轄軍隊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校部隊和部分粵軍編入第1軍。東征軍組織3個縱隊,3萬多人。國民革命軍第1軍為第1縱隊,擔任右翼,縱隊長何應欽;國民革命軍第4軍為第2縱隊,擔任中路,縱隊長李濟深;攻鄂軍和豫、贛、潮梅各軍(不久,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6軍)為第3縱隊,擔任左翼,縱隊長程潛。
出征前,周恩來親自組織東征軍政治部宣傳隊總隊,宣傳廣州革命政府的政策以及此次東征的意義,發動民眾支援東征。東征軍全體軍官人手一冊《重征東江訓誡》,主要內容有:“軍人最後目的,是在於死。古語所謂‘好漢死在陣頭上’,孔子所謂‘殺身成仁’是也。”革命軍此次出征的口號是:“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並提出“十不怕”:“不怕死,不怕窮,不怕凍,不怕痛,不怕熱,不怕飢,不怕疲,不怕遠,不怕重,不怕險。”
10月1日起,東征軍陸續出發,出廣州,向博羅、惠州前進。10日,第1縱隊到達博羅、惠陽地區。與此同時,第2縱隊也進抵官橋、永湖一帶,第3縱隊到達博羅附近。
惠州戰鬥,是第二次東征整個戰役中的硬仗。惠州分東、西兩城,高大堅固,號稱東江天險。東城外有一條8米寬、4米深的城壕,西城三麵環水,一麵壕溝。西門麵臨西湖,隻有一條國民革命軍東征南征路線示意圖窄路通到城腳,窄路的兩邊都是很深的湖水。北門地形比西門好一點,但也要通過北門橋,由橋下徒涉,才能逼近城垣。城牆外側都以大石塊砌成,城門上設有瞭望塔。這是一座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塞,在過去歷次戰爭中,從未被攻破過。第一次東征時,東征軍繞過惠州城,直奔潮汕。當時駐守惠州的楊坤如部曾表示歸順革命政府,但當陳炯明重占東江後又反叛,並修築防禦工事,加緊備戰,將城郊的民房和西湖的景物夷為平地,砍光城牆附近的樹木,布滿竹柵等障礙物,城牆上備足石灰包,架起機槍。晚上,點燃火把,照亮城外。
東征軍於10月13日到達惠州城郊飛鵝嶺山腳下,集結待命。蔣介石親至飛鵝嶺炮兵陣地指揮炮兵射擊。東征軍的野炮、山炮、機槍向選定的目標射擊,槍炮聲密集,如過年的鞭炮連成一片。有的部隊已經展開攻擊戰,有的部隊組織連長以上軍官到飛鵝嶺觀戰。
先發起攻擊的第1軍攻打的是惠州城北門和西門。戰鬥前夕,第1軍專門組織了先鋒隊,第3師各團各選士兵150名,第2師第4團挑選士兵200名,共650名。“所有先鋒隊隊員每名犒賞三十元,再先登城者,得頭等獎洋一百元。”(《挑選先鋒隊攻克惠州城令》)激戰中,攻城部隊傷亡慘重。“十三日令總攻擊,炮射惠城皆中要隘。敵以機關槍掃射,先鋒迫城者死傷枕藉,第四團長劉堯宸中將,竟中彈亡,士兵抱痛愈奮。十四日,炮向北門及左右側防禦機關猛烈射擊,掩護衝鋒者前進,眾乘勢倚梯肉搏以登,前仆後繼,而飛鵝嶺縱隊同時夾攻。敵勢不支,紛紛東遁,而海豐、陸豐、河源、紫金、老隆,凡入潮梅要衝,次第悉平……古所稱天險惠城,三年攻之,不足一日陷之有餘。昔何其難,今何其易歟?”(《黃埔東江烈士墓碑》)
1925年10月,東征軍攻下惠州城後,在城牆下留影。10月14日下午4時,東征軍完全攻克陳炯明的老巢惠州。惠州之戰是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中的一次關鍵戰役,在整個東征戰役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消滅滇桂軍楊、劉叛亂的戰鬥結束後,為了收容俘虜,安定市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革命軍在黃埔軍校和教導團中抽調了一部分骨幹,組成全副武裝的宣傳隊。這個宣傳隊,大部分是共產黨員,少數是青年軍官中的積極分子,由共產黨員李之龍任隊長,左權等是這個隊的成員,他們統一穿黃哢嘰軍服,俄式軍帽,穿皮鞋,紮綁腿,步伐整齊地進入廣州市,維持社會治安。具體任務是:安定民心,防匪防盜,驅逐散兵遊勇,穩定社會秩序。他們走上街頭,受到市民們的熱烈歡迎。
平定楊、劉叛亂後,在中國共產黨提議下,廣東革命根據地原稱為“大元帥府”的革命政府於7月1日改組為國民政府。國民政府以黃埔軍校教導團為基礎,成立了國民革命軍第1軍,周恩來擔任第1軍的政治部主任。隨後,又將湘、滇、粵、閩各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第3、第4、第5軍。程潛領導的攻鄂軍與豫軍、贛軍等部也先後奉調回廣東。
第二次東征
當東征軍主力回師廣州討伐楊、劉叛亂時,粵東的軍閥陳炯明又死灰復燃,乘機重新占據梅縣、潮汕、惠州等地乃至整個東江地區,《中國軍人》雜誌刊載的惠州戰役圖片而盤踞在廣東南部的軍閥鄧本殷部也配合陳炯明的進攻,在英帝國主義分子和北方軍閥的支持下,分左、中、右、側4路,形成對廣州的夾擊之勢,企圖推翻國民政府。
第八章 校軍東征北伐(9)
為了徹底消滅廣東境內的反動軍閥勢力,統一廣東,鞏固革命根據地,廣東革命政府於1925年10月初舉行第二次東征,討伐陳炯明。蔣介石任東征軍總指揮,汪精衛任東征軍黨代表,周恩來任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兼第1軍黨代表。在此之前,廣州革命政府將所轄軍隊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校部隊和部分粵軍編入第1軍。東征軍組織3個縱隊,3萬多人。國民革命軍第1軍為第1縱隊,擔任右翼,縱隊長何應欽;國民革命軍第4軍為第2縱隊,擔任中路,縱隊長李濟深;攻鄂軍和豫、贛、潮梅各軍(不久,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6軍)為第3縱隊,擔任左翼,縱隊長程潛。
出征前,周恩來親自組織東征軍政治部宣傳隊總隊,宣傳廣州革命政府的政策以及此次東征的意義,發動民眾支援東征。東征軍全體軍官人手一冊《重征東江訓誡》,主要內容有:“軍人最後目的,是在於死。古語所謂‘好漢死在陣頭上’,孔子所謂‘殺身成仁’是也。”革命軍此次出征的口號是:“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並提出“十不怕”:“不怕死,不怕窮,不怕凍,不怕痛,不怕熱,不怕飢,不怕疲,不怕遠,不怕重,不怕險。”
10月1日起,東征軍陸續出發,出廣州,向博羅、惠州前進。10日,第1縱隊到達博羅、惠陽地區。與此同時,第2縱隊也進抵官橋、永湖一帶,第3縱隊到達博羅附近。
惠州戰鬥,是第二次東征整個戰役中的硬仗。惠州分東、西兩城,高大堅固,號稱東江天險。東城外有一條8米寬、4米深的城壕,西城三麵環水,一麵壕溝。西門麵臨西湖,隻有一條國民革命軍東征南征路線示意圖窄路通到城腳,窄路的兩邊都是很深的湖水。北門地形比西門好一點,但也要通過北門橋,由橋下徒涉,才能逼近城垣。城牆外側都以大石塊砌成,城門上設有瞭望塔。這是一座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塞,在過去歷次戰爭中,從未被攻破過。第一次東征時,東征軍繞過惠州城,直奔潮汕。當時駐守惠州的楊坤如部曾表示歸順革命政府,但當陳炯明重占東江後又反叛,並修築防禦工事,加緊備戰,將城郊的民房和西湖的景物夷為平地,砍光城牆附近的樹木,布滿竹柵等障礙物,城牆上備足石灰包,架起機槍。晚上,點燃火把,照亮城外。
東征軍於10月13日到達惠州城郊飛鵝嶺山腳下,集結待命。蔣介石親至飛鵝嶺炮兵陣地指揮炮兵射擊。東征軍的野炮、山炮、機槍向選定的目標射擊,槍炮聲密集,如過年的鞭炮連成一片。有的部隊已經展開攻擊戰,有的部隊組織連長以上軍官到飛鵝嶺觀戰。
先發起攻擊的第1軍攻打的是惠州城北門和西門。戰鬥前夕,第1軍專門組織了先鋒隊,第3師各團各選士兵150名,第2師第4團挑選士兵200名,共650名。“所有先鋒隊隊員每名犒賞三十元,再先登城者,得頭等獎洋一百元。”(《挑選先鋒隊攻克惠州城令》)激戰中,攻城部隊傷亡慘重。“十三日令總攻擊,炮射惠城皆中要隘。敵以機關槍掃射,先鋒迫城者死傷枕藉,第四團長劉堯宸中將,竟中彈亡,士兵抱痛愈奮。十四日,炮向北門及左右側防禦機關猛烈射擊,掩護衝鋒者前進,眾乘勢倚梯肉搏以登,前仆後繼,而飛鵝嶺縱隊同時夾攻。敵勢不支,紛紛東遁,而海豐、陸豐、河源、紫金、老隆,凡入潮梅要衝,次第悉平……古所稱天險惠城,三年攻之,不足一日陷之有餘。昔何其難,今何其易歟?”(《黃埔東江烈士墓碑》)
1925年10月,東征軍攻下惠州城後,在城牆下留影。10月14日下午4時,東征軍完全攻克陳炯明的老巢惠州。惠州之戰是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中的一次關鍵戰役,在整個東征戰役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