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分校王曲舊址
第8分校(武當山分校):抗戰時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8分校和第5戰區長官司令部相繼設在武當山下的湖北省均縣草店鎮和周府庵。1938年春,國民黨第5戰區所屬部隊在台兒莊重創日本侵略軍後,部隊即向豫、鄂西部地區轉移,經漢川、浠水、宋埠、襄樊,於當年秋天到達老河口。當時襄樊係第5戰區司令部所在地,而均縣武當山則為防禦作戰的腹地。均縣北隔漢水與河南毗連,西通陝西、四川,武當山為天然屏障,易守難攻,戰略位置尤為重要。
1939年1月,第5戰區幹訓團第1、第2期學生同時結業。結業的學生大部分到戰區各部隊任連、排長。這年冬天,蔣介石曾派黃埔一期畢業生賀衷寒前往武當山視察該團幹部訓練團。國民黨當局以擴大幹部訓練團範圍,統一軍事訓練機構之名,決定將幹訓團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8分校。本分校編組主任、副主任各1人。10月,蔣介石派徐祖詒為本分校副主任,主任由第5戰區司令官李宗仁兼任。校址設於湖北省均縣武當山下的草店,利用原有廟宇為校舍,開始籌備工作。
1940年2月,學生先後入校,開始預備教育,5月4日補行開學典禮。10月本分校實施丙種編製。1944年11月8日,本分校奉命施行新製:步兵科學生7個中隊,炮兵科、輜重兵科、通信兵科學生各1個中隊,工兵科學生兩個中隊。1945年5月,校址由湖北省均縣遷往房縣。
武當山地區作為第5戰區大後方,有很多國民黨軍隊的將領來過這裏,如: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曾到武當山視察,第32集團軍第77軍副軍長兼第179師師長何基蚌,曾在周府庵辦過軍事幹部培訓班。本分校主任李宗仁常來校訓導和講話。
這期間,武當道眾為支持抗戰,積極協助和配合第5戰區幹訓團和後來的第8分校培養抗日軍事骨幹。為了給幹訓團提供足夠的房舍,他們把道人集中到其他宮觀,隻留少數道人護觀。如周府庵原有100多名道人,隻留9人看觀,其餘殿堂、房屋都提供給校總部使用。
該分校在辦學期間,道人羅教佩、洪永壽、劉理山曾多次下山為學生治病,尤其是紫陽庵的14名道人,每天要為3~5個學生治療跌打扭傷。道長趙遠高原係張自忠部特務營的連長,1940年5月16日在棗陽與日軍作戰中右臂負傷,傷愈後到武當山出家,住金花村(沖虛庵),1943年至1944年間,多次應邀給駐紮金花村的第8分校學生授課,講解對日軍作戰的方法。
遍地開花結果的12所分校(8)
1945年6月,該分校奉命裁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後不久,該分校於10月併入西安分校,12月正式停辦。本分校歷屆畢業生有:第16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1431人;第18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858人。計畢業學生2289人。各種特別班畢業學員3442人。共計有畢業生5731人。
第9分校(迪化分校):本分校的前身最早是楊增新、金樹仁主政新疆時的講武堂。1933年,盛世才任新疆督辦時,改名為新疆軍官學校。1942年初,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巡視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盛世才建議改組新疆軍官學校,納入黃埔軍校建製,蔣介石對此正在欲求不得,立即欣然表示同意。3月27日,原新疆軍官學校奉命改組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9分校,並以當時在訓的第6期學生改為第18期,獨立第6隊及第7期改為第19期,獨立第2大隊(步兵科、騎兵科、炮兵科、通信兵科)等4個隊及第8期改為第20期。
迪化分校教室遺址本分校校址原為新疆軍官學校舊址,位於迪化東門與近山“一炮成功”之間。這裏過去是一片無名山嶺,但是地勢較高,居上可以俯瞰迪化全城。清末名將左宗棠進疆平亂時,敵軍占據迪化城負隅頑抗。左宗棠率大軍欲全力破城,在這個山頭上架起了大炮,就隻打了一炮,正中敵要害,敵軍全部潰敗。左宗棠大獲全勝後,在此山嶺上建立了炮台,以作紀念,並以“一炮成功”命名炮台。黃埔軍校第9分校選址於此,頗收敬仰先賢、激勵誌氣的效用。
本分校在1943年3月開辦後,設主任、副主任各1人。蔣介石委任盛世才為分校首任主任,後宋希濂等也負責過此分校。訓練單位含學生總隊、軍官教育隊、入伍生預備教育班、通信教育班、警衛營。本分校學生主要來源於從新疆14個民族的青年中招收選取,這14個民族包括漢、維吾爾、滿、蒙、回、哈薩克、塔藍旗、索倫、錫伯、白俄羅斯、塔塔爾、柯爾克孜、烏茲別克、塔吉克等族。本地青年長於騎射,秉性勇敢。國民政府認為新疆亟待開拓,內地與邊疆文化應當充分交流,所以又從成都本校調部分入伍生加入迪化分校。成都本校徵求學生誌願,掀起了“開發邊疆”的高潮,後批準500名學生的請求,配以全副裝備,還有各兵科教官20多人隨行,車運兩個多月抵達迪化分校。這批師生的到來,對迪化分校教育影響甚大。成都本校來新疆的500名學生學成畢業後,均分發到當地部隊中服役,不久在保衛祖國邊疆的鬥爭中,有許多人英勇犧牲。
本分校在1944年11月8日奉命改行新製:收訓步科學生4個中隊,騎兵學生3個中隊,炮、工、輜、通、戰車等科學生各1個中隊。本分校所在地,因一般民眾文化水準較低,每屆招考新生的水平也未能合乎原來的要求,為了繼續分校的教育,乃降低標準,將原有入伍生預備班予以保留,施以相當教育,提高文化教育程度。1946年9月,本分校停辦。1947年4月,第20期學生畢業後,奉命改組為第6軍官訓練班。本分校歷屆畢業生,共計有1044人。
第8分校(武當山分校):抗戰時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8分校和第5戰區長官司令部相繼設在武當山下的湖北省均縣草店鎮和周府庵。1938年春,國民黨第5戰區所屬部隊在台兒莊重創日本侵略軍後,部隊即向豫、鄂西部地區轉移,經漢川、浠水、宋埠、襄樊,於當年秋天到達老河口。當時襄樊係第5戰區司令部所在地,而均縣武當山則為防禦作戰的腹地。均縣北隔漢水與河南毗連,西通陝西、四川,武當山為天然屏障,易守難攻,戰略位置尤為重要。
1939年1月,第5戰區幹訓團第1、第2期學生同時結業。結業的學生大部分到戰區各部隊任連、排長。這年冬天,蔣介石曾派黃埔一期畢業生賀衷寒前往武當山視察該團幹部訓練團。國民黨當局以擴大幹部訓練團範圍,統一軍事訓練機構之名,決定將幹訓團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8分校。本分校編組主任、副主任各1人。10月,蔣介石派徐祖詒為本分校副主任,主任由第5戰區司令官李宗仁兼任。校址設於湖北省均縣武當山下的草店,利用原有廟宇為校舍,開始籌備工作。
1940年2月,學生先後入校,開始預備教育,5月4日補行開學典禮。10月本分校實施丙種編製。1944年11月8日,本分校奉命施行新製:步兵科學生7個中隊,炮兵科、輜重兵科、通信兵科學生各1個中隊,工兵科學生兩個中隊。1945年5月,校址由湖北省均縣遷往房縣。
武當山地區作為第5戰區大後方,有很多國民黨軍隊的將領來過這裏,如: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曾到武當山視察,第32集團軍第77軍副軍長兼第179師師長何基蚌,曾在周府庵辦過軍事幹部培訓班。本分校主任李宗仁常來校訓導和講話。
這期間,武當道眾為支持抗戰,積極協助和配合第5戰區幹訓團和後來的第8分校培養抗日軍事骨幹。為了給幹訓團提供足夠的房舍,他們把道人集中到其他宮觀,隻留少數道人護觀。如周府庵原有100多名道人,隻留9人看觀,其餘殿堂、房屋都提供給校總部使用。
該分校在辦學期間,道人羅教佩、洪永壽、劉理山曾多次下山為學生治病,尤其是紫陽庵的14名道人,每天要為3~5個學生治療跌打扭傷。道長趙遠高原係張自忠部特務營的連長,1940年5月16日在棗陽與日軍作戰中右臂負傷,傷愈後到武當山出家,住金花村(沖虛庵),1943年至1944年間,多次應邀給駐紮金花村的第8分校學生授課,講解對日軍作戰的方法。
遍地開花結果的12所分校(8)
1945年6月,該分校奉命裁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後不久,該分校於10月併入西安分校,12月正式停辦。本分校歷屆畢業生有:第16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1431人;第18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858人。計畢業學生2289人。各種特別班畢業學員3442人。共計有畢業生5731人。
第9分校(迪化分校):本分校的前身最早是楊增新、金樹仁主政新疆時的講武堂。1933年,盛世才任新疆督辦時,改名為新疆軍官學校。1942年初,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巡視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盛世才建議改組新疆軍官學校,納入黃埔軍校建製,蔣介石對此正在欲求不得,立即欣然表示同意。3月27日,原新疆軍官學校奉命改組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9分校,並以當時在訓的第6期學生改為第18期,獨立第6隊及第7期改為第19期,獨立第2大隊(步兵科、騎兵科、炮兵科、通信兵科)等4個隊及第8期改為第20期。
迪化分校教室遺址本分校校址原為新疆軍官學校舊址,位於迪化東門與近山“一炮成功”之間。這裏過去是一片無名山嶺,但是地勢較高,居上可以俯瞰迪化全城。清末名將左宗棠進疆平亂時,敵軍占據迪化城負隅頑抗。左宗棠率大軍欲全力破城,在這個山頭上架起了大炮,就隻打了一炮,正中敵要害,敵軍全部潰敗。左宗棠大獲全勝後,在此山嶺上建立了炮台,以作紀念,並以“一炮成功”命名炮台。黃埔軍校第9分校選址於此,頗收敬仰先賢、激勵誌氣的效用。
本分校在1943年3月開辦後,設主任、副主任各1人。蔣介石委任盛世才為分校首任主任,後宋希濂等也負責過此分校。訓練單位含學生總隊、軍官教育隊、入伍生預備教育班、通信教育班、警衛營。本分校學生主要來源於從新疆14個民族的青年中招收選取,這14個民族包括漢、維吾爾、滿、蒙、回、哈薩克、塔藍旗、索倫、錫伯、白俄羅斯、塔塔爾、柯爾克孜、烏茲別克、塔吉克等族。本地青年長於騎射,秉性勇敢。國民政府認為新疆亟待開拓,內地與邊疆文化應當充分交流,所以又從成都本校調部分入伍生加入迪化分校。成都本校徵求學生誌願,掀起了“開發邊疆”的高潮,後批準500名學生的請求,配以全副裝備,還有各兵科教官20多人隨行,車運兩個多月抵達迪化分校。這批師生的到來,對迪化分校教育影響甚大。成都本校來新疆的500名學生學成畢業後,均分發到當地部隊中服役,不久在保衛祖國邊疆的鬥爭中,有許多人英勇犧牲。
本分校在1944年11月8日奉命改行新製:收訓步科學生4個中隊,騎兵學生3個中隊,炮、工、輜、通、戰車等科學生各1個中隊。本分校所在地,因一般民眾文化水準較低,每屆招考新生的水平也未能合乎原來的要求,為了繼續分校的教育,乃降低標準,將原有入伍生預備班予以保留,施以相當教育,提高文化教育程度。1946年9月,本分校停辦。1947年4月,第20期學生畢業後,奉命改組為第6軍官訓練班。本分校歷屆畢業生,共計有104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