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第1至第4期的學生,每期都參加了較大規模的激烈戰鬥的鍛鍊:第1期學生參加平定商團之戰;第2期學生參加第一次東征;第3期學生參加鎮壓楊、劉的叛亂;第4期學生參加第二次東征,後來並參加了南征和北伐,真是“無役不與”。“每一次戰役,無不有黃埔同學的血,每一個戰場,無不有黃埔同學的骨。”黃埔學生通過實際戰鬥的鍛鍊,使得一些主要科目,如射擊、偵察、距離測量、地形識別以及行軍警戒及宿營等,都是在野外演習和戰鬥中完成的。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實際戰鬥的鍛鍊,才使他武漢粵僑聯歡社贈給葉挺獨立團的鐵軍牌們迅速提高了覺悟,加強了軍事素養,加快了健康成長的步伐。
以往保定軍校的學生,經過3年訓練學習,畢業之後,多隻能當見習排長。而黃埔軍校學生,雖然隻有半年訓練,但畢業之後,就能充任連長等中下級指揮官,其重要原因,就在於黃埔學生經過了實戰的鍛鍊。通過這些實際的戰鬥鍛鍊,軍校師生不僅為國為民立下了戰功,而且學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增長了才幹。他們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戰經驗,所以,他們走出校門就能帶兵指揮作戰,畢業後分配到部隊時,已經是一個歷經沙場、能征善戰的軍事指揮員,成為革命武裝建設的軍政骨幹。
隨著革命力量的發展,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與擴大,黃埔軍校的學製也隨之加長,訓練內容擴大,這是適時的,必要的。黃埔軍校的發展史表明,一個優秀軍人的成長與成功,往往並不完全取決於其受教育時間的長短,以半年為期的黃埔軍校第1期學生,比之後來學習3年的各期學生,在軍事才能上是毫不遜色的。國共兩黨受黃埔教育而後成大器者,多出自黃埔軍校前幾期的學生。
軍校學生除參加實戰外,校方還遵循孫中山“第一步使武力與國民相結合,第二步使武力為國民之武力。”的建軍思想,不斷派出學生深入工農、宣傳工農和武裝工農,使軍校成為工農運動的後盾,使工農群眾成為軍隊力量的源泉。
1924年7月,黃埔軍校開學不久,就接受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全體學生到黃埔軍校,進行為期3周的軍事訓練,後又派出學生到歷屆農講所幫助軍事訓練,如第1期的學生伍文生、趙自選等。還接收工團軍到校進行訓練,黃埔“學生自告奮勇,犧牲了學業去訓練工團軍”,大力支持工團軍對商團軍的鬥爭。軍校不斷派出學生深入周圍各縣,“進行黨務和宣傳工作,並協助農會,訓練自衛軍”。軍校第2期學生李勞工,到海陸豐擔任農民自衛軍大隊長。第3期學生朱雲卿到梅縣創辦北江農軍學校,擔任主任,培養兩期農軍學生259名,這些學生成為北江農民運動的骨幹。“廣寧縣農民被民團地主圍困慘殺,廖黨代表與蔣校長派學生12名,各給駁殼槍1支,星夜馳往救援。”凡四鄉農會遭到反動勢力迫害的,黃埔軍校都堅決站在農會一邊。
1925年6月,省港大罷工爆發後,黃埔軍校立即給予支援。由廖仲愷擔任顧問,周恩來前來作政治報告,教官徐成章擔任工人糾察隊總教練,第4期學生季步高任教育長。還有第2期學生共15人分別擔任工人糾察隊的教練官、大隊長、大隊副、支隊長、指導員等職務,他們積極為罷工工人進行軍事和政治訓練,有效地加強了省港大罷工的實力,壯大了省港罷工的聲勢。軍校還先後發表《擁護省港罷工宣言》,舉行援助省港罷工周,出版《省港罷工專號》和捐款救濟難友。
在實戰中鍛鍊成長(3)
“六·二三”沙基遊行時,軍校派學生參加與工農群眾戰鬥在一起,流血在一起。“前4期學生畢業後很高興地跑到前方加入戰鬥,或跑到罷北伐中的工人運輸隊工委員會訓練罷工糾察隊,或跑到農民協會裏訓練農民自衛軍”,受到工農群眾的熱烈歡迎與擁護。廣東鐵路工人第2次代表大會,向黃埔軍校贈送“東方的紅軍”大旗,省港罷工委員會向軍校贈送“革命前驅”匾額。“這種在行動上擁護工農政策與人民合作的精神,占黃埔學校歷史上很重要的一章。”
黃埔軍校支持工農運動,幫助訓練工農武裝,成為工農運動的堅強後盾;工農武裝也為支援東征與北伐,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推進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省港罷工工人,積極支援東征與南討的革命戰爭,他們組織運輸隊,運輸輜重彈藥接濟前線;組織宣傳隊,隨軍出發,向農民宣傳;組織衛生隊,到前線救護傷員。同時,罷工糾察隊在廣州維持治安,鞏固後方。東征軍得到了農民的大力支持。革命軍在前方進攻敵人,東江農軍則在後方與敵人展開鬥爭,積極配合革命軍的進攻。在棉湖戰鬥中,“鎮民相率送茶送飯,否則(士兵)將枵腹終日”,“該鎮還選派精壯村民,攜械在我左右前方協同戒備,雖終日無人換班,亦無勞頓之感覺。前線送回之受傷官兵,民眾競相照顧抬運”。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農民自衛軍,積極協助東征軍作戰,“鯉湖附近居民,預先以當地地形來報,教導第2團得以順利全部出發。”農民自衛軍在最關鍵時刻支持了教導第1團,使敵腹背受擊,取得了棉湖戰役的勝利。北伐戰爭時,省港罷工工人組織3000多人的運輸隊、宣傳隊、衛生隊,隨軍遠征;韶關曲江地區農民亦有萬人隨軍北上。湖南各縣人民紛紛組織宣傳隊、慰勞隊、破壞隊、長矛大刀隊、敢死隊,為北伐軍擔任偵察、嚮導、送信、救護,直到拿起武器直接參戰和組織武裝起義,為取得北伐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絕成績。
以往保定軍校的學生,經過3年訓練學習,畢業之後,多隻能當見習排長。而黃埔軍校學生,雖然隻有半年訓練,但畢業之後,就能充任連長等中下級指揮官,其重要原因,就在於黃埔學生經過了實戰的鍛鍊。通過這些實際的戰鬥鍛鍊,軍校師生不僅為國為民立下了戰功,而且學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增長了才幹。他們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戰經驗,所以,他們走出校門就能帶兵指揮作戰,畢業後分配到部隊時,已經是一個歷經沙場、能征善戰的軍事指揮員,成為革命武裝建設的軍政骨幹。
隨著革命力量的發展,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與擴大,黃埔軍校的學製也隨之加長,訓練內容擴大,這是適時的,必要的。黃埔軍校的發展史表明,一個優秀軍人的成長與成功,往往並不完全取決於其受教育時間的長短,以半年為期的黃埔軍校第1期學生,比之後來學習3年的各期學生,在軍事才能上是毫不遜色的。國共兩黨受黃埔教育而後成大器者,多出自黃埔軍校前幾期的學生。
軍校學生除參加實戰外,校方還遵循孫中山“第一步使武力與國民相結合,第二步使武力為國民之武力。”的建軍思想,不斷派出學生深入工農、宣傳工農和武裝工農,使軍校成為工農運動的後盾,使工農群眾成為軍隊力量的源泉。
1924年7月,黃埔軍校開學不久,就接受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全體學生到黃埔軍校,進行為期3周的軍事訓練,後又派出學生到歷屆農講所幫助軍事訓練,如第1期的學生伍文生、趙自選等。還接收工團軍到校進行訓練,黃埔“學生自告奮勇,犧牲了學業去訓練工團軍”,大力支持工團軍對商團軍的鬥爭。軍校不斷派出學生深入周圍各縣,“進行黨務和宣傳工作,並協助農會,訓練自衛軍”。軍校第2期學生李勞工,到海陸豐擔任農民自衛軍大隊長。第3期學生朱雲卿到梅縣創辦北江農軍學校,擔任主任,培養兩期農軍學生259名,這些學生成為北江農民運動的骨幹。“廣寧縣農民被民團地主圍困慘殺,廖黨代表與蔣校長派學生12名,各給駁殼槍1支,星夜馳往救援。”凡四鄉農會遭到反動勢力迫害的,黃埔軍校都堅決站在農會一邊。
1925年6月,省港大罷工爆發後,黃埔軍校立即給予支援。由廖仲愷擔任顧問,周恩來前來作政治報告,教官徐成章擔任工人糾察隊總教練,第4期學生季步高任教育長。還有第2期學生共15人分別擔任工人糾察隊的教練官、大隊長、大隊副、支隊長、指導員等職務,他們積極為罷工工人進行軍事和政治訓練,有效地加強了省港大罷工的實力,壯大了省港罷工的聲勢。軍校還先後發表《擁護省港罷工宣言》,舉行援助省港罷工周,出版《省港罷工專號》和捐款救濟難友。
在實戰中鍛鍊成長(3)
“六·二三”沙基遊行時,軍校派學生參加與工農群眾戰鬥在一起,流血在一起。“前4期學生畢業後很高興地跑到前方加入戰鬥,或跑到罷北伐中的工人運輸隊工委員會訓練罷工糾察隊,或跑到農民協會裏訓練農民自衛軍”,受到工農群眾的熱烈歡迎與擁護。廣東鐵路工人第2次代表大會,向黃埔軍校贈送“東方的紅軍”大旗,省港罷工委員會向軍校贈送“革命前驅”匾額。“這種在行動上擁護工農政策與人民合作的精神,占黃埔學校歷史上很重要的一章。”
黃埔軍校支持工農運動,幫助訓練工農武裝,成為工農運動的堅強後盾;工農武裝也為支援東征與北伐,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推進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省港罷工工人,積極支援東征與南討的革命戰爭,他們組織運輸隊,運輸輜重彈藥接濟前線;組織宣傳隊,隨軍出發,向農民宣傳;組織衛生隊,到前線救護傷員。同時,罷工糾察隊在廣州維持治安,鞏固後方。東征軍得到了農民的大力支持。革命軍在前方進攻敵人,東江農軍則在後方與敵人展開鬥爭,積極配合革命軍的進攻。在棉湖戰鬥中,“鎮民相率送茶送飯,否則(士兵)將枵腹終日”,“該鎮還選派精壯村民,攜械在我左右前方協同戒備,雖終日無人換班,亦無勞頓之感覺。前線送回之受傷官兵,民眾競相照顧抬運”。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農民自衛軍,積極協助東征軍作戰,“鯉湖附近居民,預先以當地地形來報,教導第2團得以順利全部出發。”農民自衛軍在最關鍵時刻支持了教導第1團,使敵腹背受擊,取得了棉湖戰役的勝利。北伐戰爭時,省港罷工工人組織3000多人的運輸隊、宣傳隊、衛生隊,隨軍遠征;韶關曲江地區農民亦有萬人隨軍北上。湖南各縣人民紛紛組織宣傳隊、慰勞隊、破壞隊、長矛大刀隊、敢死隊,為北伐軍擔任偵察、嚮導、送信、救護,直到拿起武器直接參戰和組織武裝起義,為取得北伐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絕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