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濤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
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鬆,預備做奮鬥的先鋒!
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
攜著手,向前行;路不遠,莫要驚。
親愛精誠,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發揚吾校精神。
陳祖康將歌詞拿給熊雄看,熊雄連聲讚許,請少校音樂官林慶梧譜曲。不久,陳祖康離粵赴閩,校歌是否被採用,他不得而知。1927年春有學生自黃埔來見陳祖康,告訴他黃埔軍校已經有了校歌,並唱了原文,這時他才知道那首歌詞被採用了。這首新校歌,最早刊登在軍校政治部主辦的《黃埔日刊》1927年1月19日第1版上,很快在校內外傳唱。這年6月16日,時值黃埔建校3周年紀念日,軍校在校園內樹立起了一塊刻有“陸軍軍官學校校歌”的石碑,並署名歌詞作者陳祖康、曲作者林慶梧。
這首新的歌詞鏗鏘有力,朗朗上口,旋律豪邁奔放,充滿革命激情,鼓舞著黃埔健兒為打倒列強、剷除軍閥而浴血奮戰。
陳祖康到福建後,參加國民革命軍東路軍政治部的工作,先後任東路軍政治部宣傳科長,福建陸軍幹部學校政治教官。1927年1月陳祖康在閩南從事革命活動,任閩南特委委員、福建臨委委員;10月任閩西特派員;12月當選福建臨委執委。1928年2月當選閩南臨委常委,兼省臨委組織部長,4月代理福建臨委書記,6月中旬投靠國民黨張貞部,6月24日福建臨委開除其黨籍。陳祖康在國民黨軍中任過少將,1979年2月在台灣病故,享年78歲。這位早期的共產黨人,由於歷史的局限和自身的因素,最終沒有與共產黨走到一起。但是,黃埔軍校校歌的創作,無疑是他人生中最輝煌的一筆,正如他自己所說:“在這校歌的字裏行間,無疑是代表了一部分黃埔精神。”
黃埔軍校學生唱著這首激情澎湃的校歌,在孫中山、周恩來等黃埔先驅所倡導的黃埔革命精神激勵下,絕大多數順利完成學業,取得畢業證書,成為走出校門就能帶兵打仗的基層指揮員。
從1924年5月到1927年7月,黃埔軍校共招收了6期學生,計2萬餘人。他們來自全國26個省,還有朝鮮、越南、新加坡等國的進步青年也前來學習。
第1期,1924年5月入學,學期半年,均為步兵科,組成學生總隊,鄧演達為學生總隊長,後嚴重接任,4個隊共470人,11月底畢業,及格者456人。由湘軍講武堂合併到黃埔軍校的158人及四川送來的21人編成的第6隊學生也歸入第1期,1925年初畢業,因此本期畢業生實際為635人。除部分留軍校外,大多數分配到新成立的教導團,其餘派往海軍、空軍、工人糾察隊、農民自衛軍等單位,任軍事教官或從事政治工作。在第1期學生中,有入學考試和畢業考試都考第1名的蔣先雲,還有後來成為共和國元帥之一的徐向前,在北伐中終以捨生忘死取義實踐了“誓以我血澆灌革命之花”誓言的曹淵,還有胡宗南、宋希濂、杜聿明等國民黨方麵的著名將領。概括來看,第1期學生有以下特點:(1)當時軍校不公開招生,學生來自冀、魯、晉、豫、陝、甘、蘇、浙、皖、贛、鄂、湘、川、閩、粵、桂、滇、黔、吉、黑、蒙21個省,除新疆、西藏等外,其餘各省差不多都有人參加,最多的是湖南197人,廣東108人;(2)學生年齡相差懸殊,最小的譚煜麟僅16歲,最大的丁琥39歲;(3)學生文化程度不平衡,從小學到大學都有;(4)出身複雜,有軍官、學生、工人、農民等,但家庭富有者很少。
黃埔青春歲月(4)
第2期,1924年8月、10月、11月分批入學,學期10個多月,1925年9月6日畢業,畢業生449名,由嚴重任總隊長,張治中為副總隊長。分為5個隊:步兵科兩個隊,炮兵、工科,輜重科各1個隊。學習期間,參加了第一次東征和平定楊、劉叛亂的戰鬥,畢業後部分派往第1軍。
第3期,1924年12月陸續進校,學期1年,1926年1月畢業,加上在潮州分校修業期滿的學生,畢業生共1225人。從第3期開始,新生入學要受3個月的入伍生教育,期滿考試合格才能成為正式生,編入學生隊。張治中任總隊長。1925年第一次東征時收編陳炯明舊部設立潮州分校,6月平定楊、劉戰鬥俘獲滇軍下級軍官在廣州設立訓練班,此兩部分學生列入第3期畢業生待遇。畢業生主要派往第1軍工作,其餘派往各軍。
《中國軍人》雜誌刊載的《革命軍行軍歌》
第4期,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7批入校,學期1年,1926年10月畢業,計2314人,加上潮州分校同時畢業的2期學生,共2656人。方鼎英任總隊長。本期入伍生設第1、第2、第3團,後轉為正式生,設步兵、炮兵、工兵、政治、經理四科。1926年5月改編為步兵軍官團第1團、第2團兩個團。部分駐紮在黃埔島對岸魚珠炮台和深坑一帶,以後又遷到陳家祠,政治科先在沙河營房,後搬遷到黃埔島的蝴蝶崗炮台校舍。本期學生畢業後多選派參加北伐。
一般說來,到第4期為止,標誌著大革命時期國共兩黨合作的黃埔軍校結束。
第5期,1926年1至3月,陸續招考本期入伍生2620名。這時,全國正處在革命高潮,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1926年3月,國民黨決定將國民革命軍各軍所開辦的軍校與黃埔軍校合併,改組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歸屬軍事委員會領導。把第4期中未能升學的入伍生編為第5期入伍生第1團,3月至7月分別招生1000餘人,編為入伍生第2團。11月,入伍生升為學生隊,分步、炮、工、政治、經理5個科。組成6個大隊、17個中隊、53個區隊。11月15日開學,1927年8月畢業,畢業生2418人。1926年底至1927年初,政治、炮兵、工兵共1700人,先後從廣州和南昌遷到武漢分校,並於1927年5月和7月先後畢業,惲代英主持畢業典禮。留在黃埔島的步兵、經理科約1400人,由廣州開赴南京,於8月15日畢業,何應欽主持畢業典禮。第5期及後續兩期學生雖然有的招考在廣州黃埔,但大部畢業於南京和武漢,因此一般不將本期及後續兩期列入國共合作創辦的黃埔本校時期內。
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鬆,預備做奮鬥的先鋒!
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
攜著手,向前行;路不遠,莫要驚。
親愛精誠,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發揚吾校精神。
陳祖康將歌詞拿給熊雄看,熊雄連聲讚許,請少校音樂官林慶梧譜曲。不久,陳祖康離粵赴閩,校歌是否被採用,他不得而知。1927年春有學生自黃埔來見陳祖康,告訴他黃埔軍校已經有了校歌,並唱了原文,這時他才知道那首歌詞被採用了。這首新校歌,最早刊登在軍校政治部主辦的《黃埔日刊》1927年1月19日第1版上,很快在校內外傳唱。這年6月16日,時值黃埔建校3周年紀念日,軍校在校園內樹立起了一塊刻有“陸軍軍官學校校歌”的石碑,並署名歌詞作者陳祖康、曲作者林慶梧。
這首新的歌詞鏗鏘有力,朗朗上口,旋律豪邁奔放,充滿革命激情,鼓舞著黃埔健兒為打倒列強、剷除軍閥而浴血奮戰。
陳祖康到福建後,參加國民革命軍東路軍政治部的工作,先後任東路軍政治部宣傳科長,福建陸軍幹部學校政治教官。1927年1月陳祖康在閩南從事革命活動,任閩南特委委員、福建臨委委員;10月任閩西特派員;12月當選福建臨委執委。1928年2月當選閩南臨委常委,兼省臨委組織部長,4月代理福建臨委書記,6月中旬投靠國民黨張貞部,6月24日福建臨委開除其黨籍。陳祖康在國民黨軍中任過少將,1979年2月在台灣病故,享年78歲。這位早期的共產黨人,由於歷史的局限和自身的因素,最終沒有與共產黨走到一起。但是,黃埔軍校校歌的創作,無疑是他人生中最輝煌的一筆,正如他自己所說:“在這校歌的字裏行間,無疑是代表了一部分黃埔精神。”
黃埔軍校學生唱著這首激情澎湃的校歌,在孫中山、周恩來等黃埔先驅所倡導的黃埔革命精神激勵下,絕大多數順利完成學業,取得畢業證書,成為走出校門就能帶兵打仗的基層指揮員。
從1924年5月到1927年7月,黃埔軍校共招收了6期學生,計2萬餘人。他們來自全國26個省,還有朝鮮、越南、新加坡等國的進步青年也前來學習。
第1期,1924年5月入學,學期半年,均為步兵科,組成學生總隊,鄧演達為學生總隊長,後嚴重接任,4個隊共470人,11月底畢業,及格者456人。由湘軍講武堂合併到黃埔軍校的158人及四川送來的21人編成的第6隊學生也歸入第1期,1925年初畢業,因此本期畢業生實際為635人。除部分留軍校外,大多數分配到新成立的教導團,其餘派往海軍、空軍、工人糾察隊、農民自衛軍等單位,任軍事教官或從事政治工作。在第1期學生中,有入學考試和畢業考試都考第1名的蔣先雲,還有後來成為共和國元帥之一的徐向前,在北伐中終以捨生忘死取義實踐了“誓以我血澆灌革命之花”誓言的曹淵,還有胡宗南、宋希濂、杜聿明等國民黨方麵的著名將領。概括來看,第1期學生有以下特點:(1)當時軍校不公開招生,學生來自冀、魯、晉、豫、陝、甘、蘇、浙、皖、贛、鄂、湘、川、閩、粵、桂、滇、黔、吉、黑、蒙21個省,除新疆、西藏等外,其餘各省差不多都有人參加,最多的是湖南197人,廣東108人;(2)學生年齡相差懸殊,最小的譚煜麟僅16歲,最大的丁琥39歲;(3)學生文化程度不平衡,從小學到大學都有;(4)出身複雜,有軍官、學生、工人、農民等,但家庭富有者很少。
黃埔青春歲月(4)
第2期,1924年8月、10月、11月分批入學,學期10個多月,1925年9月6日畢業,畢業生449名,由嚴重任總隊長,張治中為副總隊長。分為5個隊:步兵科兩個隊,炮兵、工科,輜重科各1個隊。學習期間,參加了第一次東征和平定楊、劉叛亂的戰鬥,畢業後部分派往第1軍。
第3期,1924年12月陸續進校,學期1年,1926年1月畢業,加上在潮州分校修業期滿的學生,畢業生共1225人。從第3期開始,新生入學要受3個月的入伍生教育,期滿考試合格才能成為正式生,編入學生隊。張治中任總隊長。1925年第一次東征時收編陳炯明舊部設立潮州分校,6月平定楊、劉戰鬥俘獲滇軍下級軍官在廣州設立訓練班,此兩部分學生列入第3期畢業生待遇。畢業生主要派往第1軍工作,其餘派往各軍。
《中國軍人》雜誌刊載的《革命軍行軍歌》
第4期,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7批入校,學期1年,1926年10月畢業,計2314人,加上潮州分校同時畢業的2期學生,共2656人。方鼎英任總隊長。本期入伍生設第1、第2、第3團,後轉為正式生,設步兵、炮兵、工兵、政治、經理四科。1926年5月改編為步兵軍官團第1團、第2團兩個團。部分駐紮在黃埔島對岸魚珠炮台和深坑一帶,以後又遷到陳家祠,政治科先在沙河營房,後搬遷到黃埔島的蝴蝶崗炮台校舍。本期學生畢業後多選派參加北伐。
一般說來,到第4期為止,標誌著大革命時期國共兩黨合作的黃埔軍校結束。
第5期,1926年1至3月,陸續招考本期入伍生2620名。這時,全國正處在革命高潮,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1926年3月,國民黨決定將國民革命軍各軍所開辦的軍校與黃埔軍校合併,改組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歸屬軍事委員會領導。把第4期中未能升學的入伍生編為第5期入伍生第1團,3月至7月分別招生1000餘人,編為入伍生第2團。11月,入伍生升為學生隊,分步、炮、工、政治、經理5個科。組成6個大隊、17個中隊、53個區隊。11月15日開學,1927年8月畢業,畢業生2418人。1926年底至1927年初,政治、炮兵、工兵共1700人,先後從廣州和南昌遷到武漢分校,並於1927年5月和7月先後畢業,惲代英主持畢業典禮。留在黃埔島的步兵、經理科約1400人,由廣州開赴南京,於8月15日畢業,何應欽主持畢業典禮。第5期及後續兩期學生雖然有的招考在廣州黃埔,但大部畢業於南京和武漢,因此一般不將本期及後續兩期列入國共合作創辦的黃埔本校時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