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詩》)
這些詩句細細讀來,實感一字一淚,情感真切,絕無矯飾之嫌。他臨死前還說過:“吾一身遭際,萬事憂危,無一時一境不歷艱苦。死後斂以僧裝,葬我鄧尉、靈岩之側。墳前立一圓石,題曰:‘詩人吳梅村之墓’。勿起祠堂,勿乞銘”(《清史稿?吳偉業傳》)。此話使當時“聞者皆悲之”,正所謂“苦被人稱吳祭酒,自題圓石作詩人。”因此清代陳廷焯在評論吳偉業絕筆《賀新涼?病中有感》時說:“悲感萬端,自怨自艾。思其人,悲其遇,固與牧齋不同,亦與芝麓有別”(《白雨齋詞話》)。《四庫提要》則說吳偉業“暮年蕭瑟,論者以庾信方之”。的確,吳偉業身世與梁朝瘐信頗有相似之處。庾信當年也是被迫屈仕西魏,但他身在西魏,心係梁朝,時時自傷,懷念故國。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人們論及庾信時,恐怕不會有人因他的遭遇而否定他的愛國思想吧?同樣,對吳偉業我們也不能因為他曾被迫仕清就否定他的人格和思想。更何況,在封建時代,人們嘲訕他的“屈節”,情有可原;在當今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如果還要說這是他的人生汙點(遊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即持此觀點),那就不可思議了。
吳偉業處在明清鼎革之際,瞬息萬變的時代風雲和自身多舛的命運,使他對現實有超過常人的關注與思考,他以敏捷的才思和深厚的學識為後人寫下了為數不少的可資證史的詩作,因而他被人稱為“一代詩史”。他的詩歌像一麵時代的鏡子,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有很強的現實性,不少詩作稱得上是明清之際的“政治詩”。靳榮藩《吳詩集覽?序》說:“梅村當本朝定鼎之初,親見中原之兵火,南渡之荒*,其詩如高山大河,驚風驟雨。”縱觀吳偉業留下的一千多首詩歌,不能不感到他的詩無愧於這一評價。
朱慈悲也深知吳梅村的悲憤和孤獨,但是對於這些名人,滿清是重點保護,嚴密監控的,再加上榆園軍確實不需要太多的文人,因為華夏之衰,不是少了憂憤的詩人,是少了憤怒的勇夫。
這次朱慈悲盡起精銳,就是要幹掉這個滿清的得力走狗,義軍的心腹大患。
1200天正突擊隊,300輔兵分成四股:一股朱慈悲自己帶領八百主力,攜帶五十獨輪車弩從江陰渡江,曉行夜伏,繞過鎮江,偷襲江寧兩江總督府,聲東擊西。
二股由方靖帶領200人,截斷已經進入到徐州邳州的滿清主力軍隊的退路,威脅揚州,切斷運河,斷絕陸路交通,火燒糧草庫,刺殺軍官,突襲軍營;三股由二冬率領100人,到浦口上遊,確保後勤部隊的安全。
四股由宮秀兒率領,帶領100天正突擊隊和300輔兵,攜帶十五門弗朗機炮五十車弩一百炮彈火藥,從浦口渡江與朱慈悲匯合與梅山從南京北麵殺進江寧。
方靖精神百倍,這是他仆當大任,決定一定要打出個樣子來,朱慈悲也多叮囑他幾句,千萬不要貪功冒進,千萬不要被激怒貿然追擊。隻要消滅敵人,千萬不可硬拚。敵人就是拿100人來換我們天正突擊隊一人,我們都是吃虧的。方靖拍拍自己厚實的胸脯,對張七-朱慈悲保證:天師您放心,俺絕對不會當馬謖,俺是窮苦人出身,沒有馬謖的臭架子,我有事會和弟兄們多商量,不會一意孤行,耽誤天師的大事。
朱慈悲哈哈一笑:你小子還對三國很精通,我不是怕你當馬謖,我是怕你年輕氣盛,既然你都對馬謖這麽有研究,我就放心了,好,幹掉馬國柱回來,我還會有更大的擔子讓你來擔。
方靖轉身出去,朱慈悲對方靖很滿意,這次沒讓徐寶峰再出戰,後方轉移也是很重要的任務,徐寶峰能鎮得住場麵,他老婆也要生孩子了,讓方靖鍛鍊一下吧。
大明孽子 七十二章祭拜鍾山
在黑蛋的情報部門的聯絡下,錢應魁的接應非常給力:錢應魁,江南太湖流域人。順治二年(1645),他就投身於於太湖吳日生領導的反清鬥爭。後來,吳日生等敗死,錢應魁流跡太湖。順治十一年初,錢應魁自號平南將軍,在太湖流域廣泛招集夥黨,“黨類日繁”。他還多次派人聯絡李定國、鄭成功,以進行抗清鬥爭。清廷對錢應魁及其領導的義軍剿撫兼施,然而未有成效。
在錢應魁的積極策應之下,朱慈悲的渡江非常成功,非常秘密,他們隨身攜帶臘腸和炒米,用車弩車推載裝備,日行百裏,10天趕到了紫金山麓,朱慈悲知道軍情緊急,戰後恐怕沒有時間去參拜洪武皇帝的陵寢,所以帶領兩人化妝前往明孝陵簡單祭拜。
遙想當年,明朝初年國力強盛,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上下團結齊心戮力,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間,明軍北進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錫蘭,在南洋羈絆馬來諸島族,儼然天朝。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一個接一個,一派盛世景象。看今天陵寢荒廢,圍牆傾頹,朱慈悲悲從中來,放聲痛哭。
不多時,朱慈悲收住悲痛,擦幹眼淚,轉身離開明孝陵。
回到部隊中間,朱慈悲把大家召集起來,告訴大家:看到了嗎?那就是鍾山,紫金山,幾百年前一個農民的兒子,在元韃子的血腥屠刀威脅下,勇敢反抗,浴血戰鬥,轉戰千裏,創建了大明王朝,在他的號召下,喚醒了中華民族的勇武血脈,中華兒郎遠征大漠,平安南,定西域,下南洋,旗幟所指。當者披靡!
這些詩句細細讀來,實感一字一淚,情感真切,絕無矯飾之嫌。他臨死前還說過:“吾一身遭際,萬事憂危,無一時一境不歷艱苦。死後斂以僧裝,葬我鄧尉、靈岩之側。墳前立一圓石,題曰:‘詩人吳梅村之墓’。勿起祠堂,勿乞銘”(《清史稿?吳偉業傳》)。此話使當時“聞者皆悲之”,正所謂“苦被人稱吳祭酒,自題圓石作詩人。”因此清代陳廷焯在評論吳偉業絕筆《賀新涼?病中有感》時說:“悲感萬端,自怨自艾。思其人,悲其遇,固與牧齋不同,亦與芝麓有別”(《白雨齋詞話》)。《四庫提要》則說吳偉業“暮年蕭瑟,論者以庾信方之”。的確,吳偉業身世與梁朝瘐信頗有相似之處。庾信當年也是被迫屈仕西魏,但他身在西魏,心係梁朝,時時自傷,懷念故國。一千多年後的今天,人們論及庾信時,恐怕不會有人因他的遭遇而否定他的愛國思想吧?同樣,對吳偉業我們也不能因為他曾被迫仕清就否定他的人格和思想。更何況,在封建時代,人們嘲訕他的“屈節”,情有可原;在當今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時代,如果還要說這是他的人生汙點(遊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即持此觀點),那就不可思議了。
吳偉業處在明清鼎革之際,瞬息萬變的時代風雲和自身多舛的命運,使他對現實有超過常人的關注與思考,他以敏捷的才思和深厚的學識為後人寫下了為數不少的可資證史的詩作,因而他被人稱為“一代詩史”。他的詩歌像一麵時代的鏡子,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有很強的現實性,不少詩作稱得上是明清之際的“政治詩”。靳榮藩《吳詩集覽?序》說:“梅村當本朝定鼎之初,親見中原之兵火,南渡之荒*,其詩如高山大河,驚風驟雨。”縱觀吳偉業留下的一千多首詩歌,不能不感到他的詩無愧於這一評價。
朱慈悲也深知吳梅村的悲憤和孤獨,但是對於這些名人,滿清是重點保護,嚴密監控的,再加上榆園軍確實不需要太多的文人,因為華夏之衰,不是少了憂憤的詩人,是少了憤怒的勇夫。
這次朱慈悲盡起精銳,就是要幹掉這個滿清的得力走狗,義軍的心腹大患。
1200天正突擊隊,300輔兵分成四股:一股朱慈悲自己帶領八百主力,攜帶五十獨輪車弩從江陰渡江,曉行夜伏,繞過鎮江,偷襲江寧兩江總督府,聲東擊西。
二股由方靖帶領200人,截斷已經進入到徐州邳州的滿清主力軍隊的退路,威脅揚州,切斷運河,斷絕陸路交通,火燒糧草庫,刺殺軍官,突襲軍營;三股由二冬率領100人,到浦口上遊,確保後勤部隊的安全。
四股由宮秀兒率領,帶領100天正突擊隊和300輔兵,攜帶十五門弗朗機炮五十車弩一百炮彈火藥,從浦口渡江與朱慈悲匯合與梅山從南京北麵殺進江寧。
方靖精神百倍,這是他仆當大任,決定一定要打出個樣子來,朱慈悲也多叮囑他幾句,千萬不要貪功冒進,千萬不要被激怒貿然追擊。隻要消滅敵人,千萬不可硬拚。敵人就是拿100人來換我們天正突擊隊一人,我們都是吃虧的。方靖拍拍自己厚實的胸脯,對張七-朱慈悲保證:天師您放心,俺絕對不會當馬謖,俺是窮苦人出身,沒有馬謖的臭架子,我有事會和弟兄們多商量,不會一意孤行,耽誤天師的大事。
朱慈悲哈哈一笑:你小子還對三國很精通,我不是怕你當馬謖,我是怕你年輕氣盛,既然你都對馬謖這麽有研究,我就放心了,好,幹掉馬國柱回來,我還會有更大的擔子讓你來擔。
方靖轉身出去,朱慈悲對方靖很滿意,這次沒讓徐寶峰再出戰,後方轉移也是很重要的任務,徐寶峰能鎮得住場麵,他老婆也要生孩子了,讓方靖鍛鍊一下吧。
大明孽子 七十二章祭拜鍾山
在黑蛋的情報部門的聯絡下,錢應魁的接應非常給力:錢應魁,江南太湖流域人。順治二年(1645),他就投身於於太湖吳日生領導的反清鬥爭。後來,吳日生等敗死,錢應魁流跡太湖。順治十一年初,錢應魁自號平南將軍,在太湖流域廣泛招集夥黨,“黨類日繁”。他還多次派人聯絡李定國、鄭成功,以進行抗清鬥爭。清廷對錢應魁及其領導的義軍剿撫兼施,然而未有成效。
在錢應魁的積極策應之下,朱慈悲的渡江非常成功,非常秘密,他們隨身攜帶臘腸和炒米,用車弩車推載裝備,日行百裏,10天趕到了紫金山麓,朱慈悲知道軍情緊急,戰後恐怕沒有時間去參拜洪武皇帝的陵寢,所以帶領兩人化妝前往明孝陵簡單祭拜。
遙想當年,明朝初年國力強盛,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上下團結齊心戮力,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間,明軍北進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錫蘭,在南洋羈絆馬來諸島族,儼然天朝。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一個接一個,一派盛世景象。看今天陵寢荒廢,圍牆傾頹,朱慈悲悲從中來,放聲痛哭。
不多時,朱慈悲收住悲痛,擦幹眼淚,轉身離開明孝陵。
回到部隊中間,朱慈悲把大家召集起來,告訴大家:看到了嗎?那就是鍾山,紫金山,幾百年前一個農民的兒子,在元韃子的血腥屠刀威脅下,勇敢反抗,浴血戰鬥,轉戰千裏,創建了大明王朝,在他的號召下,喚醒了中華民族的勇武血脈,中華兒郎遠征大漠,平安南,定西域,下南洋,旗幟所指。當者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