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介紹 一代名儒朱之瑜


    朱之瑜朱之瑜(1600~1682)明清之際的學者和教育家。字楚嶼,又作魯嶼,號舜水,漢族,浙江餘姚人,明末貢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詔特徵,未就,人稱征君。清兵入關後,流亡在外參加抗清復明活動。南明亡後,東渡定居日本,在長崎、江戶(今東京)授徒講學,傳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著有《朱舜水集》。其學特點是提倡“實理實學、學以致用”,認為“學問之道,貴在實行,聖賢之學,俱在踐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影響。朱之瑜和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顏元一起被稱為明末清初中國五大學者。


    中文名:朱之瑜別名:朱魯璵、朱舜水、征君國籍:中國民族:漢族出生地:浙江餘姚人出生日期:1600年逝世日期:1682年職業: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教育家主要成就:明末清初中國五大學者之一代表作品:《朱舜水集》逝世地:日本國東京學術特點:實理實學、學以致用


    目錄


    人物生平絕意仕進反清復明東瀛講學歸葬異國學術主張育才觀點學術影響陽九述略著述名錄代表作品名言詩作展開人物生平絕意仕進反清復明東瀛講學歸葬異國學術主張育才觀點學術影響陽九述略著述名錄代表作品名言詩作展開編輯本段人物生平絕意仕進朱之瑜生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曾祖名詔,號守愚。祖父名孔孟,號惠翁,一生曾三讓皇恩不受。父親朱正,字存之,號定寰,皇明詔贈光祿朱之瑜彩像大夫,上柱國,並授總督漕運軍門,但未任。母親金氏,生三子:長兄啟明,一名之琦;次兄重林,一名之瑾;之瑜排行第三。朱之瑜8歲喪父後,家道中落,生活清貧,甚至影響其讀書為學。長兄朱啟明,天啟五年(1625年)中武進士,後升任至南京神武營總兵,總督漕運軍門。朱之瑜就隨任長兄寄籍於鬆江府,為鬆江府儒學生,拜鬆江府學者吏部左侍郎朱永佑、東閣大學士兼吏戶工三部尚書張肯堂和武進學者禮部尚書吳鍾巒等為師,研究古學,尤擅長《詩》、《書》。崇禎十一年(1638年)以“文武全才第一”薦於禮部,而朱之瑜見“世道日壞、國是日非”、“官為錢得,政以賄成”,朝政紊亂,自己不能為流俗所容,就放棄仕途,專注於學問。他曾對妻子說:“我若第一進士,作一縣令,初年必逮係;次年三年,百姓誦德,上官稱譽,必得科道。由此建言,必獲大罪,身家不保。自揣淺衷激烈,不能隱忍含弘,故絕誌於上進耳。”朱舜水不求功名利祿,而熱衷於關心社會民生,並經常對人講:“世俗之人以加官進祿為悅,賢人君子以得行其言為悅。言行,道自行也。蓋世俗之情,智周一身及其子孫。官高則身榮,祿厚則為子孫數世之利,其願如是止矣。大人君子包天下以為量。在天下則憂天下,在一邦則憂一邦,惟恐民生之不遂。至於一身之榮瘁,祿食之厚薄,則漠不關心,故惟以得行其道為悅。”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舜水四十五歲時,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縊死煤山(今景山)。不久,福王朱由崧即位於南京,改元弘光。這時江南總兵方國安推薦朱之瑜,並奉了皇帝的詔命特別徵召他,他不就任。順治二年(1645年)正月,皇帝又下令徵召他,他仍不就任。四月,在荊國公方國安再次推薦下,朝廷任命他作江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兼兵部職方清吏司郎中,監方國安軍,他還是不就任。一年內三次拒絕徵召,遂遭奸臣嫉恨,次年以“不受朝命,無人臣禮”罪追緝。朱之瑜星夜逃到舟山,以行商為掩護。


    反清復明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陷南京,福王出走,方國安、馬士英、阮大鋮投降清軍。福王敗亡後,明室產生了兩個領導力量,即唐王(朱聿鍵)政權和魯王(朱以海)政權。不久,清兵攻取福朱之瑜畫像建,殺了唐王。此時,魯王率領部下進占南澳島,然後攻取了舟山群島。這時候,朱之瑜首次赴日本籌餉,想借日本援兵資助舟山守將、兵部左侍郎王栩,以恢復中原。由於日本實行海禁,不許外人停留,隻得返回舟山。魯王監國五年、清順治七年(1650年),朱之瑜再次飄浮東海去日本,不料被清兵發現。清寇白刃合圍,*他髡髮投降,但他談笑自若、誓死不降,劉文高等人被他的義烈所感動,偷偷駕舟將他送回舟山。次年,朱之瑜又去日本,後由日本到安南。當他正要起程返回舟山時,舟山和四明山寨都被清兵攻陷。魯王走避廈門,之瑜的最好師友王翊、朱永佑、吳鍾巒等人,先後為國殉節,尤以王栩死事最慘。之瑜在海外聞知後痛言“中秋為知友王侍郎完節日,慘逾柴市,烈倍文山。仆至其時,備懷傷感,終身遂廢此令節。”由於國事日益危急,魯王在監國九年(1654年)降詔徵召五十五歲的朱之瑜。但因其東西飄泊,住處不定,璽書輾轉兩年後才到他手中。魯王在書中責備他“托諭占城,去而不返,背君苟免,史氏譏之。”希望他盡快回國效力。朱舜水手捧詔書,唏噓慷慨,想立即轉赴思明(今廈門)返回舟山,但苦無交通工具,困於安南。他隻得先回復魯王一封信,陳述他歷年海外經營,籌資覓餉的苦心。他在丁酉《謝恩奏疏》中說:“去年委曲求濟,方附一舟。意謂秋末冬初,便可瞻拜彤墀,伏陳衷曲。臣數年海外經營,謂可得當以報朝廷,當與藩臣悉心商榷,不意奸人為梗,其船出至海口,半月而不果行。復收安南,憤結欲絕。”“今謀之十年,方喜得當,意欲恢弘祖業,以酬君父,以佐勞臣。”急於早日回國盡忠報效的朱舜水,終於在永曆十一年、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正月,等來了日本船,準備乘舟渡海歸國。但不料在二月遭安南供役之難,被羈五十餘日。安南國王知道他是一位中國學者,便留住他,拜他官爵,迫他行臣子跪拜禮,朱之瑜直立不肯跪。差官舉杖畫一“拜”字於沙上,之瑜乃借其杖加一個“不”字於“拜”字之上。安南王便當著朱之瑜的麵,殺了許多人威嚇他,朱之瑜始終沒有屈節,真正做到臨危不懼。是年朱之瑜已五十八歲,為銘記這段老年之難,他逐日記有日記,並取“庶人召之役則往役”之義,名所記為《安南供役紀事》。順治舜水先生彩像十七年(1660年),受鄭成功、張煌言邀,返國抗清,於是即刻動身,於十月十九日返歸廈門。明年夏,鄭成功和張煌言會師北伐,收復瓜州,攻克鎮江,朱之瑜都親歷行陣。北伐軍一度進軍順利,收復四府二州二十四縣,直抵南京城郊,兵威震動東南。然而由於鄭成功目光短淺,盲目屯兵南京堅城之下,貽誤戰機,且律兵不嚴。至七月,北伐軍在南京城外被擊敗。鄭成功轉而退駐福建沿海,後行師海上,不得已而趨兵台灣,張煌言則數年後被捕遇害。朱之瑜鑑於復明無望,又誓死不剃髮,“乃次蹈海全節之誌”,學魯仲連不帝秦,再次淒滄渡日,永不回到故國了。這年冬,最後一次東渡日本,未能獲準登岸,困守舟中。當時日本施行鎖國政策、“三四十年不留一唐人”。日本學者安東守約經已在日定居的陳明德介紹,以手書向朱之瑜問學,執弟子禮。朱之瑜為安東守約“執禮過謙”的恭敬、“見解超卓”的學問所動,覆信安東守約。信中,朱氏悲喜交集,悲則國破家亡,故國“學術之不明、師道之廢壞亦已久矣”;喜則“豈孔顏之獨在中華,而堯舜之不絕於異域”,表達了他有意將聖賢踐履之學傳於這位異國弟子的心情。正如梁啓超所說,此“為先生講學之發軔”。安東守約等人為其在日定居奔走。最後得日本政府批準,破40年來日本幕府之國禁,讓他在長崎租屋定居下來,朱之瑜就此結束了十多年的海上漂泊生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孤臣孽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海風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海風中並收藏孤臣孽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