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休之認為自己沒有這個實力,所以沒同意。司馬文思就聯合兩個弟弟在京城準備起事,結果被劉裕捉住。劉裕把司馬文思送給司馬休之讓他處理,又把司馬休之的另兩個兒子司馬文寶和司馬文祖羈押在京中。司馬休之上表請廢掉司馬文思,並寫了一封長長的道歉信,請劉裕原諒。劉裕一直想找理由除掉司馬休之,所以他把司馬休之的兩個親生兒子當成了激怒司馬休之的工具。等滅了盧循和徐道覆,又把西蜀平定之後,劉裕便利用閑暇時間把司馬休之的兩個親生兒子給處死了。
司馬休之聽說兒子被劉裕處死了,這個好脾氣人氣得都快瘋了。加上劉裕故意放回去的那個暴躁性子的司馬文思的攛掇,司馬休之立刻上表稱劉裕是奸臣,把持國政,專權擅斷,整起兵馬討伐劉裕。
劉裕要的就是這個結果,他當即帶軍去滅司馬休之。但不防雍州刺史魯宗之也帶著兒子魯軋起兵幫助司馬休之。這支軍隊從襄陽繞到劉裕的後路,襲擊了劉裕部隊儲備物資的地方。劉裕手下大將劉虔之被殺,糧草輜重被燒。劉裕的部將徐逵之所率領的另一支軍隊恰好路過,急忙前來救援。但魯宗之很快撤走,徐逵之趕來的時候糧草輜重都被燒成灰燼。徐逵之率軍追擊魯軍,又被魯宗之設伏擊敗,徐逵之、王允之、沈淵子等大將連同數千士兵被殺。隻有蒯恩率後軍逃出。魯宗之遂和司馬休之合兵一處,由魯軋和司馬文思負責長江北岸防務。
劉裕吃了一個敗仗很不甘心,遂率大軍強行渡江,但魯軋和司馬文思在北岸修築了工事,加上江岸天然陡峭高聳,易守難攻。劉裕的每次進攻都被對方擊退,死傷無數,就是不能踏上北岸一步。劉裕打紅了眼,把盔甲穿上,拿起刀來就要往外沖,主簿謝晦抱住劉裕的大腿死也不放,劉裕說:“你再不放手我殺了你。”謝晦也道:“天下可以沒有謝晦,但不能沒有你。”劉裕當然不能殺謝晦。這時胡藩帶一支生力軍前來,向劉裕報到。一進帳見謝晦和劉裕兩個人扭作一團,驚道:“這是怎麽回事?”謝晦急忙把剛才的事一說。胡藩道:“這個強攻的事交給我吧。”
劉裕很信任胡藩,於是便派胡藩去強攻。胡藩帶著人不要命地向北岸沖,以極大的傷亡代價終於把司馬文思的防線沖開一道口子。劉裕的後軍緊跟著衝上,魯軋、司馬文思抵擋不住,隻得退守江陵。
劉裕追到城下,集中兵力再攻江陵。司馬休之和魯宗之守了十幾天後,便守不住了,棄城向北逃到襄陽。但襄陽守將李應之已經投降了劉裕,閉起城門來不讓他們進城。他們隻好帶著敗兵向後秦撤退。這時王鎮惡率一支部隊急速趕來,眼看就要被追上,後秦派司馬國璠率軍接應。王鎮惡遂退兵不追。
劉裕趕走司馬休之後,上表皇帝封親弟弟劉道憐為驃騎大將軍、荊州刺史,以親信趙倫之為雍州刺史。而劉裕則獲得“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資格。這三個資格是什麽意思呢?
第一個“劍履上殿”的意思是上殿的時候可以穿鞋和帶劍。帶劍上殿好理解,可穿鞋上殿又算是什麽特權?其實在秦漢時期,鞋被認為是不潔之物,是不能帶入屋子的,進屋要脫鞋,進大殿同樣要脫鞋。也就是說,大臣們上朝和皇上談事,都要在進殿時脫掉鞋子,光著腳丫子走進去。《禮記?曲禮》中還提到,和長者在堂上坐的時候,必須將鞋子脫在台階下。而且解繫鞋帶的時候,不可以正對著台階。將要走進屋子的時候,一定要低頭看看。如果看到室外有兩雙鞋,就證明堂上有二或三人在交談,所以後來者要大聲詢問一下,告知堂上的人知道又有人來了,在得到堂上之人的回答後,才可入內。另外,帶劍上殿也是有講究的。雖然帶劍上殿是給予大臣一種特殊的尊貴身份,但因為帶劍之人在無形之中會對皇帝的安全構成威脅。為了消除皇帝的猜忌,同時又顯示自己的特權,大臣所帶之劍,是沒有開刃的劍,後來甚至出現隻有劍把和劍鞘而沒有劍身的純粹裝飾劍。
第二個“入朝不趨”的意思是上朝的時候不用快步走。大臣見到君王要小步快速前行,神情嚴肅緊張,以表示尊崇。獲得“入朝不趨”權力的大臣,上朝時就可以用自然的步子走。
第三個“贊拜不名”。按照古代禮儀,臣下在皇帝麵前自稱必須用其名;在皇帝麵前提到其他大臣,也須稱其名;皇帝對大臣們,當然也要直呼其名。特別是大臣朝見皇帝的時候,旁邊要有贊禮官在皇帝麵前把他的官銜和他的名字都喊出來。比如說劉裕以前見到皇帝,贊禮官要喊“豫章郡公、相國、侍中、都督八州軍事劉裕,參見皇上”。大臣有了“贊拜不名”的權利後,除了自稱大臣還是要稱自己的名字外,贊禮官隻稱爵位和官職,而不呼其名;其他大臣們在朝中也是隻稱呼其官職;甚至皇帝也以官職來稱呼他。這樣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這時劉裕不但掌握了東晉朝政,而且在威信和人心所向等方麵也占據了優勢地位。宗室大臣司馬國璠、司馬叔璠、司馬叔道兄弟都感覺到東晉可能保不住了,紛紛逃奔後秦。姚興問他們道:“劉裕從貧賤的地位起家,因為誅桓玄,滅盧循而成為權臣,按道理他做的這些事都是為了晉室江山,而且在他的管理下晉國也發展得不錯,你們為什麽要投奔我呢?”這些司馬宗室都含淚道:“我們晉室宗族中但有一點能力和權力的,劉裕都要想辦法除去。他就是晉國最大的禍患,比桓玄要厲害許多倍啊!”
司馬休之聽說兒子被劉裕處死了,這個好脾氣人氣得都快瘋了。加上劉裕故意放回去的那個暴躁性子的司馬文思的攛掇,司馬休之立刻上表稱劉裕是奸臣,把持國政,專權擅斷,整起兵馬討伐劉裕。
劉裕要的就是這個結果,他當即帶軍去滅司馬休之。但不防雍州刺史魯宗之也帶著兒子魯軋起兵幫助司馬休之。這支軍隊從襄陽繞到劉裕的後路,襲擊了劉裕部隊儲備物資的地方。劉裕手下大將劉虔之被殺,糧草輜重被燒。劉裕的部將徐逵之所率領的另一支軍隊恰好路過,急忙前來救援。但魯宗之很快撤走,徐逵之趕來的時候糧草輜重都被燒成灰燼。徐逵之率軍追擊魯軍,又被魯宗之設伏擊敗,徐逵之、王允之、沈淵子等大將連同數千士兵被殺。隻有蒯恩率後軍逃出。魯宗之遂和司馬休之合兵一處,由魯軋和司馬文思負責長江北岸防務。
劉裕吃了一個敗仗很不甘心,遂率大軍強行渡江,但魯軋和司馬文思在北岸修築了工事,加上江岸天然陡峭高聳,易守難攻。劉裕的每次進攻都被對方擊退,死傷無數,就是不能踏上北岸一步。劉裕打紅了眼,把盔甲穿上,拿起刀來就要往外沖,主簿謝晦抱住劉裕的大腿死也不放,劉裕說:“你再不放手我殺了你。”謝晦也道:“天下可以沒有謝晦,但不能沒有你。”劉裕當然不能殺謝晦。這時胡藩帶一支生力軍前來,向劉裕報到。一進帳見謝晦和劉裕兩個人扭作一團,驚道:“這是怎麽回事?”謝晦急忙把剛才的事一說。胡藩道:“這個強攻的事交給我吧。”
劉裕很信任胡藩,於是便派胡藩去強攻。胡藩帶著人不要命地向北岸沖,以極大的傷亡代價終於把司馬文思的防線沖開一道口子。劉裕的後軍緊跟著衝上,魯軋、司馬文思抵擋不住,隻得退守江陵。
劉裕追到城下,集中兵力再攻江陵。司馬休之和魯宗之守了十幾天後,便守不住了,棄城向北逃到襄陽。但襄陽守將李應之已經投降了劉裕,閉起城門來不讓他們進城。他們隻好帶著敗兵向後秦撤退。這時王鎮惡率一支部隊急速趕來,眼看就要被追上,後秦派司馬國璠率軍接應。王鎮惡遂退兵不追。
劉裕趕走司馬休之後,上表皇帝封親弟弟劉道憐為驃騎大將軍、荊州刺史,以親信趙倫之為雍州刺史。而劉裕則獲得“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資格。這三個資格是什麽意思呢?
第一個“劍履上殿”的意思是上殿的時候可以穿鞋和帶劍。帶劍上殿好理解,可穿鞋上殿又算是什麽特權?其實在秦漢時期,鞋被認為是不潔之物,是不能帶入屋子的,進屋要脫鞋,進大殿同樣要脫鞋。也就是說,大臣們上朝和皇上談事,都要在進殿時脫掉鞋子,光著腳丫子走進去。《禮記?曲禮》中還提到,和長者在堂上坐的時候,必須將鞋子脫在台階下。而且解繫鞋帶的時候,不可以正對著台階。將要走進屋子的時候,一定要低頭看看。如果看到室外有兩雙鞋,就證明堂上有二或三人在交談,所以後來者要大聲詢問一下,告知堂上的人知道又有人來了,在得到堂上之人的回答後,才可入內。另外,帶劍上殿也是有講究的。雖然帶劍上殿是給予大臣一種特殊的尊貴身份,但因為帶劍之人在無形之中會對皇帝的安全構成威脅。為了消除皇帝的猜忌,同時又顯示自己的特權,大臣所帶之劍,是沒有開刃的劍,後來甚至出現隻有劍把和劍鞘而沒有劍身的純粹裝飾劍。
第二個“入朝不趨”的意思是上朝的時候不用快步走。大臣見到君王要小步快速前行,神情嚴肅緊張,以表示尊崇。獲得“入朝不趨”權力的大臣,上朝時就可以用自然的步子走。
第三個“贊拜不名”。按照古代禮儀,臣下在皇帝麵前自稱必須用其名;在皇帝麵前提到其他大臣,也須稱其名;皇帝對大臣們,當然也要直呼其名。特別是大臣朝見皇帝的時候,旁邊要有贊禮官在皇帝麵前把他的官銜和他的名字都喊出來。比如說劉裕以前見到皇帝,贊禮官要喊“豫章郡公、相國、侍中、都督八州軍事劉裕,參見皇上”。大臣有了“贊拜不名”的權利後,除了自稱大臣還是要稱自己的名字外,贊禮官隻稱爵位和官職,而不呼其名;其他大臣們在朝中也是隻稱呼其官職;甚至皇帝也以官職來稱呼他。這樣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這時劉裕不但掌握了東晉朝政,而且在威信和人心所向等方麵也占據了優勢地位。宗室大臣司馬國璠、司馬叔璠、司馬叔道兄弟都感覺到東晉可能保不住了,紛紛逃奔後秦。姚興問他們道:“劉裕從貧賤的地位起家,因為誅桓玄,滅盧循而成為權臣,按道理他做的這些事都是為了晉室江山,而且在他的管理下晉國也發展得不錯,你們為什麽要投奔我呢?”這些司馬宗室都含淚道:“我們晉室宗族中但有一點能力和權力的,劉裕都要想辦法除去。他就是晉國最大的禍患,比桓玄要厲害許多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