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隆等一路東行,到此時,隻有苦勞,沒有功勞,心情沉重,悶悶不樂。正行之間,有一隊人馬攔頭迎接,為首之人下馬施禮:“伏大夫辛苦,我奉古渠帥之命,前來迎接大夫,請隨我行!”
伏隆一聽,大吃一驚:“你是獲索渠帥古師郎部下?”
來人道:“正是,渠帥有請大夫。”
事已至此,怕也沒用,此次北行,幹的就是冒險的差事,既來之則安之,管他什麽獅,什麽狼,隻有硬著頭皮相見了。想到此,道:“好,請將軍帶路。”古師郎已經安排好盛宴,請伏隆上坐。伏隆稍作謙讓,見古師郎執意請自己坐首座,便不再客氣,坦然入座。古師郎對席而坐,三巡酒後,道:“伏大夫此來可有收穫?”伏隆道:“這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不過先行鋪路而已。”古師郎道:“伏大夫,我是個粗人,說話喜歡直來直去,想我縱橫齊地七、八年,大大小小的仗也打了數十次,其中有得也有失,我年紀也大了,不想再折騰了,也該尋個歸宿了。現在,天下大勢我也看的清楚了,這天下最終是要歸於建武皇帝的。我不像那些小縣城們,城中兵丁稀少,怕張步,我可不怕,我從今天開始,脫離漁陽,歸順漢朝,不知建武帝能納否?”
伏隆聽後大喜,這次北上,根本就沒有他古師郎什麽事,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真是送給自己的一份大禮。道:“古渠帥真乃明白人,此選擇聰明之極,太正確了,我先替皇上高興,也先替聖上接受了。隻是,我此次奉聖命為使,隻有拜署令長以下官員的權利,這顯然不適合你,你先在此安頓,等我回京麵呈皇上,再行定奪,你看如何?”古師郎道:“好,就這麽著吧。”
伏隆來到劇縣張步駐地。
張步,字文公,琅邪不其人,公元二十三年六月聞漢兵昆陽大捷,滅王莽新兵百萬。於是,和大弟張藍,二弟張弘,三弟張壽及數豪傑共謀,聚鄉眾數千人起義,攻占左近數縣,自稱五威將軍。
更始立,拜王閎為琅邪太守。王閎者,王莽叔父平阿侯王譚之子,其果敢嚴厲,傾朝俱聞。漢哀帝時拜為中常侍,哀帝臨崩時,將傳國玉璽密付大司馬董賢,告之曰:“國無嗣主,卿妥善保管,不可輕易與人。”哀帝駕崩後,宮中遍尋玉璽而不見,有人密告王閎,哀帝駕崩前曾將大司馬董賢召入宮中。王閎稟告太後,太後命奪之。
王閎仗劍親至大司馬府,手指董賢厲聲道:“宮車晏駕,國嗣未立,公受恩深重,當俯伏號泣,何事久持璽綬,以待禍至也!”董賢大懼,隻好將玉璽交出。王莽篡位後,也忌憚從弟王閎,劉信敗逃,翟義亡後,拜其為東郡太守。更始立,王閎以東郡三十餘萬戶歸降更始。更始拜其為琅邪太守。王閎至琅邪赴任,張步拒之不納,王閎大怒,作檄遍傳齊地。有六縣響應,王閎遂得數千眾,和張步開戰,雙方互有勝負,相持不下。及更始敗,劉永稱帝,拜張步為輔漢大將軍,忠節侯,張步的勢力迅猛擴大,而王閎的兵勇大批散逃。此時的王閎已無所適從,乃獨自一人執劍來見張步。張步列陣以待,雙目圓睜,怒視王閎道:“步有何過?君先前攻之甚乎?”王閎道:“我為太守,奉命守疆護民,而文公擁兵相拒,閎乃攻城討賊,何言太甚!”張步聞言,嘿然良久,再三頓首,撤去兵陣,設酒相迎,待之以上賓之禮,請王閎共掌郡事,王閎始留張步處。
伏隆與張步相見,以良言相勸,王閎及張步的三個弟弟、屬下費邑也認為棄劉永而歸劉秀才是正確的選擇。現在有使前來,正是機會,張步思索良久,方始同意歸漢。伏隆宣旨,拜張步為東萊太守。宣詔完畢,伏隆見張步麵上露出不予之色,知其對所封官職不滿意,勸道:“太守一職,為朝廷地方大員,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為國鎮疆、守土、保民,職位是何等重要,非聖上信任,不足居此位。像寇恂、任光、耿純、李忠、銚期等無不是將軍出身,而出任太守一職。像鄧晨,那可是皇親國戚,自幼和聖上親厚,現任中山太守。劉嘉,更始朝的漢中王,皇上自幼一同長大的兄弟,現在也封為青州千乘郡太守。再說,東萊郡所轄一十二縣。……”
張步聽到這裏,一揮手打斷伏隆的話道:“伏大夫你先回館驛歇著,容我和屬下們商量商量再做道理。”
第五十回 說張步伏隆殉國 離睢陽劉永斃命 第一節
卻說這時,劉永使者快馬趕到,宣詔:“封張步為齊王,封董憲為西海王。”
張步安排使者就在府中休息,不使與伏隆會麵。然後對大家道:“劉永出手就是不凡,比劉秀強多了。如果封個大將軍、侯爵什麽的,我也就認了,且!隻封個太守。太守一職有什麽好當的,為他保疆守土,就在這巴掌大的一片地方混,封我太守,那該封你們什麽官呢?”
張步派人去館驛告訴伏隆,請他來見,如果劉秀拜其王爵,授大將軍職,即殺劉永使者而歸漢。
伏隆聞此言,知情況嚴重,即寫一書信,交於從吏,道:“張步貪劉永王爵,必拒皇詔,事急矣,你善藏此信,帶眾人即刻出城,立即回洛陽奏明聖上。”
從吏道:“兇險已至,大人不如立即撤離。”
伏隆一聽,大吃一驚:“你是獲索渠帥古師郎部下?”
來人道:“正是,渠帥有請大夫。”
事已至此,怕也沒用,此次北行,幹的就是冒險的差事,既來之則安之,管他什麽獅,什麽狼,隻有硬著頭皮相見了。想到此,道:“好,請將軍帶路。”古師郎已經安排好盛宴,請伏隆上坐。伏隆稍作謙讓,見古師郎執意請自己坐首座,便不再客氣,坦然入座。古師郎對席而坐,三巡酒後,道:“伏大夫此來可有收穫?”伏隆道:“這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不過先行鋪路而已。”古師郎道:“伏大夫,我是個粗人,說話喜歡直來直去,想我縱橫齊地七、八年,大大小小的仗也打了數十次,其中有得也有失,我年紀也大了,不想再折騰了,也該尋個歸宿了。現在,天下大勢我也看的清楚了,這天下最終是要歸於建武皇帝的。我不像那些小縣城們,城中兵丁稀少,怕張步,我可不怕,我從今天開始,脫離漁陽,歸順漢朝,不知建武帝能納否?”
伏隆聽後大喜,這次北上,根本就沒有他古師郎什麽事,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真是送給自己的一份大禮。道:“古渠帥真乃明白人,此選擇聰明之極,太正確了,我先替皇上高興,也先替聖上接受了。隻是,我此次奉聖命為使,隻有拜署令長以下官員的權利,這顯然不適合你,你先在此安頓,等我回京麵呈皇上,再行定奪,你看如何?”古師郎道:“好,就這麽著吧。”
伏隆來到劇縣張步駐地。
張步,字文公,琅邪不其人,公元二十三年六月聞漢兵昆陽大捷,滅王莽新兵百萬。於是,和大弟張藍,二弟張弘,三弟張壽及數豪傑共謀,聚鄉眾數千人起義,攻占左近數縣,自稱五威將軍。
更始立,拜王閎為琅邪太守。王閎者,王莽叔父平阿侯王譚之子,其果敢嚴厲,傾朝俱聞。漢哀帝時拜為中常侍,哀帝臨崩時,將傳國玉璽密付大司馬董賢,告之曰:“國無嗣主,卿妥善保管,不可輕易與人。”哀帝駕崩後,宮中遍尋玉璽而不見,有人密告王閎,哀帝駕崩前曾將大司馬董賢召入宮中。王閎稟告太後,太後命奪之。
王閎仗劍親至大司馬府,手指董賢厲聲道:“宮車晏駕,國嗣未立,公受恩深重,當俯伏號泣,何事久持璽綬,以待禍至也!”董賢大懼,隻好將玉璽交出。王莽篡位後,也忌憚從弟王閎,劉信敗逃,翟義亡後,拜其為東郡太守。更始立,王閎以東郡三十餘萬戶歸降更始。更始拜其為琅邪太守。王閎至琅邪赴任,張步拒之不納,王閎大怒,作檄遍傳齊地。有六縣響應,王閎遂得數千眾,和張步開戰,雙方互有勝負,相持不下。及更始敗,劉永稱帝,拜張步為輔漢大將軍,忠節侯,張步的勢力迅猛擴大,而王閎的兵勇大批散逃。此時的王閎已無所適從,乃獨自一人執劍來見張步。張步列陣以待,雙目圓睜,怒視王閎道:“步有何過?君先前攻之甚乎?”王閎道:“我為太守,奉命守疆護民,而文公擁兵相拒,閎乃攻城討賊,何言太甚!”張步聞言,嘿然良久,再三頓首,撤去兵陣,設酒相迎,待之以上賓之禮,請王閎共掌郡事,王閎始留張步處。
伏隆與張步相見,以良言相勸,王閎及張步的三個弟弟、屬下費邑也認為棄劉永而歸劉秀才是正確的選擇。現在有使前來,正是機會,張步思索良久,方始同意歸漢。伏隆宣旨,拜張步為東萊太守。宣詔完畢,伏隆見張步麵上露出不予之色,知其對所封官職不滿意,勸道:“太守一職,為朝廷地方大員,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為國鎮疆、守土、保民,職位是何等重要,非聖上信任,不足居此位。像寇恂、任光、耿純、李忠、銚期等無不是將軍出身,而出任太守一職。像鄧晨,那可是皇親國戚,自幼和聖上親厚,現任中山太守。劉嘉,更始朝的漢中王,皇上自幼一同長大的兄弟,現在也封為青州千乘郡太守。再說,東萊郡所轄一十二縣。……”
張步聽到這裏,一揮手打斷伏隆的話道:“伏大夫你先回館驛歇著,容我和屬下們商量商量再做道理。”
第五十回 說張步伏隆殉國 離睢陽劉永斃命 第一節
卻說這時,劉永使者快馬趕到,宣詔:“封張步為齊王,封董憲為西海王。”
張步安排使者就在府中休息,不使與伏隆會麵。然後對大家道:“劉永出手就是不凡,比劉秀強多了。如果封個大將軍、侯爵什麽的,我也就認了,且!隻封個太守。太守一職有什麽好當的,為他保疆守土,就在這巴掌大的一片地方混,封我太守,那該封你們什麽官呢?”
張步派人去館驛告訴伏隆,請他來見,如果劉秀拜其王爵,授大將軍職,即殺劉永使者而歸漢。
伏隆聞此言,知情況嚴重,即寫一書信,交於從吏,道:“張步貪劉永王爵,必拒皇詔,事急矣,你善藏此信,帶眾人即刻出城,立即回洛陽奏明聖上。”
從吏道:“兇險已至,大人不如立即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