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暑期,經過一年入伍生學習考核後,我終於轉為軍校正式學員,領章上也戴上了學生符號。正式學員的學習內容、教學計劃、生活製度都有一定的變化。入伍生階段主要是學習步兵操典。每天三操二講(早、中、午三操,中間各有一小時講解)是雷打不動的。訓練之餘,對生活管理也很嚴格。而正式學員的教學目標,是培養一名下級軍官的知識技能和帶兵方法,為今後帶兵打仗打好基礎,生活方麵也比入伍生豐富一些。
步科主要開設戰術、地形、工程、交通、兵器、輜重六大教程。教學內容比入伍生階段明顯增加,野外演習每周兩次,學員輪流當班長,圖上作業,實兵指揮,操作各種武器,馬術劈刀、工程作業等十八般武藝,樣樣都得學,樣樣還都得學好。
戰術課程主要是學德國陸軍的戰術原則。先由德國顧問給中國教員講課,再由教員教學員,講授的主要內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軍經驗。德國人做事認真,對學員要求也嚴格。總顧問有時會給全校學員講話,其他顧問則常常在操場上指導學員的動作要領。學員平時很少有機會和德國顧問直接交流。顧問們都住在軍校後麵的別墅裏。
戰術課程對我的軍事素質提高不大,所講內容主要是外國的戰例和經驗,不與中國軍隊的實際相結合,因此我總覺得枯燥無味,聽不懂,學不進。
地形學的收穫最大。每個人畢業前都要親自測繪一張五萬分之一的軍事地形圖。完全要求獨立測繪,等高線都要一一標示清楚。這對我以後的軍事指揮有很大的幫助。後來打仗時,拿到軍事地圖,我就能清楚地識辨出地形地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指揮。兵器課的內容很豐富。作為一名基層軍官,步兵部隊擁有的武器,包括步槍、輕、重機槍、迫擊炮、步兵炮的機械性能和射擊操作技術要領都要求掌握。這也是我們步兵學習的主要內容。
交通課程主要要求學員掌握如何組織運輸。一輛車坐多少人?每車之間的間隔應該是多少?不同的天氣、地形條件下,一天的運輸距離多長最為合適等等。對交通工具的性能也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工程課程要求學員掌握築城、挖戰壕、散兵坑、交通壕、城牆爆破等技術。
此外,每個學員還要學會騎馬,如何在馬上射擊、刺殺等技術。
軍校教學的一大特點就是非常重視課本知識與野戰實踐相結合。除了課堂講解外,還經常安排學員進行野外實彈演練。野戰演練時要求學員掌握如何利用地形、地物行進射擊,以及在敵人炮火下如何躍進和構築工事等技術,最重要的是掌握對班、排、連分隊戰鬥攻防的指揮,每個學員都要輪流當指揮員,鍛鍊指揮能力。這是考評一個學員是否符合一名初級指揮員的主要標準。軍校還開設政治課。政治課主要是講授三民主義,特別強調民族主義。講帝國主義侵華史,以此激發學員的愛國、報國熱情。講民生主義時,則強調孫中山先生所說的"中國隻有大貧、小貧之分,沒有貧富差別",提倡耕者有其田。同時,軍校還時常組織演講,主題大多是圍繞著時事和三民主義為內容。"攘外必先安內"就曾是講演的題目之一。記得有一次演講會上,同學阮慶演講"三民主義就是社會主義"。我還替他補充了幾句,解釋什麽是社會主義,如何達到社會主義。為此,我們遭到隊長和同學們的批評。但並不嚴厲。大家也明白這隻是認識問題而已。每星期一的總理紀念周,全校近三千學員都要準時在大禮堂集中。隻要蔣介石在南京,他一定會參加。有時各戰區來京開會的軍、師長也參加。蔣介石經常演講,他反覆強調的一個內容就是所謂共產黨對國家的叛亂、危害,以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另一個內容是要求學生精忠報國,為國家民族不怕流血犧牲。同時,他還不斷強調"四維八德",即所謂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要求每個學員要樹立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否則就不配成為一名革命軍人。畢業時,每個同學都會發一把佩劍,上麵就刻著"不成功便成仁"這六個字。除了蔣介石外,國民黨的元老、黨政要員大都出席過軍校的總理紀念周。汪精衛、馮玉祥、居正、張繼、李烈鈞、戴季陶、白崇禧、熊式輝、邵力子都參加過紀念周。汪精衛演講時最富有激情;張學良也出席過紀念周,我們當時對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年輕很英俊。最受同學們歡迎的是馮玉祥。他很少穿軍裝,除非出席開學、畢業典禮等隆重場合。他平時常常穿的就是一件普通長袍、布鞋,頭戴氈帽,和一般老百姓的穿著打扮沒什麽區別,這和南京的官場作風很不協調。他不僅穿著樸素,而且講話風趣,聲音洪亮,內容也與眾不同,很有特色。他演講的內容都是和工農兵生活緊密聯繫的事,總是強調中國的農民如何貧困、工人如何艱苦,鼓勵我們當兵就是要打倒壓迫在農工身上的帝國主義列強和軍閥,要求我們要愛國家、愛百姓。他還常講一些普通士兵的故事,最愛為士兵打抱不平,痛恨部隊官長剋扣軍餉。因此大家都覺得馮玉祥愛護士兵,對他非常尊重、欽佩和愛戴。
紀念周名義上是紀念孫中山,每次開會前都要集體背誦總理遺囑,而實際上紀念周成了蔣介石培養學生對他個人尊重和服從的一種方式。軍校期間,多次聽過蔣介石的訓話,但沒有機會同他直接接觸。記得我們曾參觀過一次校長辦公室,牆上掛了一張蔣介石騎馬的戎裝照,照片旁還有戴季陶的題詞:"登高觀遠海,立馬定中原"。意在表達蔣介石統一中國的誌向。平時,蔣介石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從不抽菸喝酒,隻喝白開水。早年他曾入保定軍校,又到日本士官學校學習軍事,應該說他還是有一定的軍事修養。他參加過辛亥革命,大革命時期支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還送自己的兒子蔣經國到蘇俄留學。我讀過他早年的很多文稿和演講稿,表現得相當革命,有很大的迷惑性。我轉為正式學生不久,按照軍校要求,隊裏統一給全體學員集體填表,統一加入國民黨。國民黨也有基層組織,隊裏設有區分部,相當於我們的黨支部。但國民黨的組織係統很渙散,平時完全沒有組織生活,交黨費也是直接從軍餉中扣除。區分部每學期也就開一次會,還要買些糖果、糕點來吸引學員參加。可是出了軍校,畢業到部隊時卻不用帶組織介紹信。我分配到部隊工作後就同國民黨沒有組織關係了。可見國民黨的組織對黨員毫無約束力,僅僅是個名義而已。那時,復興社的組織比較嚴密,有小組,經常開會,要求每一名成員都要在同學中起模範作用。到地方工作時還有介紹信,可以接上組織關係。復興社選擇成員也比較嚴格,我們一個隊也就不到十個人。雖然他們不公開身份,但同學們大致還是知道哪些人參加了復興社。解放後有人誣陷我在黃埔軍校參加過復興社,組織上曾找到我讀書時的區隊長王立哉了解情況。他是我們隊復興社的負責人。他說:"像關俊彥這樣的學生是不夠條件參加復興社的。他是從農村來的,不愛說話,成績中等,更沒有背景。我怎麽想也沒有他,絕對沒有他!"
步科主要開設戰術、地形、工程、交通、兵器、輜重六大教程。教學內容比入伍生階段明顯增加,野外演習每周兩次,學員輪流當班長,圖上作業,實兵指揮,操作各種武器,馬術劈刀、工程作業等十八般武藝,樣樣都得學,樣樣還都得學好。
戰術課程主要是學德國陸軍的戰術原則。先由德國顧問給中國教員講課,再由教員教學員,講授的主要內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軍經驗。德國人做事認真,對學員要求也嚴格。總顧問有時會給全校學員講話,其他顧問則常常在操場上指導學員的動作要領。學員平時很少有機會和德國顧問直接交流。顧問們都住在軍校後麵的別墅裏。
戰術課程對我的軍事素質提高不大,所講內容主要是外國的戰例和經驗,不與中國軍隊的實際相結合,因此我總覺得枯燥無味,聽不懂,學不進。
地形學的收穫最大。每個人畢業前都要親自測繪一張五萬分之一的軍事地形圖。完全要求獨立測繪,等高線都要一一標示清楚。這對我以後的軍事指揮有很大的幫助。後來打仗時,拿到軍事地圖,我就能清楚地識辨出地形地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指揮。兵器課的內容很豐富。作為一名基層軍官,步兵部隊擁有的武器,包括步槍、輕、重機槍、迫擊炮、步兵炮的機械性能和射擊操作技術要領都要求掌握。這也是我們步兵學習的主要內容。
交通課程主要要求學員掌握如何組織運輸。一輛車坐多少人?每車之間的間隔應該是多少?不同的天氣、地形條件下,一天的運輸距離多長最為合適等等。對交通工具的性能也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工程課程要求學員掌握築城、挖戰壕、散兵坑、交通壕、城牆爆破等技術。
此外,每個學員還要學會騎馬,如何在馬上射擊、刺殺等技術。
軍校教學的一大特點就是非常重視課本知識與野戰實踐相結合。除了課堂講解外,還經常安排學員進行野外實彈演練。野戰演練時要求學員掌握如何利用地形、地物行進射擊,以及在敵人炮火下如何躍進和構築工事等技術,最重要的是掌握對班、排、連分隊戰鬥攻防的指揮,每個學員都要輪流當指揮員,鍛鍊指揮能力。這是考評一個學員是否符合一名初級指揮員的主要標準。軍校還開設政治課。政治課主要是講授三民主義,特別強調民族主義。講帝國主義侵華史,以此激發學員的愛國、報國熱情。講民生主義時,則強調孫中山先生所說的"中國隻有大貧、小貧之分,沒有貧富差別",提倡耕者有其田。同時,軍校還時常組織演講,主題大多是圍繞著時事和三民主義為內容。"攘外必先安內"就曾是講演的題目之一。記得有一次演講會上,同學阮慶演講"三民主義就是社會主義"。我還替他補充了幾句,解釋什麽是社會主義,如何達到社會主義。為此,我們遭到隊長和同學們的批評。但並不嚴厲。大家也明白這隻是認識問題而已。每星期一的總理紀念周,全校近三千學員都要準時在大禮堂集中。隻要蔣介石在南京,他一定會參加。有時各戰區來京開會的軍、師長也參加。蔣介石經常演講,他反覆強調的一個內容就是所謂共產黨對國家的叛亂、危害,以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另一個內容是要求學生精忠報國,為國家民族不怕流血犧牲。同時,他還不斷強調"四維八德",即所謂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要求每個學員要樹立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否則就不配成為一名革命軍人。畢業時,每個同學都會發一把佩劍,上麵就刻著"不成功便成仁"這六個字。除了蔣介石外,國民黨的元老、黨政要員大都出席過軍校的總理紀念周。汪精衛、馮玉祥、居正、張繼、李烈鈞、戴季陶、白崇禧、熊式輝、邵力子都參加過紀念周。汪精衛演講時最富有激情;張學良也出席過紀念周,我們當時對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年輕很英俊。最受同學們歡迎的是馮玉祥。他很少穿軍裝,除非出席開學、畢業典禮等隆重場合。他平時常常穿的就是一件普通長袍、布鞋,頭戴氈帽,和一般老百姓的穿著打扮沒什麽區別,這和南京的官場作風很不協調。他不僅穿著樸素,而且講話風趣,聲音洪亮,內容也與眾不同,很有特色。他演講的內容都是和工農兵生活緊密聯繫的事,總是強調中國的農民如何貧困、工人如何艱苦,鼓勵我們當兵就是要打倒壓迫在農工身上的帝國主義列強和軍閥,要求我們要愛國家、愛百姓。他還常講一些普通士兵的故事,最愛為士兵打抱不平,痛恨部隊官長剋扣軍餉。因此大家都覺得馮玉祥愛護士兵,對他非常尊重、欽佩和愛戴。
紀念周名義上是紀念孫中山,每次開會前都要集體背誦總理遺囑,而實際上紀念周成了蔣介石培養學生對他個人尊重和服從的一種方式。軍校期間,多次聽過蔣介石的訓話,但沒有機會同他直接接觸。記得我們曾參觀過一次校長辦公室,牆上掛了一張蔣介石騎馬的戎裝照,照片旁還有戴季陶的題詞:"登高觀遠海,立馬定中原"。意在表達蔣介石統一中國的誌向。平時,蔣介石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從不抽菸喝酒,隻喝白開水。早年他曾入保定軍校,又到日本士官學校學習軍事,應該說他還是有一定的軍事修養。他參加過辛亥革命,大革命時期支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還送自己的兒子蔣經國到蘇俄留學。我讀過他早年的很多文稿和演講稿,表現得相當革命,有很大的迷惑性。我轉為正式學生不久,按照軍校要求,隊裏統一給全體學員集體填表,統一加入國民黨。國民黨也有基層組織,隊裏設有區分部,相當於我們的黨支部。但國民黨的組織係統很渙散,平時完全沒有組織生活,交黨費也是直接從軍餉中扣除。區分部每學期也就開一次會,還要買些糖果、糕點來吸引學員參加。可是出了軍校,畢業到部隊時卻不用帶組織介紹信。我分配到部隊工作後就同國民黨沒有組織關係了。可見國民黨的組織對黨員毫無約束力,僅僅是個名義而已。那時,復興社的組織比較嚴密,有小組,經常開會,要求每一名成員都要在同學中起模範作用。到地方工作時還有介紹信,可以接上組織關係。復興社選擇成員也比較嚴格,我們一個隊也就不到十個人。雖然他們不公開身份,但同學們大致還是知道哪些人參加了復興社。解放後有人誣陷我在黃埔軍校參加過復興社,組織上曾找到我讀書時的區隊長王立哉了解情況。他是我們隊復興社的負責人。他說:"像關俊彥這樣的學生是不夠條件參加復興社的。他是從農村來的,不愛說話,成績中等,更沒有背景。我怎麽想也沒有他,絕對沒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