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學後,我因為來自農村,穿的衣服、用的東西都是鄉間土貨,智能見識一時也趕不上城裏的孩子,所以常被同學笑話,說我是鄉下佬,有時還會受欺負。剛進城時住在王繩武家,他兒子王培英又和我同校,對我比較照顧。一年後王培英就畢業了,我也搬出了王家。我們班上有個縣城的同學王某某是縣裏有名的闊少,他瞧不起我,經常無故欺負我。後來三個關家店的同鄉同學牛學勤、任理中、粟中民知道後,非常氣憤,主動出麵打抱不平。他們趁春遊的機會,在濮公山狠狠地"修理"了他一頓,以後他才不敢再欺負我了。


    在新學堂裏,我學習了許多新知識,開始用鋼筆代替毛筆寫字,同學之間的交往也比上私塾時更多了。可以說進城讀書是我個人成長過程中的一次飛躍,我的眼光、誌向也漸漸走出了淮河套。在胡家圍子念私塾時,我滿腦子都是忠孝仁愛的封建儒家思想,對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如甲午戰爭、義和團、辛亥革命幾乎都不知道,隻覺得胡家的圍子好,長大後要發家致富,像胡家一樣建造一個更大的圍子,再多買上幾條快槍。上了新學,眼界開闊,才了解到中國很大,世界更大,知道了孫中山推翻滿清的歷史功績。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學校規定每周一都要舉行總理紀念周,背誦總理遺囑,講解時事和孫中山主張的三民主義。從此,我開始有了念書不能隻為自己,要為國家富強、民族獨立而奮鬥的思想。


    新中國成立後,息縣第一小學校名幾經變更,現更名為息縣實驗小學。學校也從破舊的孔廟中遷出,建起了現代化的教學樓,現有教師102人,3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700餘人,是息縣教育局直屬的唯一重點小學。我對母校有著深厚的感情,每次回息縣都要到學校看一看,2007年9月我不顧91歲高齡,由家人陪同再次回到母校,把自己的多年積蓄15萬元捐給了母校,設立助學獎學基金,完成了自己多年來的心願。縣裏舉行了隆重的捐贈儀式,看到母校的發展變化,感到無比的高興和欣慰,希望母校越辦越好,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有用之才。1930年7月,我從息縣第一小學畢業後,就到豫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的潢川縣城投考河南省立第七中學,即潢川中學。


    潢川,位於河南省東南部、淮河南岸,潢河貫通,是豫南地區的首府。潢川中學始創於1905年,是豫東南地區最負盛名的高級中學,素有"豫南文化和革命的搖籃"之稱。


    清朝末年,隨著列強的入侵,民族危機深重,挽救民族危亡的呼聲甚高,清政府被迫宣布廢科舉,興學堂。1905年在潢川太陽書院原址,創立了官立光州中學堂,是豫東南創辦最早的公辦中學。辛亥革命後,廢州立縣,校名改為潢川中學校;1913年歸省教育廳直轄,更名為河南省立潢川中學;1921年,全省省立中學以數序排列,校名改為河南省立第七中學;1941年恢復河南省立潢川中學,解放後沿用原來校名至今。現為省、地重點高中。


    潢川中學是一所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中國共產黨誕生的第二年就派人到潢川進行建黨和革命活動,省立七中成了當地革命活動的中心,是豫東南進步青年匯集的地方。豫東南早期黨的領導人和活動家汪厚之、熊少山、張俠生、易宗邦、胡日新等,都曾在七中求學,進行革命活動。1926年七中建立了黨的地下組織。特別是1928年共產黨員吳丹坤受河南省委派遣到潢川,以省立七中教務主任兼英語教員身份做掩護,組織學校黨、團員和進步學生準備武裝暴動工作。3月18日,在吳丹坤的帶領下,省立七中三十多名師生參加了豫東南特委領導的大荒坡武裝暴動,八名學生壯烈犧牲。吳丹坤在暴動失敗後被通緝,以後又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繫,但他一直在家鄉南陽一帶從事教育工作,解放後曾任南陽一中(原省立第五中學)首任校長、河南省政協委員。吳先生高壽105歲,1997年病故。當我1930年入學時,他們的光榮事跡,在學校中廣為流傳。


    我入學時省立第七中學隻開設初中班,停招了1927年開設的高中班。初中一、二、三年級各設甲、乙兩個班,共6個班。我投考的這一年,招收新生80人。當時由於豫南地區隻有這一所中學,招生人數和考生比例是一比十。我的考試成績不錯,順利考入七中。記得息縣考上七中的還有鄒耀離、李廷賢、彭壽凱、任醒吾、薑炳榮等人。


    8月中旬,學校送來錄取通知書,到家裏報喜。母親自然是高興萬分。雖然說當時早就廢除了科舉製度,可在老百姓眼裏,特別是鄉村人看來能夠考上省立中學,將來肯定有出息。母親為此特意擺上酒席,招待來人和鄉親,慶賀一番。8月30日,我背著行李,一大早從家裏動身,經吳村鋪、堡子口、隆古,黃昏時分便進了潢川城。


    河南省立第七中學位於潢川北城,校門坐北朝南。入校門後,迎麵第一幢大房子就是校長辦公樓,校長、教務主任都在裏麵辦公。辦公樓後側有幾間教室,左右兩側各有三排長長的學生宿舍,每排有15間小屋,每個小屋有六七平方米大。這些小屋就是當年考秀才、舉人時,讓貢生們一人住一間,三天三夜不得出門的考場。我被分配到校長辦公室左側第三排第六間小屋裏。同屋共有三人,一位叫黃壽金,字文清,潢川縣仁和集人,中學畢業後考上南京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1939年投奔延安參加革命,在《新華日報》當編輯。全國解放後,黃文清出任《甘肅日報》總編輯。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80年平反,恢復工作。另一位同學叫姚尊賢,是淮濱縣人。七中是省立直屬中學,所以一切教育經費都由河南省教育廳直接撥款。校長潘維新畢業於河南大學教育係,其他教員也大都是來自河南大學和武漢大學(潢川距離武漢更近),教學質量還是相當高的。我入學時學校仍利用原有的老校舍當教室。1932年,學校新建了幾棟磚瓦結構的新教室,還配上了當時很少見的玻璃窗,光線極好,又保暖,比原來老貢院的房子強多了。1930年夏天,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趁蔣介石同馮玉祥、閻錫山展開中原大戰,無力"圍剿"紅軍的有利時機,主動出擊,取得了一定的勝利。隨著紅軍的勝利和革命力量的增長,黨內"左"傾盲動思想又有了新發展。中共中央決定發動"以武漢為中心的全國總暴動",要求戰鬥在鄂豫皖根據地的紅一軍"迅速集中和擴大發展",並準備進攻武漢。9月,蔣介石已經取得中原大戰的勝利,迅速調整了對紅軍的"圍剿"。10月6日,紅一軍根據"在豫東南以潢川城為中心,發動起義進行配合暴動"的計劃,再次傾全部兵力渡過淮河,第一師強攻潢川,第二、第三師襲擊光山。7日晚,紅一軍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徐向前率所部在潢川地下黨的配合下強攻潢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黎原回憶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黎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黎原並收藏黎原回憶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