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李衛衙看過莫言過,道:“本監軍思慮,二位可在縣衙稍留,我與二位再行相談縣內之事。”“噢,不便相擾,改日再來請教。叔父與我還得向朱將軍回言,就此別過吧。”朱伯言點頭,說道:“侄兒說得不錯。就此相別,來日再聚。”“既如此,莫史官,我等送別二位。”
不多時,遠山二人走至一僻靜之處,朱伯言忽地請道:“屬下參見主上。”“言叔,你......”遠山一時吃驚不小。“主上,方才莫史官所言,在下聽得確切,以莫史官的為人,應該不會亂言,原來在下祖上本姓聶,就是護主武將,而主上您才是大明太子之後。在下現知此事,不敢張揚,幸好平兒還未以明主自稱。主上,請受伯言一拜。”“言叔,這隻是莫史官片麵之詞,豈能當真?”“主上有所不知,在下家訓中開始之句便是:清之嘉慶年,百姓言朝廷之事,常因當政為官者不能自律而多有不滿。概觀其中會有變數,故定此家訓,以示後代子孫,一朝天下之勢有異,則勿忘祖上之誌。”朱伯言若有所思,道:“主上,在下祖上定是見當時復朝之勢已生,因而相勸主上祖輩改為原姓,以待時機,便可匡扶大明基業。但定是主上祖輩謹遵故太子遺訓,不肯聽勸,在下祖上無奈之下才立此家訓,以讓後代子孫不忘我大明祖業。”“言叔,不必稱侄兒為主上,這許多年,多少事都已化了塵土。我想,當年太子祖上也是見天下已定,便決心立此遺訓,其後人永不得稱其本姓,意在讓後人放下身世枷鎖。”“主上,您終於承認了。”朱伯言顯得異常激動。“主上,請下令!我等便首舉義旗,擁您為主。”
聶遠山走過幾步,笑了笑,道:“言叔,到此時,我才明白朱平先前所想。如今,天下之勢已然為二,天國之勢正盛。我又豈能相背祖上遺訓,不論時勢之機,舉兵以增天下亂勢?正所謂:義行民生重,心求天下和。現今起兵,實乃不義不和,萬莫能為。”“主上,這......”“此事,眼下休得再提。現今,在劉副將四兄弟及其他反清復明兄弟心中,朱平才是明主。言叔切莫將今日之事告知他人,一旦他人得知,必對此事心生疑惑,那時,恐生事端,更有甚者,日後他人也再不會相信叔父之言。此事也最好不要告知朱平。朱平他行事謹慎,且素懷大誌,不辱沒大明朱姓。再說,以朱平仁義之心,我深知他,一旦他得知此事,便會改回原姓以助我。到那時,豈可避過他人耳目?且又不知要生出多少事端來!言叔,我待朱平猶如親兄弟一般,由他繼之,不辱朱氏一姓。”“多謝主上如此器重小兒。”“叔父,莫要這般說。望請叔父答應侄兒,今日之事不可說於任何人知曉,以後也再不可稱我為主上。”“這......主上,我......”“言叔,你若不應了侄兒,侄兒便自刎於此。”遠山從懷裏取出一柄短刀,忽地說道。“主上......”遠山聽後,將刀鋒向內抵了抵。朱伯言見此,慌張說道:“主......不,遠山侄兒,你休要如此。叔父答應你,眼下絕不將此事向他人泄露半句,就是我兒朱平也不告知。”遠山笑了笑,忽地將刀收起。朱伯言看了看聶遠山,道:“我這侄兒果然硬氣!既然如此,那就暫且拋開心事,你我還是叔侄相稱。”言罷,二人大笑。
話說待朱伯言二人走後,李衛衙拿出掩於袖中的書信,道:“莫史官,這也難為朱將軍了,他讓我等照信中所言說與聶義士二人聽,我等卻也照做了。想來,這也是朱將軍對我等的信任。同為天朝之心,使我等常有書信往來,成了至交。朱將軍說他深知聶義士,聶義士實是士為知己者死,故而他得知後,定會與朱將軍所見略同;說其家父一旦聽知我等所說,則家訓的重責就會消解,其家父行事也自會不同。朱將軍肺腑之言,說我天國正處盛時,萬民多信之,此乃力之所在,故不可因他一人而壞了如今之勢。”“監軍上官所言不差。朱將軍煞費苦心,此舉實是為了天朝,為了天下大義。朱將軍心繫天下蒼生,我莫言過敬佩不已。”
(51)楊秀清兵發援鎮江 陳
大殿之上,文武朝臣排成兩側,值事公公高喊了一聲:“有事奏來,無事退朝。”
“啟奏皇上,如今我大清兵馬已在賊兵天京城外重重設圍,但賊兵占據鎮江為援,使我部不敢貿然行動。望請皇上即刻下旨命一勇將領兵直取鎮江,與我部人馬形成合力。那時,破天京城便指日可待。”在朝中位高權重的朝臣向榮首個稟道。鹹豐帝看過眾人,道:“嗯,那眾愛卿以為,誰可擔此重任?”“皇上,江蘇巡撫吉爾杭阿可擔此重任。”兵部尚書一旁奏道。“愛卿所言正合朕意。前次,江蘇巡撫平亂有功,朕未封賞,待此次立下功勳後,朕再一併行賞。向愛卿以為如何?”“皇上英明。到時,我部在長江南岸布重兵以拒賊兵,加之吉爾杭阿將軍在外側相援。如此,賊兵必破!”向榮稟後,鹹豐帝喜上心頭,道:“賊兵起事,一直是朕的心頭之病。若果如向愛卿所言,則實為大清之福了。”“替皇上分憂,萬死不辭!”向榮奏道。“還望眾愛卿恪盡職守,固我大清數百年的基業。”聽後,眾人跪地,齊道:“大清永昌!千秋萬代!”
不多時,遠山二人走至一僻靜之處,朱伯言忽地請道:“屬下參見主上。”“言叔,你......”遠山一時吃驚不小。“主上,方才莫史官所言,在下聽得確切,以莫史官的為人,應該不會亂言,原來在下祖上本姓聶,就是護主武將,而主上您才是大明太子之後。在下現知此事,不敢張揚,幸好平兒還未以明主自稱。主上,請受伯言一拜。”“言叔,這隻是莫史官片麵之詞,豈能當真?”“主上有所不知,在下家訓中開始之句便是:清之嘉慶年,百姓言朝廷之事,常因當政為官者不能自律而多有不滿。概觀其中會有變數,故定此家訓,以示後代子孫,一朝天下之勢有異,則勿忘祖上之誌。”朱伯言若有所思,道:“主上,在下祖上定是見當時復朝之勢已生,因而相勸主上祖輩改為原姓,以待時機,便可匡扶大明基業。但定是主上祖輩謹遵故太子遺訓,不肯聽勸,在下祖上無奈之下才立此家訓,以讓後代子孫不忘我大明祖業。”“言叔,不必稱侄兒為主上,這許多年,多少事都已化了塵土。我想,當年太子祖上也是見天下已定,便決心立此遺訓,其後人永不得稱其本姓,意在讓後人放下身世枷鎖。”“主上,您終於承認了。”朱伯言顯得異常激動。“主上,請下令!我等便首舉義旗,擁您為主。”
聶遠山走過幾步,笑了笑,道:“言叔,到此時,我才明白朱平先前所想。如今,天下之勢已然為二,天國之勢正盛。我又豈能相背祖上遺訓,不論時勢之機,舉兵以增天下亂勢?正所謂:義行民生重,心求天下和。現今起兵,實乃不義不和,萬莫能為。”“主上,這......”“此事,眼下休得再提。現今,在劉副將四兄弟及其他反清復明兄弟心中,朱平才是明主。言叔切莫將今日之事告知他人,一旦他人得知,必對此事心生疑惑,那時,恐生事端,更有甚者,日後他人也再不會相信叔父之言。此事也最好不要告知朱平。朱平他行事謹慎,且素懷大誌,不辱沒大明朱姓。再說,以朱平仁義之心,我深知他,一旦他得知此事,便會改回原姓以助我。到那時,豈可避過他人耳目?且又不知要生出多少事端來!言叔,我待朱平猶如親兄弟一般,由他繼之,不辱朱氏一姓。”“多謝主上如此器重小兒。”“叔父,莫要這般說。望請叔父答應侄兒,今日之事不可說於任何人知曉,以後也再不可稱我為主上。”“這......主上,我......”“言叔,你若不應了侄兒,侄兒便自刎於此。”遠山從懷裏取出一柄短刀,忽地說道。“主上......”遠山聽後,將刀鋒向內抵了抵。朱伯言見此,慌張說道:“主......不,遠山侄兒,你休要如此。叔父答應你,眼下絕不將此事向他人泄露半句,就是我兒朱平也不告知。”遠山笑了笑,忽地將刀收起。朱伯言看了看聶遠山,道:“我這侄兒果然硬氣!既然如此,那就暫且拋開心事,你我還是叔侄相稱。”言罷,二人大笑。
話說待朱伯言二人走後,李衛衙拿出掩於袖中的書信,道:“莫史官,這也難為朱將軍了,他讓我等照信中所言說與聶義士二人聽,我等卻也照做了。想來,這也是朱將軍對我等的信任。同為天朝之心,使我等常有書信往來,成了至交。朱將軍說他深知聶義士,聶義士實是士為知己者死,故而他得知後,定會與朱將軍所見略同;說其家父一旦聽知我等所說,則家訓的重責就會消解,其家父行事也自會不同。朱將軍肺腑之言,說我天國正處盛時,萬民多信之,此乃力之所在,故不可因他一人而壞了如今之勢。”“監軍上官所言不差。朱將軍煞費苦心,此舉實是為了天朝,為了天下大義。朱將軍心繫天下蒼生,我莫言過敬佩不已。”
(51)楊秀清兵發援鎮江 陳
大殿之上,文武朝臣排成兩側,值事公公高喊了一聲:“有事奏來,無事退朝。”
“啟奏皇上,如今我大清兵馬已在賊兵天京城外重重設圍,但賊兵占據鎮江為援,使我部不敢貿然行動。望請皇上即刻下旨命一勇將領兵直取鎮江,與我部人馬形成合力。那時,破天京城便指日可待。”在朝中位高權重的朝臣向榮首個稟道。鹹豐帝看過眾人,道:“嗯,那眾愛卿以為,誰可擔此重任?”“皇上,江蘇巡撫吉爾杭阿可擔此重任。”兵部尚書一旁奏道。“愛卿所言正合朕意。前次,江蘇巡撫平亂有功,朕未封賞,待此次立下功勳後,朕再一併行賞。向愛卿以為如何?”“皇上英明。到時,我部在長江南岸布重兵以拒賊兵,加之吉爾杭阿將軍在外側相援。如此,賊兵必破!”向榮稟後,鹹豐帝喜上心頭,道:“賊兵起事,一直是朕的心頭之病。若果如向愛卿所言,則實為大清之福了。”“替皇上分憂,萬死不辭!”向榮奏道。“還望眾愛卿恪盡職守,固我大清數百年的基業。”聽後,眾人跪地,齊道:“大清永昌!千秋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