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嘆了嘆,閉目不語。“明主,莫非是讓我等行天下大義信道,以萬民蒼生為重?這個自然不錯。但明主智勇過人,屢立戰功,早應封王封侯,天朝卻失察於此,我等屬下早已心有不服。”“劉副將,”朱平看了看他,怒道:“若不是翼王賞識,我朱平亦無機會施展畢生所學。此所謂功勞,實乃歸於翼王。”朱平言語稍緩,忽又說道:“再者,歷朝歷代,朝廷失察之事又怎能一一道明。京都所在,懾於君王之威,為官或許清廉自身,但天下之大,遠離京城之地,則濁清不一。這就猶如一株大樹,主杆挺直,但主杆以外之旁枝則曲直不一。自古賢君深知,各地得良治,則天下良治。故才有古之賢君於盛世之下微服私訪,實為力避失察之事。古之盛世,君王尚有感於此,敢問臣下又豈可因君上一時失察於己而心生怨忿?如此,則是因一己之私而置天下之義於不顧,何談萬民之福?”“明主既心意已決,我等不敢輕舉妄動。但若後來形勢有變,我等......”“我等便首舉義旗。”聶遠山忽地說道。“爹,遠山,你們可來了。”“屬下參見老主上。聶兄弟,有禮了!”“劉副將,不必多禮。噢,營外些許瑣事,還勞劉副將照應。”“是,老主上。明主,屬下告退!聶兄弟,請!”
(50) 翼王親函謀慮尤顯 朱
劉副將出得營中,朱平忽地問道:“遠山,你與劉副將如何認識?”朱伯言聽後,笑道:“誌同道合,豈可不識?”“方才與劉副將言語,才知爹與遠山心中所想一如當初。遠山早知,卻不明言,隻是搪塞於我。好了,不說也罷。對了,監軍李衛衙那邊,事情辦得如何了?”“都已辦妥。縣衙會盡快招募人馬,運調糧草來我軍中。平兒,其實我與遠山主......”聶遠山扯了他的衣袖,朱伯言方才繼續說道:“我與遠山來至營外多時,方才你與劉副將言語,都聽得實在,我倆也甚覺在理。遠山侄兒之前也曾說過,義行民生重,心求天下和。這一義一和,我等明白,眼下絕不再提舉兵之事。至於......劉家兄弟那裏,我自會告知。”“爹,您能如此想,實在體諒孩兒之心了。遠山,多謝!”“兄弟之間,何言‘謝’字。”聶遠山笑了笑。“那遠山,不如就此入我太平軍中,盡展所學,你意下如何?”聶遠山略作思慮,道:“朱平,若你入太平軍前便知自己的身世,你會不會如先前一般,執意入得軍中?”“這......”朱平頓了頓,“軍中百般事務,一旦從了軍營,則須知軍法如山。於戰中而言,個人身世又何需計較。戰場上的兄弟們不會多想,也無論身世,一旦開戰,則生死誰人知。對此,我也想了許久,終覺不可因先前之事多生煩惱,最重要的便是立足當前,眼觀將來,天下事應天下人決之。不過,我若早些知曉身世之事,或許想法又會不同。”“朱平,就在前些日子,你讓大叔去找我時,我已在原先師父的館址立了新館。現如今日日授藝,倒也自在。”“是啊,平兒,這武館取名‘義和’二字,倒顯得與別的武館頗為不同。”“義和館?遠山,如此說來,入軍一事......”聶遠山打斷了他,“入軍一事,待日後若有想通的一天,定會告知於你。”朱平笑道:“這樣也好。”
“報......將軍,天京城裏來人,在營外候見。”守營侍衛忽地稟道。“有請!”
“參見朱將軍。”那人向四周望過,朱平知其想法,道:“沒有外人,但說無妨。”這人從懷裏拿出一份密函,遞於朱平,道:“將軍,此為翼王親筆,你看後自會明了。”朱平接過後,那人忽地說道:“在下還得趕回復命。朱將軍,在下告退!”“恕不相送,請!”
“平兒,看看函中所說,不知翼王有何交待?”朱平細細看來,道:“翼王在函中說,關於再次北伐之事,眾王意見不一,東王與北王更是看法不同。翼王說天王之言,東王不聽,就是北王也隻表麵附和,且北王私下言天王太過倚重東王,心中不滿。翼王慮於此事,讓我即刻領兵返回天京城,說如今情勢,遲一刻則生變,不可延誤。翼王還說,安慶郡暫遣他人來守。”“這......”朱伯言欲言又止。“朱平,對於此事,你如何看待?”聶遠山忽地問道。“從函中之意看,說得不甚明確,想來,翼王從不會如此,難道......”“平兒,難道什麽?”“若慮我部經此一番苦戰,尚需時日休整,則不宜此時令我率部回得天京。莫非......”“莫非不是翼王親筆書函?”“爹,倒不是說這個。”朱平思慮,道:“實是翼王用心良苦啊。”“倒是說來聽聽。”朱伯言看過遠山,道。“之前,承蒙翼王將隨身令箭相賜,現在想來,實是探我是否存有異心啊。以翼王在安慶郡的威望,隻他一聲令下即可,何許令箭行事。或許,翼王對那事早已有所耳聞,要知道,翼王觀人察事,非常人可比。爹您先前南下行事必有所動,風過尚且有聲,如此動靜,人豈會不知?想必,探馬得報翼王,翼王本可早有行動,但一直以來,我是翼王心腹之將,翼王深信且器重於我,故而才有賜令相示一事。想想,此前翼王讓益凡留於天京城中,我心有不解,如今看來,也是為此。”“那翼王得知,為何不說與天王知曉?”朱伯言急著問道。“翼王知我必不會負他。再者,我乃翼王心腹將領,一旦天王得知此事,恐翼王亦難脫幹係。但以翼王心胸,還不會慮於此,翼王所慮者,一旦天王知曉,則必風起,那時,對天朝而言,實是災事一場。故而,翼王必會將此事隱下,以觀後來之事。”“那此次翼王來函,又是所為何事?”“遠山,也是為此事。接函過後,我若不即刻返回天京,則說明我心虛於此,翼王到時必會有所行事;反之,翼王則必信我勝過從前。”“真難想像,翼王謀慮如此。”朱伯言嘆道。“既如此說,可想翼王對你的一番苦心了。”聶遠山嘆了嘆。“是呀。翼王大恩,朱平銘記肺腑!”他又看過遠山,說了句:“你與我爹暫且在此,我去去就回。此次返回天京城,我所帶人馬越少越好,亦可表我對天朝之心。”言畢,朱平疾步出得營帳。
(50) 翼王親函謀慮尤顯 朱
劉副將出得營中,朱平忽地問道:“遠山,你與劉副將如何認識?”朱伯言聽後,笑道:“誌同道合,豈可不識?”“方才與劉副將言語,才知爹與遠山心中所想一如當初。遠山早知,卻不明言,隻是搪塞於我。好了,不說也罷。對了,監軍李衛衙那邊,事情辦得如何了?”“都已辦妥。縣衙會盡快招募人馬,運調糧草來我軍中。平兒,其實我與遠山主......”聶遠山扯了他的衣袖,朱伯言方才繼續說道:“我與遠山來至營外多時,方才你與劉副將言語,都聽得實在,我倆也甚覺在理。遠山侄兒之前也曾說過,義行民生重,心求天下和。這一義一和,我等明白,眼下絕不再提舉兵之事。至於......劉家兄弟那裏,我自會告知。”“爹,您能如此想,實在體諒孩兒之心了。遠山,多謝!”“兄弟之間,何言‘謝’字。”聶遠山笑了笑。“那遠山,不如就此入我太平軍中,盡展所學,你意下如何?”聶遠山略作思慮,道:“朱平,若你入太平軍前便知自己的身世,你會不會如先前一般,執意入得軍中?”“這......”朱平頓了頓,“軍中百般事務,一旦從了軍營,則須知軍法如山。於戰中而言,個人身世又何需計較。戰場上的兄弟們不會多想,也無論身世,一旦開戰,則生死誰人知。對此,我也想了許久,終覺不可因先前之事多生煩惱,最重要的便是立足當前,眼觀將來,天下事應天下人決之。不過,我若早些知曉身世之事,或許想法又會不同。”“朱平,就在前些日子,你讓大叔去找我時,我已在原先師父的館址立了新館。現如今日日授藝,倒也自在。”“是啊,平兒,這武館取名‘義和’二字,倒顯得與別的武館頗為不同。”“義和館?遠山,如此說來,入軍一事......”聶遠山打斷了他,“入軍一事,待日後若有想通的一天,定會告知於你。”朱平笑道:“這樣也好。”
“報......將軍,天京城裏來人,在營外候見。”守營侍衛忽地稟道。“有請!”
“參見朱將軍。”那人向四周望過,朱平知其想法,道:“沒有外人,但說無妨。”這人從懷裏拿出一份密函,遞於朱平,道:“將軍,此為翼王親筆,你看後自會明了。”朱平接過後,那人忽地說道:“在下還得趕回復命。朱將軍,在下告退!”“恕不相送,請!”
“平兒,看看函中所說,不知翼王有何交待?”朱平細細看來,道:“翼王在函中說,關於再次北伐之事,眾王意見不一,東王與北王更是看法不同。翼王說天王之言,東王不聽,就是北王也隻表麵附和,且北王私下言天王太過倚重東王,心中不滿。翼王慮於此事,讓我即刻領兵返回天京城,說如今情勢,遲一刻則生變,不可延誤。翼王還說,安慶郡暫遣他人來守。”“這......”朱伯言欲言又止。“朱平,對於此事,你如何看待?”聶遠山忽地問道。“從函中之意看,說得不甚明確,想來,翼王從不會如此,難道......”“平兒,難道什麽?”“若慮我部經此一番苦戰,尚需時日休整,則不宜此時令我率部回得天京。莫非......”“莫非不是翼王親筆書函?”“爹,倒不是說這個。”朱平思慮,道:“實是翼王用心良苦啊。”“倒是說來聽聽。”朱伯言看過遠山,道。“之前,承蒙翼王將隨身令箭相賜,現在想來,實是探我是否存有異心啊。以翼王在安慶郡的威望,隻他一聲令下即可,何許令箭行事。或許,翼王對那事早已有所耳聞,要知道,翼王觀人察事,非常人可比。爹您先前南下行事必有所動,風過尚且有聲,如此動靜,人豈會不知?想必,探馬得報翼王,翼王本可早有行動,但一直以來,我是翼王心腹之將,翼王深信且器重於我,故而才有賜令相示一事。想想,此前翼王讓益凡留於天京城中,我心有不解,如今看來,也是為此。”“那翼王得知,為何不說與天王知曉?”朱伯言急著問道。“翼王知我必不會負他。再者,我乃翼王心腹將領,一旦天王得知此事,恐翼王亦難脫幹係。但以翼王心胸,還不會慮於此,翼王所慮者,一旦天王知曉,則必風起,那時,對天朝而言,實是災事一場。故而,翼王必會將此事隱下,以觀後來之事。”“那此次翼王來函,又是所為何事?”“遠山,也是為此事。接函過後,我若不即刻返回天京,則說明我心虛於此,翼王到時必會有所行事;反之,翼王則必信我勝過從前。”“真難想像,翼王謀慮如此。”朱伯言嘆道。“既如此說,可想翼王對你的一番苦心了。”聶遠山嘆了嘆。“是呀。翼王大恩,朱平銘記肺腑!”他又看過遠山,說了句:“你與我爹暫且在此,我去去就回。此次返回天京城,我所帶人馬越少越好,亦可表我對天朝之心。”言畢,朱平疾步出得營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