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西北的皂河鎮為宿遷西北片水陸交通重鎮。此鎮不但處在駱馬湖西岸,而且大運河也在該鎮東邊穿其境而東去。該鎮緊鄰睢寧、邳縣。邳縣的重鎮——窯灣鎮也在該鎮以西不遠處。皂河鎮東有一座龍王廟,是古人為乞求水龍王免遭洪水而建。清康熙、幹隆兩皇帝巡視江南,乘龍舟南下多次在皂河停歇。特別是幹隆皇帝七下江南其中有六次停宿皂河。幹隆帝到皂河看中了皂河東頭的龍王廟是塊風水寶地,遂下諭旨把龍王廟改建位行宮(因此皂河龍王廟又稱幹隆行宮)。幹隆皇帝聖旨一下,眾多能工巧匠匯集皂河龍王廟,龍王廟很快擴建完成:前後數進院落,有大小百間房屋,亭台樓榭,粉璧黛瓦,實為蘇北一處罕見的具有清朝宮廷風格的建築群。行宮內古木參天,鳥語花香,頗有宮廷氣派。行宮內有幹隆親筆手書的禦碑一座,高有丈餘。相傳幹隆爺率南巡的妃嬪太監、文武官員沿運河一路欣賞無限風景,入住皂河行宮後,覺腹中飢餓又沒有現成的美食可吃,就命人到皂河街上購些食品裹腹。手下官員走到皂河街上的一家做燒餅的店鋪買燒餅。燒餅店哪敢怠慢,使出看家本領製成一爐燒餅交給官員帶回。幹隆爺接過燒餅,見這小小的燒餅焦中帶黃,聞上一聞香味撲鼻;咬上一隻,酥軟可口。入口即化,讚嘆不絕。傳下口諭把做燒餅的人帶進京城當禦廚。從此皂河鎮這家燒餅店所做出來的燒餅就稱為幹隆貢酥,世代相傳。幹隆皇帝一路鞍馬勞頓,晚上歇息想睡個好覺。可是屋外蛙聲嘈雜,讓他睡不安穩,他隨口又下了一道聖旨“此處蛙聲甚是攪朕不安,此地蛙兒們都不許出聲,讓朕睡個安穩覺”從此附近田地裏春夏雖然有蛙,卻都是不出聲的。蛙兒們怕影響幹隆爺的休息。
流經皂河鎮的這段運河也極為險要壯觀。皂河鎮以東的運河水麵離南堤岸上下相差數丈,人走在堤上往下看,覺得河裏的行船在腳下走,更為驚奇地是運河北堤也就是駱馬湖的大堤。一堤之隔,堤南是運河,堤北就是浩瀚的駱馬湖。且駱馬湖的水麵也運河水麵似乎也高出許多,這樣一看似乎運河上麵也頂著一盆水了。
正是因為皂河鎮的險要地勢,日寇在占領宿遷之初,就在皂河鎮設立據點並派有重兵把守,日軍有六、七十多人,偽軍有二百多人。皂河鎮上的維持會長姓鄭叫鄭三清,是安清幫頭子。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閻王吃小鬼。這鄭三清不知是何地人氏,在皂河安家後,廣招門徒,以壯其勢。手底下徒兒發孫有近百人,把持流經皂河的這一段運河黃金水道,靠強收運河上南來北往的大小船隻的過船費發了大財,成為皂河鎮上的第一富戶。
提起安青幫,有些年輕人不知。這安青幫,也稱清幫,本是明末反清復明的民間秘密組隻。清兵入關後,安青幫為形勢所迫、大勢所趨,投靠清廷,反過來又參予鎮壓反清人士,充當清人的包打聽。安青幫作為歷史上著名的幫派組織,自有一套嚴格的幫規和聯絡暗語。清人坐穩江山後,安青幫組織的下層成員發生了一些變化,由一些反清誌士逐漸變為破產的小商人、船民、失業的手工業工人組成。自清朝以來,從蘇北到蘇南的運河沿線逐漸被青幫把持和控製,這對於穩定和維護清人的漕運起到一些積極作用。清朝中後期,海運時興,運河一線的漕運逐漸衰落,但京杭大運河作為連接南北貨物的水上交通大動脈,仍不失它應有的作用。河上船隻仍絡繹不絕,但已遠非昔日可比。安青幫中有部分人員遠走他鄉到東南江浙、滬杭一帶發展,或北上入魯、冀、天津一帶。有一部分青幫中人仍然留在運河沿線,控製碼頭,勒索過往船隻,成了運河沿線的一股惡勢力。
正文 第二十五章(b)
書香屋 更新時間:2011-2-13 1:19:52 本章字數:5183
當初剛到蘇北皂河鎮的鄭三清想打下皂河鎮的碼頭。鄭三清明白,僅靠他一個人不行,於是他立案擺香,廣收徒弟,這就逐漸形成了一張憑師徒關係,進行社會活動的大網。鄭三清也不知從何時學得一身硬工夫。他運過氣後,單手手掌可以推倒一麵土牆,伸出手指可以在一塊青磚上鑿穿一個窟窿。
在運河上跑船的船民,也並非人人都是任人揉捏的軟柿了。俗話說:“岸上有岸上的習俗,行船有行船的船規。”船幫也拉幫結夥不服青幫無賴的敲詐。宿遷縣城有名的傳說“打蠻船”就是一例。蠻船就是當地對宿遷以南地區船家的統稱。傳說:一夥蠻船上的船民自以為人多勢眾,腰粗財多。眾船行到宿遷靠岸。船民上岸後尋歡作樂,**岸上民女,被宿遷人痛打。此傳說很邪乎。說當地宿遷人站在蠻船上,手持一蒿照著蠻船的人橫掃過去,由於力氣太大,持蒿之人轉過身來一看,蠻船上空無一人。他挺納悶,人呢?就伸頭找,待望船下河麵一看,幾十口船民都被他一蒿打落水下。水麵上飄浮幾十個人頭,在水麵上順著水波蕩漾。蠻船上的船民遭宿遷人痛打這後,再也不敢在宿遷地麵上撒野。說來也怪,筆者也是生長在運河邊上的人,過去也曾聽得運河上發生的一些奇聞逸事。過去聽說運河上兩船之間打架了,死人了,可從未聽說南方船民打人,都是挨打對象。這也許是南方人教養好、素質好的緣故吧。運河上南方船民確實富有,這倒不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運河上跑的大都是水泥船。水泥船船體厚、速度慢、裝貨少。又怕碰撞,極不安全。這些在運河上慢得像烏龜一樣行馳的水泥船絕大多數都是北方人的,而少量的鐵駁船大多是南方人的。南方船民因為富有似乎看不起北方人,不屑與跟北方人交往。過去南方船民能忍受北方宿遷人欺負的另一條原因,恐怕是:從宿遷境內穿流而過的大運河,是船民的必經之路。他們怕在當地惹事而受到報復。過去南方船民中流傳這樣一句話:“船行一千三,就怕宿遷這一灣。”這些舊事當然是發生在改革開放以前、混亂歲月中的事。現在的運河上絕沒有以前那樣混亂的局麵了:笨重的水泥船早已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在寬闊的大運河上行駛的眾多的大鐵船。以前運河上行駛的水泥船裝載量最大的也不過一百來噸,現在的鐵船,裝一千噸貨物也隻級算作小船,三千噸的鐵船在大運河上也不稀奇。繁榮的大運河上隻有波浪在起伏,似乎在遙想那過去的歲月。
流經皂河鎮的這段運河也極為險要壯觀。皂河鎮以東的運河水麵離南堤岸上下相差數丈,人走在堤上往下看,覺得河裏的行船在腳下走,更為驚奇地是運河北堤也就是駱馬湖的大堤。一堤之隔,堤南是運河,堤北就是浩瀚的駱馬湖。且駱馬湖的水麵也運河水麵似乎也高出許多,這樣一看似乎運河上麵也頂著一盆水了。
正是因為皂河鎮的險要地勢,日寇在占領宿遷之初,就在皂河鎮設立據點並派有重兵把守,日軍有六、七十多人,偽軍有二百多人。皂河鎮上的維持會長姓鄭叫鄭三清,是安清幫頭子。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閻王吃小鬼。這鄭三清不知是何地人氏,在皂河安家後,廣招門徒,以壯其勢。手底下徒兒發孫有近百人,把持流經皂河的這一段運河黃金水道,靠強收運河上南來北往的大小船隻的過船費發了大財,成為皂河鎮上的第一富戶。
提起安青幫,有些年輕人不知。這安青幫,也稱清幫,本是明末反清復明的民間秘密組隻。清兵入關後,安青幫為形勢所迫、大勢所趨,投靠清廷,反過來又參予鎮壓反清人士,充當清人的包打聽。安青幫作為歷史上著名的幫派組織,自有一套嚴格的幫規和聯絡暗語。清人坐穩江山後,安青幫組織的下層成員發生了一些變化,由一些反清誌士逐漸變為破產的小商人、船民、失業的手工業工人組成。自清朝以來,從蘇北到蘇南的運河沿線逐漸被青幫把持和控製,這對於穩定和維護清人的漕運起到一些積極作用。清朝中後期,海運時興,運河一線的漕運逐漸衰落,但京杭大運河作為連接南北貨物的水上交通大動脈,仍不失它應有的作用。河上船隻仍絡繹不絕,但已遠非昔日可比。安青幫中有部分人員遠走他鄉到東南江浙、滬杭一帶發展,或北上入魯、冀、天津一帶。有一部分青幫中人仍然留在運河沿線,控製碼頭,勒索過往船隻,成了運河沿線的一股惡勢力。
正文 第二十五章(b)
書香屋 更新時間:2011-2-13 1:19:52 本章字數:5183
當初剛到蘇北皂河鎮的鄭三清想打下皂河鎮的碼頭。鄭三清明白,僅靠他一個人不行,於是他立案擺香,廣收徒弟,這就逐漸形成了一張憑師徒關係,進行社會活動的大網。鄭三清也不知從何時學得一身硬工夫。他運過氣後,單手手掌可以推倒一麵土牆,伸出手指可以在一塊青磚上鑿穿一個窟窿。
在運河上跑船的船民,也並非人人都是任人揉捏的軟柿了。俗話說:“岸上有岸上的習俗,行船有行船的船規。”船幫也拉幫結夥不服青幫無賴的敲詐。宿遷縣城有名的傳說“打蠻船”就是一例。蠻船就是當地對宿遷以南地區船家的統稱。傳說:一夥蠻船上的船民自以為人多勢眾,腰粗財多。眾船行到宿遷靠岸。船民上岸後尋歡作樂,**岸上民女,被宿遷人痛打。此傳說很邪乎。說當地宿遷人站在蠻船上,手持一蒿照著蠻船的人橫掃過去,由於力氣太大,持蒿之人轉過身來一看,蠻船上空無一人。他挺納悶,人呢?就伸頭找,待望船下河麵一看,幾十口船民都被他一蒿打落水下。水麵上飄浮幾十個人頭,在水麵上順著水波蕩漾。蠻船上的船民遭宿遷人痛打這後,再也不敢在宿遷地麵上撒野。說來也怪,筆者也是生長在運河邊上的人,過去也曾聽得運河上發生的一些奇聞逸事。過去聽說運河上兩船之間打架了,死人了,可從未聽說南方船民打人,都是挨打對象。這也許是南方人教養好、素質好的緣故吧。運河上南方船民確實富有,這倒不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運河上跑的大都是水泥船。水泥船船體厚、速度慢、裝貨少。又怕碰撞,極不安全。這些在運河上慢得像烏龜一樣行馳的水泥船絕大多數都是北方人的,而少量的鐵駁船大多是南方人的。南方船民因為富有似乎看不起北方人,不屑與跟北方人交往。過去南方船民能忍受北方宿遷人欺負的另一條原因,恐怕是:從宿遷境內穿流而過的大運河,是船民的必經之路。他們怕在當地惹事而受到報復。過去南方船民中流傳這樣一句話:“船行一千三,就怕宿遷這一灣。”這些舊事當然是發生在改革開放以前、混亂歲月中的事。現在的運河上絕沒有以前那樣混亂的局麵了:笨重的水泥船早已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在寬闊的大運河上行駛的眾多的大鐵船。以前運河上行駛的水泥船裝載量最大的也不過一百來噸,現在的鐵船,裝一千噸貨物也隻級算作小船,三千噸的鐵船在大運河上也不稀奇。繁榮的大運河上隻有波浪在起伏,似乎在遙想那過去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