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昆家的本莊有個青年叫張東奎,歲數和桂昆一般大,張東奎家是弟兄二人,東奎是老大。說起來張東奎和周桂昆這兩個同齡人。曾在張大善人私熟裏一起上過學,兩個人一同上學、放學;一同結伴回家,很是要好。張東奎的父親叫張苗貴,母親姓湯,人稱張湯氏。張湯氏人雖長得不太高,但做起事來卻麻麻利利,不拖泥帶水。張東奎兄弟兩人加上父母一家四口人。弟弟年齡尚小。父母親靠做豆腐為生。母親半夜起床,推石磨,磨豆漿。磨好的豆漿一次一次裝入幹淨的紗布口袋,使勁擠壓,去掉殘渣,把處理好的豆漿倒入大鐵鍋中,燒火,點鹵,使豆漿中的豆腐凝結。撈出後,用紗布把凝結的豆腐包住,上麵放上幾十斤重的青石板,控水,花費好大一番功夫才能製成一包豆腐。一大早張東奎的父親就挑著冒著熱氣的豆腐,走鄉串戶叫賣。張家做的豆腐從不摻假,水份少,豆腐也香,一塊巴掌大的豆腐就是掉在地上,也摔不碎,因此前後左右各莊都愛吃他家做的豆腐,幾個銅錢一斤。張父的豆腐好賣,一天能賣五六包。晚上收挑子回家,能從錢袋中抖落一小堆銅錢。張家賣豆腐掙些錢加上平日生活節儉,也購得五畝薄田。這五畝薄田當時種一季小麥,能收多少糧食呢?那時一無化服、磷肥、複合肥,二無農藥殺蟲,種地肥料除了人糞肥以外,還有就是家口養豬,豬圈裏的豬屎肥,俗稱豬騷泥。種地全靠這些肥料,加上人力的辛勤勞作:對田地深翻細耕,犁地耙地。當時隻有地主等殷實之家,家中才有牛、有驢等一些種地的牲畜。一般人家哪來的牛驢?隻有靠人力幹農活。所以種地是一件極為辛苦的事。那時一般蘇北農村如果一畝田一季能收二百來斤麥子,那是上好的一等肥田,而一般田裏能收百把斤麥子就不錯了。那些貧脊的土地薄田還收不到百把斤一畝,所以說張家的五畝薄田頭一年秋後播種,第二年夏初收割,家中置不起牛驢,隻有一家人用人力幹活。拚死拚活,一年也隻能收六、七百斤小麥,扣去種子也就所剩無幾了。小麥收後,乘著麥茬地還能點些黃豆、玉米之類的旱作物。憑這五畝薄田的收成加之做點豆腐生意,張家一家四口人生活尚勉強過得去。每到第二年春荒時節,窮人家中無糧食隻得出門逃荒要飯。而張家靠著地裏五畝薄田的收成,再加上一些雜糧,摻上些做豆腐剩下的豆渣,也能僅夠渡過春荒。挨到麥收,不至於逃荒討飯餓死他鄉了。
在運東保安圩一帶方圓十幾裏地,張姓屬第一大姓,家族龐大。張東奎父親這一支:東奎的父親有五個近房堂兄弟,均住在不遠處的後莊。這五個近房堂兄弟是由張東奎的二老爹——張父張苗貴的親三叔所生。張父的這五個堂兄弟中老五年幼,其餘兄弟四個當中除老大較為憨厚外,老二、老三、老四則生性頑烈,因家貧先後做上了賊人,尤其是老三和老四,短路(攔路搶劫)、搶劫、殺人、放火,無所不幹,每人手中均有大小不等的人命案子。俗話說“做賊不富”。張家這五兄弟,每人從父輩手裏分得幾分薄田,根本養不了家,糊不了口;又怕出力受累,也不願租地主家的地種。兄弟幾個看近房張東奎的父親平日賣豆腐掙點活錢、家中還有幾畝田地裏的收成,小日子過得比他們兄弟好些。堂兄弟幾個看著眼紅。這夥堂兄弟又認為張苗貴也就弟兄一人,無哥兄姐妹,又老實巴交不敢惹事,好欺負。就勾結起來,想霸占張苗貴的這五畝田地。這堂弟兄五人中以老二為首糾集老三,老四商議,弟兄三人一拍即合。為增加力量,三人又來老大家中找老大。老大正在那幾分田裏幹活。三人找到地頭,就把想霸占張苗貴家的那五畝田地之事跟老大說了一遍,要老大也參予。老大內心有些害怕,就說:“這事太虧心,將來要遭報應。我不幹。”老二見老大不幹,就說:“你不幹也行,如果我們三人奪來這五畝田,就沒有你的份。”老三、老四也隨聲附和。老大說:“你們幹你們的,我不幹涉就是了。倘若你們惹起了官司蹲了大牢,也與我無關。”老三、老四笑老大膽小:“你老大怎麽和張苗貴一樣三腳踹不出一個響屁來。就張苗貴那膿胞樣,借給他三個膽,都不敢告我們。
弟兄三個撇下老大自己幹。
最近一段時間,張苗貴的豆腐生意特別好:前後莊有幾戶人家接連辦喜事,都要張苗貴磨幾包好豆腐。張苗貴回來跟老婆說知。張湯氏平日都是下半夜起來幹活,天亮時,幾包豆腐已經做好,已把豆腐放在挑子兩頭的筐中。專等丈夫挑起挑子出門。這幾日聽丈夫說要多做幾包豆腐給人家辦喜事上用。她就忙活開了:頭晚上上床之前,先用水浸泡好豆子,隻睡幾個時辰就要起身幹活,推磨磨漿。雞叫時分,頭一鍋豆腐已經做出來了。到東方出現魚肚白,豆腐房中所有的活已基本忙完,連加做的幾包豆腐也都做好了。張苗貴夜裏起來,要幫張湯氏推磨豆漿,推完磨,要上床歇個把時辰。待起身後,張湯氏已把整包的豆腐放入挑子兩頭的筐中。張苗貴用粗土大布當毛巾,洗了把臉。他要多吃點早飯,因為早上挑著豆腐挑子出門,一直到豆腐賣完,才能夠回家吃頓飯。張湯氏端來一大碗才出鍋的熱豆腐,豆腐上放些細鹽、蔥花和香菜葉,澆點黑醬油,又拿來幾張用雜糧烙成的雜糧麵煎餅放在丈夫麵前。丈夫張苗貴雖然人瘦一點,可個頭不矮,能吃。幾張雜糧麵煎餅,就著一大碗熱豆腐,很快就下了肚,又喝了兩碗熱豆漿,吃得暖乎乎的。打著飽嗝,挑起妻子張湯氏早已拾掇好的豆腐挑子上了路,張湯氏直忙到丈夫出了門,才得閑料理家務:喊大兒子張東奎起床上學,又給得給東奎準備吃喝。伺候完東奎上學,床上的小兒子又醒了,還得給小兒子穿衣服起床。掃掃抓抓,忙裏忙外。忙清家務活外,還要忙田裏的農活;閑下來還要給一家人縫縫補補。張湯氏手也巧。丈夫,孩子,一家四口身上的衣服、腳上穿的鞋子,都是自己親手縫製。窮人家穿不起綾羅綢緞,她從集市上買回幾丈土機子織的粗大布,經她雙手裁、剪、縫。大人小孩穿的衣著得體。破衣服當然也捨不得扔,把穿壞的地方重新縫上又能穿年把。即使衣服補丁摞補丁,針眼套針眼,實在不能再穿了,也捨不得扔掉。先把破衣服撕成一片一片,再打上半盆漿糊,把撕成片的破衣裳一層一層用漿糊沾在一塊大木板上(俗稱打靠子)。粘上個四、五層,在陽光下曬幹後撕下來,一張張靠子就這樣做好了。這靠子做什麽用呢?張湯氏用手的拇指和食指張開成八字,放在丈夫和兒子的光腳上丈量尺寸。找張廢紙,剪成鞋底樣。再把那鞋底樣放在靠子上照樣子剪下多少塊。用撚好棉線繩,或細麻線,穿上大針,準備納鞋底。多少張剪成鞋底樣的靠子摞在一起足有一兩公分厚,大針再用力也穿不透。張湯氏就用針錐使勁地鑽眼,有的針錐用得不鋒利了,就順手在頭髮上當幾下,再用勁往鞋底上鑽眼。拴著長線的大針順著鑽過針錐眼,穿過鞋底。有時鞋底吸針,針錐鑽好眼,大針也穿不過去,張湯氏就用套在手指上的頂針(類似戒指,表麵有一個個凹槽)頂著大針後屁股,朝鞋底裏頂。大針拉過來之後,再重複上麵的動作,納下麵一針。又經過千針萬線,這隻千層底布鞋底才能完工,然後再納下一隻鞋底。
在運東保安圩一帶方圓十幾裏地,張姓屬第一大姓,家族龐大。張東奎父親這一支:東奎的父親有五個近房堂兄弟,均住在不遠處的後莊。這五個近房堂兄弟是由張東奎的二老爹——張父張苗貴的親三叔所生。張父的這五個堂兄弟中老五年幼,其餘兄弟四個當中除老大較為憨厚外,老二、老三、老四則生性頑烈,因家貧先後做上了賊人,尤其是老三和老四,短路(攔路搶劫)、搶劫、殺人、放火,無所不幹,每人手中均有大小不等的人命案子。俗話說“做賊不富”。張家這五兄弟,每人從父輩手裏分得幾分薄田,根本養不了家,糊不了口;又怕出力受累,也不願租地主家的地種。兄弟幾個看近房張東奎的父親平日賣豆腐掙點活錢、家中還有幾畝田地裏的收成,小日子過得比他們兄弟好些。堂兄弟幾個看著眼紅。這夥堂兄弟又認為張苗貴也就弟兄一人,無哥兄姐妹,又老實巴交不敢惹事,好欺負。就勾結起來,想霸占張苗貴的這五畝田地。這堂弟兄五人中以老二為首糾集老三,老四商議,弟兄三人一拍即合。為增加力量,三人又來老大家中找老大。老大正在那幾分田裏幹活。三人找到地頭,就把想霸占張苗貴家的那五畝田地之事跟老大說了一遍,要老大也參予。老大內心有些害怕,就說:“這事太虧心,將來要遭報應。我不幹。”老二見老大不幹,就說:“你不幹也行,如果我們三人奪來這五畝田,就沒有你的份。”老三、老四也隨聲附和。老大說:“你們幹你們的,我不幹涉就是了。倘若你們惹起了官司蹲了大牢,也與我無關。”老三、老四笑老大膽小:“你老大怎麽和張苗貴一樣三腳踹不出一個響屁來。就張苗貴那膿胞樣,借給他三個膽,都不敢告我們。
弟兄三個撇下老大自己幹。
最近一段時間,張苗貴的豆腐生意特別好:前後莊有幾戶人家接連辦喜事,都要張苗貴磨幾包好豆腐。張苗貴回來跟老婆說知。張湯氏平日都是下半夜起來幹活,天亮時,幾包豆腐已經做好,已把豆腐放在挑子兩頭的筐中。專等丈夫挑起挑子出門。這幾日聽丈夫說要多做幾包豆腐給人家辦喜事上用。她就忙活開了:頭晚上上床之前,先用水浸泡好豆子,隻睡幾個時辰就要起身幹活,推磨磨漿。雞叫時分,頭一鍋豆腐已經做出來了。到東方出現魚肚白,豆腐房中所有的活已基本忙完,連加做的幾包豆腐也都做好了。張苗貴夜裏起來,要幫張湯氏推磨豆漿,推完磨,要上床歇個把時辰。待起身後,張湯氏已把整包的豆腐放入挑子兩頭的筐中。張苗貴用粗土大布當毛巾,洗了把臉。他要多吃點早飯,因為早上挑著豆腐挑子出門,一直到豆腐賣完,才能夠回家吃頓飯。張湯氏端來一大碗才出鍋的熱豆腐,豆腐上放些細鹽、蔥花和香菜葉,澆點黑醬油,又拿來幾張用雜糧烙成的雜糧麵煎餅放在丈夫麵前。丈夫張苗貴雖然人瘦一點,可個頭不矮,能吃。幾張雜糧麵煎餅,就著一大碗熱豆腐,很快就下了肚,又喝了兩碗熱豆漿,吃得暖乎乎的。打著飽嗝,挑起妻子張湯氏早已拾掇好的豆腐挑子上了路,張湯氏直忙到丈夫出了門,才得閑料理家務:喊大兒子張東奎起床上學,又給得給東奎準備吃喝。伺候完東奎上學,床上的小兒子又醒了,還得給小兒子穿衣服起床。掃掃抓抓,忙裏忙外。忙清家務活外,還要忙田裏的農活;閑下來還要給一家人縫縫補補。張湯氏手也巧。丈夫,孩子,一家四口身上的衣服、腳上穿的鞋子,都是自己親手縫製。窮人家穿不起綾羅綢緞,她從集市上買回幾丈土機子織的粗大布,經她雙手裁、剪、縫。大人小孩穿的衣著得體。破衣服當然也捨不得扔,把穿壞的地方重新縫上又能穿年把。即使衣服補丁摞補丁,針眼套針眼,實在不能再穿了,也捨不得扔掉。先把破衣服撕成一片一片,再打上半盆漿糊,把撕成片的破衣裳一層一層用漿糊沾在一塊大木板上(俗稱打靠子)。粘上個四、五層,在陽光下曬幹後撕下來,一張張靠子就這樣做好了。這靠子做什麽用呢?張湯氏用手的拇指和食指張開成八字,放在丈夫和兒子的光腳上丈量尺寸。找張廢紙,剪成鞋底樣。再把那鞋底樣放在靠子上照樣子剪下多少塊。用撚好棉線繩,或細麻線,穿上大針,準備納鞋底。多少張剪成鞋底樣的靠子摞在一起足有一兩公分厚,大針再用力也穿不透。張湯氏就用針錐使勁地鑽眼,有的針錐用得不鋒利了,就順手在頭髮上當幾下,再用勁往鞋底上鑽眼。拴著長線的大針順著鑽過針錐眼,穿過鞋底。有時鞋底吸針,針錐鑽好眼,大針也穿不過去,張湯氏就用套在手指上的頂針(類似戒指,表麵有一個個凹槽)頂著大針後屁股,朝鞋底裏頂。大針拉過來之後,再重複上麵的動作,納下麵一針。又經過千針萬線,這隻千層底布鞋底才能完工,然後再納下一隻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