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負責阻擊的部隊也正和企圖增援的敵人激戰。進攻的敵軍仍是飛機、大炮、坦克,立體攻擊。敵人哇哇怪叫,往陣地上猛衝。在不要命的敵人瘋狂進攻下,各阻擊陣地均出現險情。有幾處陣地險被敵人突破,後又被戰士們頑強地打了回去。麵對增援敵人的巨大壓力,阻擊部隊的首長數次把電話打到九旅旅部,要求圍攻土圩子的部隊盡快結束戰鬥。而殘存的敵人仍在炮樓中頑抗。九旅首長在放遠鏡中把戰場情況看得一清二楚,他邊觀察邊罵:“該死的敵人,死到臨頭還猖狂。”他下令集中火力掩護,用火攻燒死這股敵人。戰士們集中輕重機槍射擊,把炮樓中的敵人的火力暫時給壓了下去。擔任突擊的勇士,全身頂著好幾床棉被,棉被上又澆上水,(這是戰士們發明的土坦克,敵人的子彈不易穿透棉被。)抱著一捆捆澆上汽油的幹柴,往炮樓底送。敵人發現後,子彈紛紛打在戰士們頭頂的被子上,子彈並沒有傷著這些戰士。一捆捆幹柴很快堆滿了炮樓底的四周,幹柴堆有一人多高。敵人從炮樓裏出來想把幹柴仍走,卻一個個被戰士們的狙擊手擊斃。最後一個撤離的戰士點著了火,在戰友們的掩護下迅速撤回原陣地。真是風借火勢,火助風威,傾刻間炮樓被大火吞噬包圍,濃煙滾滾的大火燒得炮樓裏的敵人有喊媽的,有叫娘的,結果全被活活燒死。
這邊戰鬥結速,九旅旅長迅速抽調攻圩部隊前去增援阻擊部隊。拚命增援的敵人發覺對麵陣地上來了生力軍,知道圩子已被攻克,便不再攻擊,逐漸原路撤回。
勝利攻占土圩子的部隊,發動軍民打掃戰場,搬運物資。抗日軍民發現這圩子中的地主家,真是皖北大戶,名不虛傳。光是整匹的呢子布就堆滿兩大車,上好的綢緞也裝滿一大車,整袋的大米白麵在糧倉裏堆成了山;有數不清的金銀珠寶,還有許多名人字畫。打掃戰場的部隊還從這戶地主家中,拉出幾車古籍珍本。九旅首長過來翻著看了看對戰士們說:“這些書可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貝,小心點不要弄壞了,拉回部隊好好保護。”地主家的糧食多得更不用說了。軍民整整拖運了七八天,才把東西搬完。
連長張東奎因傷再次被轉到洪澤湖中的新四軍後方醫院治療,治傷期間他又和家鄉的縣委通了信,並請縣委轉了一封家信給自己的父母。父母不識字,收到大兒子的信後,找來本莊的後生念給他們聽,老倆口一字一句的聽著:“父母親大人均鑒,請原諒兒子的不辭而別,東奎在部隊一切都好,請勿掛念。家中有民主政府照顧,兒子別無牽掛,隻是擔心二老身體,望二老量體力行,不要累壞了身體,等革命勝利後,我自然回家給二老盡孝。不孝兒東奎敬呈。”終於又有了兒子的消息,父親張苗貴問那後生:“信上地址在哪兒?”那後生把信封翻過來掉過去隻看到一行字:湖西清水支隊。這是新四軍後方醫院的代號。張苗貴和老伴商量,大兒子一定是在洪澤湖西的某個地方。張苗貴決定自己去找兒子,說什麽也要把兒子找回家來,再給兒子娶上一房媳婦,一家人好好團聚過日子。老倆口不能再失去這唯一的兒子了。
正文 第二十二章(c)
書香屋 更新時間:2010-10-17 8:18:20 本章字數:4294
老漢張苗貴挑起賣豆腐的挑子,在老伴千叮嚀萬囑咐下,踏下尋找兒子的路程。遇到敵偽可不能說去找當新四軍的兒子的,隨便編了個瞎話應付敵人,好在這樣一個老漢身上也沒有多少錢,也就是個討荒要飯的,敵人隨便盤問幾句,就放他過去了。老漢一路艱險來到洪澤湖西。湖西地盤所屬幾個縣,這麽大的地盤上到哪裏能找到兒子?慢慢找唄。老漢遇到敵人就編瞎話騙過,遇到新四軍就說找兒子,說兒子是三師的。越接近湖西腹地,遇到的新四軍單位越多。他逢人就打聽,新四軍見這老漢風餐露宿著實可憐,見老漢找兒子,均遺憾地搖頭不知;遇到部隊開飯,還給他一口飯吃。說來也巧,老漢在湖西無目的的轉悠。他竟然問到了新四軍三師留守處。他上前打聽:“大軍同誌,俺是來找兒子的,他在部隊三師上當連長。”留守處的同誌挺注意,問這老漢從哪裏來,兒子叫什麽?張苗貴說:“俺兒子叫張東奎,在部隊當連長。”留守處的同誌笑了:“你就是張東奎同誌的父親?”老漢說:“是啊,是啊。”“你老人家問巧了。”留守處的同誌說:“張東奎同誌確實在我們三師工作過,以前還在我們留守處工作過,大半年前,由於我三師作戰部隊離此地太遠,他就轉到四師工作,不久前光榮負傷了,現正在離此地不遠的後方醫院治療。”老漢張苗貴連一口水也不想喝,氣也不喘一口,站起來就要去找兒子。留守處的同誌說:“老人家,不要著急,聽說你兒子的傷沒有危險。我派一個戰士領著你去吧。”那位同誌隨聲喚來一個戰士:“你帶著這位老人家到後方醫院去找張東奎連長。”戰士應了聲:“是。”就扛著槍,領著老漢離開三師留守處。這三師留守處的辦公地點不過是租用幾間湖西根據地內老百姓家的草房子,為了保密需要,門外也沒掛什麽招牌,老漢能問到此處也真是太巧了。路上的那位戰士怕老漢受累,就把老漢的挑子搶過來自己挑,老漢說什麽也不同意:“小同誌,我挑習慣了,再說我怎麽能讓你來挑呢,你領我去找俺兒子,我得謝謝你才行。”戰士爭不下來,隻得任由老漢挑著。小戰士走在前,老漢張苗貴挑著擔子跟在後。這一老一小在根據地的土路上輕快的走著,傍晚的陽光照在他倆身上,金色的光輝抹在樹上、鋪蓋在大地上,一片金黃。路上老漢張苗貴問小戰士:“你這位小同誌年紀輕輕的,也怎麽出來當兵扛槍?”小戰士回答:“家中兄弟姐妹多,日子窮,不出來參加新四軍,說不定會餓死在家中。”張苗貴一邊走一邊嘆氣:“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啊。”兩人一路聊著,不知不覺就到了後方醫院。“我的任務完成了,我該回去了。敬禮!”小戰士向老漢行了個軍禮,向後轉,大踏步離開返回了。老漢放下挑子,想說聲謝謝,可那位小戰士已經走遠了。老漢來到後方醫院門前,門口站崗的戰士見這位老人挑著一付挑子,戴著一頂破草帽,破草帽底下是一張飽經風霜的臉。站崗的戰士和善地問:“老人家,這是部隊醫院,你來找誰啊?”老漢伸頭朝裏望說:“俺找俺兒子,他叫張東奎,在部隊上是個連長,聽同誌說就住在你們醫院裏。”站崗的戰士說:“老人家,我幫你打聽打聽。”正好從門裏走過來一個穿白大褂的軍醫,戰士問:“郝軍醫,有個叫張東奎的連長住在咱們醫院嗎?”他指了指門外:“這位老漢自稱是張東奎連長的父親,來找兒子張東奎的。”那位郝軍醫想了想說:“有一位叫張東奎的連長,住在外科三號病床,已經基本能走路了。”他對站崗的戰士說:“你去通知張東奎來門口看看,究竟這位老漢是不是他的父親?”戰士跑步去找張東奎。這老漢張苗貴正在門口向院裏東張西望。兒子張東奎後背上的刀傷還有沒好透,隻能邁著小步跟在衛兵的後麵。還沒有走到醫院的大門口,他已看到立在門外往裏張望的父親。張東奎顧不得傷口的疼痛,快步走到父親麵前,驚奇地問父親:“你怎麽找到這兒來了,一路上多麽危險!”他話中帶有責怪的意思,有點報怨父親不該來,可老父就站在自己的麵前,他又心疼起來。他把父親領進醫院。他得先把父親的住處安排好。父親的住處著實讓他動了一番腦筋。醫院裏人多房少,他找到醫院飯堂的司務長,把父親的情況跟司務長說了說。司務長為難,他想了想說:“張連長,你看這樣行不行?醫院的飯堂吃飯時有人,晚上則空著,在飯堂裏安一張床,白天撤走,晚上鋪張床就可以休息。好在天氣暖和,也凍不著老人家。”張東奎連聲感謝,對司務長說:“父親住在這裏,平常就幫你們燒燒火,洗洗碗筷,打打下手吧,農村的莊稼漢不幹活他會閑出毛病來。”安頓好父親後,他回到病房躺在病床上。心裏尋思:父親這次一路來找,是想讓我回家去,肯定是在家中和母親商量好的。這該怎麽辦呢?他橫下一條心:拖,拖上幾天好好勸勸父親,做做父親的思想工作,讓他早點回家。醫院裏開過晚飯後,飯堂裏空蕩蕩的,他來到飯堂裏,見父親正躺在牆角的一張小床上。張東奎上前問父親:“吃過晚飯了嗎?”父親回答:“吃過了,部隊上的同誌待人真熱情。”爺兒倆說話的聲音在空曠的飯堂裏迴蕩。張東奎坐在床邊對父親說:“住天把兩天趕快回家吧。你看這醫院裏天南海北的人都有,他們拋妻舍子離開家鄉出來革命。都像你這樣來找,部隊的紀律不要了?醫院裏隻住著你這一個不穿軍裝的人,時間長人,人家會看咱的笑話。”父親生氣地說:“我不管,也不怕,他們能把我吃了怎地?你得跟我回去,不跟我回家,我就不走了。”張東奎說:“這不行,你必須過幾天就得走,我們部隊有紀律,我會受處分的。”老人說:“我不管,你受處分才好,才能跟我回家。”張東奎勸說不動父親,隻好給父親蓋好被子退出了飯堂:“歇著吧,咱爺兒倆明天再聊。”白天,老漢張苗貴幫著飯堂的炊事員燒鍋、洗碗、洗菜,有了閑時就跑到醫院領導那裏吵鬧,堅決要求兒子回家。醫院領導相勸:“老人家,張東奎同誌隻是我們治療的傷員,我們無權批準或要求他幹什麽或不幹什麽,有什麽事情還得找他的部隊領導。”老父在醫院領導麵前這麽一吵鬧,全院上下都知道了:九旅有個張連長的父親吵鬧著要領兒子回家。傷病員和醫院的醫生護士在背後對張東奎指指戳戳,議論不停。弄得張東奎抬不起頭來。他把父親帶出醫院,到一無人處和父親大吵一通。無論張東奎說什麽,父親就是聽不進去。老漢張苗貴一生膽小怕事,這時卻不知哪來的勇氣,到處找領導找機關要帶兒子回家,這已成了當地部隊機關中的新聞。這時九旅在外地轉戰數月後,又轉回到湖西休整。九旅旅部就住在湖西地區的一村莊中。父親來找兒子張東奎回家的事,不知通過什麽渠道,傳到九旅首長的耳朵裏。旅首長派人到醫院找來張東奎,要跟他談談。張東奎就把家中的事給旅首長匯報了。旅首長聽完後說:“看樣子,你老父親不找回兒子決不罷手了。你的二弟病故了,你就成了家中的獨子。幹革命是自願的,不能強求。捆綁不成夫妻。鑑於你的情況比較特殊,我就批準你回家。希望你回到家鄉後,嚴守部隊機密,在地方上繼續為革命工作。”張東奎實實在在地報告:“我在部隊戰鬥多年,是個黨員。說心裏話,我捨不得離開部隊這個大家庭,捨不得和我一起工作戰鬥的同誌們,可是父親輾轉來到部隊,非要我回家不可,我心裏充滿矛盾和痛苦。”旅首長語重心長地說:“不要自責,**人到哪裏都要有個**人的樣子,到哪裏都要幹革命。希望你牢記入黨誓詞和我黨宗旨。”張東奎內心痛苦的告別旅首長,一氣之下也不住院了,跟隨父親又歷經艱險回到老家。他從醫院脫下軍裝,換一身莊稼漢子的衣服,隨身隻帶了三件東西:部隊作戰時的立功獎章;一支剝落了綠漆、凸凹不平的軍用鋁質水壺。這隻水壺是戰鬥中繳獲鬼子的。此外還有一把嗩吶,是自己在四師時連隊中一位排長的遺物。那位排長犧牲前在部隊休息時總愛摸出嗩吶吹上兩口。排長是宿北沭陽人,同誌們都愛聽他吹嗩吶。部隊行軍打仗間隙,張東奎也跟自己手下的這位排長學著吹上幾句。排長在一次戰鬥中被敵人擊中頭部,一句話都沒有說就犧牲了。連長張東奎在處理排長的遺物時,所有東西都隨排長的遺體埋入地下,隻留下了這隻嗩吶。因為他和那位排長不僅在同一連隊,又是上下級。是戰友又是老鄉(沭陽和宿遷相鄰)。他留下那隻嗩吶,是為了懷念那位戰友和老鄉。
這邊戰鬥結速,九旅旅長迅速抽調攻圩部隊前去增援阻擊部隊。拚命增援的敵人發覺對麵陣地上來了生力軍,知道圩子已被攻克,便不再攻擊,逐漸原路撤回。
勝利攻占土圩子的部隊,發動軍民打掃戰場,搬運物資。抗日軍民發現這圩子中的地主家,真是皖北大戶,名不虛傳。光是整匹的呢子布就堆滿兩大車,上好的綢緞也裝滿一大車,整袋的大米白麵在糧倉裏堆成了山;有數不清的金銀珠寶,還有許多名人字畫。打掃戰場的部隊還從這戶地主家中,拉出幾車古籍珍本。九旅首長過來翻著看了看對戰士們說:“這些書可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貝,小心點不要弄壞了,拉回部隊好好保護。”地主家的糧食多得更不用說了。軍民整整拖運了七八天,才把東西搬完。
連長張東奎因傷再次被轉到洪澤湖中的新四軍後方醫院治療,治傷期間他又和家鄉的縣委通了信,並請縣委轉了一封家信給自己的父母。父母不識字,收到大兒子的信後,找來本莊的後生念給他們聽,老倆口一字一句的聽著:“父母親大人均鑒,請原諒兒子的不辭而別,東奎在部隊一切都好,請勿掛念。家中有民主政府照顧,兒子別無牽掛,隻是擔心二老身體,望二老量體力行,不要累壞了身體,等革命勝利後,我自然回家給二老盡孝。不孝兒東奎敬呈。”終於又有了兒子的消息,父親張苗貴問那後生:“信上地址在哪兒?”那後生把信封翻過來掉過去隻看到一行字:湖西清水支隊。這是新四軍後方醫院的代號。張苗貴和老伴商量,大兒子一定是在洪澤湖西的某個地方。張苗貴決定自己去找兒子,說什麽也要把兒子找回家來,再給兒子娶上一房媳婦,一家人好好團聚過日子。老倆口不能再失去這唯一的兒子了。
正文 第二十二章(c)
書香屋 更新時間:2010-10-17 8:18:20 本章字數:4294
老漢張苗貴挑起賣豆腐的挑子,在老伴千叮嚀萬囑咐下,踏下尋找兒子的路程。遇到敵偽可不能說去找當新四軍的兒子的,隨便編了個瞎話應付敵人,好在這樣一個老漢身上也沒有多少錢,也就是個討荒要飯的,敵人隨便盤問幾句,就放他過去了。老漢一路艱險來到洪澤湖西。湖西地盤所屬幾個縣,這麽大的地盤上到哪裏能找到兒子?慢慢找唄。老漢遇到敵人就編瞎話騙過,遇到新四軍就說找兒子,說兒子是三師的。越接近湖西腹地,遇到的新四軍單位越多。他逢人就打聽,新四軍見這老漢風餐露宿著實可憐,見老漢找兒子,均遺憾地搖頭不知;遇到部隊開飯,還給他一口飯吃。說來也巧,老漢在湖西無目的的轉悠。他竟然問到了新四軍三師留守處。他上前打聽:“大軍同誌,俺是來找兒子的,他在部隊三師上當連長。”留守處的同誌挺注意,問這老漢從哪裏來,兒子叫什麽?張苗貴說:“俺兒子叫張東奎,在部隊當連長。”留守處的同誌笑了:“你就是張東奎同誌的父親?”老漢說:“是啊,是啊。”“你老人家問巧了。”留守處的同誌說:“張東奎同誌確實在我們三師工作過,以前還在我們留守處工作過,大半年前,由於我三師作戰部隊離此地太遠,他就轉到四師工作,不久前光榮負傷了,現正在離此地不遠的後方醫院治療。”老漢張苗貴連一口水也不想喝,氣也不喘一口,站起來就要去找兒子。留守處的同誌說:“老人家,不要著急,聽說你兒子的傷沒有危險。我派一個戰士領著你去吧。”那位同誌隨聲喚來一個戰士:“你帶著這位老人家到後方醫院去找張東奎連長。”戰士應了聲:“是。”就扛著槍,領著老漢離開三師留守處。這三師留守處的辦公地點不過是租用幾間湖西根據地內老百姓家的草房子,為了保密需要,門外也沒掛什麽招牌,老漢能問到此處也真是太巧了。路上的那位戰士怕老漢受累,就把老漢的挑子搶過來自己挑,老漢說什麽也不同意:“小同誌,我挑習慣了,再說我怎麽能讓你來挑呢,你領我去找俺兒子,我得謝謝你才行。”戰士爭不下來,隻得任由老漢挑著。小戰士走在前,老漢張苗貴挑著擔子跟在後。這一老一小在根據地的土路上輕快的走著,傍晚的陽光照在他倆身上,金色的光輝抹在樹上、鋪蓋在大地上,一片金黃。路上老漢張苗貴問小戰士:“你這位小同誌年紀輕輕的,也怎麽出來當兵扛槍?”小戰士回答:“家中兄弟姐妹多,日子窮,不出來參加新四軍,說不定會餓死在家中。”張苗貴一邊走一邊嘆氣:“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啊。”兩人一路聊著,不知不覺就到了後方醫院。“我的任務完成了,我該回去了。敬禮!”小戰士向老漢行了個軍禮,向後轉,大踏步離開返回了。老漢放下挑子,想說聲謝謝,可那位小戰士已經走遠了。老漢來到後方醫院門前,門口站崗的戰士見這位老人挑著一付挑子,戴著一頂破草帽,破草帽底下是一張飽經風霜的臉。站崗的戰士和善地問:“老人家,這是部隊醫院,你來找誰啊?”老漢伸頭朝裏望說:“俺找俺兒子,他叫張東奎,在部隊上是個連長,聽同誌說就住在你們醫院裏。”站崗的戰士說:“老人家,我幫你打聽打聽。”正好從門裏走過來一個穿白大褂的軍醫,戰士問:“郝軍醫,有個叫張東奎的連長住在咱們醫院嗎?”他指了指門外:“這位老漢自稱是張東奎連長的父親,來找兒子張東奎的。”那位郝軍醫想了想說:“有一位叫張東奎的連長,住在外科三號病床,已經基本能走路了。”他對站崗的戰士說:“你去通知張東奎來門口看看,究竟這位老漢是不是他的父親?”戰士跑步去找張東奎。這老漢張苗貴正在門口向院裏東張西望。兒子張東奎後背上的刀傷還有沒好透,隻能邁著小步跟在衛兵的後麵。還沒有走到醫院的大門口,他已看到立在門外往裏張望的父親。張東奎顧不得傷口的疼痛,快步走到父親麵前,驚奇地問父親:“你怎麽找到這兒來了,一路上多麽危險!”他話中帶有責怪的意思,有點報怨父親不該來,可老父就站在自己的麵前,他又心疼起來。他把父親領進醫院。他得先把父親的住處安排好。父親的住處著實讓他動了一番腦筋。醫院裏人多房少,他找到醫院飯堂的司務長,把父親的情況跟司務長說了說。司務長為難,他想了想說:“張連長,你看這樣行不行?醫院的飯堂吃飯時有人,晚上則空著,在飯堂裏安一張床,白天撤走,晚上鋪張床就可以休息。好在天氣暖和,也凍不著老人家。”張東奎連聲感謝,對司務長說:“父親住在這裏,平常就幫你們燒燒火,洗洗碗筷,打打下手吧,農村的莊稼漢不幹活他會閑出毛病來。”安頓好父親後,他回到病房躺在病床上。心裏尋思:父親這次一路來找,是想讓我回家去,肯定是在家中和母親商量好的。這該怎麽辦呢?他橫下一條心:拖,拖上幾天好好勸勸父親,做做父親的思想工作,讓他早點回家。醫院裏開過晚飯後,飯堂裏空蕩蕩的,他來到飯堂裏,見父親正躺在牆角的一張小床上。張東奎上前問父親:“吃過晚飯了嗎?”父親回答:“吃過了,部隊上的同誌待人真熱情。”爺兒倆說話的聲音在空曠的飯堂裏迴蕩。張東奎坐在床邊對父親說:“住天把兩天趕快回家吧。你看這醫院裏天南海北的人都有,他們拋妻舍子離開家鄉出來革命。都像你這樣來找,部隊的紀律不要了?醫院裏隻住著你這一個不穿軍裝的人,時間長人,人家會看咱的笑話。”父親生氣地說:“我不管,也不怕,他們能把我吃了怎地?你得跟我回去,不跟我回家,我就不走了。”張東奎說:“這不行,你必須過幾天就得走,我們部隊有紀律,我會受處分的。”老人說:“我不管,你受處分才好,才能跟我回家。”張東奎勸說不動父親,隻好給父親蓋好被子退出了飯堂:“歇著吧,咱爺兒倆明天再聊。”白天,老漢張苗貴幫著飯堂的炊事員燒鍋、洗碗、洗菜,有了閑時就跑到醫院領導那裏吵鬧,堅決要求兒子回家。醫院領導相勸:“老人家,張東奎同誌隻是我們治療的傷員,我們無權批準或要求他幹什麽或不幹什麽,有什麽事情還得找他的部隊領導。”老父在醫院領導麵前這麽一吵鬧,全院上下都知道了:九旅有個張連長的父親吵鬧著要領兒子回家。傷病員和醫院的醫生護士在背後對張東奎指指戳戳,議論不停。弄得張東奎抬不起頭來。他把父親帶出醫院,到一無人處和父親大吵一通。無論張東奎說什麽,父親就是聽不進去。老漢張苗貴一生膽小怕事,這時卻不知哪來的勇氣,到處找領導找機關要帶兒子回家,這已成了當地部隊機關中的新聞。這時九旅在外地轉戰數月後,又轉回到湖西休整。九旅旅部就住在湖西地區的一村莊中。父親來找兒子張東奎回家的事,不知通過什麽渠道,傳到九旅首長的耳朵裏。旅首長派人到醫院找來張東奎,要跟他談談。張東奎就把家中的事給旅首長匯報了。旅首長聽完後說:“看樣子,你老父親不找回兒子決不罷手了。你的二弟病故了,你就成了家中的獨子。幹革命是自願的,不能強求。捆綁不成夫妻。鑑於你的情況比較特殊,我就批準你回家。希望你回到家鄉後,嚴守部隊機密,在地方上繼續為革命工作。”張東奎實實在在地報告:“我在部隊戰鬥多年,是個黨員。說心裏話,我捨不得離開部隊這個大家庭,捨不得和我一起工作戰鬥的同誌們,可是父親輾轉來到部隊,非要我回家不可,我心裏充滿矛盾和痛苦。”旅首長語重心長地說:“不要自責,**人到哪裏都要有個**人的樣子,到哪裏都要幹革命。希望你牢記入黨誓詞和我黨宗旨。”張東奎內心痛苦的告別旅首長,一氣之下也不住院了,跟隨父親又歷經艱險回到老家。他從醫院脫下軍裝,換一身莊稼漢子的衣服,隨身隻帶了三件東西:部隊作戰時的立功獎章;一支剝落了綠漆、凸凹不平的軍用鋁質水壺。這隻水壺是戰鬥中繳獲鬼子的。此外還有一把嗩吶,是自己在四師時連隊中一位排長的遺物。那位排長犧牲前在部隊休息時總愛摸出嗩吶吹上兩口。排長是宿北沭陽人,同誌們都愛聽他吹嗩吶。部隊行軍打仗間隙,張東奎也跟自己手下的這位排長學著吹上幾句。排長在一次戰鬥中被敵人擊中頭部,一句話都沒有說就犧牲了。連長張東奎在處理排長的遺物時,所有東西都隨排長的遺體埋入地下,隻留下了這隻嗩吶。因為他和那位排長不僅在同一連隊,又是上下級。是戰友又是老鄉(沭陽和宿遷相鄰)。他留下那隻嗩吶,是為了懷念那位戰友和老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