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華的大名也在縣城以東各鄉傳了開來,甚至傳到了縣城,縣東各鄉百姓都說張英華:“此人不得了啊,那陳二板腰子是何等的惡罪、何等狡詐,為竄東鄉幾十年,從清末至民國,官府拿他都無可奈何,卻被此人給滅了。何況又是一個讀書人,殺人也不含糊,眼都不眨一下。”有人給張英華取了外號叫“張燒包”、“燒包爺”。“燒包”一詞是當地方給有本事有能力同時又爭強鬥狠的人物起的,從此別人一提到“張燒包”或是“燒包爺”就知道這是張英華獨家享用的稱號,“張英華”這三個字相反被人們逐漸忘記了。


    也許是年紀不大的原因,張英華調皮的天性也會暴露出來,一次他騎著那頭大叫驢和後麵的幾個隨從辦事回來,張英華騎在驢上悠然自得,聽著掛前驢脖子上的銅鈴聲和驢蹄、馬蹄敲打地麵的得得聲,不緊不慢地在一條大堤上走著。後麵騎馬的那幾個隨從都腰捌雙槍。忽然他老遠看見堤下有幾個小孩正在玩耍。小孩忘情玩耍之中,沒有看見在大堤上有人經過。張英華示意隨從停下不要出聲。他翻身下驢,繞著走到那幾個正在玩耍的小孩子後麵,猛喝一聲:“賊來了。”玩興正濃的那幾個孩子猛地被喝了一聲,抬頭看見一個持槍大漢子,站在自己身後,拔腿就跑,張英華哈哈大笑:“這群小崽子。”大堤上騎在馬上的隨從也被這場麵逗得哈哈大笑不止,看著跑得五影四散的孩子們,這位“燒包爺”才慢悠悠上了大堤,騎驢大笑而去。


    天下的事情就是這麽不巧。張英華和妻劉氏結婚幾年了,劉氏就是沒有身孕,他的母親勸兒子再找一房。妻子劉氏見自己的肚子總不爭氣,也失去了信心,盡管心中是十二分的不願意,但嘴上也勸張英華再找一個。可張英華不同意,每天三件事:看書、練槍、騎驢。


    最近幾日,張英華覺得很沉悶,他想到宿遷縣城走走。他化妝成一個商人,帶上幾個隨從,早上起來自家中出發,走了幾十裏路,下午才到宿遷縣城。到了宿遷城裏又飢又渴,幾個人來到縣城東大街一處臨街飯莊,準備要點吃的喝的,順便歇一下腳。幾個人上了飯莊的二樓,揀一窗口邊坐下,張英華要了一些酒菜。趁飯菜還沒有端上來,張英華摘下墨鏡,順二樓的窗戶朝外望去:繁華的東大街盡收眼底,小商小販南來北往,買的賣的,川流不息。東大街不寬的南北街道兩旁占滿了店鋪。絕大部分都是二層老式樓房,底下一屋是店鋪,二層多住人。也有樓房後麵有院子的,有的還有幾進院落,很多間房屋,不過這前有店鋪後有院落且是幾進院子的可不是一般人的生意人家,擁有這樣店鋪的商家,一般都是宿遷城裏排得上名的有錢人家。繁盛的東大街店鋪林立,什麽茶葉鋪、綢緞莊、糕點店、醬園店還有什麽錢莊、當鋪、黃包車行等,宿遷城裏凡衣食住行恐怕在東大街上都可以買到、租得。張英華盡情地欣賞著繁華的街景。雖說張英華也是宿遷人,來一趟宿遷縣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交通不便,遠鄉人過去趕一趟宿遷城確實不容易,首先是沒有像樣的路可走,盡是些土路,特別是宿遷城東的遠鄉,好不容易走到宿遷城邊,還要通過運河擺渡才能到達宿遷城裏。宿遷城正東的運河對岸有一處渡口叫順和渡口,因為宿遷縣城以東遠鄉之人要到宿遷城裏必須從此渡河,從古至今,慢慢發展成為一小集鎮,名曰順河集。因順河集處在運河東岸背靠運東大地,早先人稀,人的活動影響小,順河集一帶保留了許多原生態自然風貌,可以說是風光旖旎、景色秀麗。清朝幹隆皇帝南巡路過順河集一帶大運河,見河東岸順和集景色優美,遂上岸小憩。幹隆皇帝在此流連忘返,於是一口氣賦詩數首以為紀念。其中一首叫《順河集行館疊舊作韻(之一)》曰:“橋過水濟不多程,行館西部宿預(宿遷舊稱)城。樹宇瓦房樸非殿,周圍布帳製入營。柳絲牆外搖還弱,蘭朵階前馥以榮。到處懋勤供研匣,舎斯何用遣閑情。”幹隆皇帝的這首詩,說明在清代前期,順河集渡口一帶人煙不是很多,充滿著荒原野趣。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的增多,順河集也慢慢變成了宿遷運東運河邊上第一大渡口。如果運東趕宿遷的人來到順河集太晚了,運河上停止擺渡,人必須在順河集住一宿,第二天一大早方可擺渡到運河西岸的宿遷城裏去。來一趟宿遷縣城如此不容易,因此很多遠方人的窮人甚至一輩子到死也沒有到過宿遷城。繁華的宿遷城是眾多遠鄉人嚮往的地方。張英華在宿遷城上過小學和中學,是從宿遷縣城的中學裏考入徐州六師的,所以對宿遷城比較熟悉。多少年來,宿遷城裏沒有變化,不大的宿遷城卻有兩道城牆,內城牆為青磚所砌,有錢人家達官貴人都住在內城裏,外城牆為土坯子所砌,在內外城牆之間,都住些窮人。出苦力的,做小手藝的大都住此地。大體上,內城裏有兩條南北主幹道,一條是東大街,為宿遷城商業聚集地,稍往西叫富貴街,民國後改稱中山路,乃宿遷城裏官僚的聚集地,也是宿遷縣衙、警察局,報社、監獄等官僚機構的駐地。城西南有一條有名的煙花柳巷,名曰河清巷,是開設妓院、煙館的地方。而城西北的馬陵山是宿遷縣城最高的地方。馬陵山說是山其實就是一個大土山包,山上蒼鬆翠柏,四季長青。明代馬陵山上建有宦官魏忠賢的生祠(給活人建祠堂,為巴結之事),民國後,建成馬陵公園,供城裏居民遊覽。而馬陵山下雜樹叢生,一大片一大片伸向遠方,是無主的荒地,你還別說,每當深秋,紅葉遍野夾雜著簇簇綠葉,遊人站在馬陵山上遠眺,滿目的紅綠相間,倒也使得遊人賞心悅目。再往西望,從徐州蜿蜒而至的廢黃河在宿遷城西北方忽轉南下,氣勢恢宏。其實整個宿遷城是夾在東邊的京杭運河和西邊的廢黃河之間。特別是夕陽西下,站在馬陵山上往西邊遠眺,落日餘暉灑在廢黃河裏斑斑點點,真是迷人。所以,臨山西眺還是宿遷美景之一呢!正因為馬陵山四周是個好地方,很多人死後都想埋在這裏,因此山下的雜樹叢生,留下從古至今數不清的墳塋,是真正的大亂崗子,有這麽一則故事發生在明代。傳說有一劉姓人家死了老婆,卻又不肯發錢買塊風水寶地安葬,他看中了好友在馬陵山下的一塊地方,姓劉的就去找好友商議,能否給他一塊地皮安葬死去的老婆,那位好友見那地上也長不出莊稼,樂得做個順水人情,就答應了,條件是一壺好酒加一隻燒鵝。劉姓叫好友立下字據,防止其子孫不讓,那好友拿來紙筆,立下字據,字據上寫著:馬陵山下一蕪坡,送與劉姓葬老婆,後人要問錢多少,一壺燒酒一隻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月照江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用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用來並收藏月照江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