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劉淵再次顯示出他重視漢政權對晉朝百姓的影響,可見其欲匡扶天下之心。比起他的那些接班人,以及十六國中不少隻知窮兵黷武,屠戮生靈的統治者,這點已經很不容易了。)


    在東線戰場,即冀州一帶,石勒先後攻陷了冀州郡縣壁壘百餘個,兵力增至十餘萬人。


    石勒的軍事勝利不僅影響了周圍的諸胡部落,也影響了不少報國無門的晉朝漢人士族。趙郡人張賓,就是個相當有才華的低級士人,他自嘆世風日下,難逢明主,總是對他的兄弟們說:“我自以為才智謀略不比張子房差,可惜我卻遇不到我的漢高祖啊。”


    石勒大軍席捲河北大地,張賓興奮地對親人們說:“我見過的當今為將者多了,唯獨這位石勒將軍可與之共成大事。”他立即提劍來到石勒軍中,大叫著要見石勒。起初石勒並未覺得此人有何特殊之處,但經過接觸以後,終於意識到張賓確有獨到的見解,漸漸開始重用他。


    當時來投奔石勒的士人越來越多,石勒認識到自己欲成大事,必須依靠這些在晉朝不得誌的士人的幫助,他以張賓為謀主,加上不少低級士族,別立一營,號為“君子營”,為他出謀劃策。石勒對漢人的利用,有甚於劉淵。同時,主要聚居在並州的羯人更是積極投奔石勒,石勒藉助其在冀州一帶的成功極大地增強了自己的實力。


    連戰連勝之後,這年八月,劉淵正式發動對洛陽的總攻勢。他派楚王劉聰與晉叛將王彌攻打壺關,並以石勒為前鋒都督。漢軍在擊敗了並州刺史劉琨的軍隊之後,很快逼近洛陽,東海王司馬越派平北將軍曹武和將軍宋抽、彭默等出兵抵抗,均被漢將劉聰擊敗。劉聰長驅直下宜陽,平昌公司馬模派將軍淳於定、呂默等從長安方麵出發前往抵抗。兩軍戰於宜陽,淳於定等又被擊敗。


    眼看洛陽危急,弘農太守垣延獻詐降計投奔劉聰,而連勝的劉聰此時也有些頭腦發昏,竟不設防。垣延對漢軍發動夜間突然襲擊,劉聰大敗而還,漢軍進攻洛陽的第一次戰爭以晉軍大勝結束。這場戰爭的失敗顯然給急於滅晉的劉淵當頭一棒,劉淵穿著素服迎接劉聰的敗軍。


    這年冬天,劉淵不甘心失敗,以舉國之兵力,令劉聰、王彌、劉曜、劉景等率精騎兵五萬為前鋒,以其嶽父大司空呼延翼率步兵、騎兵為後繼,向洛陽發動突然襲擊。一時間晉軍猝不及防,在河南被漢軍擊敗,但漢軍顯然未從幾個月前的第一次慘敗中完全恢復過來,晉護軍賈胤等率勇士千餘人夜攻劉聰軍,兩軍戰於大夏門,劉聰軍潰散。劉聰轉而向南,駐軍於洛水,進而屯軍於洛陽宣陽門之外,此時呼延翼被部下殺死,其部下兵士潰散。


    劉淵得到老丈人被害的消息,自覺暫時難勝晉軍,就下令劉聰還師。劉聰認為晉軍勢弱,不可輕退,請求留下來繼續攻打洛陽,劉淵總算同意了他的請求。但劉聰取勝的信心也開始動搖,他竟然自己一個人跑到中嶽嵩山,去禱告天神,將留守大營的任務交給了部下劉厲和呼延朗。


    司馬越乘著漢軍主帥在外的空虛之際,採納了參軍孫詢的建議,令部將孫誨等率精兵三千人自宣陽門出擊漢軍,漢軍大敗,呼延朗被陣斬,劉厲無奈之下投水自殺。


    劉聰得不到天神的保佑,從嵩山下來,隻能垂頭麵對殘兵敗將,王彌對他說:“當前我軍失利,洛陽城守備更加堅固,我們的糧草也支撐不了多少時間了,殿下不如率部退回平陽,徐徐圖之。”劉聰心想當初提出留下與晉軍決戰的正是自己,如今若是就這麽退兵未免顏麵掃地,而且還有可能被治罪,因此踟躇不定。


    在平陽觀望戰事的劉淵得到戰敗的消息,也失望之極,身邊一個卜卦的大臣宣於修之進言:“攻克洛陽,歲在辛未(指兩年後的公元311年);現在晉軍氣盛,大軍不歸,必將潰敗。”劉淵也明白心急吃不成熱豆腐,隻好將劉聰的軍隊召回。


    ---------------


    七 漢晉洛陽大戰(2)


    ---------------


    (漢晉在洛陽附近的兩次大戰,均以晉軍的勝利告終,這使得晉朝的緊張局勢得到暫時的緩和。但是,由於晉朝不能解決自身內部的問題,取勝的背後問題依然存在,其頹勢已非一人一將所能阻止。漢國雖然進攻洛陽遭到暫時的挫折,但也使其轉而將精力投注在加強內部政權上,其下一次全麵的進攻就將是更加兇猛的。)


    可惜劉淵再等不到辛未年了,洛陽大戰的第二年(即公元310年),他在平陽去世,太子劉和即位。劉淵將其滅晉大業留給了他的後人,而使他無法想到的是,在漢國的內部,一場殘酷的帝位之爭正在醞釀之中。


    ---------------


    八 洛陽淪陷(1)


    ---------------


    永嘉三年漢國的兩次慘敗,就像重量級拳擊手連續的兩記重拳一樣,出手相當有力,卻因為經驗不足的緣故反遭輕量級對手的重創。但漢國並沒有倒在拳台上,它此時將拳收回,一邊積蓄自身的力量,一邊尋找對手的破綻,內行人可能體會到,對於一個實力強勁的拳手而言,這下一招將是致命的。


    剛剛即位的劉和的才能遠不如其父,缺乏足夠的領導能力,且性多猜忌,以後的一切發展表明,劉淵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是失敗的。(我覺得他可說是十六國時代在這個問題上失敗的第一人——當然除去了司馬炎的那次,那時十六國紛亂尚未開始——對於立嗣問題的忽視,恐怕也應算作十六國如此之亂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縱橫十六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羨並收藏縱橫十六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