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頁
沙紅海腥:從阿拉曼到羅馬 作者:程廣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調兵增援弗賴伯格是蒙哥馬利新作戰計劃的一部分。3 月23 日淩晨,蒙哥馬利看到沿著海岸的進攻顯然已經失敗了,便決定改變計劃,變左翼的佯攻為主攻,除令第10 軍司令部和第1 裝甲師穿過沙漠去增援紐西蘭軍外,又令印度第4 師從梅德寧向內陸側挺進,穿過馬特馬泰山去肅清泰拜蓋隘口。印度第4 師採用這種辦法可以使在沙漠側麵進行大規模機動的那種行軍補給線縮短160 多公裏。該師肅清泰拜蓋隘口後,應通過離馬裏斯防線最近的側麵,沿群山之巔向北推進,以加強對敵軍側翼的威脅。
蒙哥馬利的新計劃是一種很好的設想和巧妙的轉變,表明蒙哥馬利善於改變主攻方向以重整旗鼓,甚至比在阿拉曼戰役中做得更好。新計劃執行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紐西蘭軍在20 日到達泰拜蓋隘口附近的消息已引起了軸心國部隊司令部的警惕。23 日和24 日軸心國部隊的山頭觀測哨發現紐西蘭軍繼續向泰拜蓋隘口推進後立即上報,軸心國部隊司令部據此斷定:蒙哥馬利己改變作戰計劃,將作戰重點轉到沙漠側麵。因此,在英軍增援部隊南調的前兩天,德第15 裝甲師已調回哈馬附近,做好支援德第21 裝甲師和德第164 輕裝師的準備,這一調動正好趕上英軍預定於26 日下午發動進攻的時刻。
蒙哥馬利要達成戰役突然性已成泡影,新計劃顯得前景暗淡。但下列四種因素使蒙哥馬利的新計劃有了成功的可能性。第一個因素是,阿尼姆24日決定將義大利第1 集團軍的一個軍撤到阿卡裏特河地區,並拒絕該集團軍司令梅塞打算堅守馬裏斯防線的要求,這樣在泰拜蓋隘口防守的軸心國部隊的任務不過是盡可能長的頂住英軍的突擊,以便馬裏斯防線上的機械化部隊撤退。第二個因素是,英空軍的16 個戰鬥轟炸機分隊輪番作戰,每隔15 分鍾一次,每次由兩個分隊用炸彈和機關炮進行低飛襲擊,把守軍打得驚惶失措,這種空中“掩護炮火”為地麵部隊進攻掃清了障礙。第三個因素是,作出了裝甲部隊夜間進軍的大膽決定。英軍過去一直不敢做這種嚐試。第四個因素是,偶然和幸運,當英軍裝甲部隊集結完畢並開始穿過敵軍反坦克炮林立的隘口時,颳起了一場沙漠風暴,為英軍的進攻提供了天然掩護。
進攻是在26 日下午4 時開始的。這是蒙哥馬利精心選擇的時刻。正在落山的太陽照耀得敵軍睜不開眼睛。第8 裝甲旅和紐西蘭第2 師沖在前麵,緊隨其後的第1 裝甲師下午6 時超越過上,向前推進了8 公裏,於下午7 時30分停頓下來,又在月亮升起的午夜以前,排成堅強的坦克方陣,浩浩蕩蕩地向前推進,出現了英軍和德軍肩並肩向哈馬快速前進的奇特景象,有時兩支軍隊竟混雜起來。但最後撤退的德軍還是快了一步,德第164 輕裝師把一些野戰炮和反坦克炮集中起來勉強組成一條薄薄的防線,逃跑的德軍在哈馬以南數公裏的地方停止下來。德軍在哈馬地區對英軍側翼進行了一次反攻,使英軍被阻了兩天,馬裏斯防線的軸心部隊乘機逃脫被切斷的危險,撤退到阿卡裏特河床陣地上去。
在馬裏斯戰役中,英軍俘虜軸心部隊6000 餘人,其中在戰役初期俘意軍5000 人,在哈馬附近的戰鬥中俘德軍1000 餘人。
英軍已經獲得了勝利,蒙哥馬利在戰役指揮中既堅定又靈活。在海岸地帶的正麵進攻失敗後,他及時改變主動方向,變左翼的佯攻為主攻,這是蒙哥馬利全局在胸投下的一著妙棋。但是英軍的勝利不圓滿,沒能殲滅馬裏斯防線上的敵人。如果蒙哥馬利把左翼攻勢計劃搞得更好一些,他就可能多贏得24 小時時間,將馬裏斯防線敵軍大部殲滅或俘獲。在英軍突破馬裏斯防線作戰中,美第2 軍在西線進行的大規模牽製性進攻吸引了部分敵軍,為英軍的勝利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羅納德·盧因在談到美第2 軍和英第8 集團軍的戰役協同時寫道:“這次作戰鮮明地、形象地表明了它們之間的統一,同時也證明了卡薩布蘭卡會議認為需要一個負全盤責任的地麵部隊指揮官是明智的。美軍所獲得的每一英裏土地,所摧毀的每一輛敵軍坦克,都或多或少地影響到英軍作戰,反之亦然。”此論是極為正確的。
軸心國部隊的下一道防線是所謂的鹽沼防線。這道防線天然是利於防守的。防線的一翼依託大海,而另一翼則位於離海岸30 公裏的內陸,那裏是根本不能通行的費賈傑鹽沼。防線靠海岸的一翼地勢較為平坦,但寬不過7 公裏,再往西便是魯馬納山脊,更往西的地方是一個逐漸升高的法特納薩匠陵地帶。依託這樣有利的地形,如再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改造加固,軸心部隊的這道新防線本來會比馬裏斯防線更為堅固的,因為英軍無法對這道防線進行翼側包圍。隆美爾在北非時曾極力主張撤退到鹽沼防線,可希特勒拒不同意。馬裏斯防線的軸心部隊是在麵臨被全殲的厄運的情況下匆忙撤退到鹽沼防線的,因而沒有多少時間來鞏固這個陣地並使它縱深發展。更為糟糕的是,軸心部隊彈藥奇缺,無法遍布地雷,因缺少車輛難以實施廣泛的機動。
英第10 裝甲軍軍長霍羅克斯早在3 月29 日就派第1 裝甲師和紐西蘭部隊進行武裝偵察,並向蒙哥馬利建議,由第10 裝甲軍發動一次閃電式進攻,蒙哥馬利以他慣常的審慎加以拒絕。3 月31 日,霍羅克斯發現戰機己失,單憑第10 裝甲軍已無力突破鹽沼防線了。
蒙哥馬利的新計劃是一種很好的設想和巧妙的轉變,表明蒙哥馬利善於改變主攻方向以重整旗鼓,甚至比在阿拉曼戰役中做得更好。新計劃執行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紐西蘭軍在20 日到達泰拜蓋隘口附近的消息已引起了軸心國部隊司令部的警惕。23 日和24 日軸心國部隊的山頭觀測哨發現紐西蘭軍繼續向泰拜蓋隘口推進後立即上報,軸心國部隊司令部據此斷定:蒙哥馬利己改變作戰計劃,將作戰重點轉到沙漠側麵。因此,在英軍增援部隊南調的前兩天,德第15 裝甲師已調回哈馬附近,做好支援德第21 裝甲師和德第164 輕裝師的準備,這一調動正好趕上英軍預定於26 日下午發動進攻的時刻。
蒙哥馬利要達成戰役突然性已成泡影,新計劃顯得前景暗淡。但下列四種因素使蒙哥馬利的新計劃有了成功的可能性。第一個因素是,阿尼姆24日決定將義大利第1 集團軍的一個軍撤到阿卡裏特河地區,並拒絕該集團軍司令梅塞打算堅守馬裏斯防線的要求,這樣在泰拜蓋隘口防守的軸心國部隊的任務不過是盡可能長的頂住英軍的突擊,以便馬裏斯防線上的機械化部隊撤退。第二個因素是,英空軍的16 個戰鬥轟炸機分隊輪番作戰,每隔15 分鍾一次,每次由兩個分隊用炸彈和機關炮進行低飛襲擊,把守軍打得驚惶失措,這種空中“掩護炮火”為地麵部隊進攻掃清了障礙。第三個因素是,作出了裝甲部隊夜間進軍的大膽決定。英軍過去一直不敢做這種嚐試。第四個因素是,偶然和幸運,當英軍裝甲部隊集結完畢並開始穿過敵軍反坦克炮林立的隘口時,颳起了一場沙漠風暴,為英軍的進攻提供了天然掩護。
進攻是在26 日下午4 時開始的。這是蒙哥馬利精心選擇的時刻。正在落山的太陽照耀得敵軍睜不開眼睛。第8 裝甲旅和紐西蘭第2 師沖在前麵,緊隨其後的第1 裝甲師下午6 時超越過上,向前推進了8 公裏,於下午7 時30分停頓下來,又在月亮升起的午夜以前,排成堅強的坦克方陣,浩浩蕩蕩地向前推進,出現了英軍和德軍肩並肩向哈馬快速前進的奇特景象,有時兩支軍隊竟混雜起來。但最後撤退的德軍還是快了一步,德第164 輕裝師把一些野戰炮和反坦克炮集中起來勉強組成一條薄薄的防線,逃跑的德軍在哈馬以南數公裏的地方停止下來。德軍在哈馬地區對英軍側翼進行了一次反攻,使英軍被阻了兩天,馬裏斯防線的軸心部隊乘機逃脫被切斷的危險,撤退到阿卡裏特河床陣地上去。
在馬裏斯戰役中,英軍俘虜軸心部隊6000 餘人,其中在戰役初期俘意軍5000 人,在哈馬附近的戰鬥中俘德軍1000 餘人。
英軍已經獲得了勝利,蒙哥馬利在戰役指揮中既堅定又靈活。在海岸地帶的正麵進攻失敗後,他及時改變主動方向,變左翼的佯攻為主攻,這是蒙哥馬利全局在胸投下的一著妙棋。但是英軍的勝利不圓滿,沒能殲滅馬裏斯防線上的敵人。如果蒙哥馬利把左翼攻勢計劃搞得更好一些,他就可能多贏得24 小時時間,將馬裏斯防線敵軍大部殲滅或俘獲。在英軍突破馬裏斯防線作戰中,美第2 軍在西線進行的大規模牽製性進攻吸引了部分敵軍,為英軍的勝利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羅納德·盧因在談到美第2 軍和英第8 集團軍的戰役協同時寫道:“這次作戰鮮明地、形象地表明了它們之間的統一,同時也證明了卡薩布蘭卡會議認為需要一個負全盤責任的地麵部隊指揮官是明智的。美軍所獲得的每一英裏土地,所摧毀的每一輛敵軍坦克,都或多或少地影響到英軍作戰,反之亦然。”此論是極為正確的。
軸心國部隊的下一道防線是所謂的鹽沼防線。這道防線天然是利於防守的。防線的一翼依託大海,而另一翼則位於離海岸30 公裏的內陸,那裏是根本不能通行的費賈傑鹽沼。防線靠海岸的一翼地勢較為平坦,但寬不過7 公裏,再往西便是魯馬納山脊,更往西的地方是一個逐漸升高的法特納薩匠陵地帶。依託這樣有利的地形,如再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改造加固,軸心部隊的這道新防線本來會比馬裏斯防線更為堅固的,因為英軍無法對這道防線進行翼側包圍。隆美爾在北非時曾極力主張撤退到鹽沼防線,可希特勒拒不同意。馬裏斯防線的軸心部隊是在麵臨被全殲的厄運的情況下匆忙撤退到鹽沼防線的,因而沒有多少時間來鞏固這個陣地並使它縱深發展。更為糟糕的是,軸心部隊彈藥奇缺,無法遍布地雷,因缺少車輛難以實施廣泛的機動。
英第10 裝甲軍軍長霍羅克斯早在3 月29 日就派第1 裝甲師和紐西蘭部隊進行武裝偵察,並向蒙哥馬利建議,由第10 裝甲軍發動一次閃電式進攻,蒙哥馬利以他慣常的審慎加以拒絕。3 月31 日,霍羅克斯發現戰機己失,單憑第10 裝甲軍已無力突破鹽沼防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