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清醒,狄青趕緊叫來書記官,教他速擬奏章,報上朝庭,奏章中狄青充滿了自責,隻言自己無能,沒有保護好李明浩的安全。請皇上降罪處罰。奏章寫罷,遣八百裏加急,火速送往京城。副帥喪命,本就不是小事,何況死的還是他敬愛有加的浩哥。
大軍在崑崙關足足休整了六天,期間狄青又派人去搜索過兩次,可均告無果。無奈之下,狄青將李明浩的頭盔與長刀,葬在崑崙關外,並立石碑為念,上書李明浩生平紀事。付卓等建議狄青為李明浩修築廟宇,以便人們膜拜。狄青自是贊成。以李明浩堂堂元帥身份,加之其功多在廣西,所以,在廣西為他築廟葬身絕無厚非。
因廟宇一時難以建成,狄青在傷勢得到控製後,就急於回京領罪,於是率眾在李明浩墳前含淚跪拜之後,急急踏上返京途中。
第一百八十四章 朝野皆驚
更新時間:2011-9-20 15:01:54 字數:2696
此時的朝庭,是有人歡喜有人憂。李明浩的身死,對皇上趙禎自是天大的喜訊,但作為皇上,他的表麵功夫還是做的相當到家,連聲哀嘆之餘,又是一通封賞。
可呂夷簡卻顯然沒有皇上那麽好的涵養,聞聽李明浩的死訊後,在朝堂上就已難掩興奮之色,隻差沒笑出聲來。
眼前太後病重,朝中許多事情也已經漸漸由趙禎接管,除了一些重大決策,太後已經很少過問朝政,並且已經不再垂簾,安心在**養病。
所以,現在朝中唯一不確定因素,就已經是李明浩這太後最為寵信的大臣。按照常理,太後不應該不在自己漸漸淡出的時候,不給李明浩一個妥善的後路。而這所謂的後路,一般不會是在朝中,而是在其它領域,比如說商業。以李明浩在太後眼中的地位,至少也會給其相當的財富,再賜免死金牌之類,以保證他的生活乃至生命,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不會再作用其在朝為官,因為隨著朝庭權力重心的轉移,李明浩也難以再在朝中安穩下去,如果繼續留在朝中,會落個輕則被罷,重則命喪的結局。
所以現在朝中,人人皆在猜測李明浩得勝歸來以後,會以何種形式離開朝庭。太後對此事一直沒有吐口,也沒有將她的權力完全下放,這也是趙禎等人的一塊心病。試想若是太後隱身幕後,再將李明浩重用以代之,這也絕不是不可能的,要知太後雖然病重,但也絕不是短時給夠歸天的。介時李明浩在朝中代其行事,那將對趙禎是極為不利的。
可如今,李明浩竟然戰死,這簡直是天大的好消息,趙禎等少了這一大障礙與阻力,拉攏起人心來,可以說是少了很多麻煩。因為李明浩實在是功高蓋世,影響頗巨,有他這一麵大旗在,太後一脈自是不會輕易倒向趙禎一方。
而太後之所以始終沒有吐露對李明浩的安排,自然也有這樣的想法存在。利用李明浩,將自己的權勢延續。放眼當朝,唯一敢直麵趙禎,又有足夠資歷與功勳,能夠壓製趙禎一脈的,就隻有李明浩了。其中尤為關鍵的,還是李明浩的態度足夠鮮明,對太後有著的不變忠心。雖然太後覺得他有時叛逆了些,但她相信,李明浩尚不至於做出過於逆天的事來。
可如今李明浩的身死,無疑對太後是一次致命的打擊,自己本就難以上朝,權力已漸漸分散,朝中忠心者有之,可是,卻多是些提不起來的庸臣,能力或許有,但卻缺少那種處變不驚,臨危不亂的心智,沒有獨擋一麵的能力,更沒有那種威奪天下的霸氣,所以,在太後眼中,那些人可用,卻不可大用。
太後靜靜躺在軟榻上,手捧茶碗,茶已涼了很久,可她卻沒喝上一口。雙眼無神的望著窗欞,太後的心緒很亂。
對李明浩,她始終沒有放棄過關注,甚至其在南京的一切,太後都了如指掌。雖然被太後剝奪了功名,可李明浩沒有怨恨過,她知道。李明浩與夢寒的關係,她知道。在南京李明浩狂追惜梅,她知道。後來被沈俊橫刀奪愛,她知道。如果李明浩有需要,她可以為李明浩剷除掉沈福山,賜死沈俊。可李明浩沒有。
太後的城府極深,不然也不會以一女子,掌控朝綱這麽多年,她對李明浩的關注,足以說明一切,說的好聽了,那是關注,說的難聽點,那就是監視。可是李明浩的舉動,卻令她放心了,在她看來李明浩是胸懷大誌向的人,根本不計小節。受寵也好,受辱也好,李明浩都能泰然處之。這令她很是滿意,也更加堅定了重用李明浩的決心。
朝庭有難,趙禎兩道聖旨,李明浩不為所動。而太後一道聖旨到,李明浩即遵旨領命。這更加證明了她內心所想,也更加證明了李明浩隻對自己忠心。試想若是其他被貶之人,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恐怕一接到聖旨就欣然赴任了。
可現在,這一切都已經成為過眼雲煙,李明浩死了,在戰場上的情況,太後也知道。她甚至能夠理解為何李明浩會有如此重大變化,她知道那是李明浩在發泄,發泄對失去惜梅的感傷。李明浩在當時為了維護尊嚴,什麽也沒說,什麽也沒做,但太後知道,他並不是不在乎,而是將傷口藏在了胸底,將鮮血流在了心裏,將眼淚流在了肚裏。這一切,她都知道。
當李明浩的最後一道奏章傳至朝中,太後也第一時間知道了這件事,她什麽也沒說,什麽也沒做。她在為李明浩高興之餘,也有著深深的擔憂,她也要看看,趙禎如何處理這一大逆不道的奏章。
大軍在崑崙關足足休整了六天,期間狄青又派人去搜索過兩次,可均告無果。無奈之下,狄青將李明浩的頭盔與長刀,葬在崑崙關外,並立石碑為念,上書李明浩生平紀事。付卓等建議狄青為李明浩修築廟宇,以便人們膜拜。狄青自是贊成。以李明浩堂堂元帥身份,加之其功多在廣西,所以,在廣西為他築廟葬身絕無厚非。
因廟宇一時難以建成,狄青在傷勢得到控製後,就急於回京領罪,於是率眾在李明浩墳前含淚跪拜之後,急急踏上返京途中。
第一百八十四章 朝野皆驚
更新時間:2011-9-20 15:01:54 字數:2696
此時的朝庭,是有人歡喜有人憂。李明浩的身死,對皇上趙禎自是天大的喜訊,但作為皇上,他的表麵功夫還是做的相當到家,連聲哀嘆之餘,又是一通封賞。
可呂夷簡卻顯然沒有皇上那麽好的涵養,聞聽李明浩的死訊後,在朝堂上就已難掩興奮之色,隻差沒笑出聲來。
眼前太後病重,朝中許多事情也已經漸漸由趙禎接管,除了一些重大決策,太後已經很少過問朝政,並且已經不再垂簾,安心在**養病。
所以,現在朝中唯一不確定因素,就已經是李明浩這太後最為寵信的大臣。按照常理,太後不應該不在自己漸漸淡出的時候,不給李明浩一個妥善的後路。而這所謂的後路,一般不會是在朝中,而是在其它領域,比如說商業。以李明浩在太後眼中的地位,至少也會給其相當的財富,再賜免死金牌之類,以保證他的生活乃至生命,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不會再作用其在朝為官,因為隨著朝庭權力重心的轉移,李明浩也難以再在朝中安穩下去,如果繼續留在朝中,會落個輕則被罷,重則命喪的結局。
所以現在朝中,人人皆在猜測李明浩得勝歸來以後,會以何種形式離開朝庭。太後對此事一直沒有吐口,也沒有將她的權力完全下放,這也是趙禎等人的一塊心病。試想若是太後隱身幕後,再將李明浩重用以代之,這也絕不是不可能的,要知太後雖然病重,但也絕不是短時給夠歸天的。介時李明浩在朝中代其行事,那將對趙禎是極為不利的。
可如今,李明浩竟然戰死,這簡直是天大的好消息,趙禎等少了這一大障礙與阻力,拉攏起人心來,可以說是少了很多麻煩。因為李明浩實在是功高蓋世,影響頗巨,有他這一麵大旗在,太後一脈自是不會輕易倒向趙禎一方。
而太後之所以始終沒有吐露對李明浩的安排,自然也有這樣的想法存在。利用李明浩,將自己的權勢延續。放眼當朝,唯一敢直麵趙禎,又有足夠資歷與功勳,能夠壓製趙禎一脈的,就隻有李明浩了。其中尤為關鍵的,還是李明浩的態度足夠鮮明,對太後有著的不變忠心。雖然太後覺得他有時叛逆了些,但她相信,李明浩尚不至於做出過於逆天的事來。
可如今李明浩的身死,無疑對太後是一次致命的打擊,自己本就難以上朝,權力已漸漸分散,朝中忠心者有之,可是,卻多是些提不起來的庸臣,能力或許有,但卻缺少那種處變不驚,臨危不亂的心智,沒有獨擋一麵的能力,更沒有那種威奪天下的霸氣,所以,在太後眼中,那些人可用,卻不可大用。
太後靜靜躺在軟榻上,手捧茶碗,茶已涼了很久,可她卻沒喝上一口。雙眼無神的望著窗欞,太後的心緒很亂。
對李明浩,她始終沒有放棄過關注,甚至其在南京的一切,太後都了如指掌。雖然被太後剝奪了功名,可李明浩沒有怨恨過,她知道。李明浩與夢寒的關係,她知道。在南京李明浩狂追惜梅,她知道。後來被沈俊橫刀奪愛,她知道。如果李明浩有需要,她可以為李明浩剷除掉沈福山,賜死沈俊。可李明浩沒有。
太後的城府極深,不然也不會以一女子,掌控朝綱這麽多年,她對李明浩的關注,足以說明一切,說的好聽了,那是關注,說的難聽點,那就是監視。可是李明浩的舉動,卻令她放心了,在她看來李明浩是胸懷大誌向的人,根本不計小節。受寵也好,受辱也好,李明浩都能泰然處之。這令她很是滿意,也更加堅定了重用李明浩的決心。
朝庭有難,趙禎兩道聖旨,李明浩不為所動。而太後一道聖旨到,李明浩即遵旨領命。這更加證明了她內心所想,也更加證明了李明浩隻對自己忠心。試想若是其他被貶之人,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恐怕一接到聖旨就欣然赴任了。
可現在,這一切都已經成為過眼雲煙,李明浩死了,在戰場上的情況,太後也知道。她甚至能夠理解為何李明浩會有如此重大變化,她知道那是李明浩在發泄,發泄對失去惜梅的感傷。李明浩在當時為了維護尊嚴,什麽也沒說,什麽也沒做,但太後知道,他並不是不在乎,而是將傷口藏在了胸底,將鮮血流在了心裏,將眼淚流在了肚裏。這一切,她都知道。
當李明浩的最後一道奏章傳至朝中,太後也第一時間知道了這件事,她什麽也沒說,什麽也沒做。她在為李明浩高興之餘,也有著深深的擔憂,她也要看看,趙禎如何處理這一大逆不道的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