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場政治運動的魯迅喪事(5)


    “為了悼念這位偉大的先驅,經過顧準在內的救國會黨內外領導人一致策劃,精心組織,10月22日下午,上海數萬名愛國青年和各界人士,聚集在膠州路萬國殯儀館門口,手挽手排成長龍一般的隊伍,高喊進步口號,高唱抗日歌曲,為魯迅送葬。”(16)“打回老家去”魯迅本非政治人物。在上海期間,甚至連“社會公職”也沒有。他的死,應該說與“政治”沒什麽必然聯繫。他也並非死於抗日戰場,甚至對正熱火朝天的“救國會運動”也作壁上觀,把魯迅的遺體變成“逼蔣抗日”的道具,也實在有些牽強。一般人的喪事,也就隻是親友的事。魯迅的喪事之所以成為一個社會性的事件,因為他是大文學家。在為他治喪時,人們應該緬懷和稱頌他的文學成就。然而,在為魯迅送葬時,“文學”已經不在場,人們高呼的是這樣的口號:“紀念魯迅先生,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紀念魯迅先生,打倒出賣民族利益的漢奸!”“紀念魯迅先生,努力為民族解放鬥爭!”“中華民族解放萬歲!”(17)——倘若真有外星人,一定會以為靈柩裏躺著的是一位陣亡將士。從那些親歷者的回憶看,這萬人的送葬隊伍,一方麵是咆哮著的、怒吼著的,一方麵卻是秩序井然的,這也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組織群眾的卓越能力。


    “救國會”特意為魯迅出殯製作了輓歌。輓歌借用《打回老家去》的曲譜。《打回老家去》是其時流行的“救亡歌曲”之一,由任光作詞譜曲。這裏的“老家”自然指其時已淪亡的東北。魯迅輓歌填上了這樣的新詞:“你的筆尖是槍尖,剌透了舊中國的臉。你的發音是晨鍾,喚醒了奴隸們的迷夢。在民族解放的戰鬥裏,你從不曾退卻,擎著光芒的大旗,走在新中國的前頭,啊,導師,啊,同誌,你死了,在艱苦的戰地,你沒有死去,你活在我們的心裏!你沒有死去,你活在我們的心裏!你安息吧!啊,同誌,我們踏著你的路前進,那一天就在到來,我們站在你的墓前,報告你,我們完成了你的誌願。願你安息,安息,願你安息,安息在土地裏。願你安息,願你安息,願你安息,安息在土地裏。”(18)喪儀出發前,進行了簡短的培訓:“萬國殯儀館前,早已給群眾擠滿了,雖然擠到幾乎喘不過氣來;但是群眾很耐心的站立著,跟著歌詠指揮學習唱哀悼歌。”(19)近萬人的由各色人等臨時組成的送葬隊伍,竟能在出發前分批輪訓、學唱輓歌,這組織的嚴密真令人驚嘆。不過,這又有些多餘,因為在送葬時,唱著唱著,人們又唱回《打回老家去》的原詞上去了。“本來是《打回老家去》的譜子的“輓歌”,有人唱錯了‘打回老家啊!------’”於是,“大家忽然瘋狂地跟著歌:‘打回老家去啊!------’”(20)“一路上老是唱著哀悼魯迅的歌,終於不耐煩了,於是《打回老家去》、《義勇軍進行曲》都從群眾的口裏發出來了。”(21)唱“哀悼魯迅的歌”而“終於不耐煩”,可見來送葬本意並非為“哀悼魯迅”,而是為“遊行示威”,為“逼蔣抗日”。而唱回去了的歌詞便變成:“打回老家去!打回老家去!他殺死我們同胞!他強占我們土地!東北同胞快起來!華北同胞快起來!我們不願做亡國奴隸!------”國民黨政府的確是愚蠢而虛弱的,在上海以外的地方,禁止悼念魯迅的活動,但越是禁止,越是讓這種活動高度政治化和神聖化。實際上,在許多地方,都在中共地下黨人的策劃下,舉辦了規模不等的追悼活動。就是在首都南京,也舉行過追悼會,而幕後指揮者,是後來“潘(漢年)楊(帆)案”中的楊帆。據沈踐《一次不尋常的魯迅追悼會》回憶,追悼會在南京鼓樓附近薛家巷8號國立戲劇學校的禮堂舉行。該劇校是由其時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交通部次長的張道藩向國民黨中央建議創辦的,張並親任劇校訓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帆其時的公開身份是劇校訓導委員會秘書。在準備追悼會時,“為了防止張道藩的阻撓破壞,各項籌備工作都悄悄地進行,分工由一屆同學準備悼詞與演講,學過美術的淩頌強(即當今著名電影導演淩子風)負責繪製魯迅像;二屆同學在當過音樂老師的沈風指導下練唱輓歌。準備工作就緒以後,一聲鈴響,大家都集合到禮堂開會,除本校同學和部分教師外,還有聞訊而來的校外人士,共約一百人。當時學校規模不大,在校師生總共隻有一百三十人左右,禮堂也很小,隻能容納七八十人。許多人隻能站在室外天井裏參加追悼會。”“特別值得提起的是,這次魯迅追悼會的積極支持者是學校訓導委員會的秘書石蘊華,即解放初期上海市公安局局長,‘藩楊事件’的當事人之一楊帆同誌。他當時表麵上是張道藩的‘助手’,張不到校時,他負責‘訓導’工作,實際上是在黨的領導下從事革命活動。在校外,他是南京文化界救國會的負責人之一,在校內與曹禺等進步教師保持密切聯繫,與學生打成一片,幫助他們組織讀書會,學習革命理論、討論時事,而且利用合法身份多方保護進步同學。------在籌備魯迅追悼會的過程中,石蘊華不僅主動與同學們一道研究分工、出主意,還參加布置會場,大會費用原定由參加者自願認捐,後來也由這位訓導委員會秘書籤字在學校報銷了。”“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前夜,劇校同學在悼詞與演講中不僅深深表達他們對魯迅先生的敬愛與哀悼之情,而且誓言要繼承魯迅的事業,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為民族解放而奮鬥。後來他們確實都實踐了自己的誓言,不少人奔赴延安參加革命隊伍,如第二屆學生王大化在魯迅藝術學院戲劇部工作,參與創作並演出秧歌劇《兄妹開荒》,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讚許,後來他不幸在東北犧牲。前文提到的淩頌強畢業以後經武漢去了延安------”(22)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往事何堪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彬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彬彬並收藏往事何堪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