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冬,聞多入清華學校學習,並將名字改為聞一多。這所學校學製八年,畢業後全部資送美國留學。由於英語成績不合格而留級等原因,聞一多實際在清華學校生活學習了九年有半。清華學校實行的是美國化的教育,從課程設置到管理方式,都是美國式的。學校當然也聘請了美國教師。讓學生熟悉美國的生活方式、了解和接受美國的價值觀念,以便留學美國時能夠迅速適應環境,是辦學的重要目的。我們知道,聞一多入清華學校時是十四五歲的年齡。這個年齡段的人,是最容易被影響被塑造的。這個時期獲得的對事物的印象往往最牢固最難改變。從十四五歲到二十四五歲,從少年到成人,聞一多在清華學校度過了近10年時光。對這近10年的美式生活和美式教育,聞一多有何感想呢?從他寫於1922年5月12日(離校赴美前夕)的《美國化的清華》(3)一文中,可知其大概。聞一多在清華學校期間寫了許多東西。這篇《美國化的清華》是聞一多作為清華學校學生寫的最後一篇文章,是聞一多“作為臨別的贈言”寫給“十年的母校”的。文章對清華學校的“美國化”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我說:清華太美國化了!清華不應該美國化,因為所謂美國文化者實在不值得我們去領受!美國文化到底是什麽?據我個人觀察清華所代表的一點美國化所得來的結果是:籠統地講,物質主義;零碎地數,經濟、實驗、平庸、膚淺、虛榮、浮躁、奢華——物質的昌盛,個人的發達------。”接著,聞一多從這零碎地列舉的“經濟”、“實驗”、“平庸”等七個方麵對清華學生的“美國化”進行了批判。文章最後寫道:“以上所述這些,哪樣不是美國人的特色?沒有出洋時已經這樣了,出洋回來以後,也不過戴上幾個碩士、博士、經理、工程師底頭銜而已,那時這些特色隻有變本加厲的。美國化呀!夠了!夠了!物質文明!我怕你了,厭你了,請你離開我吧!東方文明啊!支那的國魂啊!‘盍歸乎來’!讓我還是做我東方的‘老憨’吧!理想的生活啊!”對於研究聞一多的思維方式、個性心理,這篇《美國化的清華》是很有價值的資料。聞一多寫這篇文章時,已是二十四五歲的成年人,但這篇文章卻顯得不很理性。“美國化”本身應如何評價,是一回事;清華學校是否應該“美國化”則是另一回事。“美國化”縱然千不好萬不好,也不足以說明清華學校不應該“美國化”。因為清華學校本就是“留美預備學校”。“美國化”是它的性質,也是它存在的理由和目的。如果清華學校像聞一多說的“不應該美國化”,那就意味著清華學校不應該存在,聞一多本人也壓根就不應該投考和進入這所學校。——當作為成年人的聞一多憤怒譴責清華學校的“美國化”、力倡清華學校的“非美國化”時,顯然忽視了這一前提。
從《美國化的清華》中,我們知道近十年的美式教育和美式生活方式,非但沒有在聞一多心中培植起對美國文化的認同、親近、熱愛,相反,倒是在他心中催生出對美國文化的逆反、厭棄、憎惡。也正因為如此,聞一多曾有放棄赴美留學的念頭。但最後還是抱著“既有這麽一個機會,走一趟也好”的心態,於1922年7月16日登上了赴美的海輪。(4)旅途中,聞一多絲毫沒有出國的興奮和對新生活的憧憬,倒是滿懷沮喪、怨艾,像是赴一場不得不赴的苦役。在船上,聞一多寫了一首題為《孤雁》(5)的新詩,詩中把自己比作是“不幸的失群的孤客”、“流落的失群者”。至於將要去的美國,在聞一多心中是這樣的:“啊!那裏是蒼鷹底領土——/那鷙悍的霸王啊!/他的銳利的指爪,/已撕破了自然的麵目,/建築起財力的窩巢。/那裏隻有銅筋鐵骨的機械,/喝醉了弱者底鮮血,/吐出些罪惡底黑煙,/塗汙我太空,閉熄了日月,/教你飛來不知方向,/息去又沒地藏身啊!/------光明的追逐者啊!/不信那腥臊的屠場,/黑黯的煙灶,/竟能吸引你的蹤跡!”——讀這首詩,讓人覺得聞一多的赴美留學,是被打入了十八層地獄。(6)
1922年8月1日,船抵西雅圖。8月7日,聞一多到達留學的城市芝加哥。對初踏上的這片異土,聞一多似乎並無多少新鮮感。8月7日,在致顧毓琇、梁實秋等清華學友的信中,聞一多表示自己雖才到芝加哥一星期,但已“厭惡這種生活了”。(7)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對美國的了解越來越多,聞一多對美國文化的抗拒似乎越來越強烈。如果說,作為留美預備學校的清華學校,其辦學的重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對美國文化的親近、認同,是為了學生赴美後能盡快適應美國式生活,那這種目的在聞一多身上是完全失敗了,盡管聞一多在清華學校學習生活了10年之久。
作為留美學生的聞一多(3)
三
既然以“留學”的名義到了美國,總得選擇一樣美國的東西學一學。聞一多選擇了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西洋畫。但很快,聞一多就對西洋畫興味索然、視若敝屣。1923年2月10日,聞一多給父母和胞弟聞家駟各寫了一封信,兩信中都表達了對西洋畫的失望。致父母信中說:“我來此半年多,所學的實在不少,但是越學得多,越覺得那些東西不值一學。我很慚愧我不能畫我們本國的畫,反而乞憐於不如己的鄰人。我知道西洋畫在中國一定可以值錢,但是論道理我不應拿新奇的東西冒了美術的名字來騙國人的錢。因此我將來回國當文學教員之誌乃益堅。”致聞家駟信中則說:“我現在著實懷疑我為什麽要學西洋畫,西洋畫實在沒有中國畫高。我整天思維不能解決。那一天解決了我定馬上回家。”(8)聞一多雖學著西洋畫,卻並不認為西洋畫堪稱“藝術”。從這裏也可看出,置身美國的聞一多,懷著怎樣深重的文化偏見,而這種文化偏見又怎樣影響著他對美國文化的態度,甚至影響著他的藝術感覺。當然,從這裏也能看出,聞一多的思維總是不夠理性,總容易走極端。
從《美國化的清華》中,我們知道近十年的美式教育和美式生活方式,非但沒有在聞一多心中培植起對美國文化的認同、親近、熱愛,相反,倒是在他心中催生出對美國文化的逆反、厭棄、憎惡。也正因為如此,聞一多曾有放棄赴美留學的念頭。但最後還是抱著“既有這麽一個機會,走一趟也好”的心態,於1922年7月16日登上了赴美的海輪。(4)旅途中,聞一多絲毫沒有出國的興奮和對新生活的憧憬,倒是滿懷沮喪、怨艾,像是赴一場不得不赴的苦役。在船上,聞一多寫了一首題為《孤雁》(5)的新詩,詩中把自己比作是“不幸的失群的孤客”、“流落的失群者”。至於將要去的美國,在聞一多心中是這樣的:“啊!那裏是蒼鷹底領土——/那鷙悍的霸王啊!/他的銳利的指爪,/已撕破了自然的麵目,/建築起財力的窩巢。/那裏隻有銅筋鐵骨的機械,/喝醉了弱者底鮮血,/吐出些罪惡底黑煙,/塗汙我太空,閉熄了日月,/教你飛來不知方向,/息去又沒地藏身啊!/------光明的追逐者啊!/不信那腥臊的屠場,/黑黯的煙灶,/竟能吸引你的蹤跡!”——讀這首詩,讓人覺得聞一多的赴美留學,是被打入了十八層地獄。(6)
1922年8月1日,船抵西雅圖。8月7日,聞一多到達留學的城市芝加哥。對初踏上的這片異土,聞一多似乎並無多少新鮮感。8月7日,在致顧毓琇、梁實秋等清華學友的信中,聞一多表示自己雖才到芝加哥一星期,但已“厭惡這種生活了”。(7)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對美國的了解越來越多,聞一多對美國文化的抗拒似乎越來越強烈。如果說,作為留美預備學校的清華學校,其辦學的重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對美國文化的親近、認同,是為了學生赴美後能盡快適應美國式生活,那這種目的在聞一多身上是完全失敗了,盡管聞一多在清華學校學習生活了10年之久。
作為留美學生的聞一多(3)
三
既然以“留學”的名義到了美國,總得選擇一樣美國的東西學一學。聞一多選擇了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西洋畫。但很快,聞一多就對西洋畫興味索然、視若敝屣。1923年2月10日,聞一多給父母和胞弟聞家駟各寫了一封信,兩信中都表達了對西洋畫的失望。致父母信中說:“我來此半年多,所學的實在不少,但是越學得多,越覺得那些東西不值一學。我很慚愧我不能畫我們本國的畫,反而乞憐於不如己的鄰人。我知道西洋畫在中國一定可以值錢,但是論道理我不應拿新奇的東西冒了美術的名字來騙國人的錢。因此我將來回國當文學教員之誌乃益堅。”致聞家駟信中則說:“我現在著實懷疑我為什麽要學西洋畫,西洋畫實在沒有中國畫高。我整天思維不能解決。那一天解決了我定馬上回家。”(8)聞一多雖學著西洋畫,卻並不認為西洋畫堪稱“藝術”。從這裏也可看出,置身美國的聞一多,懷著怎樣深重的文化偏見,而這種文化偏見又怎樣影響著他對美國文化的態度,甚至影響著他的藝術感覺。當然,從這裏也能看出,聞一多的思維總是不夠理性,總容易走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