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滿清王朝:268年的興盛與衰亡 作者:沐藍格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十二月,張廣泗率大軍至凱裏,命副將長壽出空稗,總兵王無黨出台營,自率大兵出清江之雞擺尾,三路大軍每路各五千餘人,同時並發。清軍連破上九股、卦丁等苗寨,燒毀叛苗巢穴。
幹隆元年正月,餘苗退入牛皮大箐。
弘曆繼位後,僅用一年的時間便徹底平定遍及貴州全省的苗亂。
幹隆深知苗疆叛亂是有一點官逼民反的意味,攻苗疆容易,守苗疆難,要想苗疆安定,必須先收買苗族人心。他收復苗疆後採取了幾項措施以撫慰苗人之心:第一,免除苗賦;第二,尊重苗俗。第三,實行屯田;第四,慎選苗疆守令,責令今後委任的官吏,必須公正無私,以減少苗民的牴觸情緒。幹隆這些因地製宜的措施,使得貴州苗疆基本上安定下來。
幹隆的軍事擴張給清朝增添了數百萬平方公裏的疆域,也帶來了許多少數民族——回部(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吉爾吉斯族、鄂溫克族和蒙古族。軍事擴張也占用了帝國龐大的國庫開支,這也成為清末國力衰弱,麵對西方列強時清政府束手無策的一個間接的原因。
(十八)仁宗:平庸天子清向衰
清仁宗睿皇帝嘉慶名愛新覺羅·顒琰(公元1760-1820年)
原名愛新覺羅·永琰,幹隆皇帝第十五子,幹隆給他皇位,為清代入關後第五帝,在位25年(1796年到1821)。病死,終年61歲。卒諡“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廟號仁宗。道光帝即位,於“孝恭”前加“光裕”二字。葬河北易縣清西陵昌陵。
嘉慶皇帝是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五代皇帝,姓名為愛新覺羅·永琰(後因避皇帝名諱,改為顒琰)。生於公元1760年,卒於公元1820年。他三十七歲即位,在位二十五年,享年六十一歲。廟號仁宗,諡號睿皇帝。與父親幹隆帝相比,嘉慶帝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果敢作為的平庸天子。而嘉慶帝的時代,正是大清王朝由康雍幹盛世走向衰落的時期,因此,嘉慶帝本人被歷史性地賦予了大清帝國由極盛轉為衰敗的悲劇命運.
嘉慶於幹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為皇儲。幹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為嘉親王。幹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三日,被正式宣布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受幹隆帝禪位即帝位。其後,朝政仍被太上皇幹隆帝控製,顒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幹隆帝死後,開始親政。麵對幹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嘉慶帝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坤親信死黨。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復幹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詔罷貢獻,黜奢崇儉。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
國內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如大舉圍剿鎮壓川、楚、陝農民大起義。更易統兵大員,嚴懲鎮壓不力的將吏。嚴密軍事部署,實行剿撫兼施的兩手政策,分化瓦解起義軍。實行寨堡團練的堅壁清野政策,割斷了起義軍與人民的聯繫。嘉慶十年(1805年),川、楚、陝農民起義被鎮壓,清統治力量也受到嚴重削弱。嘉慶十五年(1810年),鎮壓了爆發於東南海疆的蔡牽起義軍。嘉慶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監接應下衝進皇宮,“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顒琰下詔罪已,同時嚴令對衝進皇宮的起義軍血腥屠戮,無一倖免,並捕殺在城外的頭目林清等。天理教起義被鎮壓。
在對外交涉中,嘉慶帝力主嚴禁鴉片,對英國侵略者在沿海的騷擾活動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對英國提出的幫助清朝鎮壓起義軍,幫助澳門葡人抵禦法國的居心叵測的要求,明智地嚴辭拒絕。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拒絕了英國提出的建立外交關係、開闢通商口岸、割讓浙江沿海島嶼的要求。而閉關鎖國的傳統觀念,也使其對外來事物採取盲目排斥態度。嘉慶帝在內亂頻仍、外患漸逼中,傾力企圖維護清王朝的穩定鞏固,然而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趨勢,使清王朝的敗落於嘉慶末年已完全表麵化,並從此日漸走向衰亡。
(十九)宣宗:嫡子即位厭奢侈
清宣宗道光(成)皇帝(1782-1850年),名愛新覺羅·綿寧後改為愛新覺羅·旻寧,滿族。嘉慶病死後繼位,是清入關後的第六個皇帝,在位30年。病死,終年69歲,葬於慕陵.
道光即位之初,中國正麵臨最嚴重的內外危機。清王朝已經開始走下坡,史稱“嘉道中衰”,其突出表現在吏治腐敗,武備張弛,國庫空虛,民眾反清鬥爭頻頻;在外,西方列強勢力東侵,鴉片荼毒國民。道光頗想有一番作為,也採取了一係列措施,企圖中興。他雖然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以儉德著稱。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菸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
道光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使他寢食不安。最後下決心嚴厲禁菸,道光十九年(1839年)初,道光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東禁菸。林則徐將收繳的鴉片,共19179箱、2119袋,總計2376254斤,在虎門當眾銷毀。是歷史上規模最大、銷毒數量最多的一次。
幹隆元年正月,餘苗退入牛皮大箐。
弘曆繼位後,僅用一年的時間便徹底平定遍及貴州全省的苗亂。
幹隆深知苗疆叛亂是有一點官逼民反的意味,攻苗疆容易,守苗疆難,要想苗疆安定,必須先收買苗族人心。他收復苗疆後採取了幾項措施以撫慰苗人之心:第一,免除苗賦;第二,尊重苗俗。第三,實行屯田;第四,慎選苗疆守令,責令今後委任的官吏,必須公正無私,以減少苗民的牴觸情緒。幹隆這些因地製宜的措施,使得貴州苗疆基本上安定下來。
幹隆的軍事擴張給清朝增添了數百萬平方公裏的疆域,也帶來了許多少數民族——回部(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吉爾吉斯族、鄂溫克族和蒙古族。軍事擴張也占用了帝國龐大的國庫開支,這也成為清末國力衰弱,麵對西方列強時清政府束手無策的一個間接的原因。
(十八)仁宗:平庸天子清向衰
清仁宗睿皇帝嘉慶名愛新覺羅·顒琰(公元1760-1820年)
原名愛新覺羅·永琰,幹隆皇帝第十五子,幹隆給他皇位,為清代入關後第五帝,在位25年(1796年到1821)。病死,終年61歲。卒諡“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廟號仁宗。道光帝即位,於“孝恭”前加“光裕”二字。葬河北易縣清西陵昌陵。
嘉慶皇帝是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五代皇帝,姓名為愛新覺羅·永琰(後因避皇帝名諱,改為顒琰)。生於公元1760年,卒於公元1820年。他三十七歲即位,在位二十五年,享年六十一歲。廟號仁宗,諡號睿皇帝。與父親幹隆帝相比,嘉慶帝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果敢作為的平庸天子。而嘉慶帝的時代,正是大清王朝由康雍幹盛世走向衰落的時期,因此,嘉慶帝本人被歷史性地賦予了大清帝國由極盛轉為衰敗的悲劇命運.
嘉慶於幹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為皇儲。幹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為嘉親王。幹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三日,被正式宣布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受幹隆帝禪位即帝位。其後,朝政仍被太上皇幹隆帝控製,顒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幹隆帝死後,開始親政。麵對幹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嘉慶帝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坤親信死黨。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復幹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詔罷貢獻,黜奢崇儉。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
國內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如大舉圍剿鎮壓川、楚、陝農民大起義。更易統兵大員,嚴懲鎮壓不力的將吏。嚴密軍事部署,實行剿撫兼施的兩手政策,分化瓦解起義軍。實行寨堡團練的堅壁清野政策,割斷了起義軍與人民的聯繫。嘉慶十年(1805年),川、楚、陝農民起義被鎮壓,清統治力量也受到嚴重削弱。嘉慶十五年(1810年),鎮壓了爆發於東南海疆的蔡牽起義軍。嘉慶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監接應下衝進皇宮,“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顒琰下詔罪已,同時嚴令對衝進皇宮的起義軍血腥屠戮,無一倖免,並捕殺在城外的頭目林清等。天理教起義被鎮壓。
在對外交涉中,嘉慶帝力主嚴禁鴉片,對英國侵略者在沿海的騷擾活動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對英國提出的幫助清朝鎮壓起義軍,幫助澳門葡人抵禦法國的居心叵測的要求,明智地嚴辭拒絕。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拒絕了英國提出的建立外交關係、開闢通商口岸、割讓浙江沿海島嶼的要求。而閉關鎖國的傳統觀念,也使其對外來事物採取盲目排斥態度。嘉慶帝在內亂頻仍、外患漸逼中,傾力企圖維護清王朝的穩定鞏固,然而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趨勢,使清王朝的敗落於嘉慶末年已完全表麵化,並從此日漸走向衰亡。
(十九)宣宗:嫡子即位厭奢侈
清宣宗道光(成)皇帝(1782-1850年),名愛新覺羅·綿寧後改為愛新覺羅·旻寧,滿族。嘉慶病死後繼位,是清入關後的第六個皇帝,在位30年。病死,終年69歲,葬於慕陵.
道光即位之初,中國正麵臨最嚴重的內外危機。清王朝已經開始走下坡,史稱“嘉道中衰”,其突出表現在吏治腐敗,武備張弛,國庫空虛,民眾反清鬥爭頻頻;在外,西方列強勢力東侵,鴉片荼毒國民。道光頗想有一番作為,也採取了一係列措施,企圖中興。他雖然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以儉德著稱。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菸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
道光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使他寢食不安。最後下決心嚴厲禁菸,道光十九年(1839年)初,道光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東禁菸。林則徐將收繳的鴉片,共19179箱、2119袋,總計2376254斤,在虎門當眾銷毀。是歷史上規模最大、銷毒數量最多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