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宵身為左親王,張揚跋扈,不可一世,而卻甘心作為修羅聽命於君主,誰會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修羅一口一個妖後,而君主卻說天後,而且怕她怕得要死,當聽說武天通要來時,他嚇得慌忙逃走,閻王和修羅則謹慎保護他,唯恐他出什麽差錯。這個膽小鬼又是誰呢?
本來這些都不能確定君主的身份,但是當狄仁傑從秘道中走出,意外地發現那一端居然是皇宮的禦花園時,這一切都已經明了了。六道君主就是當朝太子,也就是歷史上的李顯。武則天曾說過,太子也是上書請她稱帝,可見太子是多麽的懦弱,那麽地害怕武則天,這正是六道君主的所為。這也合乎狄仁傑最後悄悄跟閻王說的那句話,武則天是不會揭穿太子的叛亂身份的。
確定了君主的身份,我們回想一下前麵,裴東來說六道組織已經存在十年,最初兩年並沒有什麽動靜,那時先皇還在世,根據先皇極令來判斷,當初的君主應該就是先皇。
那麽他創立這個組織是為了什麽目的呢?絕不是保護他自己,堂堂大唐天子卻要一個地下組織來保護,這有些說不過去,況且他被害死了也說明他並未被保護好。
從組織當初兩年的沉寂,再到武後執政後的一係列叛亂活動,到最後的謀反兵變,可以看出它其實是以保護李唐天下為宗旨的,其中當然也包括保護太子,抵製武則天登基稱帝。
所以,武則天要稱帝就必須除掉六道組織,二者根本就是針鋒相對,水火不容。
三人之中的最後一位——閻王,也正是在這種夾縫中艱難地維持著某種平衡。那個劃舟的老嫗曾說過,是閻王帶著修羅和鬼差來到鬼市的,可見他在六道中是處在修羅之上的,而六道君主又是個優柔寡斷的人,所以說閻王實際上是整個組織的操縱著和決策者,這個位置如果給李宵,他會毫無顧忌地竭力推翻武後,而從閻王的一言一行來看,他顯然不是李宵之輩,他更深謀遠略,更看重大體,更為天下著想。他才是武則天的真正對手,是全書的第二個布局者。
正如狄仁傑所說,他布下的局其實是在置自己於死地,因為他不能反對修羅的起兵計劃,卻明知李氏無法治理好天下,而武則天則是一代明君,所以他隻能去賭,於是設計了這個自毀計劃。但是,他已經把能為李唐做的都做了,直到最後審判時也不願輕易放棄,直到被狄仁傑逼得無路可退了,他才屈服。因為他不過是在給自己找一些心理安慰罷了,不是他自己在毀自己,而是狄仁傑太聰明,他鬥不過他。
如此重要的人物會連一個真實麵目都沒有嗎?當然不會。書中最重要的線索就是,狄仁傑對閻王說過,他早已經死過了,無須再死。這個死必定是假死,李宵假死過,不過此時他還在城外舉兵造反,還有誰呢?同為親王的李廣也死了,而且就死在武後登基稱帝的前一天,也是死於赤焰金龜之毒。
我們知道,前兩起焚屍案都是六道所為,而李宵是六道的頭腦修羅,李廣是李宵的弟弟,修羅會對自己的親弟弟下手嗎?當然不會,所以可以斷定,李廣的死也是假死。那他為什麽假死呢?我想,說到這裏閻王的身份已經不言而喻了吧。回想一下,李廣作為右親王何嚐不是生活在兩難的境地之中呢?
如此一來,有些事就不難解釋了。比如,狄仁傑第二次見李宵,被李宵陷害,卻被李廣救出,當時李宵非常憤怒卻很無奈,難道真的是因為弟弟手上的五百禦林軍嗎?要知道李宵可是手握十萬軍隊的,而且他的軍隊隻認他不認兵符。還有,李廣為什麽在那個時候將亢龍鐧還給狄仁傑,當時他們在街上相遇難道真的就像李廣所說的偶遇嗎?狄仁傑他們第一次去鬼市驚動閻王後,他為什麽沒有更換聚集地點,而李廣為什麽在歸還亢龍鐧後告訴狄仁傑六道的聚集地點仍然在鬼市?狄仁傑離開李府後就直奔鬼市,在鬼市被圍後,正是利用亢龍鐧擊碎支柱才得救的,而那些支柱就立在他們來去的必經之路上。從李廣就是閻王的身份來看,這一切都是他有意安排的。
這裏麵還有一個疑問我想說,那就是李廣之前還在府中,下一刻怎麽就作為閻王出現在鬼市之下了呢?這似乎直接就給了李廣不在場的證據,不知道李廣或者狄仁傑當時有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但是不要忘了,狄仁傑雖然快馬加鞭,但是在鬼市外是循著裴東來的記號找去的,並經過了一段黑暗潮濕的洞,在這段時間裏,早有準備的李廣完全可以通過秘道快速到達地下鬼市。這一段也正暗示了秘道的存在。
說完了真六道諸人後,別忘了那些帶著鬼差麵具出現的假六道鬼族,他們又是哪裏來的呢?答案就在前文,在落日山狄仁傑曾秘密見過李元芳,李元芳說過他父親的三萬精兵已秘密趕回洛陽。至於他們為什麽帶著麵具,我想除了想給敵人出其不意的一擊外,應該還有另外一層目的,那就是這樣一來武則天就認不出他們是哪個部隊的了。要知道擅自調動軍隊,而且是三萬精兵進京,這是多大的罪過!狄仁傑和李元芳父子都是吃罪不起的,不過,躲過一時,等武則天順利登基了,必然要大赦天下,何況他們還是有功之人,春風得意的武則天一定不會難為他們的。
關於城內城外叛軍的數量我也曾經疑惑過,為什麽狄仁傑就能吃準城內是三萬而城外至多七萬呢?百思不解,我最終還是在書中找到了答案。李宵的軍隊是十萬,這就是叛軍的總人數,而武天通的禦林軍是六萬,又是據險而守,所以李宵至少要調多於六萬的軍隊與之抗衡,而又要盡可能地多調兵進入城內,因為解決武則天才是本次兵變的關鍵所在,所以城外至多七萬,而城內也就三萬左右。想到這裏,我不禁感嘆,與其說是欽佩狄仁傑智慧超絕,不如說是欽佩作者的構思精密。
本來這些都不能確定君主的身份,但是當狄仁傑從秘道中走出,意外地發現那一端居然是皇宮的禦花園時,這一切都已經明了了。六道君主就是當朝太子,也就是歷史上的李顯。武則天曾說過,太子也是上書請她稱帝,可見太子是多麽的懦弱,那麽地害怕武則天,這正是六道君主的所為。這也合乎狄仁傑最後悄悄跟閻王說的那句話,武則天是不會揭穿太子的叛亂身份的。
確定了君主的身份,我們回想一下前麵,裴東來說六道組織已經存在十年,最初兩年並沒有什麽動靜,那時先皇還在世,根據先皇極令來判斷,當初的君主應該就是先皇。
那麽他創立這個組織是為了什麽目的呢?絕不是保護他自己,堂堂大唐天子卻要一個地下組織來保護,這有些說不過去,況且他被害死了也說明他並未被保護好。
從組織當初兩年的沉寂,再到武後執政後的一係列叛亂活動,到最後的謀反兵變,可以看出它其實是以保護李唐天下為宗旨的,其中當然也包括保護太子,抵製武則天登基稱帝。
所以,武則天要稱帝就必須除掉六道組織,二者根本就是針鋒相對,水火不容。
三人之中的最後一位——閻王,也正是在這種夾縫中艱難地維持著某種平衡。那個劃舟的老嫗曾說過,是閻王帶著修羅和鬼差來到鬼市的,可見他在六道中是處在修羅之上的,而六道君主又是個優柔寡斷的人,所以說閻王實際上是整個組織的操縱著和決策者,這個位置如果給李宵,他會毫無顧忌地竭力推翻武後,而從閻王的一言一行來看,他顯然不是李宵之輩,他更深謀遠略,更看重大體,更為天下著想。他才是武則天的真正對手,是全書的第二個布局者。
正如狄仁傑所說,他布下的局其實是在置自己於死地,因為他不能反對修羅的起兵計劃,卻明知李氏無法治理好天下,而武則天則是一代明君,所以他隻能去賭,於是設計了這個自毀計劃。但是,他已經把能為李唐做的都做了,直到最後審判時也不願輕易放棄,直到被狄仁傑逼得無路可退了,他才屈服。因為他不過是在給自己找一些心理安慰罷了,不是他自己在毀自己,而是狄仁傑太聰明,他鬥不過他。
如此重要的人物會連一個真實麵目都沒有嗎?當然不會。書中最重要的線索就是,狄仁傑對閻王說過,他早已經死過了,無須再死。這個死必定是假死,李宵假死過,不過此時他還在城外舉兵造反,還有誰呢?同為親王的李廣也死了,而且就死在武後登基稱帝的前一天,也是死於赤焰金龜之毒。
我們知道,前兩起焚屍案都是六道所為,而李宵是六道的頭腦修羅,李廣是李宵的弟弟,修羅會對自己的親弟弟下手嗎?當然不會,所以可以斷定,李廣的死也是假死。那他為什麽假死呢?我想,說到這裏閻王的身份已經不言而喻了吧。回想一下,李廣作為右親王何嚐不是生活在兩難的境地之中呢?
如此一來,有些事就不難解釋了。比如,狄仁傑第二次見李宵,被李宵陷害,卻被李廣救出,當時李宵非常憤怒卻很無奈,難道真的是因為弟弟手上的五百禦林軍嗎?要知道李宵可是手握十萬軍隊的,而且他的軍隊隻認他不認兵符。還有,李廣為什麽在那個時候將亢龍鐧還給狄仁傑,當時他們在街上相遇難道真的就像李廣所說的偶遇嗎?狄仁傑他們第一次去鬼市驚動閻王後,他為什麽沒有更換聚集地點,而李廣為什麽在歸還亢龍鐧後告訴狄仁傑六道的聚集地點仍然在鬼市?狄仁傑離開李府後就直奔鬼市,在鬼市被圍後,正是利用亢龍鐧擊碎支柱才得救的,而那些支柱就立在他們來去的必經之路上。從李廣就是閻王的身份來看,這一切都是他有意安排的。
這裏麵還有一個疑問我想說,那就是李廣之前還在府中,下一刻怎麽就作為閻王出現在鬼市之下了呢?這似乎直接就給了李廣不在場的證據,不知道李廣或者狄仁傑當時有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但是不要忘了,狄仁傑雖然快馬加鞭,但是在鬼市外是循著裴東來的記號找去的,並經過了一段黑暗潮濕的洞,在這段時間裏,早有準備的李廣完全可以通過秘道快速到達地下鬼市。這一段也正暗示了秘道的存在。
說完了真六道諸人後,別忘了那些帶著鬼差麵具出現的假六道鬼族,他們又是哪裏來的呢?答案就在前文,在落日山狄仁傑曾秘密見過李元芳,李元芳說過他父親的三萬精兵已秘密趕回洛陽。至於他們為什麽帶著麵具,我想除了想給敵人出其不意的一擊外,應該還有另外一層目的,那就是這樣一來武則天就認不出他們是哪個部隊的了。要知道擅自調動軍隊,而且是三萬精兵進京,這是多大的罪過!狄仁傑和李元芳父子都是吃罪不起的,不過,躲過一時,等武則天順利登基了,必然要大赦天下,何況他們還是有功之人,春風得意的武則天一定不會難為他們的。
關於城內城外叛軍的數量我也曾經疑惑過,為什麽狄仁傑就能吃準城內是三萬而城外至多七萬呢?百思不解,我最終還是在書中找到了答案。李宵的軍隊是十萬,這就是叛軍的總人數,而武天通的禦林軍是六萬,又是據險而守,所以李宵至少要調多於六萬的軍隊與之抗衡,而又要盡可能地多調兵進入城內,因為解決武則天才是本次兵變的關鍵所在,所以城外至多七萬,而城內也就三萬左右。想到這裏,我不禁感嘆,與其說是欽佩狄仁傑智慧超絕,不如說是欽佩作者的構思精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