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捉住了範漢傑,劉亞樓樂得抓著話筒蹦起來。跑去向林彪報告,林彪隻“嗯”了一聲。
進了瀋陽,黑土地統統姓“共”了,那臉上好像也沒露出過笑模樣,依然是那麽踱來踱去。唯一有點異樣的,是點頭和“嗯”的時候比過去多了點。
現在,他腦子裏車輪飛轉,煙塵彌天,是那個正在武裝大=屏蔽gg=的廖耀湘兵團。
攻占錦州後,有兩個攻擊方向:一是向南攻擊侯鏡如的東進兵團,一是向東攻擊廖耀湘的西進兵團。
毛澤東要向南,林彪要向東。
10月12日和14日,毛澤東往給‘林羅劉”的兩封電報中,都表明了南進的意圖。17日5時,毛澤東又在電報中強調:
你們下一步行動,我們認為宜打錦、葫,並且不宜太遲,宜在休整十五天左右即行作戰,先打綿西,後打葫蘆島,爭取十一月完成奪取錦葫任務(25)。
毛澤東想“迅速攻下錦、葫,然後迅速以主力回困瀋陽”(27)。
林彪怎麽想的?
請看《陣中日記》有關文字:16日:“我決乘勝回頭圍殲瀋陽西援之敵,同時以一部圍殲長春可能突圍之敵。(28)”。
17日:“先殲長春突圍之敵,並以引敵深入之方針,把敵引到溝幫子一線後,再行聚殲。(29)”。
18日:“形勢發展對我更有利(指60軍起義——筆者),我決在錦州以東地區,再殲敵一二十萬人。(30)”。
就是說,攻占錦州第二天,林彪就決心回師東進,吃掉廖耀湘兵團這條大魚了。
很難說是不是攻克錦州後的即興之作。不是,林彪夠高瞻遠矚的了,是,林彪也大眼明手快了。
黑土地3年戰爭中,未聽說林彪在甚麽原則問題上違心屈從過誰。當然都是以林彪風格表述的。而在這場學術研討中,他當然也不會像黃克誠那樣言辭激烈(這段有些電報筆者未見到)。但那決心,已是不可動搖了。
19日21時,“林羅劉”給軍委的電報講得很明白:
(一)估計彰式、新立屯地區之敵,有可能在現地不動,等整八軍到錦西後,再南北配合向錦州前進,瀋陽之敵則向營口撤退。但亦有另一可能,即是現在彰武、新立屯之敵,撤回新民、瀋陽,利用遼河阻隔我軍,全部向營口撤退。(二)如我攻錦西,須準備海岸邊與敵十二個師作戰,地區狹窄,我兵力用不上。敵則扼原有強固工事抵抗,戰鬥不能很快解決。新立屯、彰武地區之敵,則乘虛進占錦州,使我既打不下錦西,又未能殲減向錦州前進的敵人,則對我不利。(三)我們建議:如瀋陽之敵仍繼續向錦州前進時,則等敵再前進一步後,再向敵進攻。但有若幹徵候敵不再前進,或有向瀋陽撤退轉向營口撤退的象徵時,則我軍立即迅速包圍彰武、新立屯兩處敵人,以各個擊破方法,將新一、新三、新六、七十一、四十九軍全部殲滅,使之不能退回新民、瀋陽和退至營口,目前該敵有隨時縮回瀋陽的可能,故我軍須速決定衍動方針,盼軍委即回電指示。(31)。
古人雲:“得形勢之地,有死生之勢。”
林彪屬意東進,首先是看準了國民黨連遭慘敗,極度恐慌混亂,進退失據的火候,同時也是基於地理上的考慮。
東進兵團塔山受阻,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域狹窄,不能迂迴,優勢兵力不得施展。南進,攻守互換,即使不再打出個“塔山”,也難“迅速攻下錦、葫”。全殲根本就不可能。
如此。像毛澤東估計的“沈敵可能被迫增援”那樣,雙方大軍雲集遼西走廊這段隻有20裏左右寬的山海之間。國民黨“東西對進”,兩頭夾攻,其在黑土地上的形勢能否一時改觀,也未可知。
或者,像毛澤東一直擔心的那樣,廖耀湘兵團很可能從營口走掉,“封閉國民黨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32)的戰略目的,就達不到了。
或者,廖耀湘退回瀋陽。強攻硬打,傷亡不大。長困久圍,黑土地難免不會出現第二座“白骨之城”。
而遼西走廊北端的黑山、大虎山地區,正是個殲敵的好戰場。西北是醫巫閻山,東南是一片沼澤,溝幫子附近,山脈與沼澤間僅有30多裏的狹窄通道。黑山、大虎山附近是一脈的陵。這裏既無堅固工事可守,又無有利地形依託,隻有幾十個叫佗“窩棚”的大小村莊,而攻擊部隊卻可依託醫巫閭山隱蔽地出擊,還可利用饒陽河、遼河斷敵退路。
毛澤東如果忽略了這一點,林彪稍加點撥即可,19日17時,毛澤東電報中說:
如果長春事件之後,蔣介石、衛立煌仍不變錦葫、瀋陽兩路向你們尋戰的方針,那就是很有利的。在此種情況下,你們採取誘敵深入,打大殲滅戰的方針,甚為正確。(33)。
毛澤東痛痛快快把錶針撥向林彪。
毛澤東的高明,在於能堅定地推動部下向著正確的目標前進,又能迅速的修正自己。
蔣介石的低能,就在於恰恰相反。
林彪看準火候就說,就堅持到底。
廖耀湘、杜聿明、衛立煌正好背道而馳。
在這裏,“勝敗乃兵家常事”嗎?
攻占錦州前,林彪打援戰術是“東拖南阻”:南邊堅決頂住東進兵團,東邊則拖纏住西進兵團,叫它進退不得。
進了瀋陽,黑土地統統姓“共”了,那臉上好像也沒露出過笑模樣,依然是那麽踱來踱去。唯一有點異樣的,是點頭和“嗯”的時候比過去多了點。
現在,他腦子裏車輪飛轉,煙塵彌天,是那個正在武裝大=屏蔽gg=的廖耀湘兵團。
攻占錦州後,有兩個攻擊方向:一是向南攻擊侯鏡如的東進兵團,一是向東攻擊廖耀湘的西進兵團。
毛澤東要向南,林彪要向東。
10月12日和14日,毛澤東往給‘林羅劉”的兩封電報中,都表明了南進的意圖。17日5時,毛澤東又在電報中強調:
你們下一步行動,我們認為宜打錦、葫,並且不宜太遲,宜在休整十五天左右即行作戰,先打綿西,後打葫蘆島,爭取十一月完成奪取錦葫任務(25)。
毛澤東想“迅速攻下錦、葫,然後迅速以主力回困瀋陽”(27)。
林彪怎麽想的?
請看《陣中日記》有關文字:16日:“我決乘勝回頭圍殲瀋陽西援之敵,同時以一部圍殲長春可能突圍之敵。(28)”。
17日:“先殲長春突圍之敵,並以引敵深入之方針,把敵引到溝幫子一線後,再行聚殲。(29)”。
18日:“形勢發展對我更有利(指60軍起義——筆者),我決在錦州以東地區,再殲敵一二十萬人。(30)”。
就是說,攻占錦州第二天,林彪就決心回師東進,吃掉廖耀湘兵團這條大魚了。
很難說是不是攻克錦州後的即興之作。不是,林彪夠高瞻遠矚的了,是,林彪也大眼明手快了。
黑土地3年戰爭中,未聽說林彪在甚麽原則問題上違心屈從過誰。當然都是以林彪風格表述的。而在這場學術研討中,他當然也不會像黃克誠那樣言辭激烈(這段有些電報筆者未見到)。但那決心,已是不可動搖了。
19日21時,“林羅劉”給軍委的電報講得很明白:
(一)估計彰式、新立屯地區之敵,有可能在現地不動,等整八軍到錦西後,再南北配合向錦州前進,瀋陽之敵則向營口撤退。但亦有另一可能,即是現在彰武、新立屯之敵,撤回新民、瀋陽,利用遼河阻隔我軍,全部向營口撤退。(二)如我攻錦西,須準備海岸邊與敵十二個師作戰,地區狹窄,我兵力用不上。敵則扼原有強固工事抵抗,戰鬥不能很快解決。新立屯、彰武地區之敵,則乘虛進占錦州,使我既打不下錦西,又未能殲減向錦州前進的敵人,則對我不利。(三)我們建議:如瀋陽之敵仍繼續向錦州前進時,則等敵再前進一步後,再向敵進攻。但有若幹徵候敵不再前進,或有向瀋陽撤退轉向營口撤退的象徵時,則我軍立即迅速包圍彰武、新立屯兩處敵人,以各個擊破方法,將新一、新三、新六、七十一、四十九軍全部殲滅,使之不能退回新民、瀋陽和退至營口,目前該敵有隨時縮回瀋陽的可能,故我軍須速決定衍動方針,盼軍委即回電指示。(31)。
古人雲:“得形勢之地,有死生之勢。”
林彪屬意東進,首先是看準了國民黨連遭慘敗,極度恐慌混亂,進退失據的火候,同時也是基於地理上的考慮。
東進兵團塔山受阻,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域狹窄,不能迂迴,優勢兵力不得施展。南進,攻守互換,即使不再打出個“塔山”,也難“迅速攻下錦、葫”。全殲根本就不可能。
如此。像毛澤東估計的“沈敵可能被迫增援”那樣,雙方大軍雲集遼西走廊這段隻有20裏左右寬的山海之間。國民黨“東西對進”,兩頭夾攻,其在黑土地上的形勢能否一時改觀,也未可知。
或者,像毛澤東一直擔心的那樣,廖耀湘兵團很可能從營口走掉,“封閉國民黨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32)的戰略目的,就達不到了。
或者,廖耀湘退回瀋陽。強攻硬打,傷亡不大。長困久圍,黑土地難免不會出現第二座“白骨之城”。
而遼西走廊北端的黑山、大虎山地區,正是個殲敵的好戰場。西北是醫巫閻山,東南是一片沼澤,溝幫子附近,山脈與沼澤間僅有30多裏的狹窄通道。黑山、大虎山附近是一脈的陵。這裏既無堅固工事可守,又無有利地形依託,隻有幾十個叫佗“窩棚”的大小村莊,而攻擊部隊卻可依託醫巫閭山隱蔽地出擊,還可利用饒陽河、遼河斷敵退路。
毛澤東如果忽略了這一點,林彪稍加點撥即可,19日17時,毛澤東電報中說:
如果長春事件之後,蔣介石、衛立煌仍不變錦葫、瀋陽兩路向你們尋戰的方針,那就是很有利的。在此種情況下,你們採取誘敵深入,打大殲滅戰的方針,甚為正確。(33)。
毛澤東痛痛快快把錶針撥向林彪。
毛澤東的高明,在於能堅定地推動部下向著正確的目標前進,又能迅速的修正自己。
蔣介石的低能,就在於恰恰相反。
林彪看準火候就說,就堅持到底。
廖耀湘、杜聿明、衛立煌正好背道而馳。
在這裏,“勝敗乃兵家常事”嗎?
攻占錦州前,林彪打援戰術是“東拖南阻”:南邊堅決頂住東進兵團,東邊則拖纏住西進兵團,叫它進退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