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美國得克薩期州一所保健學院的教授,對43萬2千人的死亡時刻進行數理統計,發現死亡率最高的時刻,為每天淩昊4時至7時。
對於廣島,死亡率最高的時刻,無疑是1945年8月6日。
對於血城四平,死亡率最高的時刻,是1947年7月14日至26日。
對於死城長春,死亡率最高的時刻,是1948年5月至10月。
一座城市,因戰爭而後活餓死這麽多人,古今中外,絕無僅有!
歷史如是說
當戰爭以鐵與火與血的方式,在四平,在錦州,在遼西吼嘯、撲打時,從綠春到金秋,長春150個黎明和黃昏靜靜悄悄。
於是,關於這場圍困戰的文章,幾乎都寫著“兵不血刃”四個字,當暫52師師長李嵩弟弟的妻子被送進城去,接著又送去失散的孩子,闔家團圓時,草民百姓開始家破人亡,一個個嬰兒被扔到街頭號泣,當60軍副官處長張維鵬等人的妻子兒女,被優待送出哨卡,並在沿途受到關照時,沒有槍和照相機的芸芸眾生伴著壘壘白骨,成群結隊地跪在哨卡前,苦苦哀求放生救命。
這就是:“兵不血刃”!
孫子說:“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戰而屈10萬守軍,實罵“善之善者也”。可對於草民百姓的遍地餓俘和白骨呢?瞬間的屠殺與慢慢地餓斃,其間有殘忍與人道之分嗎?
血肉橫飛也好,兵不血刃也好,任何形式的死對於生命本身都是相同的,而同是生命的消亡,唐山大地震,南京大屠殺,長春圍困戰,自然界的災難與人類的殺戮,侵略者的屠刀與骨肉同胞的相殘,是一樣的嗎?
那住挎支木頭匣子槍的圍城的“來順”,一家人不也就剩他一個了嗎?
流血的政治演化成這種不流血的政治,那就是最殘酷、最野蠻的戰爭了!
長春一些老人說:打記事起,我們這疙瘩就沒得好過。“小鼻子”欺負咱,“大鼻子”糟害咱,“小鼻子”才狠呢,“大鼻子”才壞呢,好歹把這些畜牲盼走了,折騰得更厲害!外國人不把咱中國人當人,中國人怎麽也不把咱老百姓當人呢?
當年參加圍城的一些老人說:在外邊就聽說城裏餓死多少人,還不覺怎麽的。從死人堆裏爬出多少回了,見多了,心腸硬了,不在乎了。(有的老人說:那時候那人好像已經不知道甚麽叫“驚訝”了。)可進城一看那樣子就震驚了,不少人就流淚了。很多幹部戰士說:咱們是為窮人打天下的,餓死這麽多人有幾個富人?有國民黨嗎?不都是窮人嗎?
沒參加圍城的部隊,看到出來的難民人不人、鬼不鬼的樣子,也這麽說,這麽想。
圍城初期,有人在圍城政工會上講:“要將老百姓的飢餓貧困的罪過歸到敵軍及敵政府身上,擴大他們與群眾的矛盾,孤立敵人。”(36)。
後來的回憶錄,對此或避而不談,或一筆帶過:“當然,長時間圍城,也給城市人民帶來一些苦難,”(37)。
有人說:活活餓死那麽多人,太“那個”了,不好說呀!
如今一個人質,會把首相、總理、總統折騰得寢食不安,使出渾身解數,通過各種途徑進行斡旋,解救。這充份顯示了一個民族和人類的人道、人權、尊嚴、價值和文明進步的自主意識。當此稿正修改到這裏時,被困在阿拉斯加海冰區的三條倒黴的灰鯨,成了人類的寵兒:世界上最大的“星係c5型”軍用飛機被調往那裏,一條大型破冰船為它們開出條8公裏長的水道,兩架“天鶴”式直升飛機整天在上空盤旋,花費達數百萬美元。其實,這種從1946年起受保護的灰鯨,由於數量驟增,10年前已經允許適量捕殺了。
若說講這些太遠了,電影《莫斯科保衛戰》中有個鏡頭挺近的:當一座城市(名字記不得了)被德軍包圍,紅軍準備血戰到底時,指揮員命令老人和婦女、兒童:為了俄羅斯,你們立即出城向敵人投降!
在“兵不血刃”的長春,誰應對無辜百姓的壘壘白骨負罪呢?
歷史說:這是戰爭。戰爭就是人殺人,人吃人。為達目的,戰爭是不擇手段,不顧一切的。
歷史說:隻要是戰爭,平民百姓遭難就是難免的,眼睜睜活活餓死這麽多人是太“那個”了,從這種聳人聽聞的殘酷、野蠻行徑中,正可以了解和透視中國歷史和這場戰爭的淵源、特色。
歷史說:歸根結底,是誰發動了這場內戰,他們為甚麽能夠發動起這場內戰,中國的老百姓為甚麽隻能像羔羊一樣束手待斃?
歷史還問:如果再發生一場內戰,誰敢保證中國不會出現長春第二?
遼瀋戰役前,戰爭中軍民比例是二兵一夫。
遼瀋戰役期間,直接用於支援前線的民工達160萬人,一兵二夫,錦州戰事正烈,廖耀湘兵團攻占彰武,將後方補給線切斷,前方糧草。彈藥和被裝供應不上,特別是油料短缺,汽車大部停駛,遼西和熱河人民,人背馬馱駝駝運,將油料送到前線,又從奈曼旗到北票,日夜搶修出一條700多裏的公路,基本保證了前線供應:黑山阻擊戰中,民工修工事,運彈藥,背傷員,送飯菜。一座不到萬人小縣城,出動130萬個工日。
對於廣島,死亡率最高的時刻,無疑是1945年8月6日。
對於血城四平,死亡率最高的時刻,是1947年7月14日至26日。
對於死城長春,死亡率最高的時刻,是1948年5月至10月。
一座城市,因戰爭而後活餓死這麽多人,古今中外,絕無僅有!
歷史如是說
當戰爭以鐵與火與血的方式,在四平,在錦州,在遼西吼嘯、撲打時,從綠春到金秋,長春150個黎明和黃昏靜靜悄悄。
於是,關於這場圍困戰的文章,幾乎都寫著“兵不血刃”四個字,當暫52師師長李嵩弟弟的妻子被送進城去,接著又送去失散的孩子,闔家團圓時,草民百姓開始家破人亡,一個個嬰兒被扔到街頭號泣,當60軍副官處長張維鵬等人的妻子兒女,被優待送出哨卡,並在沿途受到關照時,沒有槍和照相機的芸芸眾生伴著壘壘白骨,成群結隊地跪在哨卡前,苦苦哀求放生救命。
這就是:“兵不血刃”!
孫子說:“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戰而屈10萬守軍,實罵“善之善者也”。可對於草民百姓的遍地餓俘和白骨呢?瞬間的屠殺與慢慢地餓斃,其間有殘忍與人道之分嗎?
血肉橫飛也好,兵不血刃也好,任何形式的死對於生命本身都是相同的,而同是生命的消亡,唐山大地震,南京大屠殺,長春圍困戰,自然界的災難與人類的殺戮,侵略者的屠刀與骨肉同胞的相殘,是一樣的嗎?
那住挎支木頭匣子槍的圍城的“來順”,一家人不也就剩他一個了嗎?
流血的政治演化成這種不流血的政治,那就是最殘酷、最野蠻的戰爭了!
長春一些老人說:打記事起,我們這疙瘩就沒得好過。“小鼻子”欺負咱,“大鼻子”糟害咱,“小鼻子”才狠呢,“大鼻子”才壞呢,好歹把這些畜牲盼走了,折騰得更厲害!外國人不把咱中國人當人,中國人怎麽也不把咱老百姓當人呢?
當年參加圍城的一些老人說:在外邊就聽說城裏餓死多少人,還不覺怎麽的。從死人堆裏爬出多少回了,見多了,心腸硬了,不在乎了。(有的老人說:那時候那人好像已經不知道甚麽叫“驚訝”了。)可進城一看那樣子就震驚了,不少人就流淚了。很多幹部戰士說:咱們是為窮人打天下的,餓死這麽多人有幾個富人?有國民黨嗎?不都是窮人嗎?
沒參加圍城的部隊,看到出來的難民人不人、鬼不鬼的樣子,也這麽說,這麽想。
圍城初期,有人在圍城政工會上講:“要將老百姓的飢餓貧困的罪過歸到敵軍及敵政府身上,擴大他們與群眾的矛盾,孤立敵人。”(36)。
後來的回憶錄,對此或避而不談,或一筆帶過:“當然,長時間圍城,也給城市人民帶來一些苦難,”(37)。
有人說:活活餓死那麽多人,太“那個”了,不好說呀!
如今一個人質,會把首相、總理、總統折騰得寢食不安,使出渾身解數,通過各種途徑進行斡旋,解救。這充份顯示了一個民族和人類的人道、人權、尊嚴、價值和文明進步的自主意識。當此稿正修改到這裏時,被困在阿拉斯加海冰區的三條倒黴的灰鯨,成了人類的寵兒:世界上最大的“星係c5型”軍用飛機被調往那裏,一條大型破冰船為它們開出條8公裏長的水道,兩架“天鶴”式直升飛機整天在上空盤旋,花費達數百萬美元。其實,這種從1946年起受保護的灰鯨,由於數量驟增,10年前已經允許適量捕殺了。
若說講這些太遠了,電影《莫斯科保衛戰》中有個鏡頭挺近的:當一座城市(名字記不得了)被德軍包圍,紅軍準備血戰到底時,指揮員命令老人和婦女、兒童:為了俄羅斯,你們立即出城向敵人投降!
在“兵不血刃”的長春,誰應對無辜百姓的壘壘白骨負罪呢?
歷史說:這是戰爭。戰爭就是人殺人,人吃人。為達目的,戰爭是不擇手段,不顧一切的。
歷史說:隻要是戰爭,平民百姓遭難就是難免的,眼睜睜活活餓死這麽多人是太“那個”了,從這種聳人聽聞的殘酷、野蠻行徑中,正可以了解和透視中國歷史和這場戰爭的淵源、特色。
歷史說:歸根結底,是誰發動了這場內戰,他們為甚麽能夠發動起這場內戰,中國的老百姓為甚麽隻能像羔羊一樣束手待斃?
歷史還問:如果再發生一場內戰,誰敢保證中國不會出現長春第二?
遼瀋戰役前,戰爭中軍民比例是二兵一夫。
遼瀋戰役期間,直接用於支援前線的民工達160萬人,一兵二夫,錦州戰事正烈,廖耀湘兵團攻占彰武,將後方補給線切斷,前方糧草。彈藥和被裝供應不上,特別是油料短缺,汽車大部停駛,遼西和熱河人民,人背馬馱駝駝運,將油料送到前線,又從奈曼旗到北票,日夜搶修出一條700多裏的公路,基本保證了前線供應:黑山阻擊戰中,民工修工事,運彈藥,背傷員,送飯菜。一座不到萬人小縣城,出動130萬個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