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們!向前走。
五千年歷史的責任,
已經落在我們的肩頭。
日本強盜要減亡我們國家,
奴役我們民族。
我們不願做亡國奴,
隻有誓死奮鬥!
……20
200師官兵唱著他們師長譜寫的這支《戰場行》,浴血奮戰時,那是一個民族在衝鋒,在吶喊!
千古流芳的戴安瀾將軍,倘若不是戰死在=屏蔽gg=的疆場上,會不會也和他的長官杜聿明,同為5軍師長的鄭侗國、廖耀湘一道,來到這片黑土地上兇殘地打殺中國人?如此,他能逃脫和杜聿明,鄭洞國。
廖耀湘同樣的下場嗎?
“恨不=屏蔽gg=死,留作今日羞。”當鄭侗國等人準備“成仁”時,他們會不會想到吉鴻昌的詩句?
然而,歷史竟然會荒唐到要責怪他們沒在抗戰中死去嗎?
馬革裹屍,是軍人的最高榮譽。誰也不應懷疑鄭洞國等人“成仁”的決心。可他們為甚麽終於沒有“成仁”?就因為被衛士奪下了手傖,被幕僚們團團圍住?倘若他們麵對的不是共產黨,而是日本侵略軍,他們會做此選擇嗎?
49軍軍長鄭庭莖,一位在抗戰中立下不朽功勳的將軍,這樣描述在遼西被俘後押往哈爾濱時的心境:
正值北國寒冷的冬天,我坐在隆隆前進的火車上,望著車窗外朦朧的大地,紛飛的雪花,心情難以名狀。我仿佛看到老母又在為我敬神祈禱,看到了她那哭幹了淚水的雙眼,滿是皺紋的臘黃的臉;想起兒時家境不寬裕,平時靠吃白薯、野菜、碎米湯渡日,母親卻常常拿張棕黃色些米,放在湯裏煮米飯糰獨給我吃,盼我長壯些,將來妤有出息,進了黃埔,我從見習官到排長、連長,經南征北戰,直當到了軍長,母親日日為我禱告,求神保佑。我隻盼世泰民安,早日解甲歸田,以盡孝道,沒想到結局如此之慘。
還有愛妻,隨我顛簸,為我擔憂,此刻我在北國,她卻在於裏之外的南方海口,膝下三女二兒,將來何以為靠?莉娟呀,我對不起你,多保重吧!(21)。
再看看指揮鄭庭岌在緬甸血戰的戴安瀾將軍,寫給妻子的遺書:
親愛的荷罄:
餘此次奉命固守同固,因上麵大計未定,與後方聯繫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
為國戰死,事極光榮,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你們母子今後生活,當更痛苦,但東蜻澄籬四兒俱極聰俊,將來必有大成,你隻苦得數年,即可出頭之日矣,望勿以我為念……我要部署殺敵,時間大忙,望你自重,並愛護諸兒,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聞,手此即頌心安。
安瀾手啟
卅一年三月三十三日(22)
同是牽掛老母嬌妻弱子,情調卻是天壤之別!
逝者千苦流芳,生者功成名就。他們本來是我們的民族精英。他們應該受到人民的敬仰和愛戴,領章上應該有3顆星,或更多的星。
他們本來盼望世泰民安,應該和父母妻子兒女月圓花好,再不因戰爭而天各一方。他們文化修養普遍比共產黨將領好,他們本來應該吟詩作畫,或是壯懷激烈地抒發當年的抗戰報國之情,而不是寫這類“沒想到結局如此之慘”的文字。而我和我的戰友見到他們,應該致以標準的軍禮。
是誰把他們送上打殺中國人的戰場?是誰使他們從抗戰功臣變為內戰戰犯?又是誰使他妻離子散,甚至人亡家破?
史達林格勒會戰,德軍第6集團軍20萬官兵被圍困在冰天雪地之中,彈盡糧絕。集團軍司令保盧斯致電希特勒:“為了挽救還活著的人,請即刻允許我們投降。”(23)希特勒回電:“不準投降!部隊應該固守陣地,要戰鬥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粒子彈!”(24)。
蔣介石先令他的“如兄弟於侄一般”(25)的長春守軍固守,後來又令突圍。
鄭洞國也從未動過投降的念頭。
崑崙關大戰,鄭洞國率領的榮譽第1師傷亡近半,有的團隻剩300多人,即便打剩鄭侗國一個人,誰也不會覺得他是劊子手。國魂永在,正義長存。
可在死城長春,率領連走都難走到瀋陽的士兵血戰、突圍,這不是一場無謂的屠殺嗎?
不以成敗論英雄,但能不以無辜者的鮮血論功罪嗎?
任何軍事戰略觀點,都不能證明這種行為是無罪的,任何忠貞、節義,在這裏都是自私的,甚至是卑鄙的。
“倒戈將軍”石友三,為人不恥,千古唾罵。一代良將鄭洞國的悲劇,在於他的愚忠。
而此刻的蔣介石,如能換成邱吉爾,羅斯福,史達林,或是毛澤東,有誰會下令“投降”?
槍口是個“。”。
對準自己太陽穴的,沒有噴火冒煙的槍口,也是個句號。
鄭洞國,範漢傑,廖耀湘,盧浚泉……黑土地上絕大多數2星中將,走下戰場,走出軍界,走進監獄。昨天戰爭曾賜給他們一切,今天則把一切都剝個精光。功與罪,瑰寶與垃圾,榮譽的峰巔與恥辱的深淵。在嚐遍了人生的百草後,他們學會了做工,種田,手上有了繭子,也有了普通中國人的七情六慾。
五千年歷史的責任,
已經落在我們的肩頭。
日本強盜要減亡我們國家,
奴役我們民族。
我們不願做亡國奴,
隻有誓死奮鬥!
……20
200師官兵唱著他們師長譜寫的這支《戰場行》,浴血奮戰時,那是一個民族在衝鋒,在吶喊!
千古流芳的戴安瀾將軍,倘若不是戰死在=屏蔽gg=的疆場上,會不會也和他的長官杜聿明,同為5軍師長的鄭侗國、廖耀湘一道,來到這片黑土地上兇殘地打殺中國人?如此,他能逃脫和杜聿明,鄭洞國。
廖耀湘同樣的下場嗎?
“恨不=屏蔽gg=死,留作今日羞。”當鄭侗國等人準備“成仁”時,他們會不會想到吉鴻昌的詩句?
然而,歷史竟然會荒唐到要責怪他們沒在抗戰中死去嗎?
馬革裹屍,是軍人的最高榮譽。誰也不應懷疑鄭洞國等人“成仁”的決心。可他們為甚麽終於沒有“成仁”?就因為被衛士奪下了手傖,被幕僚們團團圍住?倘若他們麵對的不是共產黨,而是日本侵略軍,他們會做此選擇嗎?
49軍軍長鄭庭莖,一位在抗戰中立下不朽功勳的將軍,這樣描述在遼西被俘後押往哈爾濱時的心境:
正值北國寒冷的冬天,我坐在隆隆前進的火車上,望著車窗外朦朧的大地,紛飛的雪花,心情難以名狀。我仿佛看到老母又在為我敬神祈禱,看到了她那哭幹了淚水的雙眼,滿是皺紋的臘黃的臉;想起兒時家境不寬裕,平時靠吃白薯、野菜、碎米湯渡日,母親卻常常拿張棕黃色些米,放在湯裏煮米飯糰獨給我吃,盼我長壯些,將來妤有出息,進了黃埔,我從見習官到排長、連長,經南征北戰,直當到了軍長,母親日日為我禱告,求神保佑。我隻盼世泰民安,早日解甲歸田,以盡孝道,沒想到結局如此之慘。
還有愛妻,隨我顛簸,為我擔憂,此刻我在北國,她卻在於裏之外的南方海口,膝下三女二兒,將來何以為靠?莉娟呀,我對不起你,多保重吧!(21)。
再看看指揮鄭庭岌在緬甸血戰的戴安瀾將軍,寫給妻子的遺書:
親愛的荷罄:
餘此次奉命固守同固,因上麵大計未定,與後方聯繫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
為國戰死,事極光榮,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你們母子今後生活,當更痛苦,但東蜻澄籬四兒俱極聰俊,將來必有大成,你隻苦得數年,即可出頭之日矣,望勿以我為念……我要部署殺敵,時間大忙,望你自重,並愛護諸兒,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聞,手此即頌心安。
安瀾手啟
卅一年三月三十三日(22)
同是牽掛老母嬌妻弱子,情調卻是天壤之別!
逝者千苦流芳,生者功成名就。他們本來是我們的民族精英。他們應該受到人民的敬仰和愛戴,領章上應該有3顆星,或更多的星。
他們本來盼望世泰民安,應該和父母妻子兒女月圓花好,再不因戰爭而天各一方。他們文化修養普遍比共產黨將領好,他們本來應該吟詩作畫,或是壯懷激烈地抒發當年的抗戰報國之情,而不是寫這類“沒想到結局如此之慘”的文字。而我和我的戰友見到他們,應該致以標準的軍禮。
是誰把他們送上打殺中國人的戰場?是誰使他們從抗戰功臣變為內戰戰犯?又是誰使他妻離子散,甚至人亡家破?
史達林格勒會戰,德軍第6集團軍20萬官兵被圍困在冰天雪地之中,彈盡糧絕。集團軍司令保盧斯致電希特勒:“為了挽救還活著的人,請即刻允許我們投降。”(23)希特勒回電:“不準投降!部隊應該固守陣地,要戰鬥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粒子彈!”(24)。
蔣介石先令他的“如兄弟於侄一般”(25)的長春守軍固守,後來又令突圍。
鄭洞國也從未動過投降的念頭。
崑崙關大戰,鄭洞國率領的榮譽第1師傷亡近半,有的團隻剩300多人,即便打剩鄭侗國一個人,誰也不會覺得他是劊子手。國魂永在,正義長存。
可在死城長春,率領連走都難走到瀋陽的士兵血戰、突圍,這不是一場無謂的屠殺嗎?
不以成敗論英雄,但能不以無辜者的鮮血論功罪嗎?
任何軍事戰略觀點,都不能證明這種行為是無罪的,任何忠貞、節義,在這裏都是自私的,甚至是卑鄙的。
“倒戈將軍”石友三,為人不恥,千古唾罵。一代良將鄭洞國的悲劇,在於他的愚忠。
而此刻的蔣介石,如能換成邱吉爾,羅斯福,史達林,或是毛澤東,有誰會下令“投降”?
槍口是個“。”。
對準自己太陽穴的,沒有噴火冒煙的槍口,也是個句號。
鄭洞國,範漢傑,廖耀湘,盧浚泉……黑土地上絕大多數2星中將,走下戰場,走出軍界,走進監獄。昨天戰爭曾賜給他們一切,今天則把一切都剝個精光。功與罪,瑰寶與垃圾,榮譽的峰巔與恥辱的深淵。在嚐遍了人生的百草後,他們學會了做工,種田,手上有了繭子,也有了普通中國人的七情六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