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一仗,我們團傷亡300多人。主任犧牲了,兩個營長犧牲了。這還不是多的。逢年過節,或是不時路過四平,叨咕到四平,就想起這些人。有時又不大敢想,想起來受不了,總覺著就像欠著這些人似的……
很多老人都表述了同樣的感情。
他不像個將軍
——東野名將錄之四
6月22日前,四平攻堅戰前線總指揮是1縱司令員李天佑。
中等個子,黑,瘦,精幹利落,文質彬彬,穩穩噹噹。平時講話,交代任務,聲音不高,極有條理,絕少重複。講完了問你清楚沒有,讓你複述一遍,就說可以走了。進屋讓坐,臨走送出門。打一仗總結一仗,愛思考問題。
有的老人說他像林彪一樣,不像個將軍。
很難說平型關戰鬥主攻團之一的686團團長,和林彪的指揮作風有沒有什麽必然的聯繫,但建國後曾擔任過大軍區和國務院一級領導的一些四野老人,都說自己在“林羅劉”身上,特別是在林彪身上,學到許多東西,彼此共同的烙記很多。四平攻堅失敗,首先是輕敵。
夏季攻勢攻無不克,有些人腦子熱了,隻看到守軍幾個正規師團番號,又是剛打敗的潰兵,新兵多,士氣低。這是實情。但城裏警察多,特務多,還有政府機關、兵站、醫院、車站的工作人員,這些非戰鬥人員在督戰隊槍口下,都會朝外放槍。保安隊之類地主武裝,打野戰軍是烏合之眾,依託強固工事打防禦戰就不一樣了。土地被分,親人被鬥,這種人沒有督戰隊也和你拚命。結果,估計不超過2萬人,打出來3萬4千多。
由於輕敵,就未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兵力不足,就難於實施多路突破,突破後也難於迅速發展,結果到處頂牛。後來增加兵力,亦形成添油戰術。
由於輕敵,未等外圍據點全部肅清,炮兵也未全部進入陣地,就匆忙發起攻擊。有的部隊連地圖也沒有。原以為三五天即可打下,打著打著,有的部隊彈藥接濟不上了。
對於李天佑來說,還有點過於求戰心切了:反攻開始後,1縱還未撈上個像樣的仗打,太叫人眼饞心癢了。
據說,戰前,李天佑和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李作鵬,還有鄧華司令員,都極力請戰,信誓旦旦地保證能打下四平。林彪踱步再三,點頭應允了。除了對敵人實力共同估計不足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忽視了自己的先天不足:他們還缺乏攻堅經驗,如果不是“沒有”的話。
追不上,打不垮的共產黨人,一直是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跑動中,和對手鬥力鬥智——主要是鬥智。現在,朝氣蓬勃的共產黨人發展了,強大了,可以憑藉實力和對手爭鬥,較量了。他們不失時機地表現了這一點,並憑藉一貫的英勇、頑強精神,啃下了大半座城市,極大地震撼了對手。但是,在黑土地上,他們還是第一次這樣實打實地進行攻堅戰。他們缺乏經驗,也缺乏教訓。戰前,他們不但輕視了對手,似乎也沒意識到自己的這一點。就是說,這一戰,他們有點不知彼,也有點不知己。
生活中到處都有第一次,特別是在一個新時期開始的時候。昨天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今天他們同樣需要學習。
黑土地上的共產黨人是認真學習的,那成果輝煌而又壯麗。
秋季攻勢開始後,黃永勝在遼西三戰三捷,腦袋又有點熱,要打整編14師。林彪趕緊發報:不準打。
不過,就像陳明仁在勝利中也做了場惡夢一樣,這一仗也使林彪心有餘悸。
對長春欲攻不攻,攻了一下又罷手。南下錦州,遲遲疑疑,兵臨城下又猶豫一下。原因之一,就是被這場惡戰嚇住了。
四平保衛戰打掉了“最後一戰”。
四平攻堅戰開啟了通往最後一戰的大門。
都是用鮮血付的學費。
無論如何,把李天佑將軍放在這樣一個空間和時間裏,不能說是公正的。能夠表現這位“不像個將軍”的將軍的將才的,是天津攻堅戰,是平津戰役後南下路上過關斬將。
不打敗仗的將軍,不但不是將軍,連人都不是。
不過,也確實有這樣的將軍:他打勝了,換了別人會大勝;別人敗了,換上他會一敗塗地。可他好像從來都未敗過,天老爺下多大雨,雨點也淋不到他頭上。
李天佑可不是這種“福將”。
此刻,他是戰犯
——戰犯錄之五一將功成萬骨枯。
幾萬軍人和百姓的鮮血,鑄成71軍軍長陳明仁胸前一枚“青天白日”勳章。還染紅了一頂“7兵團司令官”的大蓋帽。
還有到處可見的“陳明仁防線”。
陳誠到東北後,曾根據四平防禦工事情況,提出“重點堅強工事主義”。直到1949年5月,蔣介石親臨上海布置淞滬戰役時,上海防禦工事仍然摹仿四平的模式。由鋼筋水泥築成主堡,每一主堡有地道相通。機槍陣地外,儲有糧草彈藥。陣地與陣地間有蓋溝、交通溝,均有射擊設備。前沿遍布地雷、鐵絲網、拒馬、鹿砦等物。隻是中國人“喜歡”隱姓埋名,而且在這點上是絕頂聰明的:“陳明仁防線”聽著叫人不舒服不說,從“馬其諾防線”到“巴列夫防線”,世界上又哪有什麽攻不破的防線呢?
很多老人都表述了同樣的感情。
他不像個將軍
——東野名將錄之四
6月22日前,四平攻堅戰前線總指揮是1縱司令員李天佑。
中等個子,黑,瘦,精幹利落,文質彬彬,穩穩噹噹。平時講話,交代任務,聲音不高,極有條理,絕少重複。講完了問你清楚沒有,讓你複述一遍,就說可以走了。進屋讓坐,臨走送出門。打一仗總結一仗,愛思考問題。
有的老人說他像林彪一樣,不像個將軍。
很難說平型關戰鬥主攻團之一的686團團長,和林彪的指揮作風有沒有什麽必然的聯繫,但建國後曾擔任過大軍區和國務院一級領導的一些四野老人,都說自己在“林羅劉”身上,特別是在林彪身上,學到許多東西,彼此共同的烙記很多。四平攻堅失敗,首先是輕敵。
夏季攻勢攻無不克,有些人腦子熱了,隻看到守軍幾個正規師團番號,又是剛打敗的潰兵,新兵多,士氣低。這是實情。但城裏警察多,特務多,還有政府機關、兵站、醫院、車站的工作人員,這些非戰鬥人員在督戰隊槍口下,都會朝外放槍。保安隊之類地主武裝,打野戰軍是烏合之眾,依託強固工事打防禦戰就不一樣了。土地被分,親人被鬥,這種人沒有督戰隊也和你拚命。結果,估計不超過2萬人,打出來3萬4千多。
由於輕敵,就未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兵力不足,就難於實施多路突破,突破後也難於迅速發展,結果到處頂牛。後來增加兵力,亦形成添油戰術。
由於輕敵,未等外圍據點全部肅清,炮兵也未全部進入陣地,就匆忙發起攻擊。有的部隊連地圖也沒有。原以為三五天即可打下,打著打著,有的部隊彈藥接濟不上了。
對於李天佑來說,還有點過於求戰心切了:反攻開始後,1縱還未撈上個像樣的仗打,太叫人眼饞心癢了。
據說,戰前,李天佑和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李作鵬,還有鄧華司令員,都極力請戰,信誓旦旦地保證能打下四平。林彪踱步再三,點頭應允了。除了對敵人實力共同估計不足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忽視了自己的先天不足:他們還缺乏攻堅經驗,如果不是“沒有”的話。
追不上,打不垮的共產黨人,一直是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跑動中,和對手鬥力鬥智——主要是鬥智。現在,朝氣蓬勃的共產黨人發展了,強大了,可以憑藉實力和對手爭鬥,較量了。他們不失時機地表現了這一點,並憑藉一貫的英勇、頑強精神,啃下了大半座城市,極大地震撼了對手。但是,在黑土地上,他們還是第一次這樣實打實地進行攻堅戰。他們缺乏經驗,也缺乏教訓。戰前,他們不但輕視了對手,似乎也沒意識到自己的這一點。就是說,這一戰,他們有點不知彼,也有點不知己。
生活中到處都有第一次,特別是在一個新時期開始的時候。昨天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今天他們同樣需要學習。
黑土地上的共產黨人是認真學習的,那成果輝煌而又壯麗。
秋季攻勢開始後,黃永勝在遼西三戰三捷,腦袋又有點熱,要打整編14師。林彪趕緊發報:不準打。
不過,就像陳明仁在勝利中也做了場惡夢一樣,這一仗也使林彪心有餘悸。
對長春欲攻不攻,攻了一下又罷手。南下錦州,遲遲疑疑,兵臨城下又猶豫一下。原因之一,就是被這場惡戰嚇住了。
四平保衛戰打掉了“最後一戰”。
四平攻堅戰開啟了通往最後一戰的大門。
都是用鮮血付的學費。
無論如何,把李天佑將軍放在這樣一個空間和時間裏,不能說是公正的。能夠表現這位“不像個將軍”的將軍的將才的,是天津攻堅戰,是平津戰役後南下路上過關斬將。
不打敗仗的將軍,不但不是將軍,連人都不是。
不過,也確實有這樣的將軍:他打勝了,換了別人會大勝;別人敗了,換上他會一敗塗地。可他好像從來都未敗過,天老爺下多大雨,雨點也淋不到他頭上。
李天佑可不是這種“福將”。
此刻,他是戰犯
——戰犯錄之五一將功成萬骨枯。
幾萬軍人和百姓的鮮血,鑄成71軍軍長陳明仁胸前一枚“青天白日”勳章。還染紅了一頂“7兵團司令官”的大蓋帽。
還有到處可見的“陳明仁防線”。
陳誠到東北後,曾根據四平防禦工事情況,提出“重點堅強工事主義”。直到1949年5月,蔣介石親臨上海布置淞滬戰役時,上海防禦工事仍然摹仿四平的模式。由鋼筋水泥築成主堡,每一主堡有地道相通。機槍陣地外,儲有糧草彈藥。陣地與陣地間有蓋溝、交通溝,均有射擊設備。前沿遍布地雷、鐵絲網、拒馬、鹿砦等物。隻是中國人“喜歡”隱姓埋名,而且在這點上是絕頂聰明的:“陳明仁防線”聽著叫人不舒服不說,從“馬其諾防線”到“巴列夫防線”,世界上又哪有什麽攻不破的防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