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們說:國民黨正規軍不像電影上演得那樣,那紀律開頭比八路軍還好,最壞的還是那些“劫收大員”和“清剿驢子”(即國民黨“清剿隊”等地方武裝),這些人最能撈,糟蹋老百姓,把國民黨搞臭了。


    國民黨在東北加委的“鬍子”頭,“總司令”、“總指揮”32名,“軍長”33名,“師長”158名:僅在北滿地區,就收編四個旅“中央鬍子”。


    也算“八·一五”後黑土地上的政治土特產,當時,東北154個縣(旗)中,100多個被“鬍子”盤踞著。共產黨占據的不到50個,有的也不鞏固,經常處在“鬍子”威脅下。掛著“中央”牌子的“鬍子”,口口聲聲稱共產黨為“匪”,為“八路鬍子”,今天叫囂攻打這座縣城,明天叫嚷血洗那座縣城,1946年10月,不到半個月,接連洗劫了蘿北和依蘭兩座縣城。大小店鋪搶劫一空,縣委、縣政府鮮血淋漓,包括籮北縣長在內的20多人,被拉到郊區集體槍殺。


    依蘭縣委書記的妻子,被糟蹋後上吊自殺。


    8月15日,佳木斯各界群眾在中心廣場舉行盛大集會,慶祝抗戰勝利一周年,同時公審幾名日本戰犯和漢奸。公審正要開始,嗒嗒嗒嗒嗒,一串子彈射向主席台,全城頓時槍聲大作。騷亂平息後,主席台和會場上鮮血點點攤攤,傳單還在空中飄揚:“歡迎國軍”,“打倒共匪”,“共產黨是兔子尾巳長不了”……


    在通化,還發生了由國民黨特務策劃,有3萬多日本人參加的暴亂。


    共產黨派到各地去的工作人員,經常在半路上就被“中央鬍子”殺掉了。


    恐怖的關東,沒有安全感的關東。


    共產黨人不剷除這個心腹之患,就不能在黑土地上站住腳跟。


    1946年6月初,東北局和“東總”決定以師(旅)為單住劃分地區,抽調三分一兵力打“鬍子”。到1947年底,共打滅10多萬“鬍子”。


    最後一麵“青天白日”旗在黑土地消失後,中央在關於東北工作的指示中,有一項是繼續深入剿匪。東北局回電:無匪可剿。


    這是千真萬確的。


    兒時,常聽一些老人嘖嘖讚嘆:小鬼子那麽凶,也拿“鬍子”沒法,共產黨三下五除二就劃拉光了。就憑這一點,共產黨不坐天下就怪了。


    剿匪專家


    ——東野名將錄之一


    按響門鈴,出來個老人。中上個頭,披件銀灰色大衣,戴頂棕色貝雷帽。那開門的動作,那向來者伸出的手,那緩慢的步履,都帶著明顯的老態。比這一切都強烈的,是任甚麽樣的白髮也遮覆不了的軍人氣質,這種氣質,在筆者採訪過的曾在黑土地上戰鬥過的老人身上,都能見到。這氣質使他們在垂暮之年,也顯得那麽富有活力和魅力,使人一下子就能想見他們當年的英姿風采。


    此刻,這位原軍委裝甲兵副司令員賀晉年將軍,就是當年三江(合江、鬆江和鬆花江三省)平原上的一位傳奇式人物。


    1946年8月,正是“中央鬍子”最倡獗的時候,賀晉年就任合江省軍區司令員。


    合江是太適宜繁衍“鬍子”了。西南和南部是崇山峻嶺,原始森休遮天蔽日,東部和北部是大片沼澤地和草甸子。草甸子蒿草比人還高,夏天人畜進去,一會兒就被蚊蟲盯剩一副骨架。沼澤地更兇險,不熟悉路徑,一腳下去,就別想再拔出來。如此荒蠻之地,就成了“鬍子”得天獨厚的極樂世界。歷代官兵來剿,見是玉皇大帝的天兵天將都不敢涉足的地方,也就隨“鬍子”們極樂去了。偽滿時期,日本人採取收買政策,“鬍子”大都賣身投靠了,(老百姓說:“鬼子”,“鬼子”日本人不“鬼”,怎能叫“鬼子”,)“八·一五”後,這些“日本鬍子”又搖身一變,成了“中央鬍子”。其中,謝文東。李華堂。張黑子和孫榮久四支“鬍子”勢力最大,號稱合江地區的“四大旗杆”。


    東北土匪為全國之冠,合江為冠中之冠。


    賀晉年就是沖這個來的。


    在創建陝北根據地時,他就以擅長剿匪而聞名。1939年春天,周恩來在嶗山被一夥土匪襲擊,彭德懷立即將賀晉年從前線召回,去剿滅這夥企圖謀害周恩來的政治土匪。土匪在大山裏和他兜圈子,他抓住點蹤跡就窮追不捨,終於把這夥土匪一網打盡,東北“鬍子”與陝北土匪當然有區別,但大路數是一樣的。


    開頭,一些地區用大部隊圍剿。“鬍子”到處都有線眼,人熟地熟,部隊忽忽啦啦未到,早跑沒影了。有時圍上了,一打就散了。部隊一走,“鬍子”頭一聲呼哨,又拉了起來。


    賀晉年不這麽幹,他組織精幹的小分隊,逮住蹤影就窮追不捨,而且務必抓住“鬍子”頭。


    追進老林裏打。追進草甸裏打,追進沼澤裏打。


    賀晉年老人說:東北有三宗寶,人參貂皮烏拉草。我們的小分隊也有三宗寶,大餅子鹹菜疙瘩烏拉草。追“鬍子”是十萬火急的事,沒功夫埋鍋做飯,做飯有煙也會給“鬍子”報信。玉米麵大餅子就著鹹菜疙瘩,騎在馬上邊追邊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雪白血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正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正隆並收藏雪白血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