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戰爭,還是和平?
優勢在敵,還是在我?
應立足於大城市,還是把主要力量投入到農村和中小城市去?
今天,這一切早已沒有什麽謎底了。但在當時,一個個問號就像一道道溝壑,縱橫在冰天雪地的黑土地上。
杜聿明兩個軍就把林彪逼得一路後退,後麵還一窩蜂般跟進著五個軍。
優勢在誰,應該說是明確的。加上蘇軍決意把大城市交給國民黨,共產黨唯一的出路就剩下了農村和中小城市。這也應該是明白的。可由於大前提是“和平民主新階段”,認識並實行這一切,也就困難重重了。
1945年12月5日3時,彭真和羅榮桓發出一封電報:軍委並林、程、高、陳:151根據塔斯社一日馬帥16談話來判斷:第一,瀋陽以南我可以繼續放手,第二蔣頑接收瀋陽,長春,似仍係空運,據渝電,兩處兵額均係一萬人。
2除北寧路作戰部隊外,我仍可集中三萬至四萬主力爭奪瀋陽,並可集中一萬主力威脅長春。
3因此我們應積極準備參加爭奪瀋陽,以造成對於和戰均有利之局麵。第一,如蔣頑開到後,蘇軍即撤退,我即堅決爭取消滅頑敵,先占瀋陽,再奪長春。第二,如蔣頑到後,蘇軍仍不撤退,於蔣頑進入瀋陽三至五日後,我即以相當兵力跟蹤。逼近瀋陽,並爭取在城內公開發動群眾,進行各種活動,在顧及蘇軍國際信用條件下,以各種形式與蔣頑爭奪瀋陽。
4為了達到上述之目地,必須阻斷北寧路前之敵,或予以殲滅性之打擊。因此在北寧路方麵,除林所指揮之主力作戰外,提議程、詹17集中二、三萬主力,同時向秦皇島,山海關,綏中一線之頑敵進擊。
5可否請示。
彭羅
微三時
同一天,高崗、陳雲覆電“彭羅”,表示了不同意見18。
12月7日,劉少奇在覆電中說:我獨占東北已經是肯定的不可能,因此,不應以爭奪瀋陽、長春為目標來布置一切工作。而應以控製長春鐵路兩側地區,建立根據地,利用冬季整訓十五萬野戰軍,建立二十萬地方武裝,以準備翌年春天的大決戰為目標來布置一切工作。林彪冬電部署以旅為單位,分散打土匪做群眾工作,是對的。
12月底,東北局撤出瀋陽後,仍不肯遠去。先撤到本溪,呆了一個多月,又轉到撫順。圍著瀋陽,戀戀不捨地打轉轉。
12月24日,劉少奇致電東北局:“你們主力是部署在瀋陽、長春、哈爾濱三大城市周圍及南滿,似乎仍有奪取三大城市的態勢,而在東滿、北滿、西滿的許多可靠的戰略要地並無堅強部隊和有工作能力的領導機關去建立可靠的根據地。你們屁股坐在大城市附近,背靠有很多土匪的鄉村,如果頑軍一旦控製大城市,你們在城市附近不能立足時,主力以至全局就不得不陷於被動。你們今天必須放棄爭取東北大城市的任務企圖。”“你們今天的中心任務,是建立可靠的根據地,站穩腳跟,然後依情況的允許去逐漸爭取在東北的優勢,這應該作為下一階段的任務。”1912月28日,毛澤東致電東北局,指示:“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地,是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地。”這種根據地是“距離國民黨占領中心城市較遠的城市和廣大農村。”目前“我產在東北的工作重心是群眾工作”。“隻要我們能夠將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的思想普及到一切幹部和戰士中去,動員一切力量,迅速從事建立根據地的偉大鬥爭,我們就能在東北和熱河立住腳跟,並取得確定的勝利”20。
問題到此應該結束了,下一步是怎樣具體實行的問題了。幹這個,共產黨人輕車熟路,個個都是行家裏手。可行家裏手中的巨匠,早已發表“槍桿子裏麵出政權”著名論斷的毛澤東,由於本文將陸續寫到的種種原因,一度卻把希望寄託於那位後來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將軍馬歇爾,把建立根據地的方針,變成了“最後一戰”。
“八·一五”後的近十個月裏,是一個色彩紛繁,變化多端,像個萬花筒般令人眼花繚亂的歷史階段。
曾有那麽一個歷史時期,我們很喜歡把大千世界的各色問題,一刀齊地截成紅與黑兩種顏色。對於黑土地上的這段“萬花筒”時期,則以毛澤東《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指示那天為界。此前違背這個指示精神的,可以忽略不計。此後再不“讓開大路,占領兩廂”,即為“錯誤路線”。
這樣分,連毛澤東本人都難站到“正確路線”上了。
這是個需要並將產生領袖的時刻。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共產黨領袖的毛澤東,在這一歷史時期同樣是當之無愧的。但領袖畢竟隻是領袖,而不是神--盡管“袖”字最後那一豎,再往下出點頭,差不多就變成神了。
錯誤口號,必然導致失誤和混亂。
因一部《兵臨城下》,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較早罹難的白刃老人,闖到關東後擔任共產黨安東人民廣播電台第一任台長。不久,上級還說要來個國民黨的台長,讓他有個思想準備。老人說,當時覺得真別扭。兩個台長,怎麽工作,聽誰的?還不成天鬥嘴吵架?
優勢在敵,還是在我?
應立足於大城市,還是把主要力量投入到農村和中小城市去?
今天,這一切早已沒有什麽謎底了。但在當時,一個個問號就像一道道溝壑,縱橫在冰天雪地的黑土地上。
杜聿明兩個軍就把林彪逼得一路後退,後麵還一窩蜂般跟進著五個軍。
優勢在誰,應該說是明確的。加上蘇軍決意把大城市交給國民黨,共產黨唯一的出路就剩下了農村和中小城市。這也應該是明白的。可由於大前提是“和平民主新階段”,認識並實行這一切,也就困難重重了。
1945年12月5日3時,彭真和羅榮桓發出一封電報:軍委並林、程、高、陳:151根據塔斯社一日馬帥16談話來判斷:第一,瀋陽以南我可以繼續放手,第二蔣頑接收瀋陽,長春,似仍係空運,據渝電,兩處兵額均係一萬人。
2除北寧路作戰部隊外,我仍可集中三萬至四萬主力爭奪瀋陽,並可集中一萬主力威脅長春。
3因此我們應積極準備參加爭奪瀋陽,以造成對於和戰均有利之局麵。第一,如蔣頑開到後,蘇軍即撤退,我即堅決爭取消滅頑敵,先占瀋陽,再奪長春。第二,如蔣頑到後,蘇軍仍不撤退,於蔣頑進入瀋陽三至五日後,我即以相當兵力跟蹤。逼近瀋陽,並爭取在城內公開發動群眾,進行各種活動,在顧及蘇軍國際信用條件下,以各種形式與蔣頑爭奪瀋陽。
4為了達到上述之目地,必須阻斷北寧路前之敵,或予以殲滅性之打擊。因此在北寧路方麵,除林所指揮之主力作戰外,提議程、詹17集中二、三萬主力,同時向秦皇島,山海關,綏中一線之頑敵進擊。
5可否請示。
彭羅
微三時
同一天,高崗、陳雲覆電“彭羅”,表示了不同意見18。
12月7日,劉少奇在覆電中說:我獨占東北已經是肯定的不可能,因此,不應以爭奪瀋陽、長春為目標來布置一切工作。而應以控製長春鐵路兩側地區,建立根據地,利用冬季整訓十五萬野戰軍,建立二十萬地方武裝,以準備翌年春天的大決戰為目標來布置一切工作。林彪冬電部署以旅為單位,分散打土匪做群眾工作,是對的。
12月底,東北局撤出瀋陽後,仍不肯遠去。先撤到本溪,呆了一個多月,又轉到撫順。圍著瀋陽,戀戀不捨地打轉轉。
12月24日,劉少奇致電東北局:“你們主力是部署在瀋陽、長春、哈爾濱三大城市周圍及南滿,似乎仍有奪取三大城市的態勢,而在東滿、北滿、西滿的許多可靠的戰略要地並無堅強部隊和有工作能力的領導機關去建立可靠的根據地。你們屁股坐在大城市附近,背靠有很多土匪的鄉村,如果頑軍一旦控製大城市,你們在城市附近不能立足時,主力以至全局就不得不陷於被動。你們今天必須放棄爭取東北大城市的任務企圖。”“你們今天的中心任務,是建立可靠的根據地,站穩腳跟,然後依情況的允許去逐漸爭取在東北的優勢,這應該作為下一階段的任務。”1912月28日,毛澤東致電東北局,指示:“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地,是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地。”這種根據地是“距離國民黨占領中心城市較遠的城市和廣大農村。”目前“我產在東北的工作重心是群眾工作”。“隻要我們能夠將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的思想普及到一切幹部和戰士中去,動員一切力量,迅速從事建立根據地的偉大鬥爭,我們就能在東北和熱河立住腳跟,並取得確定的勝利”20。
問題到此應該結束了,下一步是怎樣具體實行的問題了。幹這個,共產黨人輕車熟路,個個都是行家裏手。可行家裏手中的巨匠,早已發表“槍桿子裏麵出政權”著名論斷的毛澤東,由於本文將陸續寫到的種種原因,一度卻把希望寄託於那位後來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將軍馬歇爾,把建立根據地的方針,變成了“最後一戰”。
“八·一五”後的近十個月裏,是一個色彩紛繁,變化多端,像個萬花筒般令人眼花繚亂的歷史階段。
曾有那麽一個歷史時期,我們很喜歡把大千世界的各色問題,一刀齊地截成紅與黑兩種顏色。對於黑土地上的這段“萬花筒”時期,則以毛澤東《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指示那天為界。此前違背這個指示精神的,可以忽略不計。此後再不“讓開大路,占領兩廂”,即為“錯誤路線”。
這樣分,連毛澤東本人都難站到“正確路線”上了。
這是個需要並將產生領袖的時刻。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共產黨領袖的毛澤東,在這一歷史時期同樣是當之無愧的。但領袖畢竟隻是領袖,而不是神--盡管“袖”字最後那一豎,再往下出點頭,差不多就變成神了。
錯誤口號,必然導致失誤和混亂。
因一部《兵臨城下》,而在“文化大革命”中較早罹難的白刃老人,闖到關東後擔任共產黨安東人民廣播電台第一任台長。不久,上級還說要來個國民黨的台長,讓他有個思想準備。老人說,當時覺得真別扭。兩個台長,怎麽工作,聽誰的?還不成天鬥嘴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