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痛苦使人沉默
某軍原副軍長黃達宣,像瞿文清一樣,是從戰士、戰鬥小組長。
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排長,一個台階沒落當到副軍長,然後離休。他們身上的傷疤,他們榮獲的軍功章,也幾乎相等。而且,他們都是在黑土地上成為戰鬥英雄的。
比瞿文清大兩歲,高出一個頭的離休將軍,白髮,濃眉,目光平易,溫和中透著果斷與威嚴。一口地道蘇北口音,思路明晰。敏捷,談敘像瞿文清一樣簡潔、明了,沒有一個在官場聽慣了,似乎能夠顯示身份、尊嚴和氣派的“嗯”、“啊”之類。
他是江蘇泗陽縣劉集鄉人。17歲那年,父親患一種病,吃不下飯。他不知道那叫食道癌,莊稼人都不知道。臨死前,父親讓把家產賣了還債,母親到姐姐家去,兒子自己去闖蕩活命。
往哪兒闖蕩是不言而諭的。村東百十裏處是鬼子中心據點,外邊是偽軍,再外邊三不管地區是土匪天下。劉集人混不下去了,就去當土匪,這是老輩傳下的規矩。有股最大的土匪,頭子就是他們黃姓人,這是父親臨終遺言,做為兒子,即使一輩子都和父親對著幹,這句話是必須照辦的。
母親哭天抹淚不同意:咱黃家祖祖輩輩都是老實人哪,可不能吃這碗飯呀!
再一條路是投八路。老百姓叫新四軍也叫八路,對共產黨也叫八路,八路也叫共產黨。鬼子漢奸說八路是“紅鬍子”,“共產共妻”。一次聽說八路來了,人們哭爹叫娘這個跑呀。回來後,家裏一樣東西沒少,院子還給掃了。老年人說,八路好是好,怕是成不了氣候。他倒沒想成甚麽氣候,隻是聽說八路紀律嚴。莊稼人最受不了這個“紀律”。當土匪就隨便,吃得也好。
人老了愛回憶。無論尊卑,走到這一步,都能回憶出貌似偶然的一個或幾個巧合來。
決定黃達宣後來闖關東,今天又在關東安度晚年的人生的第一個巧合,是劉集鄉一個出了五服的當保長的堂哥的一句話:當八路給你一鬥小米,堂哥黃達芝早就勸過他。幫助料理完喪事又勸他,還是投八路吧,投八路給你家一鬥小米。小米的魅力加上母親的旨意,於是,他就扛上一支沒有準星的老套筒,成了全村的第一個“紅鬍子”。半年後,另一個投八路的劉集人告訴他,那鬥小米真給了,還說黃達芝就是八路的人。
瞿文清不知道喝他燒的水的那撥扛槍人是幹甚麽的,隻知道那撥人是被八路打垮的。按照“階級鬥爭”觀點,那幾天歷史是算不得清白的。而本文另一位主人公黃達宣,若不是一鬥小米,竟險些當了土匪。
筆老還聽過這樣的故事。哥倆揭不開鍋了,門口正過隊伍,弟弟說,跟他們走吧。哥哥說你先走,我去趟茅房就攆你。結果,弟弟參加了紅軍,哥哥跟“白狗子”走了,從紅領中時代開始的一個相當長的人生階段中,筆者一直相信這些老革命當初就是為了革命,解放天下受苦人,實現共產主義,堅定不移地走進革命隊伍的。
更不知道還有那麽多逃兵。
黃達宣扛著一挺捷克式闖關東時,是獨立旅1團1營1連1排1班1戰鬥小組小組長。
第一步動員到隴海線作戰。過了隴海線動員到臨沂地區作戰。到濟南西邊,說臨沂敵人由山東老大哥部隊打了,我們到平津之間去作戰。從楊村過了平津岸鐵路插向玉田,快出關了才正式動員進軍東北。
原瀋陽軍區工程兵副政委胡可風,闖關東時是10旅29團宣傳幹事。老人說,從蘇北出發時,動員口號是:舉行大反攻,向交通要道進擊,向大城市進擊!進大城市還不高興?日本投降了,也該進大城市逛逛了。過平津鐵路前還算穩定,快到王田時,一些“瞎參謀”就嘀啁咕上了:一個勁地走,這是去哪兒呀?是不是去東北?蘇聯“老大哥”在那兒,都是共產黨,大概去得。可東北太大冷,咱南方人到那兒受得了嗎?
正式動員和山東一樣,講東北多麽好,大豆有多大個,高粱米營養多麽豐富。出冷口一看,都是荒山禿嶺。再一吃高粱米,有人就端著飯盆去問醫生:你說高梁米營養多麽豐富,你怎麽不吃呀?
蘇北新四軍在遼西瞅看高梁米,愁眉苦臉不動筷。山東八路軍在遼東瞅著高梁米,“吧嗒吧嗒”掉眼淚兒。
瞿文清那個連到遼陽後,沒米沒菜也沒炊具。司務長說咱們下館子去。大家樂壞了,一路上見不少城市高樓,雖沒進去也開眼了。這回要下館子,看看這關東館子幾個盤子幾個碗。進屋規規矩矩坐下,每桌端上一大盆紅眼高粱米飯。大家你瞅我,我瞅你,就是不想動筷。
黃達宣幾乎是在平生第一次吃高梁米飯時,才明確自己是到了關東的。
不是他不愛思想,實在是他大累了。
最苦最累的,就是像他和瞿文清這樣的人。
“是兵不是兵,背上四十斤。”他是機槍手,1挺捷克式,250發子彈,背包,糧袋,加一起有60斤。機搶本是3個人輪流扛的,那兩人個小,大部份時間他都扛著。後來抽出個人幫病號背槍,那機槍就長在他肩上了。
開頭每天60裏左右,逢上雨天還能休息。過平津鐵路後就加快了,每天百裏以上,下小雨也走。他不知道山海關已經打上了。但他知道是有情況了,明白這個能憑空生出許多力量。有的人卻愈發不行了。他就把米袋、步槍甚麽的,再往自己肩背上堆。
某軍原副軍長黃達宣,像瞿文清一樣,是從戰士、戰鬥小組長。
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排長,一個台階沒落當到副軍長,然後離休。他們身上的傷疤,他們榮獲的軍功章,也幾乎相等。而且,他們都是在黑土地上成為戰鬥英雄的。
比瞿文清大兩歲,高出一個頭的離休將軍,白髮,濃眉,目光平易,溫和中透著果斷與威嚴。一口地道蘇北口音,思路明晰。敏捷,談敘像瞿文清一樣簡潔、明了,沒有一個在官場聽慣了,似乎能夠顯示身份、尊嚴和氣派的“嗯”、“啊”之類。
他是江蘇泗陽縣劉集鄉人。17歲那年,父親患一種病,吃不下飯。他不知道那叫食道癌,莊稼人都不知道。臨死前,父親讓把家產賣了還債,母親到姐姐家去,兒子自己去闖蕩活命。
往哪兒闖蕩是不言而諭的。村東百十裏處是鬼子中心據點,外邊是偽軍,再外邊三不管地區是土匪天下。劉集人混不下去了,就去當土匪,這是老輩傳下的規矩。有股最大的土匪,頭子就是他們黃姓人,這是父親臨終遺言,做為兒子,即使一輩子都和父親對著幹,這句話是必須照辦的。
母親哭天抹淚不同意:咱黃家祖祖輩輩都是老實人哪,可不能吃這碗飯呀!
再一條路是投八路。老百姓叫新四軍也叫八路,對共產黨也叫八路,八路也叫共產黨。鬼子漢奸說八路是“紅鬍子”,“共產共妻”。一次聽說八路來了,人們哭爹叫娘這個跑呀。回來後,家裏一樣東西沒少,院子還給掃了。老年人說,八路好是好,怕是成不了氣候。他倒沒想成甚麽氣候,隻是聽說八路紀律嚴。莊稼人最受不了這個“紀律”。當土匪就隨便,吃得也好。
人老了愛回憶。無論尊卑,走到這一步,都能回憶出貌似偶然的一個或幾個巧合來。
決定黃達宣後來闖關東,今天又在關東安度晚年的人生的第一個巧合,是劉集鄉一個出了五服的當保長的堂哥的一句話:當八路給你一鬥小米,堂哥黃達芝早就勸過他。幫助料理完喪事又勸他,還是投八路吧,投八路給你家一鬥小米。小米的魅力加上母親的旨意,於是,他就扛上一支沒有準星的老套筒,成了全村的第一個“紅鬍子”。半年後,另一個投八路的劉集人告訴他,那鬥小米真給了,還說黃達芝就是八路的人。
瞿文清不知道喝他燒的水的那撥扛槍人是幹甚麽的,隻知道那撥人是被八路打垮的。按照“階級鬥爭”觀點,那幾天歷史是算不得清白的。而本文另一位主人公黃達宣,若不是一鬥小米,竟險些當了土匪。
筆老還聽過這樣的故事。哥倆揭不開鍋了,門口正過隊伍,弟弟說,跟他們走吧。哥哥說你先走,我去趟茅房就攆你。結果,弟弟參加了紅軍,哥哥跟“白狗子”走了,從紅領中時代開始的一個相當長的人生階段中,筆者一直相信這些老革命當初就是為了革命,解放天下受苦人,實現共產主義,堅定不移地走進革命隊伍的。
更不知道還有那麽多逃兵。
黃達宣扛著一挺捷克式闖關東時,是獨立旅1團1營1連1排1班1戰鬥小組小組長。
第一步動員到隴海線作戰。過了隴海線動員到臨沂地區作戰。到濟南西邊,說臨沂敵人由山東老大哥部隊打了,我們到平津之間去作戰。從楊村過了平津岸鐵路插向玉田,快出關了才正式動員進軍東北。
原瀋陽軍區工程兵副政委胡可風,闖關東時是10旅29團宣傳幹事。老人說,從蘇北出發時,動員口號是:舉行大反攻,向交通要道進擊,向大城市進擊!進大城市還不高興?日本投降了,也該進大城市逛逛了。過平津鐵路前還算穩定,快到王田時,一些“瞎參謀”就嘀啁咕上了:一個勁地走,這是去哪兒呀?是不是去東北?蘇聯“老大哥”在那兒,都是共產黨,大概去得。可東北太大冷,咱南方人到那兒受得了嗎?
正式動員和山東一樣,講東北多麽好,大豆有多大個,高粱米營養多麽豐富。出冷口一看,都是荒山禿嶺。再一吃高粱米,有人就端著飯盆去問醫生:你說高梁米營養多麽豐富,你怎麽不吃呀?
蘇北新四軍在遼西瞅看高梁米,愁眉苦臉不動筷。山東八路軍在遼東瞅著高梁米,“吧嗒吧嗒”掉眼淚兒。
瞿文清那個連到遼陽後,沒米沒菜也沒炊具。司務長說咱們下館子去。大家樂壞了,一路上見不少城市高樓,雖沒進去也開眼了。這回要下館子,看看這關東館子幾個盤子幾個碗。進屋規規矩矩坐下,每桌端上一大盆紅眼高粱米飯。大家你瞅我,我瞅你,就是不想動筷。
黃達宣幾乎是在平生第一次吃高梁米飯時,才明確自己是到了關東的。
不是他不愛思想,實在是他大累了。
最苦最累的,就是像他和瞿文清這樣的人。
“是兵不是兵,背上四十斤。”他是機槍手,1挺捷克式,250發子彈,背包,糧袋,加一起有60斤。機搶本是3個人輪流扛的,那兩人個小,大部份時間他都扛著。後來抽出個人幫病號背槍,那機槍就長在他肩上了。
開頭每天60裏左右,逢上雨天還能休息。過平津鐵路後就加快了,每天百裏以上,下小雨也走。他不知道山海關已經打上了。但他知道是有情況了,明白這個能憑空生出許多力量。有的人卻愈發不行了。他就把米袋、步槍甚麽的,再往自己肩背上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