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脂點江山:歷史上女人傳奇 作者:段戰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幸的光緒帝,唯一慶幸的就是嬪妃中還有一個“順眼”的,她就是大名鼎鼎的珍妃。珍妃(當時還是珍嬪)剛入宮時年僅13歲,還是個稚氣未脫的孩子。與木訥粗笨的皇後和寡淡無味的瑾嬪相比,率性天真、聰明伶俐的珍嬪自然更討光緒的喜歡。起初,她也博得慈禧太後的賞識,還經常讓她陪伴在自己身邊。光緒二十年(1894年),適逢慈禧太後的六十大壽,慈禧循例將珍嬪晉封為妃。
光緒帝開始親政的最初的幾年裏還算聽話,凡是軍國大事都會聽取“親爸爸”的“最高”指示。而當時珍妃年幼,還算討喜,所以宮闈裏便是有些風波,整體還算一團和氣。然而,由於老謀深算的慈禧太後不甘心“放權”,而年少氣盛的光緒帝又欲有一番作為,於是朝廷形成兩大勢力,即帝黨和後黨。
甲午之戰的慘敗,對光緒帝和慈禧太後都是莫大的刺激。
光緒帝受刺激,是因為條約簽訂,蓋的正是他本人的玉璽,他覺得這是大清帝國和自己的奇恥大辱。可慈禧太後受刺激,一是覺得日本人以後真是不敢得罪,二是覺得養子光緒帝不把她放在眼裏。光緒先是提出要將她的壽誕用款改作軍用的“不敬”建議,然後又不向她匯報,就給慈禧的寵臣李鴻章拔三眼花翎、褫黃馬褂、革職留任等處分,這分明是在向她示威。於是,慈禧太後決定殺雞儆猴,給光緒帝一點顏色看看。
這時已經長大成人的珍妃,仗著光緒帝的恩寵,非常任性,甚至有點得意忘形。她不但不把慈禧太後的侄女皇後放在眼裏,甚至參與朝政,做了些“非法”的勾當:賣官。由於得寵,珍妃賣官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成功率甚至比慈禧太後還高。有一次,她居然將上海道兼管海關的肥缺賣給了從未踏足仕途的富商魯伯陽,令朝臣側目。光緒帝也覺得有點過分,為了在朝臣麵前挽回臉麵,他決定煞一煞賣官之風,於是堅決反對給木商玉銘四川鹽茶道的官職。然而,這個官職卻恰恰是慈禧許諾的。因為前有魯伯陽之事,這樣的反對,就使得慈禧太後下不了台。惱羞成怒的她決定利用這次機會,祭出“殺威棒”,滅滅帝黨的威風。她先是用後宮的“家法”,將珍妃當眾杖責,打得死去活來,並將其降為貴人,然後又明旨給皇後,授意她打探光緒帝與嬪妃的一切事宜,並隨時上報。隨後又召見軍機大臣,嚴責光緒帝包庇寵妃,並將光緒帝及珍妃身邊 “涉案”的太監或殺或充軍,死者達60餘人。
坦率地講,把玩政術,慈禧太後無論心機還是手段,都遠比光緒帝強得多。光緒帝空有一腔激情,卻缺乏做皇帝(政治家)的資質,身邊的幕僚也多是些腐儒酸臣。當初,帝黨成員不冷靜地分析現狀,也不懂政治謀略,隻會一味刺雷射緒帝,說出“太後雖穆宗(同治帝)之母,實文宗(鹹豐帝)之妾。皇上入繼大統為文宗之後,無以妾為母之禮。本非母子,宜收攬大權”之類的話來。耳目眾多的慈禧太後聽到這番“離間母子”的話後,怒不可遏,立即對帝黨官員進行圍剿:文廷式革職,翁同龢革職,汪鳴鸞革職……
皇帝是這樣一個容易衝動的皇帝,帝黨是這樣的一批異想天開的“人才”,也難怪後來的“百日維新”會失敗了。對此,《清史稿》嘆曰:“德宗親政之時,春秋方富,抱大有為之誌……引新進小臣,銳意更張,為發奮自強之計。然功名之士,險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濟,言之可為於邑……”正是因為鼠是“碩鼠”,器是“瓷器”,所以不管光緒帝怎麽折騰,牢牢控製著軍權的慈禧太後,輕而易舉就把他“拉下馬”,並將其囚禁於瀛台。後來,慈禧覺得光緒帝太麻煩,已經控製不住,便有了廢帝的想法。她以光緒帝“病重”為由匆匆選了端郡王載漪15歲的兒子為皇儲,這時慈禧與光緒的關係已經惡化到極點。
光緒帝的維新雖然漏洞百出,但由於製度構想西化而得到了外國公使的歡迎,他們都反對廢帝,甚至派軍艦在中國沿海示威表示支持光緒帝。這就使慈禧感到很頭痛,後來她竟想利用義和團把洋人的勢力滅一滅。然而麵對洋槍洋炮,空有匹夫之勇的義和團圍攻各國使館56天,最終毫無戰果,反而惹怒了洋人,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城。慈禧太後當然不願將光緒帝留給支持他的洋人,所以挾持光緒帝匆匆西逃。那一年是中國的庚子年(1900年),所以史稱“庚子之變”。
光緒的死和她有關嗎
慈禧太後西逃之前,或是為了泄憤,竟遷怒於珍妃,將其溺死在後宮的井中。可憐的珍妃死時年僅24歲。而光緒帝則成了慈禧太後向列強示好的平安符,雖是保住了性命,卻過得生不如死。慈禧太後對他毫無憐惜之情。冬天光緒的寢宮不糊窗紙,平常飯菜還常有餿臭之物。光緒帝就在這樣的煎熬中度過了他餘下的人生。
慈禧太後至死也沒放過光緒。最蹊蹺的是光緒帝的死,剛好比慈禧早一天,難道是巧合麽?據說慈禧太後病時,曾問李蓮英:“我病了,皇上在幹什麽?”李蓮英恭敬地回答:“皇上在看書,麵帶喜色。”麵帶喜色?那就是盼“老佛爺”早點歸天了?
光緒帝開始親政的最初的幾年裏還算聽話,凡是軍國大事都會聽取“親爸爸”的“最高”指示。而當時珍妃年幼,還算討喜,所以宮闈裏便是有些風波,整體還算一團和氣。然而,由於老謀深算的慈禧太後不甘心“放權”,而年少氣盛的光緒帝又欲有一番作為,於是朝廷形成兩大勢力,即帝黨和後黨。
甲午之戰的慘敗,對光緒帝和慈禧太後都是莫大的刺激。
光緒帝受刺激,是因為條約簽訂,蓋的正是他本人的玉璽,他覺得這是大清帝國和自己的奇恥大辱。可慈禧太後受刺激,一是覺得日本人以後真是不敢得罪,二是覺得養子光緒帝不把她放在眼裏。光緒先是提出要將她的壽誕用款改作軍用的“不敬”建議,然後又不向她匯報,就給慈禧的寵臣李鴻章拔三眼花翎、褫黃馬褂、革職留任等處分,這分明是在向她示威。於是,慈禧太後決定殺雞儆猴,給光緒帝一點顏色看看。
這時已經長大成人的珍妃,仗著光緒帝的恩寵,非常任性,甚至有點得意忘形。她不但不把慈禧太後的侄女皇後放在眼裏,甚至參與朝政,做了些“非法”的勾當:賣官。由於得寵,珍妃賣官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成功率甚至比慈禧太後還高。有一次,她居然將上海道兼管海關的肥缺賣給了從未踏足仕途的富商魯伯陽,令朝臣側目。光緒帝也覺得有點過分,為了在朝臣麵前挽回臉麵,他決定煞一煞賣官之風,於是堅決反對給木商玉銘四川鹽茶道的官職。然而,這個官職卻恰恰是慈禧許諾的。因為前有魯伯陽之事,這樣的反對,就使得慈禧太後下不了台。惱羞成怒的她決定利用這次機會,祭出“殺威棒”,滅滅帝黨的威風。她先是用後宮的“家法”,將珍妃當眾杖責,打得死去活來,並將其降為貴人,然後又明旨給皇後,授意她打探光緒帝與嬪妃的一切事宜,並隨時上報。隨後又召見軍機大臣,嚴責光緒帝包庇寵妃,並將光緒帝及珍妃身邊 “涉案”的太監或殺或充軍,死者達60餘人。
坦率地講,把玩政術,慈禧太後無論心機還是手段,都遠比光緒帝強得多。光緒帝空有一腔激情,卻缺乏做皇帝(政治家)的資質,身邊的幕僚也多是些腐儒酸臣。當初,帝黨成員不冷靜地分析現狀,也不懂政治謀略,隻會一味刺雷射緒帝,說出“太後雖穆宗(同治帝)之母,實文宗(鹹豐帝)之妾。皇上入繼大統為文宗之後,無以妾為母之禮。本非母子,宜收攬大權”之類的話來。耳目眾多的慈禧太後聽到這番“離間母子”的話後,怒不可遏,立即對帝黨官員進行圍剿:文廷式革職,翁同龢革職,汪鳴鸞革職……
皇帝是這樣一個容易衝動的皇帝,帝黨是這樣的一批異想天開的“人才”,也難怪後來的“百日維新”會失敗了。對此,《清史稿》嘆曰:“德宗親政之時,春秋方富,抱大有為之誌……引新進小臣,銳意更張,為發奮自強之計。然功名之士,險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濟,言之可為於邑……”正是因為鼠是“碩鼠”,器是“瓷器”,所以不管光緒帝怎麽折騰,牢牢控製著軍權的慈禧太後,輕而易舉就把他“拉下馬”,並將其囚禁於瀛台。後來,慈禧覺得光緒帝太麻煩,已經控製不住,便有了廢帝的想法。她以光緒帝“病重”為由匆匆選了端郡王載漪15歲的兒子為皇儲,這時慈禧與光緒的關係已經惡化到極點。
光緒帝的維新雖然漏洞百出,但由於製度構想西化而得到了外國公使的歡迎,他們都反對廢帝,甚至派軍艦在中國沿海示威表示支持光緒帝。這就使慈禧感到很頭痛,後來她竟想利用義和團把洋人的勢力滅一滅。然而麵對洋槍洋炮,空有匹夫之勇的義和團圍攻各國使館56天,最終毫無戰果,反而惹怒了洋人,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城。慈禧太後當然不願將光緒帝留給支持他的洋人,所以挾持光緒帝匆匆西逃。那一年是中國的庚子年(1900年),所以史稱“庚子之變”。
光緒的死和她有關嗎
慈禧太後西逃之前,或是為了泄憤,竟遷怒於珍妃,將其溺死在後宮的井中。可憐的珍妃死時年僅24歲。而光緒帝則成了慈禧太後向列強示好的平安符,雖是保住了性命,卻過得生不如死。慈禧太後對他毫無憐惜之情。冬天光緒的寢宮不糊窗紙,平常飯菜還常有餿臭之物。光緒帝就在這樣的煎熬中度過了他餘下的人生。
慈禧太後至死也沒放過光緒。最蹊蹺的是光緒帝的死,剛好比慈禧早一天,難道是巧合麽?據說慈禧太後病時,曾問李蓮英:“我病了,皇上在幹什麽?”李蓮英恭敬地回答:“皇上在看書,麵帶喜色。”麵帶喜色?那就是盼“老佛爺”早點歸天了?